筆談 | 吳忠宏等:臺灣地區觀光相關科系發展歷史、現況與挑戰:兼論師資陣容及研究能量

2021-02-14 旅遊學刊
 研究能量

隨著臺灣地區觀光相關科系之急劇增加,投入學術領域之研究能量與日俱增。為了解臺灣地區觀光相關科系教師之研究能量,本文選擇廣受學術社群使用之社會科學索引目錄(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期刊作為數據來源。SSCI索引目錄編有「餐旅、休閒、運動與觀光」(Hospitality,Leisure, Sport and Tourism)之類別。為使分析內容切合觀光相關科系之特性,選取位列SSCI的餐旅、休閒與觀光期刊(排除運動領域之期刊),共計27個期刊。發表篇數之計算方式系以該篇論文至少須有一位作者任職於臺灣地區之觀光相關科系,亦即科系名稱須有觀光、餐旅與休閒之字樣,才符合本文的計算標準。經查,最近10年(2010—2019年)臺灣地區觀光相關科系發表在餐旅、休閒與觀光領域SSCI期刊的論文篇數總計為522篇(表5),幾乎涵蓋所有位列SSCI的餐旅、休閒與觀光領域期刊(24/27);其中,尤以發表在於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90 篇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87 篇)以 及 TourismManagement (65篇)的論文篇數最多。此外,臺灣地區亦有11位(16位人次)傑出學者受邀擔任前述餐旅、休閒與觀光領域SSCI期刊的編委。

 未來挑戰

如上文所述,在過去的50多年中,臺灣地區觀光相關科系得以較快發展,在學科發展方面(例如,觀光科係數量、師資規模、研究產出)取得了不少成績。由於開設觀光相關科系的大專校院多為私立學校(表2),而在少子化、管理當局政策變動、全球化產業轉型等諸多背景之下,私立大學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因而,這些挑戰同時也是臺灣地區觀光相關科系所面臨的挑戰。

2014年,位於屏東縣的高鳳數字內容學院正式開啟了臺灣地區大專院校退場的序幕。半年後,鄰近的永達技術學院也傳出停辦的消息。臺灣地區前教育部門負責人吳思華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臺灣地區的大學院校「合理數量」應為100所。從5年前開始,就有35所大學校院因註冊率偏低,被列入預警階段的列管名單;其中,10所學校財務吃緊、傳出減薪欠薪,則被列入「項目輔導」。如果沒有意外,2026年至少將有50所大學消失在臺灣地區的大學名冊上。到時,大一新生入學人數約在17.5萬至18萬人之間。如何結合在地產業發展特色,進而創新求變,大學應重新思考自身亮點和角色定位,配合校務發展計劃調整成研究型大學、產學型大學,或教學型大學,或兩者兼具的大學,以強化其市場競爭力及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自1994年教育改革以來,臺灣地區總共增加29所大學院校;同時,超過70所專科學校升格為大學院校。過去20年來,為了呼應社會需求,臺灣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從精英教育變成普及教育,過去的廣設大學政策和少子化問題,導致了臺灣未來10年大學院校退場的兩大關鍵因素。如果按照「市場自由競爭」的機制,辦學績效好的大學應沒有影響。然而,早期臺灣地區的大學發展,是由臺灣教育部門統一制定教育政策,並挹注經費辦學, 「學雜費」和臺灣教育部門補助是大學經費的兩大來源,兩者總和超過5成。在私立學校,這一佔比甚至超過8成。再者,長久以來,公立學校得到臺灣當局較多的經費補助,收取的學雜費大約是私立學校的一半。基於學費成本考慮,學生多半優先選填公立學校。如今,面臨少子化,學生人數整體下降,即使有部分高中生願意以較高學費選填績效好的私立學校,但長遠來看,臺灣地區私立學校的學費相對於公立學校就顯得沒有競爭力,未來是否會因為總體學生人數不足,演變成退場的大學都是私立學校,存留的都是公立學校,進而造成當局教育預算的沉重負擔,導致大學的競爭力下降和多元性不足,接下來的10年將是臺灣地區高等教育發展值得關注與深思的關鍵時刻。由於臺灣地區受限於臺灣當局法令與社會風氣,私立學校募款和產學合作的收入來源遠遠不及公立學校。例如,企業指定捐款給私立大學,僅能扣抵10%~50%的稅額;然而,捐款給公立大學卻能100%抵稅。對企業而言,捐款時當然會優先選擇公立大學。高等教育經費預算該如何分配?齊頭平等?雨露均沾?還是扶植幾個世界級的頂尖大學?臺灣地區的高等教育政策該如何調整將形塑未來20年後的面貌。過去10年,臺灣地區各大專院校紛紛設立觀光相關科系,目前已供過於求。所以,臺灣教育部門明令不再同意新設觀光相關科系。最後,筆者以臺灣大學前校長楊泮池受訪時的一段話作為結語。他指出, 「把學生人數大量減少當成高教生死攸關的『大限』,是從學校角度看問題,這是倒果為因,因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好學生,而不是為了辦學校。」他同時也指出,少子化的衝擊是危機,也是轉機, 「大學的責任在培養有競爭力的年輕人,學生人數減少後,每一個學生將可享受到更多的高教資源,學校可以把學生教得更好,讓學生得到更高質量的學習」。大家應該重新思考,面對全球化產業轉型的浪潮,大學應該培育什麼人才,學生在大學必須學哪些知識與技能,才能面對未來的挑戰。

相關焦點

  • 臺灣臺中教育大學吳忠宏到版納植物園交流
    6月30日至7月1日,臺灣臺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吳忠宏教授到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交流環境解說相關的工作。  在科普教育組長王西敏的陪同下,吳忠宏參觀了版納植物園園區,並和講解員就解說技巧和解說員的責任進行了交流。
  • 臺灣地區公立大學出版社暨專書出版現況分析
    本文將針對臺灣地區「『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主要成員及歷年累積出版量達50本以上的臺灣地區公立大學出版社歷年發展與近期轉變做出分析。大學出版社歷史發展臺灣地區第一家大學出版社是成立於1962年的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
  • 講堂|陳延興:臺灣品德教育發展現況及課程實踐
    今天我主要談的是臺灣品德教育的發展歷程、現狀與困境以及課程實踐。臺灣目前用「品德教育」這一術語,主要是受到美國「新品德教育運動」的影響,強調「德行論」為主,但同時希望保有中華傳統文化,所以「品德教育」的意涵應為「品格與道德教育」。臺灣在1949—1987年「戒嚴」期間,教育政策略帶有政治導向。到1987年臺灣「解嚴」之後,教育領域發生了很多改變。
  • 兩岸三地反中勢力:現況、思維路徑與政策建議——兼論在臺陸生群體...
    「領袖」陳為廷稱:「在太陽花運動前,他們也研究過日本的反核運動,以及香港的反國民教育科行動。  不同於赴英美留學留學生中商科與理工科學佔大宗,赴臺陸生中陸生中多商、文、語言、社科等科系學生,在民進黨的極力歪曲下,各高校的社會科學院、歷史系、政治系、國際關係學系、社會系、人類學系中生代至青年一代教師已經絕少有中國大陸情節並自認為是中國人,由於這些臺灣年輕教師在國民黨的反共歷史和民進黨的去中國歷史中長大,普遍在國民黨捏造的所謂「自由中國」時期及其後赴美留學回臺
  • 《戲劇》2019年第6期丨王林彤,白如金:中國臺灣地區戲劇學科發展研究
    自歐美以及日本回國的學者,帶來了最新的戲劇理論和研究方法,除了翻譯介紹西方各國戲劇發展之外,也開始重新梳理自身的戲劇傳統以及歷史發展狀況。以下,就時代分期,對臺灣地區的戲劇學科發展進行系統地梳理,客觀還原其學術發展的概貌。
  • 臺灣嘉義大學校長一行訪問吉林大學
    7月8日,臺灣嘉義大學校長李明仁一行12人訪問吉林大學。常務副校長趙繼會見並宴請了代表團。趙繼對李明仁一行的來訪表示歡迎,並期望進一步推動兩校各領域間的合作與交流。代表團訪問了吉大和平校區農學部,期間農學部副部長曾凡勤介紹了農學部相關情況。嘉義大學研髮長侯嘉政與管理學院副書記葛寶山就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相關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
  • 《月旦知識庫》臺灣核心及常用期刊最新上線篇目
    天野康代 5   刑事裁判與量刑的現況  本庄武 6   人工智慧新法案──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  張麗卿 7   人工智慧於司法實務的應用  王紀軒 8   試論監察院調查權之挑戰與變革  林超駿
  • 範水旺:大江西派在臺灣的發展現況(四)
    按:本篇文稿是2017年10月28日中華(臺灣)大江西派內丹修煉協會理事長範水旺先生在臺灣真理大學第三屆臺灣道教學術研討會上所發布的論文。
  • 臺灣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
    根據此規定,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出臺了「大學評鑑辦法」。「大學評鑑辦法」明確指出評鑑的4大類別,一是校務評鑑,對教務、學生事務、總務等進行全校整體性的評鑑;二是院、系、所評鑑,對院、系、所的課程設計、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行政管理等項目進行評鑑;三是學門評鑑:對特定領域的院、系、所就研究、教學及服務成效進行評鑑;四是專案評鑑,基於特定目的或需求進行的評鑑。
  • 臺灣地區林業發展一瞥
    8月14-20日,綿陽市林業局相關人員赴臺灣地區考察學習了林業工作。通過考察,與臺灣林業專業技術人員建立了聯繫,加強了交流與合作。其主要職責為:推動森林、保安林的經營管理及自然生態保育等相關工作的開展,擬訂和督導相關政策、法規的執行;規劃和推動森林道路網體系建設;制定並監督公有林和私有林的經營管理計劃;指導和督促林業試驗研究計劃的實施;組織造林和管理集水區;指定或解除防護林,開展森林保育及水土保持;組織林業教育,推動森林旅遊業的發展。
  • 臺灣地區教育管理相關專業的學士層次教育:現狀、特點及啟示
    文章以臺灣地區所有開辦學士層次教育管理相關專業的公立大學為調查對象,從校系分布、教育目標、生涯發展、課程設置、師資概況、學生發展等方面進行分析,呈現出專業定位和教育目標清晰合理、生涯發展與課程設置相互協調、師資力量雄厚且學術背景多元的特點,在學習內容上則存在理論與實踐相偏離等問題。
  • 中國臺灣地區科學教師職前培養模式
    要培養出這樣優秀的中小學科學教師,臺灣地區的師資培育模式有著規範的流程和嚴格的甄選制度。本研究主要以臺灣師範大學為例,其培育模式主要為「4+0.5」的教育學學士培養模式。若未能在修業期限內修滿應修學分者,可以申請延長修業年限1年至2年。在四年的學習中,師資生要完成普通課程、教育專業課程與學科專門課程,取得畢業資格後,完成半年的教育實習課程。整個培養過程如圖3-1所示。
  • 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史研究的「母體文化」意識
    因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史研究與大陸漢語音韻學史研究難以截然分開,是中華母體文化在臺灣地區傳承與發展的必然結果。  「明(代)鄭(成功)」前,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與大陸傳統經學範疇內「小學」發展關係密切,漢語音韻學依附於經學,而把「通經致用」作為基本目的,以傳統韻書文獻研究為主。1665年,鄭經依陳永華之議,建聖廟,設學校,傳統小學教學與研究得以開展。
  •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出版:仍有值得華人學界借鏡者
    目錄  · · · · · ·導言——日本東洋史學的成立與發展第一篇 日本對中國史研究的新發展一、戰後日本對中國史研究的發展二、時代區分問題三、日本唐代史研究會——兼為臺灣地區的唐史研究會催生第二篇 新舊中國史料的研究成果一、雲夢秦簡與秦漢史研究二、敦煌學與隋唐史研究
  • 大陸人在臺灣-陸配在臺當領隊 敲開機會之門
    移民署官員為學員們講解入出境的相關法規。兩年前,我在臺灣通過了中華民國領隊的國家考試,今年初則完成了中華民國觀光領隊協會辦理的職前訓練,取得領隊執業證,這意味著未來我這個來自大陸的新移民,也可以帶著臺灣人去大陸「趴趴走」。短短半個月的職前訓練,不但讓我結識了許多新朋友,也從學習中了解兩岸旅遊業的現況和發展,更加深觀光是兩岸交流和良性互動不可或缺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 雷磊:歐陸與臺灣地區法學方法論著作一覽
    筆者只討論一般方法論作品在法理學領域的傳播,而不涉及部門方法論作品(如刑法解釋學、憲法解釋學等)。所以,筆者所指涉的「法學方法論」是在非常狹義的意義上來使用的。 二、總體情況 由於方法論研究的興趣萌發與起步較晚,我國大陸法理學界翻譯歐陸著作、學術期刊刊發我國臺灣地區作品是最近十多年間的事,但是發展非常快。
  • 福建省國際學校發展現況:民辦雙語奮起,國際部佔比近半
    從學校建校時間來看,福建地區國際化辦學起步很早,其中廈門岷廈國際學校(外籍)開辦於1993年,有26年辦學歷史,福州陽光國際學校、廈門國際學校(外籍)均創辦於1997年,也有20餘年辦學歷史。可以看出,閩南地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發展歷史非常之早。
  • 少子化衝擊大 臺大專校院172個系所將停招
    (蘭陽技術學院官網)以科系來看,「餐飲」、「觀光」相關關鍵字科系停招成了表單上的大宗。在觀光相關科系,有9個科系停招,例如真理大學和大仁科技大學的觀光事業系的進修班、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的觀光學士班與進修班,以及近日因「只剩一個科系」而成為話題的蘭陽技術學院觀光旅遊系。
  • 臺灣地區文創發展的類型
    這些工業遺產文創園區許多是日據時期的工業廠房,許多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隨著城市擴張及產業轉型,這些曾經在臺灣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工廠,要麼搬遷,要麼破產重組,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這些老舊的工業廠房現在基本處於城市的中心地段,承載著百年來的歷史文化記憶。
  • 1949年以來大陸地區的臺灣近代史研究綜述
    張振鵾更加明確地指出,中日之間這場鬥爭的根本問題是「臺灣、特別是它的東部高山族居住地區是不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在那裡是否擁有主權」。日本此舉「是對中國在臺灣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一次重大挑戰」,這次挑戰「是以政府的名義發起,以國家的力量貫徹的,所以具有空前嚴重的含義,不僅在臺灣、而且對中國東南海疆造成一場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