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地區多數大學對大學出版社一直不予重視的環境下,學術出版工作的責任,多年來多半是由民間出版社所承擔,以致多數的大學出版社皆無法很好的發展。隨著臺灣出版市場近年受經濟不景氣影響,民間出版社更積極想要出版的是能賺錢的暢銷書,對利潤不高的學術專書興趣逐漸下滑。2013年臺北書展的會場上,出現了「『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的攤位,展現臺灣地區學術出版的實力,也就在近3-5年臺灣的大學出版社出現了總體出版量緩步攀升的現象。另一方面,近年兩岸都不斷發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呼聲,其間在大學發展過程中扮演著教學和科研服務「加速器」,具有學術增益(scholarship plus) 功效的大學出版社,開始漸漸受到重視。本文將針對臺灣地區「『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主要成員及歷年累積出版量達50本以上的臺灣地區公立大學出版社歷年發展與近期轉變做出分析。
大學出版社歷史發展
臺灣地區第一家大學出版社是成立於1962年的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1982年臺灣「文建會」曾草擬大學出版社成立辦法,但遲遲無具體結果,直至1994年大學法修正全文公布32條,其中第十一條:大學應設左列單位: 教務處:掌理註冊、課務、出版及其他教務事項。……大學因教學、研究、推廣之需要,得設各種研究中心、電子計算機中心及其他單位;其辦法由學校擬定,報請「教育部」核定之。
這才使臺灣地區大學出版社的設立有了法源依據,審視臺灣各校大學出版社(組)成立時間多為1991年之後,顯然這與1994年大學法的公布有密切關係,當時創建的大學出版社多下屬於教務處,發展初期亦皆脫離不了印務和支持上級單位的業務。但也有部分大學將大學出版社編列為行政一級單位或隸屬於其他各種類型單位之下,同樣皆為學術發展與研究的目標而設置。在人力配置上,出版中心的主任多是由大學教師兼任,下設1-2位行政助理或編輯,近年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從2008年時的4人編制,提升到20多人的編制。經費方面,許多大學出版社也並沒有常態性的計劃經費,多數出版費用需要專案申請。此外,在空間上也都呈現明顯不足的現況。
大學出版社的組織
查看主要大學出版社累計數量,會發現多數大學出版社歷年平均出版量都偏低,不能視為一個有持續經營出版業務的出版單位。這或許與多數出版單位分別位於教務處、研發處、圖書館等不同單位下屬的二級單位不無關聯。而且在資源、人力上也比較匱乏,至少所有資源都要經過所屬單位的再次分配,在業務的溝通上也相對間接。即便是一級單位,大學出版社的發展也和校方賦予大學出版的任務和給予的支持力度有極大的關係,並非一般民間出版社可由專業經理人全權主導,其個人的能力往往能對出版社的發展方向產生積極的影響。臺灣地區的大學出版社發展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但一直未被大學特別重視,其間的因果關係相當複雜,既有歷史的包袱,也有責權不明的因素存在,又加上不同的領導者有不同的看法與作風,於是一直在學術傳播和追逐營利間擺蕩,不能有清晰的目標和定位,這恐怕是任何組織發展中最大的致命傷。
表1 臺灣地區公立大學出版社隸屬單位暨專書出版概況
出版社名稱
首本專書
出版時間
行政組織
2015年底累計總出版量
平均年出版量
高雄師範大學
1992
教務處
68
3
成大出版暨文創營銷中心(成大出版社)
1997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24
1.3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998
一級單位
622
36.6
交大出版中心
2000
教務處
122
8.1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1
教務處
100
7.1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2
研發處
22
1.7
臺北教育大學
2005
教務處
78
7.8
臺中教育大學
2005
國際及兩岸事務暨研究發展處
56
5.6
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2006
教務處
38
4.2
政大出版社
2008
研發處
83
11.9
臺北大學出版社
2008
教務處
3
0.4
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2009
圖書館
156
26
臺北藝術大學教務處出版組
2010
教務處
56
11.2
中興大學出版中心
2013
圖書館
28
14
註:1.因部分大學出版社出版單位經過多次改制,未能查詢到確切成立時間,或因為有較長的籌備期間,因此以該出版單位第一本ISBN申請時間標示,對於計算年平均出版量會有較佳的參考價值。
2.以上僅收錄各校以出版社、出版中心、出版組、申請ISBN的出版書目,若同校同時出現這些出版單位,則採累計方式計算書目。
3.臺灣師範大學2015年底ISBN書目累計為285筆,但因其中有129本為同一書同時出版紙本和電子書,且同時申請ISBN號,此處刪除重複。
圖1 公立大學出版社歷年專書出版量
大學出版社總體出版量
臺灣地區的大學出版社,雖然因為種種限制,再加上校方支持的力度有限,在許多大學中一直是存在卻被忽視的單位。在下載的新書信息網書目資料庫中觀察以大學「出版中心」「出版社」「出版組」及以大學為名,截至2015年12月底累積出版量超過50本,且有實際經營出版業務的大學出版單位的ISBN書目觀察,卻可清楚看見個別大學出版社迅速發展的表現,而且整體大學出版社從2010年開始,出版量呈緩慢上升的趨勢。
圖1中最受矚目的,就是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年以來出現飛躍性的增長。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年後出版量的劇增,主要來自於「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成立,該院的《東亞文明研究書系》皆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申請出版,2004年出版13本,2005年出版36本,之後該書系每年持續5本以上的出版量,但與此同時,《關於臺大》和《教學與通識》這兩個書系也持續平穩發展,2008年下半年,該出版中心新任出版中心主任到任,在校方全力的支持下,出版中心的辦公空間、人力、資源都獲得較大的改善,又因此時期專業出版人員的進駐和書系主編制度的建立,讓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漸漸朝一個健全的專業學術出版社方向邁進。圖中另一個關注點,則是2012年臺灣師範大學出版量出現高峰,但盛況卻沒有持續,呈現急升急降的情況,查看當年出版書目,發現該年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出版了整套的古籍共129本,且每書同時出版紙書和電子書,因此擁有兩個ISBN書號,這是造成該年出版量遽增的主因,屬特殊現象,並非常態。
但從整體來看,卻能發現2010年後各家出版量,多呈緩步上升的趨勢。也就是在2013年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發起,於當年臺北國際書展期間舉辦「『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邀集「中山大學」出版社、「中央大學」出版中心、交通大學出版社、政治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臺北藝術大學出版組共同參加臺北書展;2014年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加入,至2016年再加入中興大學出版中心、成大出版社,共10校出版中心(出版社或出版組)共同參與聯展,且於書展期間舉辦大小型新書座談會,期待匯聚更多學術出版能量,向全世界發聲的企圖心,確實讓原本一片沉寂的臺灣各大學出版社出現了一股動力。
對於這種現象的出現,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表示,校方從2014年加大提升對出版業務的關注,主要是這幾年臺灣的大學開始重視國際知名度的開展,在這件事情上,出版顯然可以有發揮的地方。「國立臺灣大學」相關負責人也認為,提升大學的國際知名度是大學出版社最重要的任務。但此時,臺灣的出版產值卻從2012年352億元新臺幣一路下滑到2014年243億元,2015年銷售額只有190億元,出版市場整體營業額下滑,受經濟不景氣影響,民間出版社更積極想要出版的是能賺錢的暢銷書,對利潤不高的學術專書興趣逐漸下滑。曾任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主任的柯慶明表示,過去民間出版社願意出版學術專書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除了當時出版業還比較好做外,重要的是當時的「社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對學術書部分一年約有300萬元補助,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也每年有300萬元補助,一年共有600萬元。其他還有「國立編譯館」等機構的補助,善用政府各機關對學術出版的補助,出版社其實可以獲利不少。但後來各單位對出版的補助愈來愈少,出版市場景氣又愈來愈差,民間出版社才愈來愈不想出版學術專書。
大學追求國際化的趨勢、大學出版社對學術出版及學術傳播責任承擔的自覺、各相關單位對學術出版業務的補助降低、民間出版市場的市況急速下滑,是促發臺灣的大學出版社近年來逐漸取代民間出版社,對出版業務和專業發展漸趨重視的內外部力量。
大學出版社專書主題概況
本研究範圍內的臺灣地區的14所公立大學出版社的圖書到2015年底,整體累積專書出版量僅1456本,在專書出版主題方面,由公立大學出版社專書主題詞的文字雲,可以明顯看到幾個突出的書寫主題,如臺灣、教育、文學、思想、高等教育、哲學、學術思想等,一個地區的大學出版社,確實承擔著該地區學者學術成果傳播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專書出版主題上,臺灣議題的突顯並不意外。這直接顯示了,大學出版社對當地的學術研究成果展現的重大意義,如果將這些當地的學術研究成果,放到大眾出版市場考慮,很容易就因為市場太小而完全沒有出版的機會,而後就自然消逝或被埋沒。另一方面,也看到「文集」這個主題詞被凸顯,顯示不少專書,其實是由多篇論文集結出版的文集,而非針對特定主題刻意書寫的書籍。這樣的結果凸顯了臺灣學者愈來愈少人重視專書寫作的現象。專書寫作的曠日廢時,又對升職等幫助不如期刊大,是造成這個現象最大的原因。但專書的寫作,卻是人文學者建構整體觀念的重要裡程碑,很難由單篇的期刊論文取代,以致臺灣「科技部」近年也針對臺灣地區的人文學者專書的出版進行了各項補助計劃,期望喚起和鼓勵學界對專書寫作的重視。
綜上所述,臺灣地區大學出版社的發展,在大學體制的限制下,不管人力、財力還是空間都受到極大的限制,以致歷年來累積出版量偏低。但在臺灣地區出版業整體業績大幅下滑和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倚靠大學母體編列預算,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而以學術傳播為終極目標的大學出版社,反而出現了生存的契機,相較於民間的出版社,更應該且適合承擔學術出版的重任。一個地區的學術出版成果,幾乎可以等同於一個地區或國家的最高智慧,如果只倚靠市場的大數量法則,而不加以特意保存,在目前已經為西方SSCI期刊選文標準主導和翻譯書充斥的情況下,我們遺失的將不只是本地學者們辛勤的研究成果。學術出版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文化,需要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1.陳素娥,邱炯友. 臺灣地區大學出版社現況調查與發展模式探析(上)[J].教育數據與圖書館學,1998,35(4):352-377.
2.「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工作小組.「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再度前進臺北書展:匯聚學術出版能量,向世界發聲[J]. 新書資訊月刊,2014(181):13-17.
3.邱炯友,劉盈吟. 臺灣地區大學出版社發展之問題與解決方案[J]. 教育數據與圖書館學,2003,41(1):77-98.
(作者單位系閩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