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世界教育信息》雜誌
轉載公眾號:中國教育信息化在線
微信號:cedictol
國際創客運動風潮已經影響到每個經濟體。創客及創客空間可以激發更多創意產生和創新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力。臺灣地區通過建構多樣化的創客空間、推動「vMaker行動計劃」、推進創客教育培育區域創客文化,支持創新創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文章結合對臺灣地區創客空間和創客教育的實地考察,系統闡釋了臺灣地區創客運動生態,提出兩岸創客運動發展、互動的建議與思考。
創客來源於英文單詞「Maker」,是指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其共同特質是創新、實踐與分享。創客群體可能來自於藝術、工程、電子等各個專業領域,他們通常有較強的知識管理能力,有分享不同知識領域的創意,以交流思想為樂。如火如荼的創客運動(Maker Movement)正在啟動未來創新,加速區域經濟發展。文章結合對臺灣地區創客空間和創客教育的實地考察,分析了臺灣創客運動、創客空間及推動創客教育的舉措,系統闡釋了臺灣地區創客運動生態,並比較兩岸創客運動發展的差異,提出相關建議與思考。
創客的概念來源於美國,基於對個體製造和實作保持的高度信仰,美國人的家庭車庫往往成為自己動手(Do It Yourself,DIY)的場所,並提供了各種創意落實的可能。十多年前,創客文化開始被高度重視,並形成一股創客運動潮流,美國從舊金山矽谷開始出現許多創客空間,其中以舊金山TechShop技術工坊最為知名,之後慢慢向外擴及其他城市乃至世界各地。
2005年,全球第一本以創客為主題的雜誌——《創客》(Maker)在美國出版;2006年,美國舉行了第一場全球性的創客博覽會(Maker Faire),創客運動的影響不斷加深,成為全球創客風氣最旺盛的國家。《連線》前主編克裡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創客:新工業革命》(Makers: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一書,進一步引爆了創客運動。為了將創客運動發展為一場廣泛參與的社會運動,在2014年6月18日舉辦的「First-ever White House Maker Faire」活動上,歐巴馬將當天定為美國創客日(National Day of Making)。依託強大的創新力量和平臺,高校亦助推了創客運動,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是其中的重要領導者之一,其推廣的FabLab成為全球創客空間發展的典範。
美國如火如荼的創客運動蔓延到亞州,在臺灣揚起一股創客風潮。臺灣區域創客議題的升溫是從馥林文化出版社所引進的《創客》國際中文版以及2012年在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主辦第一屆臺灣創客博覽會(Maker Faire Taipei)開始的。馥林文化出版社想帶進臺灣的不只是一本好看的雜誌或一場盛會這麼簡單,其在於想把創客精神引進臺灣,帶動科技產業的創新動能。在此之後,臺灣創客的匯聚和創客運動的崛起,加上臺灣的FabLab、Maker Space的創建與推動,形成了臺灣的創客風潮。臺灣人賴佩芸、蔡牧民與楊育修通過集資的形式,拍攝了紀錄片《自造世代》,系統推廣臺灣的創客文化。
從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來看,以往的經濟支柱產業為半導體行業,具有深厚的IT製造基礎,但近些年臺灣經濟狀況不盡人意,迫切需要產業轉型升級。臺灣政府與社會文化界相信,創客運動可以激發更多創意的產生並促進創業的發展,強化臺灣區域競爭力的內涵,使創客的自主創新成為臺灣製造業升級的重要助力,進一步激發數字製造產業上下遊整合,建立下一代新的經濟模式與價值,為臺灣地區經濟發展和區域創新帶來新的未來。
臺灣的創客社群正通過全臺各地的創客空間緊密串連。總體而言,臺灣的創客空間呈現出多元樣貌與開放文化,雖然絕大多數的創客空間仍聚集臺北,但新竹、臺中、臺南、高雄至屏東都有創客者社群。在這些創客空間中,有專注於科學實驗的創客,有專注於傳統工藝傳承的創客,有專注研究無人飛行器的創客,有關注3D列印行業發展的創客,也有專門做社會公益的創客。除了OpenLab Taipei是在2009年成立之外,其他的創客空間都是在2013之後陸續建立,而且大多數集中在臺北。比較知名的創客空間包括FabLab Taipei、OpenLab Taipei、Future Ward等。
FabLab Taipei是目前臺灣唯一獲得FabLab官方授權教授Fab Academy在線課程的單位,其創辦人洪堯泰在美國生活工作了10年,深受美國創客風潮的影響。他認為,創客是為了實現自己而做,創客空間最重要的是人和氛圍,要有社群的感覺,這樣才能在這裡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FabLab Taipei秉持三種精神——「動手做(Make)」「學習(Learn)」「分享(Share)」。FabLab Taipei致力於推廣數字製造(digital fabrication),以提供創客數字工具(digital tools)和空間,促進交流和創新。該空間為有償使用,一次性的入會費是1680新臺幣,年費1000新臺幣;學生入會費500新臺幣,年費500新臺幣。
OpenLab Taipei是臺灣創辦最早的創客空間,是熱衷以開源(Open Source)和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作為藝術創作工具的社區空間。其成員背景最多元,包括學生、工程師、藝術家等。空間氛圍混亂而多元、發散而自由,在每周三晚上定期舉辦「周三來玩Arduino」聚會交流活動,只要成員想用Arduino來做些什麼,就可以將其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並腦力激蕩出更多想法。
Future Ward(未來產房)是目前全臺最大的創客空間,面積超過300平方米,通過手工工具、數控設備等分享以及創造經驗交流的空間。Future Ward共同創辦人楊育修在《自造世代》紀錄片拍攝完成後,對創客有了更多的認識,認為這是時代的趨勢,與臺灣大同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吳志富商議之後,便開始建置Future Ward。 Future Ward地點較佳,位於大同大學校園內,不在商業區,相對而言受到的限制比較少,富有朝氣與活力的校園為該創客空間帶來更多的可能性。Future Ward要分為co-working space,maker space以及活動空間。
Fun-Maker(數位手作工坊)主要致力於推廣Life-maker精神和氛圍,強調從平日生活出發,設計出簡單又實用的東西,創造自己喜歡的風格和感覺。Fun-Maker創辦人餘有容說:「這裡不做酷炫的四軸飛行器、機器人,只希望這個空間能夠讓小朋友從小就有動手實踐的機會。」他認為,只有貼近生活,才能走得長久。
ArkLab是全臺第一個結合自造者和無人機的團體,致力於做多軸無人機。ArkLab發起者張東琳是「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動力機械系學生,他在大二的時候就通過無人機投放水質監測模塊監測河川水質。他曾寫信給校長,計劃申請經費創辦一個可以打破科系、讓大家聚在一起學習互動的空間,於是ArkLab誕生了。
3D如水同樂會主要致力於讓更多人了解3D列印。該創客空間內有種類齊全的3D列印設備,其中包括全彩3D印表機。目前,臺灣有全彩3D印表機的空間屈指可數,全世界只有兩家廠商生產全彩3D印表機。
Fablab Dynamic(動態自造實驗室)致力於用藝術的心態做社會公益。該創客空間與其他創客空間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完全不收費,也不接受社會捐贈。空間運營主要依靠相應的研發部門承接項目。2015年,該創客空間與政府部門共同推動「FabTruck高中職校園巡迴計劃」,讓許多教師與同學了解FabLab、創客的運作與創客運動的精神。
Makerbar Taipei致力於推廣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的概念,該創客空間的項目設計圍繞著都市規劃、環境關懷,希望在改變社會環境方面做出實際的社會行動和設計。該空間有兩個項目影響較廣,一是「OPEN DESIGN CITY」項目,該項目是以臺北城市脈絡為基礎的開源設計項目,通過社會設計的方法,以生活、交通、都市發展與歷史脈絡為思考點,加上臺北本地化的設計思維,找出獨特的解決方案;二是「UPCYCLING CITY」項目,該項目提出升級再造的實作概念,賦予老物品新的用途,將其做成有價值的產品,以此提倡環保與珍藏老物品的回憶。
FabCafe Taipei有別於其他創客空間,除了提供自造者常用的3D列印和雷射切割機服務外,還有咖啡和簡單的輕食提供。「咖啡館+創客空間」的模式,搭建了創客聚集連接的國際交流平臺,主題涉及設計、科技、工藝、DIY精神和其他相關跨領域主題。在享用咖啡之際,讓創意思維和想像力在此活躍發酵,用好玩、美味、簡單易懂的方式傳達FAB精神。
為進一步推進區域創客運動發展,2015年4月7日,臺灣公布推動「vMaker行動計劃」,希望通過三階段措施促進臺灣創客發展。
第一階段,推廣創客概念。通過載有3D印表機、CNC機臺、切割機等器材的卡車巡迴宣傳。FabTruck將花費2年左右的時間巡迴全臺灣總計497所高中職學校,在每一所學校停留2~3天,向當地學生推廣創客文化並介紹基本的工具,包括FabLab特色及其知識分享精神,相關開源的創客應用軟體的教學,3D印表機等數字設備的操作及創客創作過程。
據統計,2015年,FabTruck已在全臺巡迴了203所學校,2016年將繼續朝著497所的最終目標邁進。在FabTruck全臺之旅的最後階段,六臺FabTruck將帶著六所代表學校團隊(新北市立新北高工、「國立桃園高級農工職業學校」「國立臺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國立臺南第二高級中學」「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國立鳳山高級商工職業學校」)進駐「TAF空總創新基地」,並舉辦「相撲卡車競賽」和「越野卡車競賽」。
第二階段,競賽引領創客。2015年5月,民間FabLab團體首度推出「創客擂臺發明競賽」,競賽涵蓋建築、設計、工業、藝術、電子、互動科技、環境工程等各個領域。該競賽的宗旨為「奠定臺灣成為創客基地」的基礎,以此來培養、建構臺灣創客社群。比賽邀請奠定臺灣製造業基礎、兼具經驗與實力的科技業前輩,為晉級團隊出題,並與FabLab的發源地麻省理工學院專家組成導師會議,協助團隊完成作品。主辦方希望通過「Make for All」數字製造競賽尋找臺灣的頂尖創客,並且能夠搭建臺灣兩代創客——Maker1.0(臺灣傳統科技製造業,諸如電子等行業的前輩)與Maker2.0(現今所理解的創客)之間的橋梁,促進二者在實務、經驗與創意之間的交流與經驗傳承,連接臺灣深厚的製造業基礎,成為臺灣製造業轉型的前導。
第三階段,年會提升內涵。最後一階段是參與FabLab年會,年會由政府與FabLab Taipei、臺灣數字文化協會共同協辦,包括創客展覽、創客論壇等活動。主辦方希望展出更多的臺灣創客作品,傳播創客精神和文化,給予創客文化可以發揮的空間和合理的社會環境,提高臺灣創客文化知名度。
同時,在全球創業潮流下,臺灣希望借創客運動的推廣匯聚臺灣創業青年,驅動臺灣未來產業發展。從2014年開始,臺灣鼓勵各行各業的創客進駐創業基地,政府方面需要從政策、資源等方面支持創客產業、普及創客文化、推動創客產品的市場化。許多政府資源相繼釋放,包括閒置的空軍總部舊址啟用為「TAF空總創新基地」,已近10年未使用的金華官邸修繕成為社企聚落創業基地等。目前,各縣市政府,如臺北、臺中、臺南、高雄等均已陸續成立創業基地,並以優惠措施輔導創客創業,產生具有市場價值的創意,帶動智慧產業發展。
創客教育是一種重在培養學生創造與創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方式。創客教育提倡真實情境下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任務、路徑與資源選擇的自主權,帶著問題學習的同時又解決問題,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之中更容易生成新的創意。學生因此不但發展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更容易保持學習的激情、增強學習的信心。「vMaker行動計劃」推行的同時也有助於大學、高中、「國中」或職訓中心學生創客素養的培育。因此,學校在創客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小學及大學都在著力建構開放學習的創客環境,讓源源不斷的創意成為驅動學生未來競爭力提升的核心力量。
臺灣中小學的創客教育以社團參與形式為主。2014年,一些教師開始將創客教育帶入學校,讓學生在午休時間用3D印表機、雷射切割機等數位化設備進行DIY活動。比如,新北市實驗小學的「創客小學堂」中,教師利用簡單易上手的Tinker在線3D建模平臺引導學生進行3D列印學習;水源小學的食農創客營教導農藝、廚藝、工藝三種技能,教師藉由有趣的實作課程,讓學生們體驗DIY的創客精神。但是,在臺灣中小學推行創客教育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因為目前中小學的教育仍舊以升學為導向,很多學生會因為升學壓力而放棄創客創造。
臺灣高校在推行創客教育方面主要通過建設創客空間為學生提供設備空間,嘗試讓不同科系的學生一起工作、修課。學校創客空間一般偏向FabLab模式,因為FabLab本身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計劃,提供了系統建置和完整的在線課程Fab Academy,可參照性和利用性強。此外,各高校也開設各種創客學程以推動創客教育。例如,2008年,臺灣大學設立了創意創業學程(簡稱創意學程),旨在打造創業情境下的專業學習平臺,使學生以跨領域多元學習整合行動實踐,展現多元創意和不怕失敗的創業精神。每期期末,學程會舉辦課程聯合成果發表展,讓學生完成團隊合作專案。比較多的模式還有產學合作、育成中心等,也是目前臺灣高校推行創客教育的方法。
在創客教育推進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共性問題。第一,創客空間是創客教育得以實施的基本依託。創客空間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或工具空間,還是基於人際互聯的社區,具有一定的教育目標指向——讓創客能夠主動、積極、有效地設計、建模、創造作品,為創客提供接入創造設備、工具與資源的機會。由於對於創客的刻板印象,大部分創客空間的建置開始都偏好採購雷射切割機、3D印表機、CNC等數字製造工具。但是,真正的創客空間的工具應該具有多樣性,而不是僅局限在數字工具上,創客空間的工具應該是為成員所需而建置的工具與資源。而且,學校創客空間管理與使用方面還是比較偏向保守與安全地運作,甚至將其當作貴重財產來看待,導致學生進入空間不易,以及創客空間實際內容的規劃與執行效率較低。創客空間應扮演創新交流平臺的角色,著重構建開放分享的氛圍,建構開放自由的協同合作環境,進而蓄積出強大的創新能量。
第二,由於創客教育的非制式,若像其他學科一樣進行課程化,那麼必然會產生新的評價機制,成果導向的方針容易讓創客教育流於過去的工藝課或科學實驗課形式,無法傳達創客教育的真正內涵。教育系統中本來就存在與創客相關的課程,大致上與考試升學無關,比如美術、音樂、生活科技等,但是在升學以及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下,這些課程被邊緣化。因此,要推行創客教育應該從課程正常化方面去解決根本的問題,而不是捨近求遠,用新工具與新名詞來解決已經存在的動手實作不足的問題。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推動下,大陸創客運動已經顯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兩岸由於各自地域環境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特點。相對而言,臺灣創客相比較於大陸創客存在以下三點優勢。一是臺灣開放程度較高,創客更具國際化視野,同時在創客產品的市場化、國際化實踐方面相對更佔優勢;二是臺灣的教育條件相對優越,臺灣創客教育層次較高,因此臺灣地區創客總體在受教育背景、素質方面有所優勢;三是從臺灣眾籌平臺上的募資項目可看出,臺灣創客創作通常較有人文精神,創客作品中文創作品比例較大。
由於地域因素,臺灣地區創客發展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臺灣創客相比較於大陸創客,缺乏移動網際網路思維,而且投資人偏向於注重金融、航運、通訊、房地產等傳統行業,對新興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關注度不高。第二,臺灣年輕人基本上成長於較為優渥的環境中,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生活在比較開放的環境中,尋求變動的意願比較低。第三,臺灣相對大陸而言缺乏創業氛圍,創業環境比較落後。
創客運動本質上是一場社會運動,是為了修正過度偏頗的主流價值觀,為文化、教育、生產等各方面帶來改變,培育共享共創的概念。創客應該樂於在創客社群的互動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創客文化的核心是分享,只有更多的分享與參與,創客文化才能更為持續長久。而這種文化認同不是現今的社會主流價值,也沒有像國外的DIY文化作為基礎來承接。大陸創客文化更多的是由上而下的推動,人們需要更多的時間消化。
兩岸文化同源,經濟互動,為創客協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基於兩岸消費者對定製化、高端化、智能化產品的相似認同,在當前兩岸皆面臨產業升級轉型的壓力之下,更積極地推動「創客經濟」勢必是應對現實挑戰、順應世代浪潮的務實之舉。為順應這種潮流與趨勢,相關部門已經設立12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用實際行動鼓勵兩岸青年創客創業,共同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
本文編輯:慕編組成員(小端午)
產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系「MOOC」公號轉載、編輯的文章,編輯後增加的插圖均來自於網際網路,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內審核處理。了解在線教育,
把握MOOC國際發展前沿,請關注:
微信公號:openonline
公號暱稱:MO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