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性好動,在和同伴玩耍的過程中,有拉拉頭髮碰碰手臂之類的行為是在所難免的,即使不小心受傷了,但沒有太大傷害也實屬正常。然而在不少家長眼中,這就是自己的掌上明珠被「欺負」了,當然心疼不已,甚至會教自己的孩子「下次記得還手,否則別人就會一直欺負你」。家長們仔細想想,自己有沒有這麼教孩子呢?其實,這樣的教導無疑是滋長了孩子斤斤計較的心理,對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家長需要重視。
一、為什麼孩子被欺負,家長不要急著教他還手?
1、世界觀的區別。
事實上,大人們的世界和小孩子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在成人的世界裡,少不了充斥著利益和競爭。大人們深諳弱肉強食的道理,也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中步步為營。但小孩子的世界就單純得多了,他們本來就不懂得利益和競爭的真正含義,也沒有涉及大是大非的競爭,更別說是為了所謂的利益爭破腦袋了。對於他們來說,最多的「利益」無非就是想玩同一個玩具而已。
2、孩子不在意矛盾。
小孩子大多數只有「七秒鐘的記憶」,今天他們可能為爭玩同一個玩具而吵吵鬧鬧,明天就有可能完全忘記矛盾而又重新說說笑笑。加上孩子們在判定是玩笑和欺負之間的界限也比較模糊,所以小孩子們一定是會有許多矛盾的,但是這些矛盾起得快散得也快,這才是兒童世界的規則。在這一規則的基礎上,讓孩子學會還手顯然不合適。
3、家長們普遍的護短心理。
在兩個孩子之間的衝突中,家長們總感覺自己的孩子才是被欺負的那個,是弱小的需要保護的一方,卻也忽視了另外一方其實也是和自己孩子年齡一致的小朋友而已。家長急於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的,孩子的內心也會覺得委屈,便會在家長教導下,通過還手的手段讓自己不受一點委屈,很容易助長孩子的霸道行為。面對孩子之間的小矛盾,與其振振有詞地說自己孩子受欺負了,不如說是孩子的無心之失更為貼切。
因此,家長實在沒必要用成人的眼光和標準來判斷孩子的言行表現,更不要錯誤地把孩子們的打鬧上升到被欺負的層面,還手也不是孩子保護自己的一個手段。孩子有自己的公平原則,家長無需過多幹涉。
二、什麼是孩子的公平原則?
1、吃點虧不會在意。
在孩子的世界裡,雖然有時被弄疼了,但並不是「被欺負」了,比起一點點的疼痛,他們認為還是好朋友重要得多。閨蜜曾經說過她女兒的一件事,就是一次問到女兒最好的朋友是誰的時候,女兒說的竟然是一個各方面並不太突出的小孩。問到女兒原因,女兒說課間時,兩個人抱在一起,女兒不小心用力過頭把對方弄疼了,疼到快要哭出來的那種,然而對方卻絲毫不介意,過後還是笑著和女兒玩起來。所以在小孩的眼中,他們知道讓一讓還是好朋友的道理。相反,家長常常過於心疼孩子,反而比孩子還無法釋懷。
2、從不把爭執放在心上。
在孩子看來,和同伴的打打鬧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所有的矛盾都是過眼雲煙,睡一覺起來他們忘得比誰都快。而如果家長以自己的判斷標準過多地幹涉孩子,就會成為孩子的心理負擔。
3、注意孩子的「不服輸」行為。
孩子其實有一種「不服輸」的行為,但大多情況下他們自己都不會太在意,不過家長們刻意告訴孩子「要厲害一點,如果被別人弄疼了,一定要還手」,便會讓孩子的「不服輸」充分顯現。比如被其他小朋友碰到了,孩子在家長「教育」下就會碰回去,而對方見到如此挑釁的行為又碰回去,不斷往復,一次比一次用力,便很有可能導致真正的打架,引發真正的衝突。而這個時候再教導孩子,孩子還可能會理直氣壯地說「是爸爸你當初叫我還手的啊」。
所以綜上所述,孩子單純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和成人的公平原則不盡相同,他們認為被弄疼、有爭執反而是一種「公平」。家長們與其將孩子的無意行為理解成故意行為並予以深究,還不如好好遵循孩子的公平原則,讓他們更懂得處理與同齡孩子之間的矛盾。
三、家長需要如何遵循孩子的公平原則?
1、不要小看孩子的處事能力。
孩子雖然不成熟,但也有自己的處事方法,他們完全可以用更「高明」的解決方法比如相互協商等巧妙化解矛盾,也許一顆巧克力就可以了。雖然家長讓孩子還手的初心是擔心孩子不會正當防衛,不懂得保護自己,但孩子很容易簡單認為還手就能保護自己,也不能判斷什麼情況下不能還手,還手失當的話反而會給兩個孩子都造成更大的傷害。而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長期這麼做很容易讓孩子變得冷漠和暴力。
2、幫助孩子學習更多自我保護的方法。
其實家長們應該學會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問題,比如在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巧妙化解矛盾時,就能夠以此為契機,幫助孩子了解事情的經過,分析其中的原因並商量應對的辦法,這比還手這樣簡單而粗暴的行為更有利得多。如果孩子是真的受到了欺負,也要鼓勵孩子勇敢面對,比如大聲說「如果你打我,我就馬上告訴老師,我不怕你」,而不是選擇錯誤的還手方式。
3、培養孩子的情商。
一個情商高的孩子,會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這離不開家長們在平時通過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疏導孩子的情緒中不斷培養。「吃虧是福」在某種程度來說有一定的道理,大大咧咧的孩子最快樂,也有最多的朋友,能夠以開朗樂觀的心態成長,對孩子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倘若家長能以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就會發現孩子和同伴偶爾有意無意的「欺負」,是完全可以鼓勵孩子當作玩笑來看待,讓孩子以一種輕鬆的心態與同伴相處。
總之,家長眼中的孩子被欺負,也許只是孩子和同伴無傷大雅的玩笑,沒必要過於上綱上線,簡單、粗暴的還手從來都不能解決問題,家長要遵循孩子的公平原則,放手交給孩子處理並作出適時引導,讓孩子能成為一個溫柔而善良的人。
今日話題互動:各位家長有沒有對孩子的爭執過於緊張,甚至教孩子還手?歡迎您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大家共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