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爭執別教他計較,孩子有判斷標準,家長無需幹涉

2020-08-10 小小詩媽媽


孩子天性好動,在和同伴玩耍的過程中,有拉拉頭髮碰碰手臂之類的行為是在所難免的,即使不小心受傷了,但沒有太大傷害也實屬正常。然而在不少家長眼中,這就是自己的掌上明珠被「欺負」了,當然心疼不已,甚至會教自己的孩子「下次記得還手,否則別人就會一直欺負你」。家長們仔細想想,自己有沒有這麼教孩子呢?其實,這樣的教導無疑是滋長了孩子斤斤計較的心理,對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家長需要重視

一、為什麼孩子被欺負,家長不要急著教他還手?

1、世界觀的區別。

事實上,大人們的世界和小孩子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在成人的世界裡,少不了充斥著利益和競爭。大人們深諳弱肉強食的道理,也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中步步為營。但小孩子的世界就單純得多了,他們本來就不懂得利益和競爭的真正含義,也沒有涉及大是大非的競爭,更別說是為了所謂的利益爭破腦袋了。對於他們來說,最多的「利益」無非就是想玩同一個玩具而已。

2、孩子不在意矛盾。

小孩子大多數只有「七秒鐘的記憶」,今天他們可能為爭玩同一個玩具而吵吵鬧鬧,明天就有可能完全忘記矛盾而又重新說說笑笑。加上孩子們在判定是玩笑和欺負之間的界限也比較模糊,所以小孩子們一定是會有許多矛盾的,但是這些矛盾起得快散得也快,這才是兒童世界的規則。在這一規則的基礎上,讓孩子學會還手顯然不合適。

3、家長們普遍的護短心理。

在兩個孩子之間的衝突中,家長們總感覺自己的孩子才是被欺負的那個,是弱小的需要保護的一方,卻也忽視了另外一方其實也是和自己孩子年齡一致的小朋友而已。家長急於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的,孩子的內心也會覺得委屈,便會在家長教導下,通過還手的手段讓自己不受一點委屈,很容易助長孩子的霸道行為。面對孩子之間的小矛盾,與其振振有詞地說自己孩子受欺負了,不如說是孩子的無心之失更為貼切。

因此,家長實在沒必要用成人的眼光和標準來判斷孩子的言行表現,更不要錯誤地把孩子們的打鬧上升到被欺負的層面,還手也不是孩子保護自己的一個手段。孩子有自己的公平原則,家長無需過多幹涉。

二、什麼是孩子的公平原則?

1、吃點虧不會在意。

在孩子的世界裡,雖然有時被弄疼了,但並不是「被欺負」了,比起一點點的疼痛,他們認為還是好朋友重要得多。閨蜜曾經說過她女兒的一件事,就是一次問到女兒最好的朋友是誰的時候,女兒說的竟然是一個各方面並不太突出的小孩。問到女兒原因,女兒說課間時,兩個人抱在一起,女兒不小心用力過頭把對方弄疼了,疼到快要哭出來的那種,然而對方卻絲毫不介意,過後還是笑著和女兒玩起來。所以在小孩的眼中,他們知道讓一讓還是好朋友的道理。相反,家長常常過於心疼孩子,反而比孩子還無法釋懷。

2、從不把爭執放在心上。

在孩子看來,和同伴的打打鬧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所有的矛盾都是過眼雲煙,睡一覺起來他們忘得比誰都快。而如果家長以自己的判斷標準過多地幹涉孩子,就會成為孩子的心理負擔。

3、注意孩子的「不服輸」行為。

孩子其實有一種「不服輸」的行為,但大多情況下他們自己都不會太在意,不過家長們刻意告訴孩子「要厲害一點,如果被別人弄疼了,一定要還手」,便會讓孩子的「不服輸」充分顯現。比如被其他小朋友碰到了,孩子在家長「教育」下就會碰回去,而對方見到如此挑釁的行為又碰回去,不斷往復,一次比一次用力,便很有可能導致真正的打架,引發真正的衝突。而這個時候再教導孩子,孩子還可能會理直氣壯地說「是爸爸你當初叫我還手的啊」。

所以綜上所述,孩子單純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和成人的公平原則不盡相同,他們認為被弄疼、有爭執反而是一種「公平」。家長們與其將孩子的無意行為理解成故意行為並予以深究,還不如好好遵循孩子的公平原則,讓他們更懂得處理與同齡孩子之間的矛盾。

三、家長需要如何遵循孩子的公平原則?

1、不要小看孩子的處事能力。

孩子雖然不成熟,但也有自己的處事方法,他們完全可以用更「高明」的解決方法比如相互協商等巧妙化解矛盾,也許一顆巧克力就可以了。雖然家長讓孩子還手的初心是擔心孩子不會正當防衛,不懂得保護自己,但孩子很容易簡單認為還手就能保護自己,也不能判斷什麼情況下不能還手,還手失當的話反而會給兩個孩子都造成更大的傷害。而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長期這麼做很容易讓孩子變得冷漠和暴力。

2、幫助孩子學習更多自我保護的方法。

其實家長們應該學會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問題,比如在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巧妙化解矛盾時,就能夠以此為契機,幫助孩子了解事情的經過,分析其中的原因並商量應對的辦法,這比還手這樣簡單而粗暴的行為更有利得多。如果孩子是真的受到了欺負,也要鼓勵孩子勇敢面對,比如大聲說「如果你打我,我就馬上告訴老師,我不怕你」,而不是選擇錯誤的還手方式。

3、培養孩子的情商。

一個情商高的孩子,會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這離不開家長們在平時通過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疏導孩子的情緒中不斷培養。「吃虧是福」在某種程度來說有一定的道理,大大咧咧的孩子最快樂,也有最多的朋友,能夠以開朗樂觀的心態成長,對孩子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倘若家長能以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就會發現孩子和同伴偶爾有意無意的「欺負」,是完全可以鼓勵孩子當作玩笑來看待,讓孩子以一種輕鬆的心態與同伴相處。

總之,家長眼中的孩子被欺負,也許只是孩子和同伴無傷大雅的玩笑,沒必要過於上綱上線,簡單、粗暴的還手從來都不能解決問題,家長要遵循孩子的公平原則,放手交給孩子處理並作出適時引導,讓孩子能成為一個溫柔而善良的人。

今日話題互動:各位家長有沒有對孩子的爭執過於緊張,甚至教孩子還手?歡迎您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大家共同討論。

相關焦點

  • 孩子與同學發生爭執,家長應該怎麼做?
    當孩子進入學校後,就是他們建立社交關係的重要時期,然而孩子間往往也會產生摩擦,如何聰明地處理孩子和同學之間的爭執,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事。小宇媽媽一看孩子的臉色,就知道他又和同學吵架了。還沒等她問什麼,小宇哇哇大哭:「他憑什麼打我,為什麼搶我的玩具?」。
  • 「我女兒還小別教她亂七八糟的東西」老師教孩子懷孕知識被家長...
    「我女兒還小別教她亂七八糟的東西」老師教孩子懷孕知識被家長吐槽網友吵翻了時間:2020-09-22 14:32   來源:錢江晚報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女兒還小別教她亂七八糟的東西老師教孩子懷孕知識被家長吐槽網友吵翻了 老師, 我女兒還小, 希望您不要教給她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最近,
  • 有本事的父母會和孩子計較這兩件事,越計較,孩子未來會越有出息
    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家長也都非常的開心,在今後的日子裡,父母和孩子也即是親子關係,也是嗯契約關係說到這一個契約關係,有很多的一些父母都會不認同,他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愛也都是不計成本的,因為不存在有一些契約關係,在某種狀況下來說,家人們和孩子也是存在有一些契約關係的,這一個契約關係就是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算
  • TA是「壞」孩子,你別跟TA玩!孩子交朋友,家長要幹涉嗎?
    隨著孩子漸漸的長大,孩子的社交範圍越來越大,父母的擔心也緊隨其後,唯恐孩子交友不慎,擔心孩子受到玩伴的影響養成不好的習慣。如何引導孩子交朋友?孩子交朋友,家長要幹涉嗎?今天的文章,就跟大家聊聊家長該不該幹涉孩子交朋友的話題。
  • 培養孩子不計較的大度心態,家長可以這樣做
    孩子習慣性挑剔,家長需要做的是培養寬容的心態成長就是不斷變得寬容的過程,其實在孩子年紀很小的時候,他們往往是很寬容的,而這種寬容建立的基礎是因為無知,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慢慢有了自我意識之後,逐漸地就會分出彼此,好壞,對錯,有了評判的標準之後,就會有所計較。
  • 教育孩子,家長要多呵護,而不能「過度幹涉」
    愛孩子可以把孩子培養得主動樂觀、積極向上,而過度幹涉則掐斷孩子自立的萌芽。不是有種飢餓叫父母覺得孩子飢餓,有一種冷叫父母覺得孩子冷嗎?這種就是過度幹涉的表現。那些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真正的愛,而是被家長「過度幹涉」的孩子,完全失去了自我,他們只是家長的牽線木偶,家長的傀儡。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敢有自己的思想,他們的思想早已被扼殺在幼小的時候。當他們有一天走向社會,才發現自己什麼決定都做不了,都是父母安排的。
  • 孩子早戀,家長無需大驚小怪,真正了解他才能正確引導
    我們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生理和心理都會快速的發展,可能會有某種情感上的需求,我們就暫且定義為早戀。孩子出現早戀的情況,有些家長會有些許苦惱,今天,我們跟著馮紹偉老師來讀懂孩子早戀,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這一重要階段。
  • 青春期孩子愛打扮,是發展「身體意象」的關鍵期,進行幹涉有章法
    對孩子進行幹預的標準是什麼?在了解對孩子進行幹預的標準前,我們需要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令人迷惑、甚至是費解的行為,但那些只是探索而已。比如,現在網絡上有一個流行的詞語——女裝大佬,指扮女裝技術很高的男人。很多家長就不理解了,明明是一個很陽剛的男孩子,扮什麼小女生?不會是心理變態或同性戀吧?
  • 孩子不喜歡和同齡人玩,不合群還是……需要幹涉嗎?
    原來啊,是思思有一次和其他小朋友玩遊戲的時候,一個比思思大的小朋友總是讓思思扮演一個討厭的角色,思思內心委屈卻又不敢拒絕,於是從那以後思思就不願意和別人一起玩了。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缺乏群體生活,缺乏與人相處的經驗,思思就是其中一個,面對不擅長和同齡人交往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引導呢?
  • 孩子是否需要白天小睡?這份小睡判斷標準家長收好,附小睡時間表
    起初以為自家孩子是天生不愛睡覺,脾氣差,就在學習孩子相關睡眠知識才知道「孩子不是不愛睡覺,而是沒法睡覺,這種長時間的白天小睡缺乏造就了孩子越來越差的脾氣」。白天的小睡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恢復孩子的精力和能力,還能起到提高注意力和學習能力的效果。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必須白天小睡,如何判斷自家孩子是否需要小睡呢?這份判斷標準請收好。
  • 讓孩子做有主見的寶寶,家長應該這樣做,孩子以後會優秀
    讓孩子做有主見的寶寶,家長應該這樣做,孩子以後會優秀很多的父母希望孩子做有主見的寶寶,家長應該這樣做,孩子以後會優秀。自己的孩子都能夠變得有主見,但是又擔心孩子變得執拗、不聽話,變得倔脾氣。假如孩子沒有主見,他就永遠不能成功,只能跟著別人的想法走,只能任憑別人擺布,無論人家的想法是對是錯。
  • 女孩小時候有這幾種「缺陷」,長大往往更優秀,家長無需過多幹涉
    鄰居對此表示很擔心女兒這麼愛美會有虛榮心,還會把心思用在美上,影響孩子學習。其實,在家長眼裡小時候女孩身上有這幾種「缺陷」,並不是壞事,長大後孩子會更優秀,家長真的不用幹涉太多!就拿女生愛美這件事來講,3歲以後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認知和審美,如果家長過於幹涉孩子的審美說不定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或者抵抗情緒,反而不利於成長。
  • 只有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家長有這樣思想不對
    在外人面前,父母讓他說什麼他就說什麼,可是離開的父母他就不知道說什麼了,有一次貝貝單獨在外面遇到了認識的人,貝貝就會變得非常靦腆。但他卻告訴老師自己要回家問一下媽媽,老師看到他這個樣子覺得沒有責任感,也不可能擔當起這個重任,便直接把這個職位讓給了其他人。其實這樣的孩子一點思想能力都沒有,過於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像大家想的那樣聽話懂事,有一部分的孩子不可能做到完美的聽話,他們在做事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因為他人的意見或者個人的想法,做出違背父母的意願的事情。
  • 研究發現:腦力超常的孩子通常會有三個壞毛病,家長別糾正過度
    小張家的孩子樣樣都很好,就是有一個「拆家」的毛病,小張一個不留神,他就能將家裡能拆的全拆了。小時候孩子還會擺弄一些小桌子小板凳,但是隨著年齡漸漸大一些之後,這孩子竟然想要瞄上家裡面的電器,這讓小張又驚又怕,生怕孩子一個不小心被電著,所以每次看到孩子拆家,總會以孩子被打一頓結束。
  • 孩子有一種發燒無需治療,很多家長不知道
    有朋友問我:一周大的寶寶突發高燒39.4度,吃藥退熱了,但是過了四小時還是燒,這種情況還能再吃藥嗎?我該怎麼辦?  第一,有一種高熱無需吃藥,無特殊治療方法即可自愈,這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幼兒急疹,重在護理。  什麼是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的顯著特點是什麼?
  • 孩子用手鐲跟朋友交換杯子,家長該幹涉嗎?寶媽:我去要回來!
    孩子用手鐲跟朋友交換杯子,家長該幹涉嗎?寶媽:我去要回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難免會送給他一些東西,小到零食玩具大到價值不菲的首飾擺件。照理來說,家長既然送了孩子東西,孩子就應當擁有這件物品的處置權。
  • 孩子在學校和同伴發生爭執的時候,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
    幼兒園的孩子因為年紀過小的原因,不太懂的如何與他人相處,所以經常會發生爭執,這種情況都是很正常的,在家中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在遠離家庭步入學校之後很多孩子因為無法適應新環境就會積攢下不滿的情緒,導致很容易就與他人發生爭執,甚至大打出手,而很多家長,因為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就會失去理智,毫不顧忌的指責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這些做法都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
  • 開朗與否不是判斷孩子性格優劣的標準,不必逼內向的孩子變外向
    一說起「孩子性格好」,家長那個們首先聯想到的一定是「積極樂觀」『、「陽光開朗」、「外向大方」等形容詞,仿佛只有擅長與人交際,長袖善舞才是「好性格」;而相對而言性格沉穩,喜歡獨處,不喜交際往往就成為了反面典型。但是否喜歡與人交流真的是判斷一個孩子性格優劣的標準嗎?
  • 研究發現:腦力超常的孩子往往會有這3個毛病,家長不要過多幹涉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想必各位家長都聽說過專注力、記憶力、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等各項能力,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腦力?,總會有一些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而家長一般都喜歡將這些行為歸類為壞毛病,並對其進行管教,來改變孩子。
  • 別教孩子說「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被拒絕多了,孩子會灰心的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昨天大家聊天,有位媽媽談起孩子的社交問題,說疫情期間孩子隨著奶奶回了鄉下,空氣好、地方大,孩子也就野了起來。可想跟其他小朋友玩,卻又跟不上節奏,尤其是剛回到鄉下的那段日子,天天哭訴沒朋友。然後奶奶就教他:下次碰見這樣的情況,你就問「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