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上精英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對焦慮和抑鬱毫無免疫力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新近引發教育界廣泛關注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給出了答案,8月4日晚,多位專家在線上直播,就相關問題展開對談。
《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由三聯書店於近日出版,該書兩位作者分別是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和教育活動家——格雷格·盧金諾夫和喬納森·海特,他們認為當代社會進程中的一場教育危機——過度的保護導致一代人的衰弱,在三大人生謬論的認知指導下,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而這三大謬論是:脆弱人設: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情感推理:永遠相信你的感覺;我們vs他們:生活是好人和惡人之間的戰鬥。兩位作者提出,正是因為現代人熱衷於將年輕人保護起來,使他們不會「感覺不安全」,愈發導致了青少年抑鬱、焦慮和自殺率的迅速上升。
而國內專家則認為,這些問題不僅發生在美國,也發生在中國,同樣困擾中國家長、孩子和教育工作者。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蘆詠莉認為,今天很多家長不是特別關注孩子學了什麼,心靈獲得怎樣的成長,更關心孩子喝沒喝水,衣服穿得多少。而以前父母關心的是孩子在學校是否學到知識,有沒有做錯事,老師該打打,該批評批評。蘇州大學教授、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則直言,「現在我們的教育問題,我稱之為補短教育。清華、北大的標準就是標準,所有人達不到這個標準就不夠,就要補課,要不斷補短。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短,弄得很多人缺乏自信心。」
如何破解這些難題,專家們也給出一些建議。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認為,如果我們把生活做得太細微了,每一次都有非常理性化設計,孩子的挫折感其實就越強。「這都是父母和學生一起塑造的結果,老師也同樣如此。」他因此提醒學校、家庭都要予以重視。
朱永新直言,現在整個學校的制度,包括大學制度,基本是建立在工業化的社會基礎之上進行的,但現在跟那個時代的背景已經完全不一樣,信息已經泛在化,教育資源已經泛在化,孩子們受網絡的影響,甚至遠遠超過了從學校中受到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重新構造一個新的教育體系,因此,我提出新型學校體系,未來學校我提出的是學習中心,而不是學校。一個人不是在學校學習,應該在不同的學習中心進行學習。」他預測,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未來將成為常態,而不是一定要博士畢業30歲才能工作,這樣也可以大大降低學習的難度,大大整合教育的內容,讓一個人幸福地學習,也有相當多的時間去進行自我的知識建構。「幸福永遠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永遠比成才更重要,這是教育的一個基本主張。其實這是教育的常識,但是這個常識就是不能成為共識。」朱永新說。
有的大學已經嘗試著一些新的改變。清華大學新雅學院院長甘陽透露,他探索著讓大一學生第一年暑假下鄉勞動,當一周農民。「我們找一個沒有手機信號的村子,大家勞動完沒事可幹,天天聊天,結果同學關係變得密切了。」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路豔霞
編輯:關一文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