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慣的心靈與當代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

2020-12-15 澎湃新聞

為什麼 「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上精英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對焦慮和抑鬱毫無免疫力,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我們始終被焦慮籠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新近出版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指出了上述問題的癥結:在三大謬論的認知指導下,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導致一代人的衰弱,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這三大謬論是:

1、脆弱人設: 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

2、情感推理: 永遠相信你的感覺。

3、我們 vs 他們: 生活是好人和惡人之間的戰鬥。

《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

作者: [美] 格雷格·盧金諾夫 / [美] 喬納森·海特

譯者:田雷 / 蘇心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7月

這三大謬論既不符合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也不符合許多文化中的古老智慧;但它們卻在社會各方力量的推動下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貫徹落實,導致了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爆發式增長、自殺率的上升、成熟期推後、抗壓性減弱、難適應社會等等諸多問題。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曾在第二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上提到:「健康,才是教育的根本。」以下,是他的口述。

健康,才是教育的根本

渠敬東

第一,身體的健康。今天不同於以往,北大學生常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覺,年紀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債現在都要還的。大學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這樣的節奏裡,我們能培養出為了一項事業保持長久的興趣,並獻其終身的學生嗎?大學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證明他是未來能夠堅持50、60年的人才嗎?一個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長久保持對一件事情的熱愛和忠貞,才是我們教育需要的。一句話,他需要體力,需要健康的身體。

第二,心理的健康。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於面對失敗的,無論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對失敗,不能在失敗中挺過去,就不是人才。成就居裡夫人的,不是幾千次失敗嗎?換句話說,她能忍別人忍不了的。人當然要聰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聰明。要忍受失敗的考驗,要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勇於承認自己的缺欠。憑什麼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個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第三,精神的健康。這個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國家培養的真正人才,應該是有無我之境的,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成功,要有對那些偉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對以往的歷史和傳統有敬畏感。那些榜樣,那些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物,是引領我們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無畏精神,捨我其誰的勇氣和擔當。如果我們只是在技術上討論教育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的教育是沒有出路的。

電視劇《三十而已》

我們今天的教育有很強的競爭色彩,甚至可以說是徹底競爭化了。國家在國與國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學校在校與校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個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個全面的競爭狀態。在無所不在的叢林中,每個人必須在每一刻勝出才能勝出。我個人認為,當每個人在每一刻都勝出的時候,已經差不多註定失敗了。標準化的制度,大學的排名,各個系的評估指標等等都助長了這個競爭機制。這就是弗洛伊德講的,龐大的超我結構使得每個人在競爭中最後心靈處於一個全面壓抑的狀態。

競爭意味著什麼?每個人都必須在一個標準系統裡和其他每一個人做出區分。你願意在這個世界裡活著嗎?反正我不願意。我們必須跟每個人都不同,每時每刻都要贏。世界大學排名就是這樣的,把北大排到15、26、37,又能怎麼樣呢?作為北大的教授,我一點都不care這個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關心的工作。所以,我認為如果只為了「贏」來確定教育目標、任何時候的成績名次都會是你的「癮」,那就像吸大麻一樣,最後的結果就是年輕人過早地夭折。

今天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國民教育裡最好的資源都退出了教育。教育任何時候都是立國之本,現在的教育讓位給孩子一出校門就進的各種班,全面讓位給市場化經營的教育企業。接下來,家長作為孩子的經紀人,把絕大部份的積蓄都投入到針對孩子的教育市場裡,家長們必須得不斷研究各個年齡段、各種教育資源的比對和匹配,儼然成了一輩子的經營項目的CEO了。但這個CEO不以盈利為目標,而是以大筆的花錢為目標。

所以,真正研究教育的人,應該好好地看一看每一個家庭,經濟水平不同的家庭,因為國家資源的退出而為市場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價。教育一方面使得國家不再負責國家的職能和義務,另一方面又在用龐大的資本市場攫取了所有家長重要的經濟資源。這就是今天的教育雙軌制,而且越是這樣,越讓孩子提早進入到一個殘酷的競爭世界裡,孩子從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資源換來的。

如果我們成了只會寫論文的動物,不給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時間,那麼學生們的內心裡究竟還會留下什麼?我真的希望留給孩子們的是那些不太考慮自己,而一心為了孩子,一心為了一個科學目標或者一心為了一種文化傳承的人,從而最終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種力量,可以感召他們、影響他們,而不是在二十年後,留給他們的是虛無感、厭惡感、無聊感。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讀懂薩特,加繆或卡夫卡,因為他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表面化的世界裡,可他們很難讀懂像莎士比亞、歌德和託爾斯泰這些人的作品了,因為教育及其環境,無法為他們展現一種博大的世界和胸懷。

盧梭說得好,人類正因為從孩子長起,所以人類才有救。我們千萬不要讓孩子過早地進入成人的狀態,用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來扼殺教育,扼殺我們的未來。所以要留住孩子們單純樸素的心,讓他有能力去喜歡他喜歡的事情、去追尋他所敬仰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在於他能夠與世界和解,能夠在前輩和後代之間,擴展出連續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競爭中,「贏」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憊的身體和殘破的心靈。

(原文為作者在第二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上的講話)

8月4日19:30,新京報·文化雲客廳聯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邀請朱永新(蘇州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甘陽(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渠敬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蘆詠莉(心理學博士)、吳琪(《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共談:從父母的教養方式到學校的培養方式,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成長期,從社會的發展到科技的革命,家庭、學校、社會如何共同努力才能培養出更聰明、更強壯並且反脆弱的孩子?

| 嘉賓簡介 |

朱永新

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

甘陽

清華大學新雅學院院長

渠敬東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盧永莉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兒童心理學專家

吳琪

《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

| 你將聽到 |

1、自殺率增加,成熟期退後,抗壓性減弱......為何當今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

2、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生活的全面侵佔會導致什麼問題?

3、哪些社會力量和歷史進程的合流,製造了當下的「教育危機」?

4、父母、學校需如何教導,才能培養出更聰明、更強壯並且反脆弱的孩子?

來源:書評周刊

編輯:李格非

01.

02.

03.

04.

05.

原標題:《嬌慣的心靈與當代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直播預告 | 當代教育問題五人談: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
    新書·對談《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嬌慣的心靈」與當代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嘉賓】新近出版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指出了上述問題的癥結:在三大謬論的認知指導下,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導致一代人的衰弱,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這三大謬論是:1.
  • 今晚直播預告 | 當代教育問題五人談: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
    新書·對談《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嬌慣的心靈」與當代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嘉賓】朱永新【活動簡介】為什麼 「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上精英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對焦慮和抑鬱毫無免疫力,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我們始終被焦慮籠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 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過度教育和保護換來「嬌慣的心靈」
    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我們始終被焦慮籠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問題到底出在哪裡?4日晚,「『嬌慣的心靈』與當代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論壇在線上舉行。
  • 專家學者一起聊《嬌慣的心靈》
    本報訊 (記者孫海悅)8月4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三聯生活周刊》等聯合在京主辦「嬌慣的心靈」與當代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新書對談活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日前出版《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一書。
  • 「嬌慣的心靈」從何而來?過度保護、過度教育!
    為什麼「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名校中脫穎而出,卻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最近,眾多高等教育機構的一線學者教授都在關注和推薦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
  • 教育專家解讀嬌慣的心靈癥結所在
    為什麼 「虎爸虎媽」要用24小時緊盯式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在考上一流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對焦慮和抑鬱毫無免疫力,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最近出版的引發教育界學者廣泛關注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指出了上述問題的癥結所在。
  • 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
    為什麼 「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上精英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對焦慮和抑鬱毫無免疫力,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我們始終被焦慮籠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 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 直播預告
    為什麼 「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上精英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對焦慮和抑鬱毫無免疫力,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我們始終被焦慮籠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 《嬌慣的心靈》: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脆弱?
    ——《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這本書關注當代社會進程中的一場教育危機——巨嬰的人格,沒有煉成的「鋼鐵」,過度的保護導致一代人的衰弱,在三大扭曲的認知指導下,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現在開始正視這一切,還來得及。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嗎?在書中作者展示了近年來我們在教育中的三大人生謬論:1. 脆弱人設: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
  • 趙英男評《嬌慣的心靈》|我們的教育為何不奏效?
    《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美]格雷格·盧金諾夫、[美]喬納森·海特著,田雷、蘇心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7月出版,527頁,69.00元「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總知道哪條路是對的,毫無例外,我知道。但我從來不走。為什麼?因為它太難了。」這是討論教育理念的著名影片《聞香識女人》中的一句經典臺詞。
  • 與其鋪路,不如讓孩子學會走好路
    為什麼有的孩子考上精英大學,卻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為什麼有的家長始終被焦慮籠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最新出版的《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指出了上述問題的癥結: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導致一代人的衰弱,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
  • 趙英男評《嬌慣的心靈》|我們的教育為何不奏效?
    中國政法大學 趙英男《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其一,孩子們由于越來越遠離危險而越來越安全,但與此相伴的則是孩子們也越來越脆弱,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機會來習得如何應對危險。其二,正是由於孩子越來越脆弱,家長們感受到一種信息,即孩子越來越需要保護。這時我們就可以發現如下悖論:家長保護孩子是因為孩子脆弱,但孩子的脆弱反而源自家長的保護。於是,應對病痛的藥方反而成為了病症的成因。
  • 脆弱人設、過度保護、嬌慣心靈,「鋼鐵」是怎麼沒煉成的
    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在考上一流大學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卻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為什麼有的家長,付出全部心血為孩子鑄就安全保護罩,卻換來一個更加脆弱的孩子?三聯書店最新出版的《嬌慣的心靈》,副標題是「『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本書譯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田雷說:「《嬌慣的心靈》講的是美國故事,但書中很多內容讓我們覺得似曾相識。有些問題在中國甚至會不會更嚴重?
  • 過度保護只會換來「嬌慣的心靈」
    《嬌慣的心靈》 (美)格雷格·盧金諾夫 喬納森·海特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年9月出版 為什麼「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
  • 我們是否過度保護了我們的孩子?這本書指出當下教育的癥結所在
    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就像一個焦慮鑄就的保護罩。我們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如果這樣,我們是否還要過度保護、過度教育我們的孩子?近日,格雷格·盧金諾夫、喬納森·海特合著,田雷、蘇心迻譯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 專家直言都是嬌慣心靈惹的「禍」
    為什麼「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上精英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對焦慮和抑鬱毫無免疫力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新近引發教育界廣泛關注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給出了答案,8月4日晚,多位專家在線上直播,就相關問題展開對談。
  • 嬌慣的心靈
    放學後,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參加各種補習班以及其他有人組織並監管的活動,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過其他孩子。與其為孩子鋪好路,不如讓孩子學會如何走好路。有些善意的保護可能會適得其反,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反而會讓我們的孩子成為「脆弱的一代」。這不能簡單歸咎於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歸咎於「嬌慣」的孩子,全社會應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變。
  • 你的孩子是反脆弱的嗎?孩子這樣培養,擁有強勁生命力
    對於孩子而言, 由於已經停課, 有的孩子渾渾噩噩, 終日玩遊戲, 而有些孩子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該學習學習,該運動運動。同樣是面對冠狀疫情,為什麼人們會有不同的態度呢? 也許《反脆弱》這本書裡邊的觀點能解釋。
  • 愛故鄉耕讀分享活動——《反脆弱》
    愛故鄉湖南驛站致力於推動城鄉學校聯誼共建,促進長沙市優質教育資源下鄉,希望為提升本地的文化,教育水平帶來積極影響。積極為本地學校、學生服務,起了很好的示範性的作用,歡迎各校師生來站開展交流分享活動,報名參與請掃文末二維碼。
  • 父母的嬌慣是給孩子的最毒的毒藥
    人生的路上,有數不清的磨難和挫折,如果不能及時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去面對,只會讓孩子的未來增加更多的挫折,甚至出現無法彌補的問題。而父母們的過度嬌慣,也將成為孩子成長最大的阻力。以前孩子在家裡的時候,爸媽把能做的事情都替昊昊做了,沒有覺察出孩子有這麼多問題,一上幼兒園全都暴露了出來,老師經常給昊昊爸媽打電話,讓他們去幼兒園一下,孩子哭的停不下來,一定要找爸爸媽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