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上精英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對焦慮和抑鬱毫無免疫力,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我們始終被焦慮籠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新近出版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指出了上述問題的癥結:在三大謬論的認知指導下,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導致一代人的衰弱,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這三大謬論是:
1、脆弱人設: 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
2、情感推理: 永遠相信你的感覺。
3、我們 vs 他們: 生活是好人和惡人之間的戰鬥。
《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
作者: [美] 格雷格·盧金諾夫 / [美] 喬納森·海特
譯者:田雷 / 蘇心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7月
這三大謬論既不符合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也不符合許多文化中的古老智慧;但它們卻在社會各方力量的推動下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貫徹落實,導致了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爆發式增長、自殺率的上升、成熟期推後、抗壓性減弱、難適應社會等等諸多問題。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曾在第二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上提到:「健康,才是教育的根本。」以下,是他的口述。
健康,才是教育的根本
渠敬東
第一,身體的健康。今天不同於以往,北大學生常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覺,年紀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債現在都要還的。大學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這樣的節奏裡,我們能培養出為了一項事業保持長久的興趣,並獻其終身的學生嗎?大學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證明他是未來能夠堅持50、60年的人才嗎?一個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長久保持對一件事情的熱愛和忠貞,才是我們教育需要的。一句話,他需要體力,需要健康的身體。
第二,心理的健康。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於面對失敗的,無論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對失敗,不能在失敗中挺過去,就不是人才。成就居裡夫人的,不是幾千次失敗嗎?換句話說,她能忍別人忍不了的。人當然要聰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聰明。要忍受失敗的考驗,要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勇於承認自己的缺欠。憑什麼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個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第三,精神的健康。這個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國家培養的真正人才,應該是有無我之境的,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成功,要有對那些偉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對以往的歷史和傳統有敬畏感。那些榜樣,那些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物,是引領我們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無畏精神,捨我其誰的勇氣和擔當。如果我們只是在技術上討論教育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的教育是沒有出路的。
電視劇《三十而已》
我們今天的教育有很強的競爭色彩,甚至可以說是徹底競爭化了。國家在國與國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學校在校與校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個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個全面的競爭狀態。在無所不在的叢林中,每個人必須在每一刻勝出才能勝出。我個人認為,當每個人在每一刻都勝出的時候,已經差不多註定失敗了。標準化的制度,大學的排名,各個系的評估指標等等都助長了這個競爭機制。這就是弗洛伊德講的,龐大的超我結構使得每個人在競爭中最後心靈處於一個全面壓抑的狀態。
競爭意味著什麼?每個人都必須在一個標準系統裡和其他每一個人做出區分。你願意在這個世界裡活著嗎?反正我不願意。我們必須跟每個人都不同,每時每刻都要贏。世界大學排名就是這樣的,把北大排到15、26、37,又能怎麼樣呢?作為北大的教授,我一點都不care這個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關心的工作。所以,我認為如果只為了「贏」來確定教育目標、任何時候的成績名次都會是你的「癮」,那就像吸大麻一樣,最後的結果就是年輕人過早地夭折。
今天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國民教育裡最好的資源都退出了教育。教育任何時候都是立國之本,現在的教育讓位給孩子一出校門就進的各種班,全面讓位給市場化經營的教育企業。接下來,家長作為孩子的經紀人,把絕大部份的積蓄都投入到針對孩子的教育市場裡,家長們必須得不斷研究各個年齡段、各種教育資源的比對和匹配,儼然成了一輩子的經營項目的CEO了。但這個CEO不以盈利為目標,而是以大筆的花錢為目標。
所以,真正研究教育的人,應該好好地看一看每一個家庭,經濟水平不同的家庭,因為國家資源的退出而為市場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價。教育一方面使得國家不再負責國家的職能和義務,另一方面又在用龐大的資本市場攫取了所有家長重要的經濟資源。這就是今天的教育雙軌制,而且越是這樣,越讓孩子提早進入到一個殘酷的競爭世界裡,孩子從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資源換來的。
如果我們成了只會寫論文的動物,不給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時間,那麼學生們的內心裡究竟還會留下什麼?我真的希望留給孩子們的是那些不太考慮自己,而一心為了孩子,一心為了一個科學目標或者一心為了一種文化傳承的人,從而最終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種力量,可以感召他們、影響他們,而不是在二十年後,留給他們的是虛無感、厭惡感、無聊感。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讀懂薩特,加繆或卡夫卡,因為他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表面化的世界裡,可他們很難讀懂像莎士比亞、歌德和託爾斯泰這些人的作品了,因為教育及其環境,無法為他們展現一種博大的世界和胸懷。
盧梭說得好,人類正因為從孩子長起,所以人類才有救。我們千萬不要讓孩子過早地進入成人的狀態,用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來扼殺教育,扼殺我們的未來。所以要留住孩子們單純樸素的心,讓他有能力去喜歡他喜歡的事情、去追尋他所敬仰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在於他能夠與世界和解,能夠在前輩和後代之間,擴展出連續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競爭中,「贏」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憊的身體和殘破的心靈。
(原文為作者在第二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上的講話)
8月4日19:30,新京報·文化雲客廳聯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邀請朱永新(蘇州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甘陽(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渠敬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蘆詠莉(心理學博士)、吳琪(《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共談:從父母的教養方式到學校的培養方式,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成長期,從社會的發展到科技的革命,家庭、學校、社會如何共同努力才能培養出更聰明、更強壯並且反脆弱的孩子?
| 嘉賓簡介 |
朱永新
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
甘陽
清華大學新雅學院院長
渠敬東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盧永莉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兒童心理學專家
吳琪
《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
| 你將聽到 |
1、自殺率增加,成熟期退後,抗壓性減弱......為何當今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
2、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生活的全面侵佔會導致什麼問題?
3、哪些社會力量和歷史進程的合流,製造了當下的「教育危機」?
4、父母、學校需如何教導,才能培養出更聰明、更強壯並且反脆弱的孩子?
來源:書評周刊
編輯:李格非
01.
02.
03.
04.
05.
原標題:《嬌慣的心靈與當代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