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認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大多數情況下是正常的,意外和不確定的事件是少數的、偶然的,但是事實上,少數偶然的重要事件,比如2019年底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 對我們的生活卻可能產生極大的影響。這事件就是所謂的黑天鵝事件。
面對這件不確定性的黑天鵝事件, 有人極度焦慮, 不知所措,但有人不但生活不受影響, 還借居家隔離期間不斷充電。對於孩子而言, 由於已經停課, 有的孩子渾渾噩噩, 終日玩遊戲, 而有些孩子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該學習學習,該運動運動。同樣是面對冠狀疫情,為什麼人們會有不同的態度呢? 也許《反脆弱》這本書裡邊的觀點能解釋。
《反脆弱》把人面對風險的時候, 分成三個狀態:
1,脆弱類
脆弱類的事物喜歡穩定的環境,環境一旦有變化或者有不確定性,這類事物就很容易被摧毀, 很脆弱的狀態。 比如一個有基礎病的老人, 遇到冠狀肺炎。在這種狀態下的老人就是脆弱的。
2, 堅韌類
這類事物不太依賴環境,不管環境怎麼變,它都不會變。比如傳說中的鳳凰,每五百年自焚一次,然後浴火重生,周而復始,所以鳳凰是強韌類的。
3, 反脆弱類
這種事物是外界的環境越波動、越隨機、越混亂,它不但不會受到傷害,反而能利用這種波動的環境茁壯成長。比方說傳說中的另一種生物,九頭蛇怪,長著數不清的頭,每次被砍掉一個頭,就會重新長出兩個頭來。所以九頭蛇怪就是反脆弱的,外部攻擊不但沒有消滅它,反而會讓它更強大。海裡頭的海星, 你只要把它的一個角剁掉,它不會死的。 那個剁出來的小角,又長出海星, 你剁得越多。 它繁殖就越厲害。
面對黑天鵝事件, 小概率小到你完全想不到它是什麼樣子, 有的人一下子就會被摧毀,有的人卻越挫越勇, 像海星、 九頭蛇那樣的動物。我國的華為公司就是反脆弱類的公司, 它的CEO任正非就是反脆弱性的人。
臺灣作家林清玄有一篇文章叫《桃花心木》, 寫一個種桃花心木的植樹人, 樹苗種下後, 總是隔幾天才來澆水, 有時隔三天, 有時隔五天, 有時甚至隔十幾天。 澆水的量也不定, 有時澆得多, 有時澆得少。 為什麼這個植樹人這樣做呢? 原來他是有特別的原因的。 他說他是在模仿老天下雨, 這樣樹苗就不會養成依賴的心。樹木要學會自己在土地裡找水源。 只要樹苗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 拼命紮根, 長成百年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其實, 何止是樹呢? 人也一樣, 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 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 會鍛鍊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在不確定中, 學會不依賴, 深化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覺知; 在不確定中, 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
首先, 父母要要這個意識。 很多人一輩子很順利, 每一步都是按照設計好的步子走, 他們沒有這個「不確定性」的意識。 生活中, 他們討厭變化, 有了變化又不敢面對。 這樣的人, 即使做了父母, 其實他心裡還是個孩子, 更不可能教育他的孩子面對不確定性了。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 應該為這些人敲起了警鐘: 變化才是唯一的不變化。
其次, 不要幫孩子事事做安排, 多讓他做主。 比如, 一家人出去吃飯, 想吃什麼菜, 就讓孩子點。 如果你問孩子吃什麼啊, 他說「不知道」 或者「 隨便」, 那就更要他點菜了。 他說「不知道」、 說「隨便」, 很多時候是因為他不想動腦子, 想讓你幫他安排。 又比如, 假期、 周末的活動, 也儘量讓他安排, 當然, 讓他安排並不是讓他為所欲為, 你要他講出他這樣安排的原因。 最多的是, 在日常的生活中, 不要事無巨細都幫他安排。
又比如, 這次因疫情而學校停課, 那在家隔離怎麼把功課補上, 應該學什麼, 碰到困難應該在哪裡找答案, 上網課怎麼裝載設備, 等等問題, 都是家長和孩子第一次碰到,也是給孩子應對不確定的機會。家長要讓孩子主導這次學習的機會, 怎麼學, 學多長時間,學習後的時間又怎麼安排, 這些主要都給孩子自己做主,至於合不合理, 家長可以每天和孩子討論。
第三, 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遊, 或者臨時起意做一件事。 這樣做就是激活那種「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心態。 什麼事都按部就班, 不但毫無創造力可言, 而且造成一旦有突發事件發生, 整個人只會被恐懼籠罩, 而不會鎮定下來想辦法。
著名學者吳伯凡是這樣定義創新的: 創新就是一種在特定情景下不斷的受到挫折, 但這個挫折又不是致命的。 經過不斷的接受這種創傷, 最後形成一個強大的自我補償的狀態。 所以說, 如果從來不接受挑戰, 就不會有挫折,沒有創傷, 也就沒有創新可言了。
我們家很喜歡自駕遊,每次出門前孩子爸都把路線研究得非常透徹, 走哪條路。 在哪裡轉彎, 幾點到哪個酒店, 幾點到哪個地方, 他都精確到分鐘, 為了保險, 他會列印一份清單和地圖。 出門了, 讓GPS帶路, 可是路上總會有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比如GPS突然沒信號, 或者把我們帶歪了, 或者路上堵車、 或者錯過了出高速的出口, 那怎麼辦? 剛開始那幾年, 孩子爸都很慌, 有時候還慌得手都發抖。 最嚴重的是, 錯過了高速出口, 他會踩急剎! 這麼危險的動作他都做, 幸虧我們都很幸運, 逃過了大難。
我的成長經歷比較豐富, 對於突如其來的事情, 一般都做到鎮定, 能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解決問題中, 所以兩個孩子從小就被我「玩耍」, 有時候我會「突然消失」, 等他們害怕得不行的時候突然又出現, 我會問他們, 如果一下子找不到媽媽怎麼辦? 有時候我「忘記了煮飯」, 我是在考他們如果現在沒飯吃你怎麼辦, 有時候我會問很多假設性的問題, 目的是讓他們拓展思維。 經過長期的訓練, 兩孩子的頭腦中已經有非常好的應對模式了。 每次旅遊出門前, 兩孩子都會叮囑爸爸遇事要鎮定;錯過了高速出口不要減速,繼續往前開, 在下一個路口下高速; 找不到地方, 就把車停在安全的地方, 再用手機查地圖,...., 可是無論孩子們怎麼說, 他爸爸的反應還是不盡人意, 這應該是跟他從來沒有受到應對不確定的訓練有關。 所以, 家長們一定從小就要灌輸「不確定性」 的的概念, 以及訓練他們應對風險的能力。
其實, 人的機體沒那麼脆弱, 它有自我修復的功能。 比如有句老話「 想要小兒安, 三分飢與寒」, 任何一個農村的老太太都知道, 這孩子你別給他吃太飽了, 也別給他太暖和了, 這樣的話。 他反而生命力比較強。。現在很多城市裡的孩子,一動輒就感冒。 什麼原因呢? 就是吃得太飽,你穿得太暖。 他由於建立了種種良好的、 有效的防範機制, 令到他自己生命本身那種應急性、 生命的本能受到了傷害。 不僅對身體上給點應激性, 在精神上也要的, 適當地製造些麻煩,讓他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我們做父母的, 不可能一輩子跟著孩子、保護孩子, 所以在培養孩子的時候, 要像上面提到那個植樹人所做的一樣, 模仿老天下雨, 故意製造一些風險, 來激勵孩子內在的本能,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心,從而形成反脆弱性。也要學會好好利用那些對抗孩子的、 傷害孩子的東西, 令它幫助孩子成為更強壯的機體。讓孩子處在反脆弱狀態,就是愈挫愈奮的人。
我是秋楓, 持續分享育兒心得。 歡迎關注」秋楓聊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