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鋪路,不如讓孩子學會走好路

2020-08-30 中國教育新聞網

為什麼有的孩子考上精英大學,卻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為什麼有的家長始終被焦慮籠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最新出版的《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指出了上述問題的癥結: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導致一代人的衰弱,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該書由美國個人教育權利基金會(FIRE)主席格雷格·盧金諾夫和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合著,以美國大學生群體為切入點,從父母的教養方式、學校的培養方式、社會的發展趨勢、科技的革命,甚至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成長期展開調查,並基於認知行為心理學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發人深省。

近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三聯生活周刊》聯合在京主辦新書對談活動,以「『嬌慣的心靈』與當代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為主題,邀請蘇州大學教授、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蘆詠莉圍繞本書展開對話,探討家庭、學校、社會如何共同努力,才能培養出更聰明、更強壯並且「反脆弱」的孩子。

渠敬東認為,《嬌慣的心靈》不只是講美國的教育問題,而是講全世界的教育問題。今天的教育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個孩子可能在學校裡有很多老師,有各種教育方式,但他只要回家看了電視,只要在大人圈裡走一遭,只要拿著手機一上網,他的另一部分教育就開始了。這個社會使得我們學校的牆壁四處漏風,這是當今教育最困難的。「如果我們把生活做得太細微了,每一次都有非常理性化設計,孩子的挫折感其實就越強。這都是父母和學生一起塑造的結果,老師也同樣如此。」

「孩子們需要心靈的交流,我們可以發起一些共同的活動,在監護人或教育者的引領下,組織他們去社會大課堂走一天,或是一起解決生活中的科學問題,最後讓他們有一定的成功體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蘆詠莉說。

甘陽認為,書中關於「上大學前,先工作或服役一年」的建議很有道理,可以培養孩子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學會協同合作。他已經開始嘗試讓大一學生第一年暑假下鄉勞動,當一周農民,「我們找了一個沒有手機信號的村子,大家勞動完沒事可幹,天天聊天,結果同學關係變得密切了」。

「與其為孩子鋪好路,不如讓他們學會如何走好路——書裡的這句話對我們很有啟發,過分安全的保護,會導致孩子『脆弱』的形成。」朱永新提到一個有趣的「花生實驗」: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有千分之八的孩子對花生過敏,到現在卻越來越多。經過調查發現,是因為父母和老師為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與花生有任何接觸,越不吃免疫力越低,就越容易過敏,所以增長率越來越高。他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不斷嘗試,要犯錯誤,有些事情孩子是必須要做的。

在朱永新看來,現在整個學校的制度,包括大學制度,基本是建立在工業化的社會基礎之上進行的,信息泛在化,教育資源泛在化,許多孩子受網絡的影響,甚至遠遠超過了從學校中受到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重新構造一個教育體系。未來學校不是在學校學習,而應該在不同的學習中心學習,同時,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讀完大學或者博士才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將成為常態。「幸福永遠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永遠比成才更重要。」

《中國教育報》2020年08月23日第3版

作者:本報記者 卻詠梅

相關焦點

  • 與其「趕」著孩子優秀,不如主動接受孩子的普通
    青青努力的想讓女兒考入市重點中學,只是希望女兒能順勢進入重點高中,為順利的考入985、211大學鋪路。 難道進了重點中學,孩子真的可以按照你想像的路一帆風順? 其實,不盡然。 朋友周怡從孩子上小學高年級起,每個周末都帶著孩子在高速路上奔波一兩個小時,就是為了在主城培訓學校上課。
  • 與其糾結為孩子報什麼班,不如先學會這幾個思想。終身受益
    相信很多家長都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頭疼,不論是寶媽還是寶爸甚至是七大姑八大姨都想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就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但是這對於一般家庭而言,補習班時間短,等孩子過了一陣之後又忘了老師教的內容了。要是想長時間培養一種或幾種興趣,一是沒時間,二是錢包也可能留下「不爭氣的淚水」。
  •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與其給出標準答案,不如讓孩子學會思考
    在幼兒時期到兒童時期,如果能有效的對孩子進行哲學啟蒙,讓孩子在哲學的引領下發現、探索、思考這個社會與世界,增強看待問題的深度,提高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力、洞察力、體驗力大有裨益。在目前的兒童社科書籍中,以自然、社會、人文為主題的科普書籍較多,但哲學思維的啟蒙相對較少,《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作品,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孩子可以自行閱讀,小齡的兒童父母也可閱讀後,結合日常的生活,來對孩子進行哲學啟蒙。
  • 與其讓孩子學會失敗,不如教會他們如何成功
    其實,當父母去教育孩子學會失敗的時候,不如去教會孩子如何成功,因為成功比失敗更具有挑戰性。 與其讓孩子學會失敗,不如教會他們如何成功 我國的胡海嵐教授,在第十二屆國際腦研究組織的凱莫裡國際獎中獲獎,其中研究的標題就是勝利者效應的機制
  • 與其逼著讓孩子學習,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自律
    學會克制情緒,就是學會管理自己。自律,就是幫助孩子規劃未來。感動不如心動,心動不如行動。自律,就是幫助孩子守住初心,砥礪前行。 自律的孩子一定是學習的強者,也是生活的強者。 我是娑婆若水,一位高級教師、省優秀專家、全國中小學外語教師「園丁獎」獲得者、原全國「優秀小學校長」、原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常務理事。傾情並致力於學校管理、家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和孩子成長。感謝您的關注,歡迎閱讀並評論指 導! 2020-08-02
  • 孩子生氣太正常,與其選擇壓抑情緒,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良性憤怒
    家長與其這樣對孩子,不如多了解一下良性的憤怒方式,讓孩子可以不被消極情緒引導。現在,還有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的社交能力出現了問題,其實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哭鬧的時候很心煩,所以就會跟孩子說:「不許這樣發脾氣!」時間一長,孩子的那些壞情緒就會憋在心裡,慢慢地影響到了他的性格和其他情緒。
  • 考研失敗的同學,與其看別人曬分,不如給自己找路
    與其看著別人曬分,自己鬱悶不甘,不如先換一個角度,放開手為自己找路。考研這條路走不通,其實是多個更多選擇,主動權還是在自己手裡。「二戰」考研,大不了多花一年時間而已。現在絕大部分家庭在經濟上存在太大問題,急需要上大學的孩子出來工作,所以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考研是非常支持的。而且當下的情況,社會對學歷的認可程度甚至超過了實際能力,因為學歷有實在的衡量標準,而能力需要長時間來證明,所以很多企業招聘時把門檻都定為研究生。所以如果條件允許,花一年時間再考一次也是值得嘗試的冒險。
  • 教育孩子「急」不得,與其「反覆強調」,不如「靜默花開」
    有很多父母為了能夠教育好孩子,每天不斷的在孩子身邊強調道理,其實這種道理孩子聽的次數越多,反而會激發起他的逆反心理。 有些方法對孩子們並沒有任何效果,可惜我們中國式家長還在不停的引用,比如發脾氣,講道理,刻意的利用同情心。
  • 抱怨生活的不公,不如從改變自己開始
    什麼事都會發生,不需要抱怨上天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誰也不多得,誰也不少得,不要以為生活是不公平的,別人也有說不出的難處,學會坦然地接受生活的不公,那是上天給你的坎,邁過去以往的痛楚、難處都覺得一切都值了,有一種釋懷的感覺。
  • 三代12人碩博神仙家族:父母走好自己的路,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俗話說:望子成龍,不如自己成龍;望女成鳳,莫若自己成鳳。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變得優秀,但是與其空洞的說教,不如言傳身教。育兒專家孫曉雲老師說過:孩子是看著父母背影長大的,每個孩子都是研究父母的專家。孩子的眼睛就像是攝像機,她會錄製下家長的一舉一動,俗話說「有樣學樣」。父母就是孩子的路,父母先走好自己的路,孩子才會過好自己的一生。
  • 與其揠苗助長,不如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此外,她還輾轉多地進行演講,聚光燈下,舉手投足間顯示出了不同於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老成。近日,16歲女孩岑某諾因其種種超乎常人的能力在網絡上引發網友熱議。中國的父母多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總是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想要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 孩子厭學?家長只需三個步驟,幫孩子走好人生路
    還有的孩子嚴重厭學,看見跟書本有關的東西,就情緒低落或哭鬧,無法進行正常的學習活動。 有關研究發現,我國有輕中度厭學表現的學生,幾乎佔學生群體的半數之多。其中,近三成學生表現出十分明顯的厭學情緒。可見,厭學這件事情,已經深深困擾了很多家庭。那麼,身為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扭轉心態,走好人生路呢?這裡給各位家長提供三個步驟,供您參考學習。
  • 跟在「鋪路工」父母身後長大的孩子,家長辛苦,孩子卻學不會走路
    他們就像是鋪路工一樣,走在孩子面前為孩子掃平一切障礙,賣力建成條條「大路」。可是讓「鋪路工」父母最難過的是,夫妻倆辛苦為孩子鋪好了所有的路,這期間花力氣、花時間、花錢,到最後孩子卻不願意自己在平坦的路上多走一步。
  • 與其讓孩子死讀書,不如多帶他去這5個地方,最後一個很重要
    導讀:與其讓孩子死讀書,不如多帶他去這5個地方,最後一個很重要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與其讓孩子死讀書,不如多帶他去這5個地方,最後一個很重要!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清華孩子都去哪兒了——走好自己選的路
    《輕叩清華門——12個清華學子家庭採訪實錄》並不是一本專門寫給學霸家庭看的書,它記錄的是12個普通孩子與父母共同成長的經歷。距離上次採訪三年多過去了,現在的他們各自走向了怎樣不同的道路?又體驗了哪些生活滋味呢?
  • 勵志人生: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做好自己
    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脆弱的人才會四處遊說自己的不幸,堅強的人只會不動聲色的越加強大。 人生不怕起點低,就怕沒追求;不怕走得慢,就怕走錯路;不怕不如意,就怕想不通。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做好自己。 能力配不上野心,是所有煩擾的根源。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你要想得到,就得學會付出和堅持。每個人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決定生活的樣子。
  • 小學生研究基因癌症獲獎,與其這樣「幫」孩子,不如學3個能力
    父母疑用研究成果為孩子參賽「鋪路」同時家長也出面道歉,該項目研究是自己協助孩子完成的,並未發現項目規定項目需要獨立完成。網友一片唏噓。為此,這些比賽競爭已經變味了,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考試加分有點「不擇手段」家長是否該為孩子「鋪路」?二十年的人生重啟進入地獄難度模式這件事不是個例,讓我想起了前陣子苟晶和陳秀群的冒名頂替的新聞。苟晶和陳秀群是受害者,而頂替他們的同學是受益者嗎?
  • 誦讀《三字經》:與其爭論讀什麼不如教人怎麼讀
    誦讀《三字經》:與其爭論讀什麼不如教人怎麼讀 2011-01-01 09:07:00    作者:徐潔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山東省教育廳近日發出通知,要求中小學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時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
  • 走好腳下路,珍惜身邊人
    9、眼淚是撕心裂肺後從身體內擠壓出來的沒有顏色份比較穩定的工作,他們在一個城市工作了幾年,在出租房內度過了熱戀的那幾年,體驗到了蝸居、拮据、爭吵和甜蜜。你失眠,我恰好陪你一起醒著。 我們能遇見的,一定都有原因。所以每次遇到對的人,都像久別重逢。 所以兜兜轉轉,我們都在等能一起欣賞世界的那個人.
  • 感情的世界裡,與其相愛相殺,不如體面轉身
    感情的世界裡很多人都在相愛相殺,與其這樣倒不如體面轉身。01兩個人在一起,你儂我儂是戀愛時的情景。當兩個人真正的在一起,必然會經歷一段時間磨合,這段磨合的時間裡,吵架也便成為了家常便飯。當曾經相愛的兩個人,變成了如今爭吵不休仇敵,你的心會感覺很累,有時你也會懷疑這段感情是不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