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人設、過度保護、嬌慣心靈,「鋼鐵」是怎麼沒煉成的

2020-08-03 中國青年報

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在考上一流大學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卻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為什麼有的家長,付出全部心血為孩子鑄就安全保護罩,卻換來一個更加脆弱的孩子?

三聯書店最新出版的《嬌慣的心靈》,副標題是「『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本書譯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田雷說:「《嬌慣的心靈》講的是美國故事,但書中很多內容讓我們覺得似曾相識。有些問題在中國甚至會不會更嚴重?也值得我們的社科學者通過實證的調研來作進一步的探討。」

而本書的兩位作者在正文一開頭就引用了一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脆弱人設、過度保護、嬌慣心靈,「鋼鐵」是怎麼沒煉成的

一怕孩子會被綁架,二怕孩子進不了哈佛

據說美國家長現在經歷著雙重的恐懼,一是怕孩子會被綁架,二是怕孩子進不了哈佛。這句話是女作家斯科納茲說的,她因為讓自己9歲的孩子獨自乘坐地鐵而被稱為「全美最糟糕的母親」。這句話很扎心,漂洋過海後,卻能擊中中國家長——一怕孩子不夠安全,二怕孩子進不了清華北大——甚至考不上自己當年上過的大學。

「這種焦慮,正是導致對孩子過度保護的原因。」田雷說,《嬌慣的心靈》第一部分介紹了美國當代大學生所錯信的三大人生謬誤,排第一的就是「脆弱人設」——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這也是全書致力批判的。

「這個『脆弱人設』的流行,成為家長、學校和社會據以教育下一代的信條,自然就會導致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其中的道理很簡單,上一代認為下一代是脆弱的,像蠟燭一樣弱不禁風,像玻璃一樣一碰就碎,故而要把他們密不透風地保護起來。」

同時,社交媒體也在加重人們對危險的感覺。比如,某些惡性治安案件,原本只是極小概率的事,卻能通過社交媒體讓全民都有某種觀察或者參與感。對家長而言,在保護孩子這件事情上,必須要確保萬無一失,安全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安全。

我們從前的兒童讀物,一個主要的題材就是「歷險記」,孩子擺脫大人的看管,成長必然要歷險,現在呢?寧波一位小學老師王悅微在自己母校百年校慶時發現,校園中曾經和小夥伴們一起玩過的滑梯和鐵桿都不見了。學校擔心安全隱患,早已拆除了這類體育器械,同樣消失的還有春遊和秋遊。寧波的冬天很少下雪,一下雪就會停課。身為老師,王悅微有時候特別想讓孩子們來學校一起玩雪,但她知道自己不能這麼做,「萬一孩子路上摔倒或出什麼事,做老師的可吃不消」。

到了基礎教育階段,「考不上好大學」就成為家長最大的焦慮。書中引用了這樣一段推理:「假設這是數學課。如果他們在六年級的數學課上拿不到A,就意味著他們到中學後無法進入數學的第一方陣,就意味著他們進不去史丹福大學。」這種邏輯,中國人是不是似曾相識?於是,就開始了書中所說的「履歷的軍備競賽」——「沒有哪個孩子必須要參加11項課外活動,除非已經有別的孩子參加了10項。」

事實上,很多家長都在反思這些問題,可誰也不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陷入「囚徒困境」。

社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是罪魁禍首?

按照社會學的劃分,從1995年起出生的孩子,就是所謂的「網際網路世代」,是網際網路世界的原住民。當這一代人開始念大學,變化出現了。

一本2017年的著作《網際網路世代》,作者簡·特溫格是任教於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她在書中講到,基於美國青少年群體的調查數據,2005年至2012年間,有些趨勢相當積極:生在網際網路世代的青少年不愛喝酒了,也不怎麼抽菸;開車上路時,他們相信,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就連初次性行為的年齡都向後推了。

但有的趨勢就不那麼樂觀了,甚至讓人擔憂:他們更少叛逆,更不快樂,並且對進入成年毫無準備,「現在18歲的孩子,其舉動像極了過去15歲的孩子」。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現在的大學生群體要求更多的保護,在他們的事務和人際衝突中需要成年人更多的介入。

在《嬌慣的心靈》作者看來,社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是罪魁禍首。大數據使得信息的量身定製成為可能。青少年人自以為網際網路是自由的,這「自由」卻無往不在「信息繭房」或「過濾氣泡」之中,逃不過算法這隻「看不見的手」。既然無法接觸到那些可能刺痛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他們就會堅信自己一貫正確。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2019年《社會藍皮書》中指出,有28.89%的青少年遭遇過網絡暴力辱罵,而遭遇暴力辱罵信息的最主要場景是社交軟體,為68.48%。

青少年是網絡暴力的主要受害者,還成為一些網絡暴力的實施者。據北京網際網路法院2019年12月發布的《「粉絲文化」與青少年網絡言論失範問題研究報告》,以青少年為涉嫌侵權主體(即案件被告)的網絡侵害名譽權行為,集中出現於從事演藝工作的公眾人物名譽權侵權案件中,此類案件共計125件,佔全部網絡侵害名譽權糾紛的11.63%。作為被告的青少年大部分為在校大學生,少部分自述無業或自述不方便透露職業;年齡在30歲及以下的佔比70%,其中年齡最小的為19歲。

脆弱人設、過度保護、嬌慣心靈,「鋼鐵」是怎麼沒煉成的

視覺中國 供圖

安全成為「主義」,「創傷」跟著感覺走

在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安全,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學者們開始擔心,對安全的關注未免走得太遠。《嬌慣的心靈》中提到一個詞「安全主義」,即安全壓倒一切,為了1%的安全考慮,可以犧牲99%的其他考量。

田雷說:「安全當然是重要的,尤其是對沒有完全行為能力的孩童們,當然需要成年人的保護,但凡事不可過度。安全主義的最大麻煩可能在於它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越是安全第一,就越會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是『危險』,於是我們就更相信安全主義……」

而「安全主義」對孩子的影響已經到了心理層面。比如,「創傷」,之前是一個心理學領域內的專業概念,有著嚴格的學術定義,也需要富有訓練的專業人士來判定;但現在,一個人是不是遭受「創傷」,成了一個跟著感覺走的過程,只要「我覺得」就可以了。

「在多元社會中,原本人與人之間接觸、摩擦、碰撞都在所難免,但現在就可能被脆弱的心靈感覺成『微侵犯』。長此以往,恐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模式都要變化,因為有可能動輒得咎,所以必須安全第一,都會成為『社恐』。」讓田雷印象最深的一個例子是,美國現在很多法學院的刑法課已經沒法講「強姦罪」了,因為相關的閱讀材料會觸發個別同學的「創傷」回憶。

據媒體報導,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雄曾做過一個針對90後學生群體的調查,發現他們對於物質和信息自由很滿足,虛擬社會化程度很高,但人格心智的成熟度很有問題。「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直以升學為導向,真正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很少。很多大學生年齡上是成年人,心智上遠未成年,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都與成年人的標準相差太遠,遇到問題時無法作出清醒的處理,容易走極端」。

2017年,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湖北省社會心理學會在武漢3所高校進行了一項名為「大學生挫折教育項目」的調研。數據顯示,5.6%的受訪大學生在面對重大挫折時有過攻擊和輕生念頭,調研組專家原本預計這個比例應該不會超過1%。

田雷說:「過度保護的前提是『脆弱人設』,認為受教育者都是玻璃心;但真正的教育卻預設未成年人是『反脆弱』的,他們必須經歷摔打,才能成材。孩子們到底是一支蠟燭,風一吹就滅,還是一團火焰,風助火勢?」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嬌慣的心靈」從何而來?過度保護、過度教育!
    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名校中脫穎而出,卻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最近,眾多高等教育機構的一線學者教授都在關注和推薦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這本書關注當代社會進程中的一場教育危機——過度保護導致衰弱,在三大扭曲的認知指導下,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現在開始正視這一切,還來得及。
  • 「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專家直言都是嬌慣心靈惹的「禍」
    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上精英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對焦慮和抑鬱毫無免疫力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新近引發教育界廣泛關注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給出了答案,8月4日晚,多位專家在線上直播,就相關問題展開對談。
  • 「鋼鐵」為啥沒有煉成?教育專家解讀嬌慣的心靈癥結所在
    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在考上一流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對焦慮和抑鬱毫無免疫力,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最近出版的引發教育界學者廣泛關注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指出了上述問題的癥結所在。
  • 過度教育和保護換來「嬌慣的心靈」
    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上精英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對焦慮和抑鬱毫無免疫力,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我們始終被焦慮籠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問題到底出在哪裡?4日晚,「『嬌慣的心靈』與當代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論壇在線上舉行。
  • 《嬌慣的心靈》: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脆弱?
    ——「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這本書關注當代社會進程中的一場教育危機——巨嬰的人格,沒有煉成的「鋼鐵」,過度的保護導致一代人的衰弱,在三大扭曲的認知指導下,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現在開始正視這一切,還來得及。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嗎?在書中作者展示了近年來我們在教育中的三大人生謬論:1. 脆弱人設: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
  • 過度保護只會換來「嬌慣的心靈」
    《嬌慣的心靈》 (美)格雷格·盧金諾夫 喬納森·海特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年9月出版 為什麼父母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嬌慣的心靈》一書將告訴家長,過度保護、過度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後,將要面臨什麼問題,並給出了解決方案。 該書的兩位作者分別是社會心理學家和教育活動家,他們長期關注高等教育及相關領域問題。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以及社會、科技發展的大背景,深入探討過度保護、過度教育的成因以及它們對孩子們造成的危害。
  • 專家學者一起聊《嬌慣的心靈》
    本報訊 (記者孫海悅)8月4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三聯生活周刊》等聯合在京主辦「嬌慣的心靈」與當代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新書對談活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日前出版《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一書。
  • 嬌慣的心靈與當代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
    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上精英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對焦慮和抑鬱毫無免疫力,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我們始終被焦慮籠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 我們是否過度保護了我們的孩子?這本書指出當下教育的癥結所在
    我們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如果這樣,我們是否還要過度保護、過度教育我們的孩子?近日,格雷格·盧金諾夫、喬納森·海特合著,田雷、蘇心迻譯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 關於心靈:越嬌慣,越脆弱
    一部《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以下簡稱《嬌慣的心靈》),如一部「社會科學的偵探小說」,兩位作者分別是社會心理學家和教育活動家,他們抽絲剝繭,回答了「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美國故事。這是一場正在發生的教育危機,不僅危及教育,更危及未來。這場危機雖然發生在美國,但假如我們用書中的美國故事來反觀我們自己,亦有些思考之處。
  • 美國40年精英教育後果:「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
    上個月,由這位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譯介的新書《嬌慣的心靈》出版了。正如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在為該書寫的推薦語中所說:「現在的教育讓每個人在每個時刻都處於競爭之中。」在這場無休止的「軍備競賽」裡,孩子們似乎正變得越來越脆弱。今年以來,發生在國內的中小學生自殺、自殘事件已有數十起,青少年罹患抑鬱症的比率也逐年上升。「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
  • 「我我抒我讀」投稿|傷害,讓我們更脆弱嗎?
    《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是一部「社會科學的偵探小說」,回答了「鋼鐵」是怎麼沒能煉成的美國故事。這本書上市後在美國當地產生不小反響,該書在社會、科技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從「傷害讓人更脆弱」「情感推理」「生活是好人和惡人間的戰鬥」三種常見教育誤區切入,詳述這些錯誤觀念引發的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理,從而發出警醒並提出建議,全方位、多角度地關注當代社會進程中的一場教育危機——過度保護導致衰弱。
  • 孩子需要時刻的保護?不,他們比想像中堅強,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
    」,就像《嬌慣的心靈》中所描述的家長一樣。 從《嬌慣的心靈》看當下的家長《嬌慣的心靈》一書的作者在書中講述了當下一些家長們在孩子的教育中所存在的三大誤區——第一,認為所有傷害挫折都是導致孩子更加脆弱的罪魁禍首;第二,過度保護導致孩子利用情感進行推理,憑感覺做事;第三,影響孩子,讓他們錯誤的認為生活是好人和惡人之間的鬥爭。
  • 豆瓣8.2高分《嬌慣的心靈》,三種謬論揭露孩子失敗的真實原因
    表面上看將孩子們放在了絕對安全的局域裡,實則卻化成了一把名為嬌慣的「兇器」,狠狠地捅向了孩子。於是,孩子們變得越來越脆弱,他們聽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意見,就會感到不適;遇到困難的事,就會顯得弱不禁風。格雷格作為一名律師,一直致力於保護校園裡的自由、言論自由,以及學術自由等等。他並不認為成年人,把孩子們捧在手心上,或讓他們遠離那些令他們感到不適的人或事,是對他們的保護。
  • 嬌慣的心靈
    有些善意的保護可能會適得其反,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反而會讓我們的孩子成為「脆弱的一代」。這不能簡單歸咎於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歸咎於「嬌慣」的孩子,全社會應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變。
  • 嬌慣社會 | 哈佛等頂尖法學院,已無法講授「強姦」這項罪名
    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正是過去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將他們視為脆弱的,就會使他們越來越脆弱。看到電視劇《三十而已》裡,煙花公司老闆娘顧佳帶兒子去學馬術時,田雷產生了一絲反感。他覺得,顧佳顯然對精英文化缺乏必要的反思。「這位優秀的女士把孩子的運動也看成是一項成功學的培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