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時刻的保護?不,他們比想像中堅強,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

2020-08-15 萌娃小包子

在我讀書的時候學習過一篇古文,其中有一句話印象最深,大意是說每當上天要把一個重大的任務降臨在某個人身上時,一定會先鍛鍊他的心志,讓他經歷精疲力盡、飢餓、貧窮的痛苦,讓他不斷經歷挫折,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會成長為一個堅韌不拔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擔當大任。


在我自己步入社會,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之後對於這句話更是認同得不能再認同,不過不是所有人都持有和我一樣的觀點,在網上我看到過網友對「吃苦受難」的抨擊,在線下實際生活中也見過很多家長對孩子需要經歷挫折這一觀點的不認同,比如我的鄰居笑笑媽就認為孩子需要「幸福」的成長,父母的任務就是要保護好孩子,不能讓孩子再吃自己當年吃過的苦。

我想肯定有很多家長的想法都和笑笑媽的想法一樣,其實這種觀點是有失偏頗的,有這種觀點的人既不了解「幸福」,也不了解「保護」,就像《嬌慣的心靈》中所描述的家長一樣。

從《嬌慣的心靈》看當下的家長

《嬌慣的心靈》一書的作者在書中講述了當下一些家長們在孩子的教育中所存在的三大誤區——第一,認為所有傷害挫折都是導致孩子更加脆弱的罪魁禍首;第二,過度保護導致孩子利用情感進行推理,憑感覺做事;第三,影響孩子,讓他們錯誤的認為生活是好人和惡人之間的鬥爭。

田雷教授指出雖然《嬌慣的心靈》講的是美國故事,但是書中很多內容讓我們覺得似曾相識。確實如此,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家長都是將孩子保護得「密不透風」,比如必須要讓孩子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活動,不允許孩子參加體育活動等等。

由於過度的保護還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層面,不僅變成了一顆「玻璃心」,還完全按照自己的感覺走,老師同學的一點批評就認為自己受到了心理的「創傷」,而在心理領域「創傷」的確定本是需要經專業人士按照專業流程確定的。除此之外,在父母的影響下,因為過於信奉「安全第一」的原則,導致孩子把自己和外界對立起來,惡意揣測他人,強行給自己樹立一大堆的「敵人」。

按照這樣的趨勢來看,父母給孩子的「保護」真的能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嗎?我想或許只會適得其反,正確的保護應該是「反脆弱」,我們要把孩子當成一根經得起打磨的鋼鐵,讓他們經歷磨練最後成才。那麼到底我們該怎麼做呢?

做真正保護孩子的父母

1,別再給孩子安排「脆弱人設」,讓他們經歷陽光也經歷風雨

父母們之所以能夠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做出一系列的「保護」舉動就是因為他們潛意識的認為孩子是脆弱的,脆弱的像玻璃一樣,當然會想著要保護起來。所以首先父母就要改正孩子是脆弱的這一觀念,別再給孩子安排「脆弱人設」,這裡的意思不是說父母們不要顧及孩子的人身安全,人身安全當然是重點關注對象,但是不要因為一點小小的磕碰就心疼得不讓孩子參加任何戶外運動,這麼小心翼翼,孩子怎麼參加體育活動,身體又怎麼可能茁壯成長呢?

我們常常把孩子比作祖國的花朵,美麗的花朵都是經歷過彩虹也經歷過風雨有著旺盛的生命力的,我們既要給孩子關愛和保護從而讓孩子能夠安全成長,也要給他們嘗試的機會,讓他們明白什麼是「感覺不安全」的假危險,什麼是一定需要避開的真危險,讓他們積累經驗從而學會自己保護自己。

2,別讓安全主義影響孩子的心理,讓孩子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信奉安全第一的父母會因為想要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從而不敢批評孩子,生怕孩子在自己的批評之下變得脆弱,我不認為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有什麼錯,但是如果孩子做錯了父母們還不指出來那就不行了,有的時候只有嚴厲的批評才可以讓孩子知曉事情的嚴重性從而學會不再犯錯。

換一個角度去思考,無論如何孩子總是要步入社會上班、和人打交道的,難道那個時候要讓他們因為接受不了他人的指責和失敗的打擊從而輕易放棄嗎?

父母們如果現在因為想要「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而不對孩子的錯誤行為進行糾正和批評,那麼長大後他們只會受到更大的傷害以及更容易因失敗而一蹶不振。

同時,過度保護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因為自己的內心太過脆弱不夠強大,有時候還可能會把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言或者與自己相反的觀點當成是對自己的打擊從而在和人相處之時產生很強的攻擊性或者隔閡,這會讓他們在腦海中產生很多「假想敵」從而無法進行正常社交。

為了避免孩子患上社交恐懼,擁有強大的抗壓能力,父母需要讓孩子走出自己的保護視線,讓他們學會和人接觸,分辨哪些話是帶有惡意從而可以遠離的,哪些話是別人的玩笑話不用放在心上,又有哪些話是真的為自己好需要自己積極採納的。

尤其是在現在網際網路時代下,網上好壞難辨的話可不少,就更需要孩子通過自己的經歷明白人性和人生的複雜性,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會既願意相信善良的存在,又不會被一些惡意評論所影響從而走向極端,做出傷人傷己的事情來。

對於還無法保證自己人身安全的孩子來說,父母當然有義務去照顧他和保護他們,但要注意過猶不及,就像田雷教授說的:「安全主義的最大麻煩可能在於它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越是安全第一,就越會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是『危險』,於是我們就更相信安全主義。」可以看得出,過度的保護會導致孩子進入一個惡循環,變得不敢和外界接觸,最後離健康的人生越來越遠,所以要是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塊無堅不摧的鋼鐵,那就要學會放手,讓孩子接受適度的磨練。

相關焦點

  • 當孩子被欺負,身體上的傷害已形成,如何避免造成心靈的傷害呢?
    當孩子被欺負,身體上的傷害已形成,那麼怎樣避免造成心靈的傷害呢?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的更好,就不得不積極努力的工作,以換取更高的薪資給自己孩子更好的未來。而孩子呢,不可能永遠都只是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需要學習,需要交朋友,如此一來,孩子與家長的分離是必然的。
  • 「嬌慣的心靈」從何而來?過度保護、過度教育!
    為什麼「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名校中脫穎而出,卻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最近,眾多高等教育機構的一線學者教授都在關注和推薦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
  • 家有孩子,不管是男孩女孩,都要保護好自己
    「長期的影響我對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會產生一種不信任的感覺」。 一、不管是男孩女孩,都要保護好自己。我們在強調防性侵教育的同時,也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支持,讓他們有勇氣把痛苦說出來,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 堅強又脆弱的星座,她們需要別人保護
    在他們眼中,懂得自己的人,自己是不需要和他自己也想什麼的。不懂自己的人,也不願意和他多做交流。所以他們的這個特性就支持他們有很多心事都會壓在自己的心裡,沒有辦法和別人傾訴。給自己穿了一個很厚很厚的盔甲,很害怕別人透過盔甲看穿他們的內心。
  • 孩子遠比你想像中的更加需要你
    我認為作業是孩子的事情,不管多難,他應該自己解決。而今,我為什麼會轉變呢?有兩個原因:原因一:大部分孩子希望有家長陪伴自己。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有一期老師和孩子們做了一個問答選擇遊戲。老師提問,一群孩子通過選擇坐藍色的椅子還是粉色的椅子來選擇答案。反過來孩子提問,讓老師回答問題。這個遊戲的關鍵在於設置的問題要有意義,是心與心的溝通。
  • 教孩子正確認識性別,保護個人隱私,對成長中的尷尬行為說不
    3歲左右,多數孩子才真正區分男和女這個概念,才會知道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具備初步的性別意識。這個時候孩子會開始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他們會發現男孩和女孩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例如:服飾和髮型、生殖器官、嗓音和性格以及他們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這個時期孩子對性別的認識就如同認識五官一樣客觀。
  • 以完整的教育培育堅強的心靈——這些教育變革,我們應該做,我們必須做
    或許,這正是因為我們忘記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正如身體健康不能僅僅依靠醫生一樣,孩子們心靈的健康成長,除了心理學之外,還需要更多的支持,尤其是需要強有力的教育支持。我們迫使孩子們之間展開這種競爭,其本身不僅是不健康的,而且還是不公平的,因而對很多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強迫性的扭曲。我們強迫小烏龜跑成小白兔,強調小白兔潛水賽過小烏龜,強迫小松樹開出嬌豔的牡丹花,強迫牡丹長出偉岸常青的松枝……這樣扭曲的教育,想不戕害孩子們的心靈健康都難,又如何能支撐孩子們心靈的健康生長?
  • 教育:撥動孩子心靈成長的弦
    一個懵懂的兒童長成一個充滿智慧、勇敢、擔當、堅強、仁愛的成年人,經歷了身體和心智的並不漫長的成長過程,但卻是一個奇妙的成長過程。通常情況,這個過程是有著規律可循的,不管是身體的、智力的,還是情感的、心靈的都有其一定的規律性,是按照既有的順序,按部就班的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成長的。
  •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請保護好他們隱形的翅膀
    而安全衛士呢,則會把已經產生的垃圾,運送到小屁屁那裡,等待你去洗手間把他們排進小馬桶裡。寶寶,要知道我們人吃五穀雜糧,會上火是非常正常的。這也是我們人體內安全衛士和滅火隊員存在的意義。但是呢,我們的滅火隊員和安全衛士,並不是永遠都能充滿動力的,對不對?我們需要呵護他們,是不是?他們在我們的身體裡,就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和夥伴,我們需要保護好他們。
  • 為了孩子身體好,孩子卻不領情,你可能需要給孩子來一次身體教育
    很多父母都發現,孩子小時候還很乖,很聽話,可是到了初中高中,不管說什麼,孩子都不愛聽。早上起來讓孩子吃早飯,孩子拒絕;晚上讓孩子少熬夜,孩子拒絕;天冷讓孩子穿衣服,孩子也拒絕;更要命的是,這個年紀的孩子父母還得時時提防著早戀,生怕孩子做出什麼出格的事。很多在父母看來都是「為你好」的答案,孩子們就是不領情,作為父母最擔心的還是孩子的身體。
  • 蘇霍姆林斯基:保護孩子純潔的心靈
    「為了保護孩子心靈的純潔,應該幫助他們形成以下這些信念:相信良善,相信人不僅能使自己幸福,也能使別人幸福,為別人創造幸福是人最大的幸福;相信勞動改造世界的神奇力量,相信人可以用勞動為自己創造美好的未來;相信自己,善於發現自己的善良和智慧,為自己、為勞動成就、為自己用勞動給別人創造幸福的意在善舉而自豪;相信展示在社會理想
  • 蘇霍姆林斯基:保護孩子純潔的心靈
    「為了保護孩子心靈的純潔,應該幫助他們形成以下這些信念:相信良善,相信人不僅能使自己幸福,也能使別人幸福,為別人創造幸福是人最大的幸福;相信勞動改造世界的神奇力量,相信人可以用勞動為自己創造美好的未來;相信自己,善於發現自己的善良和智慧,為自己、為勞動成就、為自己用勞動給別人創造幸福的意在善舉而自豪;相信展示在社會理想、道德以及
  • 生活不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也不像你想像得那麼糟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的那麼美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的那麼糟糕。大部分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的時候。一句不足輕重的話,就讓人脆弱的淚流滿面,但是有的時候,看著很困難,很艱辛的一段路,自己卻咬牙走了很久。每一個人的強大都不是天生的。
  • 保護孩子的童心,比送多少禮物都重要
    ,等於扼殺他對美好童年的幻想,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不但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也破壞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童話世界」,分不清幻想與現實,長大以後仍然很天真,沉溺在美好中難以面對現實的打擊和殘酷。所謂的「鷹式教育」能讓孩子變得更堅強嗎?我看並不是,這樣狠心的方式不但傷害孩子的身體健康,還導致心理承受能力變差。
  • 心靈樹洞|孩子叛逆不好溝通?其實,他們需要的只是信任
    當家長們表述教育孩子的過程,心靈導師為她們解答了關於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心理問題:作為家長當孩子想告訴你他的內心時,不要去否定他、抑制他,需要多肯定、多引導和傾聽孩子,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適當的鼓勵他,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成長!
  • 過度保護只會換來「嬌慣的心靈」
    《嬌慣的心靈》 (美)格雷格·盧金諾夫 喬納森·海特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年9月出版 為什麼「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
  • 辛識平:在風雨中成長,在磨礪中堅強
    新華社北京9月2日電 題:在風雨中成長,在磨礪中堅強——寫在2020年秋季開學季辛識平「我們開學了!」隨著2020年秋季開學季到來,億萬學子陸續回到校園。這是久違的重逢,也是來之不易的重啟。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禮,讓青少年在風雨中成長、在磨礪中堅強,這堂特殊的人生之課,註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記,積澱為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這堂課,讓孩子們更能懂得生命的可貴。疫情面前,生命是脆弱的,又是頑強的。抗疫鬥爭中,每一次搶救生命的努力,每一個戰勝病魔的奇蹟,都在傳遞一個堅定的信念: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 毀掉孩子自信的三句話:父母別不在乎,兒童心靈比你想像中更敏感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無法代替的,孩子人生軌跡裡每一處都是父母留下來的痕跡,我們並不知自己的一個小動作或是一句簡短的話,能帶給孩子什麼影響。孩子是父母的所有,每一個家長都望子成龍,在我們迫切地表達對他們的期望時,會不會間接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呢?
  • 教育應該如何支撐孩子的心靈健康?
    是我們的孩子太脆弱了嗎?還是我們在日常教育中忽略了一些關鍵的節點呢?今天,我們與您分享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項賢明老師的看法,以教育的六大變革支撐孩子的心理健康。 或許,這正是因為我們忘記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正如身體健康不能僅僅依靠醫生一樣,孩子們心靈的健康成長,除了心理學之外,還需要更多的支持,尤其是需要強有力的教育支持。
  • 身體健康需要心靈康健的引領
    精神成長是一輩子的事,這是人跟動物的最大區別,動物生病肉體痛苦但心不煩惱,人一有病就身心煩躁,甚至身體沒病心也會煩,可見,身體的康健要用心靈的健康來引領。活在當下的人都在籌劃未來,未來不是事實存在,但時刻都在破規劃著,說明心有超越現實的無限一面,如何安頓這顆超越的心,是人生的重大問題。科技發展把人束縛在文明的體系中,在看似盛世而實則亂象的年代,無限的心在有限的現實世界中是難以安頓的,需要出世安駐,入世生存,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把理想與現實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