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善良要靠善良來培植,邪惡衍生的只能是邪惡,這是教育、日常生活和社會成員相互關係中的一條最重要的規律。」——蘇霍姆林斯基
只要有人類群體存在的地方,就有嫉妒生存的土壤,無論這個群體是成人群體,還是孩子之間的群體。
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個四年級的班上,有一個叫米沙的孩子常常得到滿分。有一天,老師讓另一個反應比較慢的孩子在黑板上演算一個數學題,沒想到這個平時算題速度很慢的孩子居然很快就得出了正確的答案,因此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老師表揚的話音才落,米沙就傷心哭了,老師一下子就明白了米沙為什麼哭:因為他嫉妒這個平時反應慢的孩子,他不能容忍班上有第二個算術尖子。
蘇霍姆林斯基與老師就這個問題一起想了好久:可怕的嫉妒是怎樣產生的呢?「要知道孩子們一直生活在友好的環境裡,老師的評分也是一向公正的。」
「為了保護孩子心靈的純潔,應該幫助他們形成以下這些信念:相信良善,相信人不僅能使自己幸福,也能使別人幸福,為別人創造幸福是人最大的幸福;相信勞動改造世界的神奇力量,相信人可以用勞動為自己創造美好的未來;相信自己,善於發現自己的善良和智慧,為自己、為勞動成就、為自己用勞動給別人創造幸福的意在善舉而自豪;相信展示在社會理想、道德以及現時和未來生活中的偉大真理,相信自己是具有巨大創造力量的人,而不是被命運的旋渦任意擺布的塵埃。」——蘇霍姆林斯基
我相信,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個理念,在他的學校裡很好地實行了起來,但是,我們要知道教育並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義務和責任,還有孩子所在家庭中所有成員的行為影響。
我以為,一個孩子如果會嫉妒別人,那麼根源並不在於學校,而在於這個孩子的家庭。
一個孩子如果會嫉妒別人,在家裡要麼就是完全受寵的孩子,家人無條件地滿足了他的全部願望,只要有一點沒有滿足,他就大哭大鬧,直到願望被滿足;或者在這個家裡有多個孩子,但是只有其中某一個孩子得寵,而其他孩子則會被漠視,如果某一天原來常常屬於受寵這個孩子的獎勵被其他孩子所得,那麼嫉妒這個腫瘤就會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直到他重新奪回寵愛。
也就是說,嫉妒其實是自私的家庭教育下的結果。
老師們都希望每個孩子都有純潔的心靈,所以在學校裡儘自己的最大所能來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可是如果某個家庭在教育方面扯了後腿,那麼孩子就會在一邊優良一邊溺愛的環境中被撕裂,不知道何去何從,最後按照人的本能來選擇對他有利的那一方教育影響。
「我認為,觸動兒童心靈的意義,在於讓兒童用自己的行為說服自己,在自己的行為中看到自己的思想和激情。」——蘇霍姆林斯基
這句話,再次讓我看到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道路上追求完美的一面。羅恩·克拉克在他的學校裡竭盡所能地激發孩子們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激情,然而在他的學校裡還有失敗的例子。總有心疼孩子的父母擋在孩子前面,完成原本屬於孩子成長中的所必須的挫折,最後造成這個孩子不適應學校的環境,而不得不離開克拉克學校。
蘇霍姆林斯基與羅恩·克拉克的教育理念是差不多相同的,他們在做一件事: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智力勞動的激情。只不過,一個是傳統的,一個是開放的。
傳統的蘇霍姆林斯基努力營造好學校的環境與氣氛,開放的羅恩·克拉克則會去拜訪學生們的家庭,再根據孩子的家庭生活狀況來有針對性的改進。
在《羅恩老師的奇蹟教育:點燃孩子的學習激情》的第九十三章,這個章節的標題是:「將忌妒拒之門外」。
「職業素養要求教育者不能去迎合那些陳舊的、既有的教學和思考的方式。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強調獨創性,真心鼓勵教師去嘗試新事物。」——羅恩·克拉克
「有些態度消極的教師,自以為除了他們自己的方法,其他的都是錯的。我只希望他們能夠沉默一點兒。我想告訴所有有這種想法的老師:如果你不打算進步,喪失了職業素養,那麼能不能請你至少不再到處傳播負面信息?請記住,我們都在幫助學生成長,如果有人的確在努力幫助孩子,請你們尊重一下他們的付出,不要對別人的努力冷嘲熱諷,打壓別人的積極性。」——羅恩·克拉克
從克拉克學校畢業出去的孩子,個個充滿自信,個個神採飛揚,每個孩子都擁有世界公民的眼光。也就是說,這些孩子因為見得多,自己動手做得多,所以,才不需要通過嫉妒這樣的小手段來達成自己的願望。
讓孩子們親自動手完成自己的心願,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的,可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那個時代的孩子除了能在大自然中參與勞動,並去尋找學習與生活的意義外,好像就沒有別的什麼方式了。
「為了使精神的成長和勞動的成長統一起來,我們讓十二三歲的少年做一些需要付出一定體力和智力的工作。……只有那些在青少年時期就學會真正的勞動,學會戰勝困難的人,才不會孩子般地天真,才會像一個成人那樣去思考生活。」——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這個教育理念,就算到今天,要完全實現也並不容易,但也有能真正為教育投入激情的羅恩·克拉克。
我非常希望蘇霍姆斯林基的教育理念能全球開花,我也希望羅恩·克拉克學校的教育理念能全球開花,這樣每個成長中的孩子就會更快樂,這個世界也會更加和平。
20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