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保護孩子純潔的心靈

2020-09-03 彥綾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善良要靠善良來培植,邪惡衍生的只能是邪惡,這是教育、日常生活和社會成員相互關係中的一條最重要的規律。」——蘇霍姆林斯基

只要有人類群體存在的地方,就有嫉妒生存的土壤,無論這個群體是成人群體,還是孩子之間的群體。

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個四年級的班上,有一個叫米沙的孩子常常得到滿分。有一天,老師讓另一個反應比較慢的孩子在黑板上演算一個數學題,沒想到這個平時算題速度很慢的孩子居然很快就得出了正確的答案,因此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老師表揚的話音才落,米沙就傷心哭了,老師一下子就明白了米沙為什麼哭:因為他嫉妒這個平時反應慢的孩子,他不能容忍班上有第二個算術尖子。

蘇霍姆林斯基與老師就這個問題一起想了好久:可怕的嫉妒是怎樣產生的呢?「要知道孩子們一直生活在友好的環境裡,老師的評分也是一向公正的。」

「為了保護孩子心靈的純潔,應該幫助他們形成以下這些信念:相信良善,相信人不僅能使自己幸福,也能使別人幸福,為別人創造幸福是人最大的幸福;相信勞動改造世界的神奇力量,相信人可以用勞動為自己創造美好的未來;相信自己,善於發現自己的善良和智慧,為自己、為勞動成就、為自己用勞動給別人創造幸福的意在善舉而自豪;相信展示在社會理想、道德以及現時和未來生活中的偉大真理,相信自己是具有巨大創造力量的人,而不是被命運的旋渦任意擺布的塵埃。」——蘇霍姆林斯基

我相信,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個理念,在他的學校裡很好地實行了起來,但是,我們要知道教育並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義務和責任,還有孩子所在家庭中所有成員的行為影響。

我以為,一個孩子如果會嫉妒別人,那麼根源並不在於學校,而在於這個孩子的家庭。

一個孩子如果會嫉妒別人,在家裡要麼就是完全受寵的孩子,家人無條件地滿足了他的全部願望,只要有一點沒有滿足,他就大哭大鬧,直到願望被滿足;或者在這個家裡有多個孩子,但是只有其中某一個孩子得寵,而其他孩子則會被漠視,如果某一天原來常常屬於受寵這個孩子的獎勵被其他孩子所得,那麼嫉妒這個腫瘤就會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直到他重新奪回寵愛。

也就是說,嫉妒其實是自私的家庭教育下的結果。

老師們都希望每個孩子都有純潔的心靈,所以在學校裡儘自己的最大所能來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可是如果某個家庭在教育方面扯了後腿,那麼孩子就會在一邊優良一邊溺愛的環境中被撕裂,不知道何去何從,最後按照人的本能來選擇對他有利的那一方教育影響。

「我認為,觸動兒童心靈的意義,在於讓兒童用自己的行為說服自己,在自己的行為中看到自己的思想和激情。」——蘇霍姆林斯基

這句話,再次讓我看到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道路上追求完美的一面。羅恩·克拉克在他的學校裡竭盡所能地激發孩子們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激情,然而在他的學校裡還有失敗的例子。總有心疼孩子的父母擋在孩子前面,完成原本屬於孩子成長中的所必須的挫折,最後造成這個孩子不適應學校的環境,而不得不離開克拉克學校。

蘇霍姆林斯基與羅恩·克拉克的教育理念是差不多相同的,他們在做一件事: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智力勞動的激情。只不過,一個是傳統的,一個是開放的。

傳統的蘇霍姆林斯基努力營造好學校的環境與氣氛,開放的羅恩·克拉克則會去拜訪學生們的家庭,再根據孩子的家庭生活狀況來有針對性的改進。

在《羅恩老師的奇蹟教育:點燃孩子的學習激情》的第九十三章,這個章節的標題是:「將忌妒拒之門外」。

「職業素養要求教育者不能去迎合那些陳舊的、既有的教學和思考的方式。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強調獨創性,真心鼓勵教師去嘗試新事物。」——羅恩·克拉克

「有些態度消極的教師,自以為除了他們自己的方法,其他的都是錯的。我只希望他們能夠沉默一點兒。我想告訴所有有這種想法的老師:如果你不打算進步,喪失了職業素養,那麼能不能請你至少不再到處傳播負面信息?請記住,我們都在幫助學生成長,如果有人的確在努力幫助孩子,請你們尊重一下他們的付出,不要對別人的努力冷嘲熱諷,打壓別人的積極性。」——羅恩·克拉克

從克拉克學校畢業出去的孩子,個個充滿自信,個個神採飛揚,每個孩子都擁有世界公民的眼光。也就是說,這些孩子因為見得多,自己動手做得多,所以,才不需要通過嫉妒這樣的小手段來達成自己的願望。

讓孩子們親自動手完成自己的心願,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的,可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那個時代的孩子除了能在大自然中參與勞動,並去尋找學習與生活的意義外,好像就沒有別的什麼方式了。

「為了使精神的成長和勞動的成長統一起來,我們讓十二三歲的少年做一些需要付出一定體力和智力的工作。……只有那些在青少年時期就學會真正的勞動,學會戰勝困難的人,才不會孩子般地天真,才會像一個成人那樣去思考生活。」——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這個教育理念,就算到今天,要完全實現也並不容易,但也有能真正為教育投入激情的羅恩·克拉克。

我非常希望蘇霍姆斯林基的教育理念能全球開花,我也希望羅恩·克拉克學校的教育理念能全球開花,這樣每個成長中的孩子就會更快樂,這個世界也會更加和平。

2020.8.1

相關焦點

  • 蘇霍姆林斯基:保護孩子純潔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只要有人類群體存在的地方,就有嫉妒生存的土壤,無論這個群體是成人群體,還是孩子之間的群體。 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個四年級的班上,有一個叫米沙的孩子常常得到滿分。「為了保護孩子心靈的純潔,應該幫助他們形成以下這些信念:相信良善,相信人不僅能使自己幸福,也能使別人幸福,為別人創造幸福是人最大的幸福;相信勞動改造世界的神奇力量,相信人可以用勞動為自己創造美好的未來;相信自己,善於發現自己的善良和智慧,為自己、為勞動成就、為自己用勞動給別人創造幸福的意在善舉而自豪;相信展示在社會理想、道德以及
  • 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心靈獻給孩子
    11月25日,2017明遠教育論壇在北京大學附屬小學拉開帷幕,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與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烏克蘭教育科學院教科院院士蘇霍姆林斯卡婭圍繞《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本書,進行心靈對話。
  • 讓心靈自由生長 從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說起
    我們從來不把教育看成塑造「工具人」的手段,與之相反,真正的教育是一種心靈的滋養和啟蒙,它尊重人、發現人、開發人,並在人的培育中傳承與發展文化。  半個多世紀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卓越的教育實踐和「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刷新了當代教育的地平線。他全身心地培養孩子,領導了影響深遠的帕夫雷什中學,撰寫《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四十多部著作,用畢生的教育經驗,「留下了自己的永恆的足跡。」重溫這筆豐美而珍貴的育人智慧,對今天的教育者而言,仍不失為一種啟迪。
  • 蘇霍姆林斯基:皮鞭不只會降低孩子的尊嚴,也會毀損孩子的心靈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皮鞭不只會降低孩子的尊嚴,也會毀損孩子的心靈,會在心靈中投入最陰鬱、最卑鄙的陰影:畏縮、怯懦、仇視人類和虛偽。」很多家長在養育男孩和養育女孩中總是有著區分,比如幾乎全部的父親在教導兒子的時候總是非常嚴厲,而在教導女兒的時候總是溫柔以待!
  • 蘇霍姆林斯基:皮鞭不只會降低孩子的尊嚴,也會毀損孩子的心靈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皮鞭不只會降低孩子的尊嚴,也會毀損孩子的心靈,會在心靈中投入最陰鬱、最卑鄙的陰影:畏縮、怯懦、仇視人類和虛偽。」而兩個孩子一發生矛盾,孩子的爸爸總是護著姐姐,批判教育弟弟。還小的時候弟弟也不說什麼,哭一陣等媽媽來哄一哄也就沒事兒了。可是稍微大一點後,弟弟開始述說自己的委屈!憑什麼姐姐也打了我,但爸爸總是責怪我,總說男孩子要讓著女孩子,可是誰來讓著我啊?
  • 孩子「偷竊」怎麼辦?看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如何處理?
    蘇霍姆林斯基想拿走彩色鉛筆的可能性,最喜歡畫畫的薩沙。「誰也沒有拿走鉛筆」,蘇霍姆林四期竭力使孩子們相信只是出了個差錯,「有人忘了把彩筆放回柜子,他把彩筆帶回家了,現在才彩筆正在他家的桌子上,明天他一定會放回原處的。」清晨,蘇霍姆林斯基來到學校,突然聽到有人翻籬笆進來了,是薩莎。「發生了什麼事,薩沙?」
  • 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蘇霍姆林斯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理論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被譽為「教育思想泰鬥」,其著作有《紿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心靈獻給孩子》、《公民的誕生》,《帕夫雷什中學》、《學生的精神生活》、《和青年校長的談話》、《給兒子的信》等。
  • 蘇霍姆林斯基:珍惜孩子心中對高尚、美好和堅毅的信念
    孩子正是由此形成了關於善惡的最初觀念和概念。」——蘇霍姆林斯基在這個章節裡,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關於家庭破碎後對孩子造成了惡劣影響的例子:科利亞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生長在父母相親相愛的環境裡,那時候,父親常常幫著母親做家務,在晚上常常陪他畫畫,有空的時候就帶科利亞去旅行。
  • 顧明遠: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很重視和諧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他形象地說:「 道德是照亮全面發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時又是人的個性的一個個別的特殊的方面。」他強調道德教育要從童年抓起。童年時代由誰來引路,周圍世界中哪些東西進入他的頭腦和心靈,這些都決定著他今後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 蘇霍姆林斯基寫給老師的話
    中國教師幾乎無人不讀蘇霍姆林斯基。他的著作被譽為「活的教育學」。我們精選了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幾則,與您一起分享。教師只有把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看成是未來的人,他才不愧為一個真正的教育家。首先意味著他是個熱愛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教師在教育上英明就是要讓孩子任何時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他什麼都弄不好。
  •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可惜,那11名孩子不是那艱苦訓練的對象。這11位擁有「殘酷青春」的少女少男命運迥異,塗抹在這個青春期群像背後的天空沒有陽光燦爛,「他們游離在校園與社會、家庭間的縫隙中,孤獨而迷惘,將友情看得高於一切,哪怕付出生命。」  這些「青春殘酷」的孩子,是我們的「麥田守望者」嗎?
  •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說》首發
    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蘇霍姆林斯基是「世界文化名人」,並發文號召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周年。蘇霍姆林斯基是享譽世界的蘇聯時期烏克蘭籍教育家,也是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影響最大的外國教育家,對其教育思想的學習和研究熱度至今依然不減。蘇霍姆林斯基熱愛生活、熱愛孩子、熱愛教育,生前在帕夫雷什中學擔任校長几十年,從來沒有離開過課堂、離開過學生。
  • 蘇霍姆林斯基的花兒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一句話讓我們不禁會想,是怎樣的經歷讓他的行為和心靈一樣美麗。蘇霍姆林斯基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裡,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蘇霍姆林斯基覺得這位安娜教師像一個女魔法師,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在山花爛漫、萬物生機昂然的季節,安娜·薩莫伊洛英娜帶學生們來到了森林,他平時就到這裡來玩。但女教師的解說,讓他接觸了許多過去沒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驚奇的東西;看這顆盛開的椴樹在幫助蜜蜂釀蜜;瞧那個蟻穴——過去是蘇霍姆林斯基出自惡作劇曾用棍子去捅它,而老師卻說這個蟻穴有迴廊和廣場,有幼兒園和糧倉。
  • 楊東平:在帕夫雷什學校認識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深信「小學時期是一個人形成接受教育能力的最關鍵的時期,其實質在於形成對人的需要。」教師必須持堅定的兒童立場,「愛兒童」和「相信孩子」。為此,要努力把自己變成孩子。「教會孩子用心靈去看到、理解、感受人們——這是教育園地中最為典雅芬芳的一朵花兒,它的名字——就叫情感教育。」「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臟。」必須堅持「情感理性」。 而情感是和美感緊密相連的。
  • 求解蘇霍姆林斯基的家教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有個生動的比喻:「社會教育是從家庭開始的。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壯才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門培養人的科學。」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應當使每個人懂得:在社會面前,他的責任和對社會最重要的義務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養者、第一位老師,這就是母親和父親。」
  • 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 簡介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暫,但他卻持之以恆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寫作,奇蹟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師、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們的。他把自己的思維、思索、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了他的著作當中,即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師和父母應當歷經何等艱難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長為好學上進、聰穎、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 二等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殷 濤在第35個教師節,我重溫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如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那麼孩子的一切便會是自己的一切,便會竭盡一切為孩子謀劃與工作——這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無與倫比的幸福。」只如一個懷著美好與天真的孩子,闖進了教育的園地,發現了些絕美的花朵,忍不住脫口而出,抑或喃喃自語。比如:「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在一起是一種樂趣,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孩子。」「親愛的朋友,請記住,學生的自尊心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東西。
  • 為什麼教育改革越深入,越要「溫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是我國教育界最熟悉的名字,他雖離開我們已經34年,但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世界各國流傳,至今仍發出耀眼的光芒。為什麼他的教育思想能夠常葆青春?就因為他的教育思想符合兒童的成長規律;他懂得兒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滿腔熱情灌澆兒童的心靈。01 相信每一個孩子1960年他寫了一本書,就叫做《要相信孩子》。
  • 蘇霍姆林斯基:看看自己的精神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我的孩子還在小學的時候,我就常常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回到童年時代,如果我能選擇父母,那麼我需要選擇什麼樣的父母呢?我會這樣思考,那麼我的孩子也肯定會這樣思考,就算他不會這樣思考,那麼他會不會因為我的粗暴而心生比較:如果某某某的媽媽是我的媽媽就好了,人家溫柔又有愛,而且還努力學習。
  • 對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兒子的22封信的理解
    愛他人:心靈空虛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  在《給兒子的信》一書中,談論愛情和友情的內容佔了相當的篇幅。難能可貴的是,先生能站在人性的高度談友情,站在精神的高度談愛情。  先生的友誼之道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友誼是培養人的感情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