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珍惜孩子心中對高尚、美好和堅毅的信念

2020-12-16 彥綾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世界展現在孩子面前,從中他認識了許多新的東西。……然而,在孩子面前還有另一個世界,這就是人的世界。」——蘇霍姆林斯基

還記得孩子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我們對這個小生命的喜愛嗎?從孩子抿嘴、睜眼、打嗝放屁開始,我們都覺得好生稀奇:為什麼這個小小軟軟的小東西,自己就會這些動作呢?

當他漸漸長大,我們覺得他好生聰明:為什麼他學習得這麼快呢?為什麼他能看到能想到太多我們不注意的事情呢?一個新的世界慢慢展現在我們眼前,對孩子來說,他通過我們的一言一行來慢慢認識這個世界。

新生的孩子從認識父母開始,再慢慢認識其他家裡的人,再在他的親人的指引下,認識家,認識外面的世界。除了認識自然萬物,他還認識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了自己善惡的判斷,漸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孩子就是這樣,從母親和父親——從母親怎樣對待父親,父親怎樣對待母親開始,逐漸認識人的世界。孩子正是由此形成了關於善惡的最初觀念和概念。」——蘇霍姆林斯基

在這個章節裡,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關於家庭破碎後對孩子造成了惡劣影響的例子:科利亞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生長在父母相親相愛的環境裡,那時候,父親常常幫著母親做家務,在晚上常常陪他畫畫,有空的時候就帶科利亞去旅行。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科利亞的父母突然成了陌生人,家裡融洽的氣氛再也不存在了,最終科利亞的父親從這個家裡消失了,科利亞的媽媽對科利亞說:「現在我們家裡沒有父親了。」

這件事,給了小科利亞重重一擊。

「那些不想或者不能攀上道德情操高峰的家長們,正在不斷地播撒著不幸,收穫著罪惡。」——蘇霍姆林斯基

「也有這樣的情況,孩子沒有失去向善的信念,但是卻變得不聽規勸,哪怕是金玉良言也聽不進去。這時,尊敬家長們,你就要反省一下自己,看看你們的夫妻關係是不是在什麼地方出現了裂痕。」——蘇霍姆林斯基

「夫妻共同保護自己的家庭順利渡過這些坎坷,要善於為家庭生活創造最高尚、最珍貴的財富——相親相愛。只有這樣,家庭才能營造出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教育氣氛。」——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是對完美完整的家庭教育有著執念,在他的觀念裡,只有完美而完整的家庭才能教育出品格優秀的孩子。我不能說他的觀點是錯誤的,但是我的生活實例告訴我,一個品格優秀的孩子,往往是生長在一個充滿愛、包容與接納的環境裡,而這個環境也許不是一個完美而完整的家庭。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就比如我才看完的梅耶·馬斯克的《人生由我》,就講述了一位單身母親獨處撫養了三個孩子的故事。

我們對於梅耶·馬斯克可能並不熟悉,但她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兒子:「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

梅耶·馬斯克現年72歲,她在忍受了九年的家庭暴力之後,終於鼓足了勇氣帶著三個孩子離婚。她把一切財產都留給了貪婪的前夫,只求與三個孩子永遠在一起。

她每天都辛苦工作,她是一個營養師,但她並沒有很好的廚藝,她的三個孩子在離開她之前,吃的都是簡單、單調而有營養的飯;她曾經一個人同時打五份工,只為了撫養三個孩子。

三個孩子並沒有因為父親的富裕而嫌棄她的貧窮,反而在她的愛護之下,在她不斷努力向上積極進取的影響下,各自擁有了良好的事業。如果按人們眼中成功觀念來看,埃隆·馬斯克是梅耶養育得最成功的孩子。

然而,在梅耶的眼中,三個孩子各有各的好,每個人都在從事著自己喜歡的事業,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裡發揮著自己的價值。而兩年72歲的梅耶本人仍然活躍在模特行業裡,生活得越來越風生水起。

梅耶·馬斯克曾經對她的三個孩子說:「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使命,我此刻的使命就是努力工作,讓你們擁有更多的選擇。」

每個女人都期盼有一個美好的家庭,可是並不是美好的期望就會有一個美好的結果。是的,我們得承認,有些孩子因為父母的離異而飽受創傷,可是我們也要承認,有些單身母親並沒有因為離異就放棄對孩子的愛,她們不僅僅滿足孩子對愛的需要,更是在積極向上的努力工作和生活,為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提供保障,也給孩子的心靈裡種下了為美好生活而積極努力的種子。

我在孩子五歲的時候就離婚了,孩子選擇和我在一起。還記得他小小的身子緊緊抱著我,在我耳邊說:「媽媽,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時,我就對自己說:「我一定不會辜負孩子對我的期望,我一定會給他需要的愛,他需要的包容,他需要的支持,他需要的接納。」

十多年過去了,我每天都在履行著我對他的承認,雖然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也有矛盾與爭吵,可是我們也在這些矛盾與爭吵中不斷地成長,不斷地互相了解,並相互鼓勵著彼此。

我承認父母的離異對孩子來說是不幸的,但我絕對不會接受離異的家庭會「收穫罪惡」這樣的指責,因為我有能力給孩子愛。

在這一章節裡,我非常認可蘇霍姆林斯基的另一句話,可惜他把它放在了文章的開頭,我覺得如果把這句話放到文章的結尾更為適合,因為它更適合給那些生活在離異痛苦中的單身母親:

「如果世界也像母親一樣關注孩子的心靈,如果孩子在自己生命旅途中遇到的一切都像母親一樣慈祥和溫暖,世界上就不會有任何痛苦、罪惡和悲劇。」——蘇霍姆林斯基

2020.7.20

相關焦點

  • 蘇霍姆林斯基:有著高尚人格、男子漢氣概的教書匠
    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否則他教出的孩子會是一個卑鄙庸俗的人;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善良的人,否則他教出的學生會是一個麻木的人;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對大自然,對美好事物充滿熱愛的人,否則他的學生會顯得冷酷無情。一位好老師的標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 蘇霍姆林斯基:有著高尚人格、男子漢氣概的教書匠
    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否則他教出的孩子會是一個卑鄙庸俗的人;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善良的人,否則他教出的學生會是一個麻木的人;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對大自然,對美好事物充滿熱愛的人,否則他的學生會顯得冷酷無情。
  • 蘇霍姆林斯基:珍惜人的愛的情感
    必須反覆強調對人的愛,因為愛不單是幸福,不單是幸福和快樂的最清純的源泉,愛還在帶給我們最大幸福和愉悅的同時,要求我們承擔婚姻的責任。這是最艱巨、最複雜、最重大、也最長久的責任。」——蘇霍姆林斯基我想蘇霍姆林斯基的婚姻應該是完美的,因為他總是在強調完美和諧的婚姻對孩子的教育及影響有多麼的重要。
  • 對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兒子的22封信的理解
    對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兒子的22封信的理解     冬日的下午,陽光暖人。一杯清茶,一本無數次或逐字逐句或瀏覽披閱的小書——《給兒子的信》,讓我的心中蕩漾著神聖而溫暖的陽光。「人們一旦結婚,就不僅承擔了法律的和物質的責任,而且承擔了精神責任。」這不是兒女情長、婆婆媽媽的說教,而是心靈高尚的精神培育,極具永恆的社會意義,這是先生留給兒子也是留給後人的一筆重要的精神財富。  可以放在一起介紹的還有對孩子的愛,或者說是先生的家教觀。在我心中,蘇霍姆林斯基是人類教育史上的人道之父、愛心之父,這首先表現在他對兒童的真摯的大愛與聖愛。
  • 50句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轉給身邊的老師和家長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教師、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擔任這所農村中學的校長、教師和教育者長達32年。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暫,不滿52歲,但他卻持之以恆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寫作,奇蹟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他的短暫而又輝煌的一生。
  •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常考知識點理解梳理
    蘇霍姆林斯基的實踐活動也是圍繞「培養發展的人」這一主題展開的。他指出「培養發展的人」並不是靠一套專門臆想出來的措施所能實現的。要實現人的發展的思想,就必須深入地改善整個教育過程」。他把自己的思維、思索、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了他的著作當中,即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師和父母應當歷經何等艱難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長為好學上進、聰穎、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 蘇霍姆林斯基的花兒
    教育兒童通過周圍世界的美,人的關係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誠實,並在此基礎上在自己身上確立美的品質。——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一句話讓我們不禁會想,是怎樣的經歷讓他的行為和心靈一樣美麗。蘇霍姆林斯基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裡,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蘇霍姆林斯的啟蒙女教師叫安娜·薩莫伊洛英娜。
  •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45句,深層理解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蘇霍姆林斯基 (1918—1970)是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教師、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擔任這所農村中學的校長、教師和教育者長達32年。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暫,不滿52歲,但他卻持之以恆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寫作;奇蹟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
  • 蘇霍姆林斯基:保護孩子純潔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 只要有人類群體存在的地方,就有嫉妒生存的土壤,無論這個群體是成人群體,還是孩子之間的群體。 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個四年級的班上,有一個叫米沙的孩子常常得到滿分。「為了保護孩子心靈的純潔,應該幫助他們形成以下這些信念:相信良善,相信人不僅能使自己幸福,也能使別人幸福,為別人創造幸福是人最大的幸福;相信勞動改造世界的神奇力量,相信人可以用勞動為自己創造美好的未來;相信自己,善於發現自己的善良和智慧,為自己、為勞動成就、為自己用勞動給別人創造幸福的意在善舉而自豪;相信展示在社會理想
  • 蘇霍姆林斯基:保護孩子純潔的心靈
    (圖片來源於網絡)「善良要靠善良來培植,邪惡衍生的只能是邪惡,這是教育、日常生活和社會成員相互關係中的一條最重要的規律。」——蘇霍姆林斯基只要有人類群體存在的地方,就有嫉妒生存的土壤,無論這個群體是成人群體,還是孩子之間的群體。
  • 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 簡介
    擔任這所農村中學的校長、教師和教育者長達32年。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暫,但他卻持之以恆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寫作,奇蹟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師、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們的。他把自己的思維、思索、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了他的著作當中,即怎樣培養「真正的人」。
  • 顧明遠: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他說:「 所謂和諧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一種職能就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職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現,自己的內在本質的表現,自己的世界觀、觀點、信念、性格在積極的勞動中和創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和顯示。」 他還提出:「和諧的教育就是發現蘊藏在每個人內心的財富。…… 就是使每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 蘇霍姆林斯基:勞動和義務
    ——蘇霍姆林斯基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已經很少有做父母的家長這樣溺愛孩子,放任孩子不管,當然,也不能排除爺爺奶奶輩的人溺愛孩子。 不過,因為我們的現實原因,現在很多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雖然家長沒有完全溺愛,不過很少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勞動中來,倒是事實。
  • 蘇霍姆林斯基:勞動和義務
    甚至有時候孩子不管是出於好奇還是真心想幫父母分擔點家務,可是才初初動手,肯定做不好,家長一埋怨,一挑刺,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後,孩子就會不再主動幫助做事。等孩子長大後又想再讓孩子幫助做事,孩子的懶惰習慣已經養成,很難改變了。 「人在用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同時也在創造自己。
  • 為什麼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經久不衰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師範大學剛剛成立外國教育研究所,我就看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幾本書,我們組織翻譯的第一本書是《要相信孩子》。這本書原名為《要相信人》,但當時正是「文革」之後,人們對「人」的認識還受到批判「人性論」的影響,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我們還專門商量,結果書名改為《要相信孩子》。其實,蘇霍姆林斯基的原意是「要相信人」。所以這本書一直到現在還是沿用當時的譯名。
  • 為什麼教育改革越深入,越要「溫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是我國教育界最熟悉的名字,他雖離開我們已經34年,但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世界各國流傳,至今仍發出耀眼的光芒。為什麼他的教育思想能夠常葆青春?就因為他的教育思想符合兒童的成長規律;他懂得兒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滿腔熱情灌澆兒童的心靈。01 相信每一個孩子1960年他寫了一本書,就叫做《要相信孩子》。
  • 蘇霍姆林斯基:培養義務感
    ……義務感集中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它是道德的核心……」——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再一次體現了他純粹的理想主義: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有高度義務感的人。他認為:「只有具備高度義務感,人才能夠真正理解什麼是幸福,只有忠實於偉大的理想,人才能夠變得高尚,才能獲得幸福,人的精神世界才會豐富多彩。」
  • 閆學:如今,我們為何還要讀蘇霍姆林斯基?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這本書力求展現這種智慧和生命力,給我自己和當下所有中國教師以鼓舞和啟發,讓我們看到世界上最優秀的教師、最優秀的班主任是什麼樣的,最美好的教育、最美好的學校是什麼樣的。而這正是今天我們依然要向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學當班主任的主要原因。那麼,在今天的中國學校,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又有怎樣的現實價值與意義呢?
  • 【通識課中的立德樹人】裘瑩:將「珍惜生命,呵護你我「的信念根植...
    在「理論-案例-求證-反思」中穿插遊走的醫學課程融入「醫學思政」,為的就是培養一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服務人民群眾的卓越的好醫生。而面向非醫學專業的學生,我思考了很久,《走進醫學》這門通識課程到底該怎樣向學生們傳達醫者的信念和情懷? 以從生命的起源作為課程的開始,通過給學生講述生命的誕生-成長-成熟的艱辛歷程過程後,學生們反饋於我的是他們對生命產生了更崇高的敬畏。
  • 蘇霍姆林斯基「學生自我教育論」啟示錄
    只有把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克服這些困難。」「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是個性在智力方面、道德方面和社會思想方面自我形成的年齡期。在這個年齡期,學生的正常的智力發展,取決於他在活動的各個領域和在集體的關係中,在智力生活和勞動中,在道德信念的形成中,其自我形成的過程進行得究竟是否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