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撥動孩子心靈成長的弦

2021-01-13 向水樂山

一個懵懂的兒童長成一個充滿智慧、勇敢、擔當、堅強、仁愛的成年人,經歷了身體和心智的並不漫長的成長過程,但卻是一個奇妙的成長過程。通常情況,這個過程是有著規律可循的,不管是身體的、智力的,還是情感的、心靈的都有其一定的規律性,是按照既有的順序,按部就班的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成長的。在每個階段,又都有每個階段固有的特點和表現。

但是,我們經常還是看到這樣一種情況。一個性情頑劣的孩子忽然之間好像長大了,懂事了許多,安靜了許多,好像一下子成熟了;一個不懂禮貌傻野的的壞小子,突然之間變得彬彬有禮,不再瘋跑傻野,好像變了個人似的;一個每天都需要教師催促學習、提醒完成作業的孩子,霎時有了明確的學習動機,變得愛學習、愛鑽研了,上課認真聽講,下課按時完成作業,成績一個勁地上升,變得讓老師都有陌生感了……

探尋這些孩子背後的原因,便發現似乎都有一種偶然的素讓孩子得以大的轉變,有的是一個很小的進步,有的是教師一個讚許的目光,有的是同學一個尊重的動作,當然也有的是遇到一個小的挫折,或遭遇一點冷遇和白眼……就是這樣一個很小的偶然的小事件,卻引起了孩子極大的轉變。

孩子的成長有其特殊的規律性,但孩子的轉變更多時候同樣是一個十分偶然的事件,這個事件就像一個小小的火種,一下了點燃了孩子心靈成長的火焰,激發了孩子心中潛藏的巨大能量。

火種

偶然事件引發孩子心靈的成長,就像一根導火索的點燃,引發一個劇烈的爆炸!像一顆石子丟入水中,激起層層的漣漪一樣,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應,而這樣的效應恰恰引發了孩子心靈的成長。

教育者的責任便是要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這樣的偶然性的機會,讓孩子的心智在一個偶然事件的刺激下引發連鎖反應,促成孩子心靈的成長與成熟!

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機會

在現行狀態的學校裡,孩子的認知水平是千差萬別的,心靈成長的模式也是千差萬別的。同樣的知識,有的孩子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得很透徹,相反有些孩子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基本理解。掌握知識水平的差別引發了孩子情感情緒的不同,掌握快的甚至產生了自滿的情緒,而掌握慢則在日復一次的打擊中喪失了信心,而無論是自滿還是沒有信心,無疑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舉辦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讓孩子們在社團活動中,盡情地釋放自己生命的美麗,在這裡儘可能地展現自己的繪畫、唱歌、舞蹈、書法、體育、朗讀天才,讓他們因同學位的讚揚、教師的期許和自我的認同中找到自我、肯定自我,受到自我鼓勵而激發成長的內驅力,建構完善的心智成長模式和心靈成長模式,一舉驅除心裡的陰霾,陽光、積極、快樂地成長。

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孩子提供認識生活的機會

在現行學校教育中,孩子們的生活就是家、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對孩子們認識社會、了解人生是十分不利的。媒體上也出現過這樣的例子,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考上大學後,竟然沒有一頂點生活的常識,在街上和同學走散後找不到回校的路,卻坐在馬路邊上束手無策,可勁地抹眼淚。這顯然是心智不夠成熟的表現。而作為補充,我們要讓學生多接觸社會現實,從社會現實的體驗中觸發更多的刺激,為孩子的心靈成長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可以在周末或假期的時間,讓孩子們走進農村開展社會調查,了解真實的農村狀況;可以讓他們照顧孤寡老人,體會人生的不易;可以讓他們去照看年幼的孩子,培養其愛心和耐心……這些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都會引發他們在觀察中進行觀照和思考,引起心靈的強烈震撼而促其心靈成長。

進行深度的閱讀,為孩子認真思考的機會

人生是一次單向的旅行,能夠看到的和體驗到的事情很少很少。但人對於知識的探索的欲求是無限的,單憑有限的生命歷程根本無法滿足需求。因此,我們便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可以與書籍的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體會其所創作的年代和其所思、所想、所感,與其進行心靈的深度對話與交流;還可以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歷一遍又一遍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之路,獲取不同的人生體驗;更可以對人生問題進行深度思考,甚至可以進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的哲學終極叩問。在這樣的歷程中,孩子們進行認真的思考與探索,心靈豐盈了,靈魂豐富了,生命得到了成長!

讀書

一個生命就是一顆神奇的種子,在合適的土壤裡生根發芽,開出絢麗的花朵。一個生命也是一架精美的琴,而生命歷程中的一個個偶然的件就像一個個神奇的手指,江手指和琴相遇,便可彈奏出美妙的樂曲,煥發生命的美麗!

讓我們撥動孩子心靈的弦,彈奏出生命成長的美麗樂章,看生命的神奇與壯麗!

相關焦點

  • 用愛的手指撥動孩子心中情感的「弦」
    我們應該充分珍惜兒童心靈的這種最可寶貴的特點」她所推崇的情景教育非常重視教師及教材的情感因素,觸及兒童的心靈。,吃飯快一點,不要磨蹭,這樣的催促下,孩子自然的那種身體節律沒有形成,習慣了被催促才去做,習慣了自由散漫。
  • 「閱發聲」「圖書漂流」 好文分享——撥動心靈的弦
    >作者:周芊妤——常平橋梓社綜,一線社工選閱書籍:《堅守信念 給社工學生的30封信》心得簡語:勿忘初心,堅守信念撥動心靈的弦
  • 孩子對媽媽的愛,撥動心底最柔軟的弦
    看到那個牽掛著媽媽的小小人兒,心底最柔軟的弦被撥動。多年的成長經驗告訴我,孩子每時每刻都在努力跟媽媽建立依附連結。孩子天然地愛著我們,天然地跟我們一條心,我們是孩子的依託,是孩子的天,是孩子的地,如果我們感到不安全了,要坍塌了,他們的世界就是不安全的坍塌的 。
  • 2020年四川省中小學名班主任餘愛萍:用心彈好「六弦」育新苗
    33年教師生涯,24年班主任工作,22年紮根鄉村,青白江區實驗小學語文教師、班主任餘愛萍堅守「以人為本,用愛呵護,用心包容,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的教育理念,堅持「好習慣伴我健康成長,做文明勤學的好學生」的治班理念。
  • 重視情感教育 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
    北京玉泉小學校長高峰認為,如果孩子們不喜歡校園,不喜歡課堂,那麼,教育還沒開始,其實就已經結束了。為了讓孩子愛上學校、愛上課堂,學校開發了「十大好玩課程」,其中一項就是「端午麵食節」。6月3日,節後上課第一天,孩子們將綜合運用了數學、生物學、工藝美術學等知識而製作的麵食節作品帶到校園互相分享。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和永恆主題。
  • 關注「特殊孩子」 讓心靈教育助問題學生成長
    對於這一特殊的受教育群體,教師們給予了極大的關愛,多談心、多鼓勵,有的甚至讓孩子在自己家裡長期生活。正是這種「心靈教育」,使得全校的數十名屬於該群體的學生大部分得以健康成長。  由於父母外出打工、離婚或事故、疾病等原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了「留守」者或「單親」、「失親」者。
  • 孩子的心靈成長如何決定學業成長​
    在心理成長上,孩子的成長會經過四個階段:1、認知發展,2、情緒發展,3、意志力發展,4、心理發展的兩極性;而這種二級性發展現在已經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身上,在心理學上,也叫心理反差。孩子從小到大,幼兒園、小學低年級,在認識社會,這是認知階段。第二是情緒發展階段,時候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情緒會越來越複雜。
  • 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
    (晁嶽孔)【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良好的習慣是孩子所儲存的資本,會不斷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著它的利息。(趙曉玉)【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好的關係勝過好的教育。關係是教育的基礎,關係好,教育才能好;關係不好,教育一定失敗。(陳瑞瑞)【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一個融進家庭的爸爸,一個溫柔可親的媽媽,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
    二是教育好自已的後代,完成自我延續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趙慧)【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良好的習慣是孩子所儲存的資本,會不斷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著它的利息。(晁嶽孔)【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就是經營好自己的人生。(杜錚錚)【心靈點滴,共同成長】. 有效的學習是邊緣學習,無效的學習是焦點學習。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用愛教育子女,心靈成長
    但往往又因為這些愛和害怕讓教育陷入了誤區《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書中認為,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於害怕。 比如,我們會願意傾盡所有來幫助孩子學習與成長,害怕他們學習跟不上,害怕社會競爭大,要他們學習更多的技能。我們認為我們很愛孩子,所以花很多時間,金錢與精力,讓孩子去學習鋼琴,學習畫畫,學習跳舞,讓孩子去參加補習班等等,哪怕這些需要省吃儉用,我們也願意付出。
  • 教育應該如何支撐孩子的心靈健康?
    一個不完整的假設,把孩子們心靈健康成長僅僅寄托在心理學之上,似乎只有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的人才能在孩子們心靈健康生長方面有所作為,其他人都被這個假設「預置」在一邊。然而其他人,尤其是父母和其他科任老師們,完全可以並且應該在為孩子們心靈健康成長提供教育支持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教育應該如何支撐孩子的心靈健康?| 觀點
    一個不完整的假設,把孩子們心靈健康成長僅僅寄托在心理學之上,似乎只有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的人才能在孩子們心靈健康生長方面有所作為,其他人都被這個假設「預置」在一邊。然而其他人,尤其是父母和其他科任老師們,完全可以並且應該在為孩子們心靈健康成長提供教育支持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從《這個殺手不太冷》看孩子的心靈成長,成長的本質是經歷和關懷
    當每個孩子呱呱墜地的時候,就意味著他的人生已經開始成長,他的身心在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慢慢成長。而一個孩子是否能夠成長為有作為有能力的人,這就需要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以及成長,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予孩子適當的教育以及關懷,讓孩子能夠在生活中經歷一些事情,讓孩子對於生活有新的看法,正確的態度。因為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希望能夠在上面描繪怎麼樣的風採,就得看父母怎麼去描繪。
  • 《我是孩子的榜樣》第四章 共同成長,走進孩子的心靈<導讀>
    歡迎關注《我是孩子的榜樣》一書,我是作者翼卿(幫助更多家庭解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問題和孩子無法向父母說出的心理話。為千萬家庭更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身心健康、快樂的成長!)。第四章 共同成長,走進孩子的心靈<導讀>我們處於知識文明階段,社會不斷迅速發展的科技時代。知識信息結構日漸扁平化。
  • 初中作文素材:記一件撥動我心弦的事
    這天,空中飄起了淅瀝的小雨,雨滴輕掠過我的臉頰,冷,寒氣遍布全身,已悄然將我心弦撥動。     又到了掃墓的日子,儘管新年多麼臨近,也壓抑不住心中的一絲傷感。     爸爸手提著一袋冥幣,那枯黃的冥幣,一道道裂橫令我心頭一怔,奶奶那枯黃的手掌仿佛又在撫摸我的臉,那一抹怎麼也忘不掉的笑容浮現在我眼前。
  • 以心理健康教育呵護孩子心靈
    6月24日下午,武侯科技園小學熊科琴校長在該區心理健康教育調研座談會上以《追尋芯心相印,呵護每顆心靈》為題,從構建課程體系保障、借力課題引領研究、建立心理幹預模式三個方面介紹了學校管理保障心理教育落地的具體做法。
  • 【家校共育】走進孩子的心靈,與孩子一起成長!
    【家校共育】走進孩子的心靈,與孩子一起成長!講座中,老師以《科學教子 控輟保學》為主題,針對生源外流和輟學情況,分析了家長缺失陪伴的教育利弊,探討了科學陪伴的策略,引導全體家長以家庭為中心,以孩子為中心,放下手機,捧起孩子,讓家庭成為溫暖的港灣,為孩子終生發展奠定安全感,提供動力源。學習進行時
  • 什麼是心靈成長劇,心靈成長劇介紹
    心靈成長劇,緊貼青少年成長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案例,寓教於樂,不以說教方式死搬教條,也不採用心理諮詢和心理劇過於直白的方式促使其直接袒露心聲,而是寓教於樂,通過啟發、辯論、模仿、表演等方式,有效的避免了心理學的枯燥和心理劇的局限,變得更適合於兒童的心理特質,符合他們展現自我和喜歡快樂的天性,更容易讓孩子們接受。
  • 關於教育 弦歌不絕 赤子之心
    一傅國湧的《從空間上看教育》一文,講述了上世紀初到四十年代左右、現代教育在中國的發生,還原了當時的一些教育現場。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永遠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會落伍,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說得不錯,藝術表現的動人,一定是從心靈的純潔來的!不是純潔到像明鏡一般,怎能體會到前人的心靈?怎能打動聽眾的心靈?音樂院長說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徵。
  • 最好的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長
    心靈和思想的陪伴是最重要的,現實生活中太多父母只是為了陪伴而陪伴孩子,根本不懂的心靈感應和行動力的帶動。你沒有想想,你自己都不努力都沒有成長,孩子怎麼會成長。可見,有多少父母打著教育孩子的旗號,什麼都不幹,自認為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豈不知,不但毀了自己的人生,而且也斷送了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