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上精英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從焦慮到抑鬱,這一代似乎毫無免疫力?為什麼大學也失去了教育者的擔當,把學生當作永遠都對的消費者,迎合學生成為改革目標?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科院、哈佛大學、加州大學、羅徹斯特大學……最近,眾多高等教育機構的一線學者教授都在關注和推薦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
這本書關注當代社會進程中的一場教育危機——巨嬰的人格,沒有煉成的「鋼鐵」,過度的保護導致一代人的衰弱,在三大扭曲的認知指導下,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現在開始正視這一切,還來得及。
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嗎?
在書中作者展示了近年來我們在教育中的三大人生謬論:
1. 脆弱人設: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
2. 情感推理:永遠相信你的感覺。
3. 我們 vs 他們:生活是好人和惡人之間的戰鬥。
你可以隨處發現這三種觀念,在大學校園裡,在高中,在許多家庭。此類謬誤很少是直接言傳的;準確地說,它們是通過身教, 通過施加於年輕人身上的種種規則、慣習和規範而形成的。雖則用心良苦, 但錯誤的觀念卻傳遞給了他們。
雖然很多命題都經不起推敲, 但要被歸類為重大謬誤,一種觀念必須符合如下三個標準:
1. 它違背了古人智慧(那些在許多文化的智慧經典裡可以被普遍發現的觀念)。
2. 它違背了現代心理學關於幸福的研究。
3. 它傷害了那些相信它的個人和社群。
這三大謊言既不符合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也不符合許多文化中的古老智慧。但它們卻實實在在地在美國的一些大學和家長中貫徹落實,這三個虛假的認知以及由此產生的安全主義文化會干擾年輕人的社交、情感和智力發展,使得他們更難成為能夠駕馭生活崎嶇道路的、自主的成年人。
三大人生謬論造成的教育危機,是許多社會力量和歷史進程的合流製造的「犯罪」:往前可以追溯到歷史中, 具體來說植根於童年裡,向外延伸則涉及國家政治層面,但最後的惡果都落在了大學校園和一個個年輕人身上。
過度保護帶來的惡果
以上三種謬誤已經在許多大學校園內開花結果,但追根溯源,它們起始於更早的中小學教育, 甚至兒童期的成長經驗:安全主義的盛行、「直升機父母」的過度保護、無監督玩耍的減少導致了心理問題的爆發式增長、自殺率的增加、思想極端、成熟期推後、抗壓性減弱、難適應社會等等。在美國,它們也已經從校園蔓延至公司世界和公共領域內。它們還從美國大學向外擴展, 在整個英語世界的大學裡抬頭。
美國大學生被過度保護和寵溺的問題,已經引起美國學者的重視。一些著作開始探討脫離社會的「精緻的綿羊」型名校學生,有的注意到「直升機父母」 過於無微不至的關懷,《嬌慣的心靈》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書由兩位作者合著,喬納森•海特是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格雷格•盧金諾夫曾是一位專攻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律師,在2001年擔任美國個人教育權利基金會(FIRE)主席後致力於學術自由於大學校園言論自由的研究與社會活動。兩位作者長期關注美國高等教育及相關領域問題,是這方面的權威專家。
兩位作者以大學生群體為切入點,在討論揭發文化、抗議文化、心理焦慮、認知扭曲、政見分化、社交媒體出現等種種社會問題時,從父母的教養方式、學校的培養方式、社會的發展趨勢、科技的革命,甚至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成長期來進行田野調查,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使得本書極具現實意義,發人深省與共鳴。
在作者們看來「三大謬論」之所以盛行是「許多社會力量和歷史進程的合流, 製造了這次『犯罪』」 :社會極化的加劇;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帶來的青少年抑鬱和焦慮的蔓延;中產階級及以上家庭在育兒問題上愈發焦慮,把孩子保護起來,採用精心栽培型的教育方式;孩子們普遍被剝奪了自由玩耍的機會,也因此無法獲得童年冒險的經驗;大學的官僚機構不斷膨脹,同時以不斷升格的保護態度來介入學生事務;追求正義的熱情持續高漲,再加上在所有領域內爭取「結果平等」 的聲音日益強大……
上述六種社會進程,,並非同等程度地覆蓋每一個人, 但在過去一段歷史時期內, 它們在美國大學校園裡開始相互激蕩, 造成了今日的現狀。作者描述的這些情境,有部分是美國特有的,但更多的是無分西東的普遍。假如我們用書中的美國故事來反觀我們自己,我們會發現書中的批判與近年來國內對某些「巨嬰」「腦殘」「精緻利己主義」以及各種各樣「焦慮」話語的批評有諸多相似之處。而書中所涉話題,像揭發、告密文化、心理脆弱、青少年自殺率攀升問題等等在中國也在出現。中美之間國情不同,但也有很多具體的相似:父母的焦慮,學校辦學的市場化,所謂素質教育理念的盛行,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生活的全面侵佔,包括不平等在擴大以及社會生活陷入某種階層隔離……
教育問題在當下中國所承載的重負,不僅消耗著中產家庭的經濟資源,也隨時聚集起整個社會的注意力。而本書兩位作者從社會科技進步的大背景來論述這些問題,並基於認知行為心理學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因此,圖書剛一出版,就引發了諸多國內從事高等教育的有識之士關注與討論。
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問題簡單化,而是追根溯源,著眼於多種彼此間相互作用的趨勢;同時,他們結合研究給出了詳實的建議——如何才能培養出更聰明、更強壯並且反脆弱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會茁壯成長,在大學及之後的人生道路上也能變得更獨立。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評論:「嬌慣的心靈」是對美國當前教育病症所下的診斷,作者抽絲剝繭,證明了大學生脆弱心態的根源在於全社會對青少年的過度保護,從家長、社群到大學都難脫干係,書中所包含的歷史教訓,值得每一位關心教育的中國讀者細品和深思。
(燕都融媒體記者 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