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李連杰小女兒女兒更新動態,稱自己居家隔離期間抑鬱症復發,本來以為自己撐不過一周,還好身邊有人幫助和扶持。從發文的大意來看,她的抑鬱症應該較為嚴重,自認為自己撐不過一周,但後來因為有了周圍人的幫助,才熬了過去。
一、事件始末
連傑和利智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目前就讀於美國哈佛大學,17歲的小女兒就讀於全美最知名的高中。作為明星的孩子,還能有這樣的成績,算是非常優秀了。本來生活衣食無憂,前途也一片光明的孩子為什麼會患有抑鬱症呢?很多網友認為,這和利智的虎媽式的教養方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之前,網上曝光了一些李連杰參加《魯豫有約》,但當時沒有播出的內容。視頻中談到了太太利智對女兒們的教育,李連杰爆料利智在大女兒九個月時就請了家教。可是之後還是覺得有點晚了,於是在二女兒在六個月時就請了老師,連魯豫都驚呼:「你家利智太嚇人了吧」,「真的非常虎媽了」。
六個月還在嗷嗷待哺中,能學些什麼呢?可以看出,利智不是一般的著急和焦慮。這點倒是和現在大多數普通的父母沒有太多的區別。
總是擔心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擔心孩子哪一點比別人差。於是花大把的時間和精力,金錢在孩子身上,這樣的目前現在比比皆是。
國際上把這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天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父母稱為「直升機父母」。他們自身情緒焦慮,還把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並且從行動上時刻監督著孩子,幫孩子規劃和設計好了一切。
這種時刻跟進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學業和成績確實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通過李連杰兩個女兒就讀的學校就可以印證這一點。但是這樣密不透風的方式,對孩子的一生是否有影響呢? 很顯然,是有的。
二、 為什麼會出現全民焦慮和那麼多的「直升機父母」?
01. 成績與就業,與未來的經濟能力直接掛鈎
在全球的大部分國家,包括中國,美國等,對很多人來說,教育是改變命運,保證人生質量的最公平,也最簡單的方式。很多父母都知道一個普遍的道理,只有讀書好,一切才有的好。
想想看,在我們小時候,媽媽天天嘮叨著「讀了好的小學,才能讀好中學;讀了好中學,才能考上好的高中;讀了好高中,才可能上好大學;讀了好大學,才能找個好工作」。而過了幾十年,這樣的觀念仍然沒變,變的只是人們更加焦慮,給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以前高中才需要上興趣班的二三線城市,現在變成了小學就開始了,以前初中才有興趣班的一線城市,現在進幼兒園都要面試,於是早教班誕生了。
為了有個好工作,為了未來的生活能有所保障,現在必須抓緊一起時間和機會學習,培訓。總之,成績與就業,與未來的經濟能力有了直接關係,那誰還敢不努力呢?誰敢讓自家的孩子不學習,荒廢大好童年的學習時光呢?
02. 朋友圈,家長群,全民比較,造成取樣的偏差
自從有了朋友圈,家長群,就有很多家長熱衷於曬娃的各種日常。每天英語打卡,跳繩打卡,口算打卡,閱讀打卡,各種各樣的活動刺激著每一個打開的父母。因為有了這些孩子的指標對比,於是父母們不斷的對著自己的孩子檢查,焦慮也隨之而來。
但鑑於朋友圈的特性,這些父母顯然被表象蒙蔽了,並且犯了取樣偏差的錯誤。大家都知道朋友圈的生活並不一定是真實的生活,很多人都習慣將最美好,最驕傲的一面曬給別人,孩子的日常也不例外。
你家孩子的鋼琴彈得好,所以你每天把她彈琴的畫面發圈;我家的孩子英語學的早,我便把孩子讀英語的畫面發圈,他家孩子體育好,他便把孩子跳繩的畫面發圈。於是看到的父母越來越恐慌,覺得自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差這麼多,立馬轉身對孩子發號施令,讓他看看別人家的孩子,趕緊去學習。
可是事實上,自己的孩子真的比別人家差這麼多嗎?每當這個時候,我們都在拿別人家的孩子的優勢和自己的孩子不擅長的點進行對比,這樣的對比不公平,也不代表平均水平。
我們看到不同孩子的不同優點,卻將這些優點集中起來在一個孩子身上進行比對,可想而知,這個孩子的壓力有多大。
朋友圈,家長群的曬娃本身就帶有刻意性,再加上這樣的取樣偏差,加劇了家長們的焦慮,也讓孩子們活的更累。
03. 家長的高規劃欲與高控制欲
因為知道了學習成績與未來的工作,經濟能力有了直接的掛鈎,因為有了朋友圈,家長群的各種比對,家長就做如針氈,再也不能平靜下來。於是將壓力轉給孩子。
有些家長覺得自己沒有那麼高要求,嘴上掛著的是「你一定要發揮最大的潛力」,但結果是當滿分100分,孩子考了95時,就覺得他的潛力沒有被全部挖掘,於是興趣班繼續加起來。當孩子彈琴好時,覺得其實他體育也可以很好地,於是遊泳班報起來。
控制欲是是指一個人對一件事情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意外或者是有其他差錯,思想上行為上都不允許有違背他的意思。家長們覺得自己是過來人,自己比孩子更懂得哪些該學,什麼時間學。所以儘可能的利用孩子的空餘時間進行規劃和要求,這也是目前「直升機父母」的典型特徵。
現在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們關心孩子的教育與學業,這點無可厚非。但凡事過猶不及,在全民焦慮的環境下,更要擁有一顆平穩的心,尋找適合自己孩子適合的節奏,不要拔苗助長,操之過急。讓孩子在保證心理健康的同時,努力學業,同時有所選擇的培養個人興趣愛好,這樣才能收穫一個身心兩健的孩子。
三、那麼在全民焦慮下,如何避免做一個「直升機父母」?那些是我們可以共同遵循的點呢?
01. 首先將教育放眼孩子的一生,看長期目標,而非短期效果
李連杰的女兒在微博爆料自己抑鬱症嚴重,非常難熬,如果利智在孩子六個月的時候能夠看到未來,她還會選擇從她那麼小,就開始請家教,學各種各樣的東西嗎?
每對父母,在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心裡只有一個願意,希望他健健康康的出生,平平安
安的長大。但是等他出生,會走路,會說話之後,和同齡的孩子有了攀比之後,父母的心態便發生了傾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件長遠的事情,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現在的父母總是過於心急,當一次考試成績不好,一次琴沒有練好就要發飆。事實上,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對於成績的處理方式遠比成績本身對他的影響更大。當父母批評吼叫,甚至打罵來處理時,他們可能學到的是要麼叛逆,要麼順從。但是當父母能夠平靜的孩子一起分析錯在哪裡,下次如何避免時,孩子可能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想想我們的長期目標,我們想收穫的是一個陽光自信,有學習能力,能獨立面對生活的孩子,而不是一個學習機器。這樣的心態可以讓我們不要過分焦慮,而是聚焦於當下的事情,就事論事的和孩子一起面對,讓孩子在尊重平等,啟發思考的環境下長大,肯定更利用我們培養一個我們想要的孩子。
0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動機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越是被逼,孩子越是反感。所以在眾多的興趣班和學習目標中,選擇一兩項孩子最感興趣的,引導堅持。當然堅持是一件讓人痛苦的是,這點對於大人和孩子都一樣。父母要做的就是帶著孩子一起去發現學習的樂趣,引導孩子去體會其中的成就感。只有這樣,學習才可以成為一件長期的事情,幫助孩子培養終身學習的思維。
現在的很多大學生,或者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孩子,常常會覺得不知道人生的目標是什麼?不知道為什麼要工作?為什麼要學習?出現大量的啃老族,就是因為從小,家長就沒有培養他們的自主動機,從學習和生活中不會發掘樂趣,就導致人生無味,生活無味的現狀。
03. 不在孩子的頭頂盤旋,做孩子人生價值觀的引路人
有很多父母認為每天盯著孩子寫作業,陪孩子上興趣班,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一直有保證,但事實是,這樣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讓親子關係更糟糕,久而久之得到的要麼是學習成績反而下降,要麼是孩子的心理不堪一擊。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引導他培養良好的學習和作息習慣,但等到稍微大一點,就要將學習這件事交給孩子自己。但這個過程中,父母對孩子並不是放任不管的,而是要時時保持溝通,清楚知道孩子當下的學習和心理狀態。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傳遞對事情的看法,推進孩子價值觀的形成。
這個方法似乎有些抽象,簡單的說就是當一件事情發生時,和孩子一起討論,告訴你的態度和思考,讓孩子能夠通過父母的看法,學習人生經驗及對事情的判斷。當然這樣的方式並不容易做到,父母也需要不斷的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溝通方法,以時時刻刻可以做孩子的引路人。
寫在最後:
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什麼都好,但常常選擇的方式導致最後事與願違。盤旋在孩子頭頂的「直升機父母」將自己的焦慮和壓力轉嫁給孩子,短期可能促進孩子學習成績的改變,但長期絕不利於他們個性的發展及能力的提升。因為即使全民焦慮,也要學會調節自己的節奏,不隨波逐流,引導孩子培養自主學習動機,保持和孩子的交流溝通,傳遞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那麼等到十幾年之後,你一定會收穫期待中的孩子!
專注個人成長和親子關係,歡迎關注@悅讀的眺媽,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