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女兒六個月請家教:全民焦慮下,如何避免做「直升機父母」

2020-12-19 悅讀的眺媽

4月下旬李連杰小女兒女兒更新動態,稱自己居家隔離期間抑鬱症復發,本來以為自己撐不過一周,還好身邊有人幫助和扶持。從發文的大意來看,她的抑鬱症應該較為嚴重,自認為自己撐不過一周,但後來因為有了周圍人的幫助,才熬了過去。

一、事件始末

連傑和利智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目前就讀於美國哈佛大學,17歲的小女兒就讀於全美最知名的高中。作為明星的孩子,還能有這樣的成績,算是非常優秀了。本來生活衣食無憂,前途也一片光明的孩子為什麼會患有抑鬱症呢?很多網友認為,這和利智的虎媽式的教養方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之前,網上曝光了一些李連杰參加《魯豫有約》,但當時沒有播出的內容。視頻中談到了太太利智對女兒們的教育,李連杰爆料利智在大女兒九個月時就請了家教。可是之後還是覺得有點晚了,於是在二女兒在六個月時就請了老師,連魯豫都驚呼:「你家利智太嚇人了吧」,「真的非常虎媽了」。

六個月還在嗷嗷待哺中,能學些什麼呢?可以看出,利智不是一般的著急和焦慮。這點倒是和現在大多數普通的父母沒有太多的區別。

總是擔心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擔心孩子哪一點比別人差。於是花大把的時間和精力,金錢在孩子身上,這樣的目前現在比比皆是。

國際上把這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天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父母稱為「直升機父母」。他們自身情緒焦慮,還把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並且從行動上時刻監督著孩子,幫孩子規劃和設計好了一切。

這種時刻跟進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學業和成績確實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通過李連杰兩個女兒就讀的學校就可以印證這一點。但是這樣密不透風的方式,對孩子的一生是否有影響呢? 很顯然,是有的。

二、 為什麼會出現全民焦慮和那麼多的「直升機父母」?

01. 成績與就業,與未來的經濟能力直接掛鈎

在全球的大部分國家,包括中國,美國等,對很多人來說,教育是改變命運,保證人生質量的最公平,也最簡單的方式。很多父母都知道一個普遍的道理,只有讀書好,一切才有的好。

想想看,在我們小時候,媽媽天天嘮叨著「讀了好的小學,才能讀好中學;讀了好中學,才能考上好的高中;讀了好高中,才可能上好大學;讀了好大學,才能找個好工作」。而過了幾十年,這樣的觀念仍然沒變,變的只是人們更加焦慮,給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以前高中才需要上興趣班的二三線城市,現在變成了小學就開始了,以前初中才有興趣班的一線城市,現在進幼兒園都要面試,於是早教班誕生了。

為了有個好工作,為了未來的生活能有所保障,現在必須抓緊一起時間和機會學習,培訓。總之,成績與就業,與未來的經濟能力有了直接關係,那誰還敢不努力呢?誰敢讓自家的孩子不學習,荒廢大好童年的學習時光呢?

02. 朋友圈,家長群,全民比較,造成取樣的偏差

自從有了朋友圈,家長群,就有很多家長熱衷於曬娃的各種日常。每天英語打卡,跳繩打卡,口算打卡,閱讀打卡,各種各樣的活動刺激著每一個打開的父母。因為有了這些孩子的指標對比,於是父母們不斷的對著自己的孩子檢查,焦慮也隨之而來。

但鑑於朋友圈的特性,這些父母顯然被表象蒙蔽了,並且犯了取樣偏差的錯誤。大家都知道朋友圈的生活並不一定是真實的生活,很多人都習慣將最美好,最驕傲的一面曬給別人,孩子的日常也不例外。

你家孩子的鋼琴彈得好,所以你每天把她彈琴的畫面發圈;我家的孩子英語學的早,我便把孩子讀英語的畫面發圈,他家孩子體育好,他便把孩子跳繩的畫面發圈。於是看到的父母越來越恐慌,覺得自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差這麼多,立馬轉身對孩子發號施令,讓他看看別人家的孩子,趕緊去學習。

可是事實上,自己的孩子真的比別人家差這麼多嗎?每當這個時候,我們都在拿別人家的孩子的優勢和自己的孩子不擅長的點進行對比,這樣的對比不公平,也不代表平均水平。

我們看到不同孩子的不同優點,卻將這些優點集中起來在一個孩子身上進行比對,可想而知,這個孩子的壓力有多大。

朋友圈,家長群的曬娃本身就帶有刻意性,再加上這樣的取樣偏差,加劇了家長們的焦慮,也讓孩子們活的更累。

03. 家長的高規劃欲與高控制欲

因為知道了學習成績與未來的工作,經濟能力有了直接的掛鈎,因為有了朋友圈,家長群的各種比對,家長就做如針氈,再也不能平靜下來。於是將壓力轉給孩子。

有些家長覺得自己沒有那麼高要求,嘴上掛著的是「你一定要發揮最大的潛力」,但結果是當滿分100分,孩子考了95時,就覺得他的潛力沒有被全部挖掘,於是興趣班繼續加起來。當孩子彈琴好時,覺得其實他體育也可以很好地,於是遊泳班報起來。

控制欲是是指一個人對一件事情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意外或者是有其他差錯,思想上行為上都不允許有違背他的意思。家長們覺得自己是過來人,自己比孩子更懂得哪些該學,什麼時間學。所以儘可能的利用孩子的空餘時間進行規劃和要求,這也是目前「直升機父母」的典型特徵。

現在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們關心孩子的教育與學業,這點無可厚非。但凡事過猶不及,在全民焦慮的環境下,更要擁有一顆平穩的心,尋找適合自己孩子適合的節奏,不要拔苗助長,操之過急。讓孩子在保證心理健康的同時,努力學業,同時有所選擇的培養個人興趣愛好,這樣才能收穫一個身心兩健的孩子。

三、那麼在全民焦慮下,如何避免做一個「直升機父母」?那些是我們可以共同遵循的點呢?

01. 首先將教育放眼孩子的一生,看長期目標,而非短期效果

李連杰的女兒在微博爆料自己抑鬱症嚴重,非常難熬,如果利智在孩子六個月的時候能夠看到未來,她還會選擇從她那麼小,就開始請家教,學各種各樣的東西嗎?

每對父母,在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心裡只有一個願意,希望他健健康康的出生,平平安

安的長大。但是等他出生,會走路,會說話之後,和同齡的孩子有了攀比之後,父母的心態便發生了傾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件長遠的事情,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現在的父母總是過於心急,當一次考試成績不好,一次琴沒有練好就要發飆。事實上,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對於成績的處理方式遠比成績本身對他的影響更大。當父母批評吼叫,甚至打罵來處理時,他們可能學到的是要麼叛逆,要麼順從。但是當父母能夠平靜的孩子一起分析錯在哪裡,下次如何避免時,孩子可能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想想我們的長期目標,我們想收穫的是一個陽光自信,有學習能力,能獨立面對生活的孩子,而不是一個學習機器。這樣的心態可以讓我們不要過分焦慮,而是聚焦於當下的事情,就事論事的和孩子一起面對,讓孩子在尊重平等,啟發思考的環境下長大,肯定更利用我們培養一個我們想要的孩子。

0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動機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越是被逼,孩子越是反感。所以在眾多的興趣班和學習目標中,選擇一兩項孩子最感興趣的,引導堅持。當然堅持是一件讓人痛苦的是,這點對於大人和孩子都一樣。父母要做的就是帶著孩子一起去發現學習的樂趣,引導孩子去體會其中的成就感。只有這樣,學習才可以成為一件長期的事情,幫助孩子培養終身學習的思維。

現在的很多大學生,或者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孩子,常常會覺得不知道人生的目標是什麼?不知道為什麼要工作?為什麼要學習?出現大量的啃老族,就是因為從小,家長就沒有培養他們的自主動機,從學習和生活中不會發掘樂趣,就導致人生無味,生活無味的現狀。

03. 不在孩子的頭頂盤旋,做孩子人生價值觀的引路人

有很多父母認為每天盯著孩子寫作業,陪孩子上興趣班,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一直有保證,但事實是,這樣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讓親子關係更糟糕,久而久之得到的要麼是學習成績反而下降,要麼是孩子的心理不堪一擊。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引導他培養良好的學習和作息習慣,但等到稍微大一點,就要將學習這件事交給孩子自己。但這個過程中,父母對孩子並不是放任不管的,而是要時時保持溝通,清楚知道孩子當下的學習和心理狀態。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傳遞對事情的看法,推進孩子價值觀的形成。

這個方法似乎有些抽象,簡單的說就是當一件事情發生時,和孩子一起討論,告訴你的態度和思考,讓孩子能夠通過父母的看法,學習人生經驗及對事情的判斷。當然這樣的方式並不容易做到,父母也需要不斷的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溝通方法,以時時刻刻可以做孩子的引路人。

寫在最後:

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什麼都好,但常常選擇的方式導致最後事與願違。盤旋在孩子頭頂的「直升機父母」將自己的焦慮和壓力轉嫁給孩子,短期可能促進孩子學習成績的改變,但長期絕不利於他們個性的發展及能力的提升。因為即使全民焦慮,也要學會調節自己的節奏,不隨波逐流,引導孩子培養自主學習動機,保持和孩子的交流溝通,傳遞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那麼等到十幾年之後,你一定會收穫期待中的孩子!

專注個人成長和親子關係,歡迎關注@悅讀的眺媽,共同探討。

相關焦點

  • "直升機父母"如何毀掉孩子:高壓環境引發焦慮抑鬱
    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7日報導,美國密西西比大學調查了335名離家入學的新生,結果發現,那些認為父母過於幹涉,沒有給自己太多獨立空間的學生,對大學生活的過渡更焦慮,心理負荷、金錢以及他人是否喜歡自己的擔憂更強烈。儘管很多美國孩子在18歲早早獨立,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在美國社會,為孩子大包大攬的「直升機父母」也越來越多了。什麼是直升機父母?
  • 「直升機父母」是如何毀掉孩子的?
    於是有人就把這樣的父母叫做「Helicopter parents」,直譯過來就是「直升機父母」。那麼,如何判定自己是否屬於「直升機父母」?直升機父母究竟又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怎樣的影響?近日,美國散文家艾麗莎·施特勞斯在CNN撰文,講述了自己身為父母的心路歷程。
  • 如何避免把焦慮情緒「傳染」給孩子?
    孩子們從父母的情緒表現得到線索,當他們觀察到父母處於焦慮狀態時,他們便會判斷當前的環境不安全。研究顯示,焦慮的父母也會有焦慮的子女,一半是由於基因影響,一半則是子女從父母的行為中學會了焦慮。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把焦慮情緒「傳染」給孩子?
  • 為什麼請我做家教被謝絕?
    有個家長說自己孩子作業特別糟糕,除了跟著我學習英語之外,還想讓我做孩子的家教,每天幫忙檢查下作業,不會的給孩子講解一下。費用另外付。然後被謝絕了。送上門來的錢,為什麼不賺?一是因為這是小錢,收了這個錢,產出和收入比不成比例。
  • 蔣佩蓉:父母越焦慮 孩子越學不好
    這種不安全感和恐懼造就了一代「直升機父母」(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動向,牢牢掌控孩子所有的一切,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和「草莓兒童」(外表美麗但內心脆弱,面臨一點兒壓力就會被打倒)。對於沒有安全感、總是焦慮的父母來說,學著放手讓孩子成長的第一步,就是重建自身的情感依戀。重建情感依戀,需要父母改變思維定式。有充分的研究表明,焦慮的潛在結果是思想僵化。
  • 低年級孩子假期上網課,家長如何不做書桌上的「直升機父母」?
    大學要好的同學打來電話,她女兒小學三年級,這次在家上網課,讓她特別的心累。以下是她的描述:女兒早上起床後,因為不用去學校,磨磨蹭蹭洗漱,吃早飯也慢吞吞地。等到開始上課的時間,她才開始去找本子找筆,還讓媽媽去給她倒杯水放在桌上。每天守在孩子旁邊看老師講課,聽的時候還做筆記。
  • 孩子的獨立性差,跟父母密集型教育分不開關係,請別做直升機父母
    在當下的教育裡,越來越多父母變身成為「直升機父母」。他們像個「直升機」一樣,永遠盤旋在孩子們的頭頂上空。一、什麼是「直升機父母」?何謂「直升機父母」?來聽聽一個孩子的自述:「我的爸媽就像個「直升機」一樣,永遠懸停在我的頭頂,無論我做什麼,他們都關注著我。
  • 拒絕做直升機父母,分清自私和無私界限
    很多年輕人都自述患上憂鬱和焦慮,缺乏目標感和生活的熱情,很多時候難以選擇和無法滿足。他驚奇的發現這些案例的背後,都存在著一個對他們無微不至的「直升機」父母。「直升機」父母是指家長像直升機一樣在孩子頭頂盤旋,監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提供保護和幫助,時刻準備著挺身而出為孩子解決麻煩,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 別做「直升機父母」,讓你的過度教育,慢下來,降下來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沒有辦法理解這件事情,但是這卻是典型的直升機父母,什麼事情都替孩子最好,無時無刻都像直升機,一般圍在孩子的頭頂轉來轉去。可究竟是什麼導致許多父母成為了直升機父母呢?一、造成「直升機父母」的原因有哪些?
  • 英孚青少兒英語專家:拒當「直升機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2018年10月24日上海)最近,大家的朋友圈都被各種"高鐵霸座"新聞刷屏了,"坐霸"們"巨嬰"行為背後,往往是"直升機父母們"的過度保護和溺愛,如何避免成為"直升機父母"?怎樣和孩子們科學相處?英孚青少兒英語資深育兒專家、國際先進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實踐者TracyLiu分享了她的經驗。
  • 你是「直升機父母」嗎?
    直升機父母喜歡在出現問題的第一個現場進行幹預,告訴孩子不能做、如何做……這樣做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孩子缺乏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事實上所有年齡段的孩子都需要具備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直升機父母為孩子做了太多的事情,以至於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如果一位媽媽每天都要親自叫醒10歲的孩子以確保他按時上學,他就永遠學不會自己按時起床。
  • 「爸媽,我就是想要逃離你們」|一句話戳痛了所有「直升機父母」
    在這些教育體制下,催生出的不僅是學子,還有這些學子背後的家長們。威廉•德雷謝維奇在書中提到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出現的角色之一「直升機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直升機」父母是與「溺愛式父母」與之相對立的一種教養角色。
  • 避免成為直升機式父母,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家長要怎麼做?
    真是太可怕了,什麼事情都想幫孩子做,那讓孩子幹什麼呢?那孩子又從哪來學習東西呢?所以家長們不管有多閒,都不要幹了孩子應該幹的事,你們倒是學東西了,可孩子呢?直升機式父母很可怕,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只會寫作業的機器。一、「直升機式父母」家長天天圍著孩子轉,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 英孚青少兒英語專家:拒當「直升機父母」 你可以這麼做
    (2018年10月24日 上海)最近,大家的朋友圈都被各種"高鐵霸座"新聞刷屏了,"坐霸"們"巨嬰"行為背後,往往是"直升機父母們"的過度保護和溺愛,如何避免成為"直升機父母"?怎樣和孩子們科學相處?類型一:保護傘型父母直升機父母的第一種表現是:孩子時刻處於家長的保護傘下,缺乏自理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一類的父母,時常緊緊盯著孩子的生活,事無巨細,不能有一絲紕漏。怕摔跤不讓孩子去遊樂場玩,怕著涼給孩子穿太多,怕髒不讓孩子在外面碰任何東西,怕孩子吃不好,6歲了還在餵飯。孩子像是在溫室裡的花,長得好卻禁不起風雨。
  • 你是不是「直升機父母」
    給孩子們買防過敏襪、專門請家庭教師改正他們不正確的握筆姿勢,在他們第二次膝蓋摔破了皮之後就把鞦韆拆了——這些「直升機父母」對於孩子的關 愛確實太「無微不至」了。世道越來越繁榮,可恐懼和焦慮漸長;犯罪率下降,可家長們卻不讓孩子離 開自己的視線;步行或騎車上學的孩子從1969年的41%下降到2001年的13%。1980年至今兒童受傷死亡率下降了50%,可是家長們卻不讓孩子在 操場上鍛鍊,嬰兒車上不忘溫馨提示「摺疊前請抱走嬰兒」。6至8歲的兒童,自由玩耍時間從1981年至1997年下降了25%,可家庭作業卻翻了倍。
  • 李連杰小女兒自曝舊病復發,看到她說的話讓人欣慰,滿滿的正能量
    也許是自古英雄都有很多的美女愛,而李連杰也不列外,自從他出道後先後得到了好幾位美女的青睞,先是黃秋燕這位女神,兩人為了愛情還先後生下了兩個女兒,不過令人遺憾的兩人沒有走到最後。李連杰與利智相識後也是經歷了好幾年兩人才結婚,婚後兩人過的也是十分幸福,很快兩人就像別人的家庭一樣生下了兩個女兒,目前李連杰的小女兒Jetta都已經快成人了,令網友和觀眾不禁感嘆歲月的流逝。近日李連杰的小女兒突然自曝抑鬱症又嚴重複發,大家看到後也是非常心疼,年紀這麼小,家庭又這麼好怎麼會有這種病呢?
  • 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正在傷害孩子
    二、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傷害?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凡事都喜歡攔在孩子面前,致使孩子長大後步入社會一旦遭遇坎坷,就會難以適應社會節奏的變化,容易焦慮抑鬱。1.傷害孩子的情感發展。
  • 李連杰大女兒將參加巴黎舞會,試妝照長髮披肩,很有名媛風範
    去年,李連杰在久未更新的社交網站上首度曬出兩個女兒,讓許多粉絲又驚又喜。照片中,李連杰兩位女兒站在他的左右,女兒們都留著長發、身材高窕、氣質出眾,李連杰展開笑容,氣色看起來相當好。據悉,李連杰十分保護他的女兒,鮮少曝光女兒的消息。
  • 李連杰這樣要求女兒:不碰毒品不輕生,大學畢業前不懷孕
    李連杰與兩個女兒合照,18歲的Jane(左)和15歲的Jada小女兒Jada就讀美國知名高中,李連杰曾在採訪中透露,當時女兒考取了全美五大高中,最後選擇了一間2017年全球第一的學校。看看李連杰在接受魯豫訪談時,提到自己女兒學業優異時那溢於言表的驕傲,就知道當父親的有多開心了。女兒們這麼優秀,父母是怎麼教養的?
  • 邱淑貞女兒顏值碾壓、李連杰女兒是學霸!巴黎名媛舞會誰贏了?
    但有一條標準永遠被擺在比較的第一位:星二代們有沒有繼承父母的顏值和星光,基因是跑偏了還是升值了?從這個角度看,被稱作最美星二代的沈月,似乎又反勝了李連杰女兒。很多人會說,這麼比有意思嗎?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有比較。如果決定這場星二代之戰勝負的不是顏值和C位,那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