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
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充滿了太多的焦慮,明明可以很開心的事情,卻往往有焦慮為伴,焦慮不再是一種偶爾的情緒,而是生活的伴生品。
成人世界的焦慮,表現在失眠、脫髮,而焦慮本身已經通過各種途徑蔓延到孩子的身上,原本無憂無慮的年齡也已經備受焦慮的摧殘。
焦慮本身是一種情緒,是面對棘手的問題或者壓力很大的時候產生的情緒,孩子成為焦慮的影響者,對孩子而言並不是太好的事情。
快樂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回憶,也是精神世界的富足,被焦慮掩蓋的生活缺少應該有的色彩。
(二)
成人的世界有自己的規則,是屬於成年人可以而且應該接受的,焦慮本身對成人來說也是有益處的,它可以讓人時刻保持向上的動力,也因此提供了很多的機會。
然而,孩子和成年人不同,心智並沒有完全成熟,在經受了過多焦慮之後,會讓情緒鬱結於心。
心智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這是屬於孩子的特定階段,也會影響孩子性格的養成。
家長把孩子當做大人,傳遞與轉移焦慮,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孩子本身的接受能力。
孩子的世界,應該有更多的憧憬和嚮往,而不是陰暗的天空,灰色的色調。
父母要給孩子撐起一片天,也要給孩子創造適合生長的環境氛圍。
孩子的生活態度的養成,與父母如何教導有莫大的關係。
(三)
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是每個人最大的敵人,即使現實生活中並無交集,也會在父母的信息傳遞中形成清晰的形象。
考上名牌大學、賺取不菲的收入、結婚、生子,都是父母口頭常常掛著的話題,以此來引導自己的孩子要上進、進取。
初衷沒有錯,但錯在引導的方式,從孩子內心接收到的信息顯示:父母在乎的是更好,而不是我自己。
「我很笨,沒有別人做的好,也達不到父母的期望。」當孩子的內心出現逆反的情緒,焦慮就會產生,關係也會有所淡化。
但,做父母的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為藉口,繼續行控制之事。
不可否認的是,父母的焦慮會在無形中傳遞給孩子。
(四)
從另一個維度來講,父母逼迫孩子儘快成長,是自身焦慮的體現。
面對告高速發展的社會,自己停止了前進的步伐,把所有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以愛的名義,轉嫁自身的焦慮。
孩子還沒出生時,希望他是健康的;孩子出生以後,希望他是快樂的,及至上學之後,就希望他是優秀的,這是大多數父母的心理變遷過程,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的焦慮感越來越強。
其實,並不是要求孩子優秀,只是將「理想自我」強加給孩子。
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希望孩子替自己去達成目標,這是愛的控制,而不是愛的自由。
(五)
父母分三種:第一種,無論孩子做什麼,他們都會批評;第二種,無論孩子做什麼,他們都會忽視;第三種,無論孩子做什麼,他們都會鼓勵。
忘記是在哪裡看到的這段話,但覺得很有道理。
在被忽視與被批評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無論性格還是創新的能力都會有所欠缺,而受鼓勵的孩子有更好的主見、更自信的力量,也有更強的創造性。
愛的力量用的好,會形成支撐,用的不好,就會變成羈絆。
作為家長,別把自身的焦慮轉嫁給孩子;作為孩子,也沒有必要將父母的焦慮全盤接納。
孩子終會長大,會有自己的人身軌跡,不是做父母的可以直接或間接控制的。
愛,需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多一點理性,多一點溝通,愛不會變成羈絆,而會形成強力的牽引。
36.5°的我,想給你100°的沸點。
文章首發微信公眾號:十九日記(shijiuriji),我在那裡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