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焦慮症,其實並不是醫學上的病症,而是一種針對考試的焦慮狀態。
原本考試就會讓人感到壓力,而今年的疫情,無疑在壓力之上又多了幾分人心惶惶和焦慮。每年一到考試月,不論家長還是學生,都會明顯感覺到了各種糟糕的情緒,不停的擔心,容易心慌手心冒冷汗,甚至還會睡不著吃不好...
這種對於考試的焦慮情緒到底是什麼?家長和孩子,到底是誰在焦慮?焦慮了又該怎麼辦呢?一起來看看吧~
1. 個人認知
孩子面對考試的焦慮,很多是個人認知導致,比如一遇考試就反覆不停的擔心,萬一題太難不會做怎麼辦?萬一考砸了怎麼辦?
「考不好」可能意味著讓父母生氣失望、挨打受訓,意味著讓父母蒙羞抬不起頭、意味著自己不是個好學生沒有價值、意味著同學不喜歡老師不喜歡...
尤其當考試臨近或者考試時遇到難題時,這樣的想法會不停的在腦海裡閃現,並無限放大糟糕的結果,也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身體處於高壓之下,會導致腎上腺素增多,而這種應急激素,會讓我們感到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等,以至於緊張、慌亂、難以集中注意力,不能進行正常的記憶提取和臨場發揮,最終心態崩潰,很難再去安心進行與考試相關的任何事情。
而孩子的這些擔心的來源,大部分是因為父母和社會的期待,讓孩子自我建構出了一種自我評價的價值體系:好的好才能讓爸媽高興,成績好才證明我是值得被愛和有價值的。
2. 父母的期待
我們很多人似乎都會覺得,一個孩子,只要成績好,其他問題都不是大問題。
於是自從上學以後,父母的關心很大一部分,被轉移到了學業成績上。考的好時爸媽眉開眼笑,考的不好會受到批判指責甚至打罵。當父母看到孩子不努力、貪玩時,也會常常嘮叨:不好好學習以後找不到好工作!你就不能替我爭氣啊!......慢慢的,孩子發現,原來只有成績才是最重要的!和成績相比,自己是次要的。
正是這樣的價值輸入,讓孩子們面對自己的成績「失敗」時,很容易將一切錯誤全部歸因於自己,認為自己是個失敗的人,對不起父母,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少因為考試失誤而走向死亡的孩子,正是因為這種單一的價值觀,看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最終選擇了輕生。
3. 老師期待
不少學校裡都有這種習慣:按照考試成績排座位。這種做法意圖是激勵孩子,但也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完全是由成績決定的。似乎考的好理應坐在前排,好的不好就活該坐最後。這種過分強調成績的競爭關係,也很容易形成「成績鄙視鏈」。
看過鍾美美視頻後,很多人一定對他模仿的老師印象深刻:希望學生認真學習考出好成績,卻也表示差生不配坐在教室裡聽課。
這種隱形的鄙視鏈,會讓成績不好的孩子覺得低人一等。而學習不好就不值得被尊重,似乎也成了大家默許遵守的法則。
考試,似乎不僅僅是成績,而是人生成與敗的唯一標準。毫無疑問,這真的是太讓人焦慮和恐慌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考試焦慮和父母關係最大。
對於孩子而言,考試只是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而這項任務的結果,卻關係到自己最在乎的父母的態度和評價。
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並沒有總是問成績問學習,但生活的潛移默化中,也在傳遞著焦慮。
比如臨近考試特意額外加餐,不斷囑咐孩子多吃點有營養;為了備戰考試,替孩子取消了所有娛樂活動;不讓孩子做這做那,還不停嘮叨「你專心負責學習就好」;不斷的告訴家中的弟弟或妹妹,小聲點,姐姐要學習......所有這些,都在無形中傳遞著考試很重要性,也傳遞出對於考試的在乎和擔心。
父母對孩子有期待,孩子對自己也有期待。
孩子們,很容易受父母情緒的影響,他們會覺得,爸媽這麼重視,我就一定要考好。而這種期待,也是一種壓力。如果孩子感到的壓力過大,就會不斷的想,萬一考不好怎麼辦...會內化父母的情緒,會覺得很焦慮很緊張。
當然,適當的期待和壓力對學習是有利的,但是不能有過高的期待。比如只和孩子談論學習、成績,而不關心孩子在學習過的快樂不快樂。
單一的精英主義價值觀,很容易讓家長和孩子們認為,成績好就可以找到好工作,然後獲得完美人生。相反,考不好就會一事無成。
或許面對考試焦慮,最該做知道的就是,考試成績並不代表全部。
面對考試的焦慮,大部分是因為負性認知。比如遇到不會做的題,瞬間覺得「糟糕我怎麼都不做做!」、「完了完了,太難了我死定了」、「又沒考好,我真是沒用」......而父母作為孩子最重要的資源,需要告訴孩子:你盡力就好。
作為備考的學生,也需要有策略的應對自己的焦慮:
· 臨考前,大腦就會挺不住的產生很多負性思維。此時需要告訴自己:一步一步來,先複習重點,按部就班、作息規律,按計劃就好。
· 考試時,接納自己的緊張情緒,深呼吸,告訴自己適當的緊張是正常的,有會做和不會做的都正常,先做會做後做不會的,盡力考完就好。
· 當考場焦慮爆發時,先深呼吸調整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恐慌,有策略的將不會做的題目先作記號,有時間再回來做,然後盡力做好自己會做的部分。
每一種情緒都是真實的自我感受,我們也是並不完美卻真實的自己。
作為家長,面對考試,請放下自己的焦慮。
作為孩子,請接納並不完美的自己,努力但不苛求,盡力就好。
我是知育心理知小魚,歡迎留言或者關注我吧~
(備註:以上內容綜合整理自黃政昌教授《如何應對考試焦慮》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