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孩子,活在父母的焦慮中

2020-09-05 燦爛愛笑的向日葵

無意中翻到《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裡面有一句話,觸動了我的心弦:「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於害怕。」

作為父母心中的寶,我們疼他愛他寵他,盡其所能地給他最好的——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衣服甚至最好的教育。

現在卻有這麼一本著名的育兒書籍卻指出:這不是因為愛,而是害怕。

教育孩子中的害怕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害怕孩子不能升好的學校,害怕不能考個好的成績,害怕在未來的成長中不能獨當一面,所以我們想方設法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只為他在未來能有個好的前途。

可是害怕是什麼?害怕的意思是面臨險境而心中恐懼、驚慌。它的近義詞幾乎都是讓人不喜愛的詞:怯懦、惶恐、膽寒、發憷、畏懼、懼怕等等。

在教育孩子方面中,我不喜歡「害怕」這個詞,它令我真正的害怕。

深思下來,「害怕」就是我們父母心中強烈的焦慮不安,而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最終也最易傳遞給我們最愛的孩子。

1

韓劇《天空之城》是一部黑色喜劇的教育片,講述的是五個家庭在教育中對待子女的方式各有不同,導致8個孩子走向不同的結局。

天空之城是一所豪華社區,裡面住著各種精英家庭,並且只允許各個領域的專家才能入住,每個父母都竭盡所能讓子女考上好的大學,希望他們能繼續住進天空之城社區。

韓瑞真的大女兒是個學霸,學習成績好,但是性格差,自私自利,目中無人,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歡她;小女兒一直活在姐姐的光環下,母親的偏愛,讓她養成了叛逆不羈的性格,喜歡偷東西打架。

盧勝惠因為家庭教育不錯,尊重丈夫,將自己的大女兒送進哈佛。她的丈夫是農村出身,對兩個小兒子及其嚴厲,給他們打造隔音的屋子學習,各種打罵式的教育,可惜的是兩個孩子的成績並不理想,大兒子性格軟弱,小兒子桀驁不馴。

陳真熙沒有太強的勝負心,別人報什麼班,她就給兒子報什麼班級,雖然她希望兒子成才,但是更希望兒子快樂成長,經常和兒子談心,所以她兒子雖然成績不好,但是內心善良溫暖。

李秀林對兒子沒有任何要求,「散養式」教育,讀不懂的書就不讀,沒有給兒子報任何補習班。她的兒子努力上進,心懷感恩,正直善良,並且考上最好的大學。

明珠、她的丈夫以及他們的兒子英才是所有人羨慕的精英家庭,可是最後的結局是母親明珠自殺,丈夫搬離天空之城,兒子英才不知所蹤。導致這個可怕的結局就是父母對英才失敗的教育,兒子英才憎恨他的父母,不願意再做他們的孩子而離家出走,母親傾其所有教育兒子,最終發現兒子對他們的恨,在不能承受的心理壓力下開槍自殺了。

這部教育片韓劇,劇情誇張,父母不擇手段讓孩子考好成績,儘其所有讓自己的孩子考上重點大學,孩子們變成了沒有思想的機器,結局有悲有喜,是一部黑色諷刺喜劇。

這部韓劇不僅反應了韓國甚至中國乃至整個世界教育子女的普遍現象,考上重點名牌大學是所有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成了現階段家長強烈的焦慮心情,這種焦慮心情導致子女對父母的不滿,更嚴重的導致一個家庭的破裂。

2

演員沙溢曾自爆給兒子安吉報了十多個興趣班,最初的目的也是為了孩子能多學一門藝術。

在安吉彈鋼琴的學習中,沙溢多次嚴厲指責安吉,導致安吉對鋼琴漸漸失去興趣。

隨後經過鋼琴老師的反映,沙溢才認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錯誤,不應該多加幹涉他們的思想,父子之間應該多溝通,了解小孩的想法。

他從自身開始慢慢改變,慢慢聽取老師的建議,多次和小孩溝通,父子的關係也緩和不少,讓安吉重新對鋼琴產生興趣。

明星家庭養娃也焦慮,費盡心思培養孩子的教育,更不要說普通家庭了。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校外各個補課機構以此為理由,強烈呼籲家長給小孩報各個興趣班和補習班,於是很多不必要學習的課程變成了小孩「必學課」。

有些小孩在不擅長的科目上搔首撓耳、想破腦汁也無法突破自己,在「被人家的小孩」的灌輸中,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膽小。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陳錢林的一本暢銷書《家庭對了,孩子就一定行》提到:家長之所以焦慮,表面看是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孩子成長環境的擔憂,而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對教育的誤解。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興趣愛好不同,性格不同,脾氣秉性也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總是被逼迫、被嚴管和被負擔的小孩並不一定會成長父母想要的樣子。

與其處於焦慮中,不如做到「放手」。

父母認真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尊重並相信他們,鼓勵孩子自己拿主意,培養他們堅強、獨立、自主的性格。

3

知乎上一篇報導「焦慮型父母對孩子影響究竟有多大?」子女是父母傳遞焦慮的主要對象,也是易感人群,父母追求子女身上的完美,通過各種方式傳遞給子女,希望他們提高更多的未來生存和應對能力。

知名的教育學家也曾談到「教育焦慮,是如何讓每個家庭『病魔』纏身的」,裡面談到升學的焦慮、子女前途的焦慮、上班的焦慮以及補習課的焦慮等。

《華嚴經》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家長應該認真看待教育,不以功利為目的,尋找合適的教育、尊重和相信子女的成長,給小孩傳遞「真善美」積極健康的教育態度。

以紀伯倫《先知》的一段話做結尾: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相關焦點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多少孩子
    孩子稍不如自己的意,就會讓父母陷入無限焦慮之中。,就是焦慮的父母。」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天性,優秀的父母,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幫助孩子成長,但父母的愛卻太過於焦慮,就會是以愛的名義,毀掉了孩子。
  • 父母的焦慮,孩子的焦慮
    (三)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是每個人最大的敵人,即使現實生活中並無交集,也會在父母的信息傳遞中形成清晰的形象。「我很笨,沒有別人做的好,也達不到父母的期望。」當孩子的內心出現逆反的情緒,焦慮就會產生,關係也會有所淡化。
  • 孩子打架,父母約架:有多少父母,竟活成了孩子的樣子
    視頻中,一個滿臉是血的男人和一幫人在拉扯著。原來上海楊浦區兩名小學生在學校發生了矛盾,沒有想到的是,看到孩子受欺負了,孩子的爸爸竟然在微信群放狠話要跟那位打人孩子的爸爸單挑,二人於是便約了架。於是便有了視頻中打架的場景,兩個身為爸爸的人,竟然以打架的方式去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真讓人無語了。這種不成熟的父母,註定是教育不出優秀的孩子!
  • 《讓孩子遠離焦慮》讓孩子走出焦慮,唯有父母引導
    不愛說話、情緒差、膽小怕事、注意力不集中,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這項表現是由於焦慮引起的,孩子可能在成長道路上受其困擾,身心無比疲憊。如果父母了解了焦慮形成的原理及相應的解決措施,幫助孩子怎麼面對焦慮,從而孩子憑自身能力成功應對,走出焦慮泥潭。
  • 孩子考試,我更焦慮,怎麼辦?|中高考父母焦慮怎麼辦
    只不過,他們的表現令老師和家長覺得,他們看上去沒心沒肺,一點都不焦慮。每到考試,尤其是大型考試之前,空氣中就會瀰漫著焦慮,讓人無所遁形。疫情影響,這份焦慮比往年更甚。然而,比學生本人更焦慮的,往往是他們的父母,特別是母親。若問她們想要什麼樣的母親節禮物,或許答案是:我什麼都不要,只需要孩子聽話,好好學習,考出理想的成績!可憐天下父母心!
  • 銘科教育退費:有多少父母,都活成了孩子人生的遙控器?
    好像也不太心疼父母。疫情期間,錢不好賺,要贍養父母,要撫養孩子。說實話,我的內心壓力真的很大!所以有時候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也會經常罵孩子,甚至有時候會動手!冷靜下來我也很後悔,想要挽回我們之間的關係,可孩子不領情,甚至與家庭的距離越來越遠。上星期,我看到這樣的新聞內心猛地一驚,連著做了好幾天的噩夢...
  • ...卻活成了孤兒:有多少「冷漠」的父母,就有多少「空心」的孩子
    雙親雖在,卻活成了孤兒。 後來,父母鬧離婚,誰也不想要阿廖沙。他們在客廳大聲爭吵,誰也不知道阿廖沙躲在廁所哭了多久,哭了多少次。
  • 活在焦慮中的「割草機父母」:主動出擊,掃清前方一切障礙
    「直升機父母」指的是父母像直升機一樣在孩子身邊盤旋,時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只要孩子有一點行為上的變化,就會變得極度焦慮。而 「割草機父母」則是焦慮型父母的進階版,他們通常不等問題出現,就採取完全「主動」的姿態,直接把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雷區「一掃而光,試圖消除孩子可能犯錯誤的機會。他們覺得對孩子的關愛可以給孩子」希望、光明和力量「。
  • 考試焦慮,焦慮的究竟是父母還是孩子?
    這種對於考試的焦慮情緒到底是什麼?家長和孩子,到底是誰在焦慮?焦慮了又該怎麼辦呢?,還是孩子焦慮?某種程度上來說,考試焦慮和父母關係最大。對於孩子而言,考試只是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而這項任務的結果,卻關係到自己最在乎的父母的態度和評價。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並沒有總是問成績問學習,但生活的潛移默化中,也在傳遞著焦慮。
  • 孩子學習的路上,作為父母如何減少焦慮?
    教育的環境和以前不同的,誘惑變得更多了,孩子們不愛學習的變多了。教育的競爭比以前變強了,幾乎全員參加輔導班,有的孩子甚至參加三四門。面對學霸,中等生或者下等生的父母無比焦慮。焦慮之下壓力變大,最後混亂了自己培養孩子的思路,盲目的跟風,或者揠苗助長,孩子變得比以前學習時間更長,而學校效果卻不見得有多好,家長們變得更焦慮了。 那麼優等生的父母就不焦慮嗎?
  • 焦慮的父母 只能看見「別人家的孩子」
    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相對公平的高考可能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一次自己可以掌控的改變命運的機會。為了這個機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長達12年甚至18年馬拉松就開始了。想實現此目標,就要想辦法在競爭中取勝,就要比他人更努力,付出更多,於是父母的焦慮感越來越強。
  • 當80後也活成了焦慮的父母,誰來理解我們呢?
    舉個例子,但凡你搜「父母 焦慮」這兩個關鍵詞,你得到的「資訊」,幾乎全是「焦慮的父母,養不出成功的孩子」「焦慮的父母,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這樣的恐嚇;或是「焦慮的父母,請不要把負能量傳遞給孩子」「父母的焦慮,是對孩子的詛咒!」這樣的批評。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當你和身邊人提起你自己做父母的焦慮,你面對的也大多是嘲笑和憐憫。
  • 人到中年的父母,不必過於焦慮
    我是專職寶媽,家裡有兩個孩子要養育,老家的公公婆婆也需要贍養,住房按揭每月要還銀行貸款,所有的生活重擔都壓在寶爸身上。雖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這個月我們還是趁著機構的宣傳優惠活動,給女兒報名參加了舞蹈訓練班。
  • 被逼瘋的中國父母,到底有多焦慮?
    近年來,各種興趣班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眼花繚亂的招生簡章和豐富多彩的授課方式,讓本就擔心孩子「屈居人後」的父母們更加焦慮,忙不迭的給孩子報上各種課程。不不,中國父母的焦慮毫無疑問是遍地開花。孩子該上幼兒園的,找不心儀的幼兒園。「幼升小」、「小升初」的規則變來變去,越變越怪異。「中考」之後,孩子就進入了上學期間最黑暗的一段時光,他們開始準備高考,家長也要陪著提心弔膽。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焦慮父母育兒路上的修行指南
    人家的孩子不只是贏在了起跑線上,連奔跑的過程都是以光速前進的。沒錯,焦慮是這屆父母身上烙印最深的標籤。無論孩子處於什麼狀態,總能讓父母找到焦慮的點。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就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教養現象,列出了18種教養誤區。
  • 做不焦慮的父母,做有益於孩子成長的父母
    我們現在的父母為什麼越來越焦慮。我們的生活中為什麼直升機父母變得越來越多,直升機父母就是說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永遠懸停下孩子的頭頂,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要關注孩子。家長對於孩子的關注越來越密集。父母越來越焦慮,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據專家研究,其實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經濟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原由解析:為什麼我們會使勁的去教孩子,而在父母那一代,他們對於教育沒有這麼關注,而且,那時的父母也不會像現在父母這麼焦慮,大家的教育方式都比較鬆散,不會像現在挑什麼學區房,老師也沒這麼大壓力,當時的工人和工程師的工資差不了多少,都是按級別來的。
  • 致「中國式父母」:放下焦慮,尊重孩子的選擇
    像小張夫婦和小陳夫婦這樣的父母在中國數不勝數,大多數「中國式」的父母都未雨綢繆,早在地為孩子做好了準備,希望孩子們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同時也形成了「中國式」父母的焦慮。父母對待孩子焦慮的態度,會讓孩子感受到緊迫感,而這種畸形的強化心態會讓孩子心態失衡,脾氣變得急躁,事情越做不好越是焦慮,心態陷入惡性循環,最終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增加孩子犯錯的機率電視劇《親愛的你》中有一個橋段:一個小姑娘考試考砸了,扛不住媽媽的批評,最終接二連三地考試失利,從班級前三跌到了倒數幾名。
  • 班主任忠告:焦慮的父母,養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如果你個人有焦慮情緒,你應該把這些情緒都在家庭以外消化掉,不要帶著這種情緒,進入到家庭生活中,更不能融入到我們的親子關係上。有家長說他一點都不焦慮,那只能說明這位家長是比較麻木的。人應該適當的給自己一些壓力,不能活的麻木不仁。沒有焦慮就是沒有上進心了,所以適當的焦慮可以有。
  • 讓孩子自在的成長吧!父母越焦慮,孩子越痛苦
    多少父母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變成了焦慮體質。總擔心為孩子做得太少, 他們將來就毀了。然而,過度的焦慮常常讓我們以愛之名,行綁架之實,做出很多傷害孩子的事情,結果就是父母越焦慮,孩子越痛苦。但是過度焦慮讓父母在傷害孩子的同時,也失去了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和愛。
  •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焦慮?
    1當兒童的焦慮加劇時,父母自然會進入保護狀態。父母可能會盡力解決孩子的問題,幫助孩子避免引起焦慮,或嘗試開啟無憂慮的生活方式。放慢日常生活節奏以減輕焦慮症孩子的整體壓力是一個好方法,不過父母不能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焦慮症的困擾,他們能做的是幫助自己的孩子學會控制焦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