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思源專注做心理學教育10年
累計培訓30萬名諮詢師線上最大的教育平臺
作者丨初寂
來源丨中國心理諮詢師成長聯盟
ID:gcocp2014
最近,在網上看到個讓人心疼的短片,發人深省。
一個小女孩給爸爸畫了幅畫做禮物,可爸爸忙於工作,沒看一眼就說「好,好,爸爸在忙。」
女孩瞬間變得很失落,默默放下畫轉身走了。
第二天,女孩穿了一條新裙子,她特地藏了爸爸的鑰匙站在他跟前,可爸爸一心找鑰匙看都沒看她一眼。
發現是她藏了鑰匙後,直接從她手中奪走,至始至終沒對她說一句話。
女孩久久望著爸爸離去的背影,一臉悲傷落寞。
後來,女孩成績下降,爸爸終於有反應了,他把她的畫具摔在地上,兇狠地責罵她。
這一刻,女孩所有的委屈湧上心頭,她大聲哭喊「我討厭你!」
轉眼,女孩長大成了媽媽,她每天忙於工作,很少有時間陪兒子。
也因此,她沒看到兒子被忽視時,失望的表情和她幼時一模一樣。
看到這,真想上去抱抱那個孩子。
都說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我們卻總在不經意間,忽視了孩子的感受。
總以為拼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殊不知,正是我們一次次的冷漠和忽視,將孩子心裡的愛一點點消耗殆盡。
待失望積累到足夠多時,孩子的心也就空了,像缺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常常有自殺的意念。
這種情況和抑鬱症不同,所有藥物都對它無效,北大教授徐凱文稱之為「空心病」。
空心,是完整的外表破碎的內裡
熱播劇《隱秘的角落》裡,主角朱朝陽就是個心空了的人。
父母離異,父親很少關心他,母親又忙於工作,他常常只能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學,一個人消化自己的喜怒哀樂。
他看起來乖巧懂事,成績優異,是個「別人家的孩子」。
但他的內心,卻寂寞空虛、敏感孤僻。
他渴望愛,卻又得不到愛,時間久了,他就像一具只會學習的行屍走肉,孤獨地遊走在人群的邊緣。
然而,渴望情感回應是人的天性。
所以,當「壞小孩」嚴良和普普出現在他面前時,他毫不猶豫的用他們填補了自己內心的空虛,把他們當作知己,和他們一起走向悲劇。
明明那麼優秀的一個孩子,卻因為長期被忽視,走上了不歸路,實在讓人惋惜心痛。
父母的忽視,就像一劑毒藥。
中了毒的孩子,外表雖與常人無異,內裡卻早已支離破碎,無法形成穩定的自我,極度匱乏愛。
他們常常表現為喜歡壓抑自己,長期情緒低落,有強烈的空虛感和孤獨感,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徐凱文教授曾在一次演講提到,有個得了「空心病」的高考狀元告訴他:
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從沒為自己活過。
得了「空心病」的孩子,就像地基已空的高樓,看似完整無缺,實則搖搖欲墜。
冷漠忽視,源於視角不一、愛匱乏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提問:有哪些時候真的對父母感到失望?
有個高贊回答說:
花一個月時間,給媽媽折了一罐幸運星做生日禮物,結果被罵不好好學習,盡做些無聊的事;
答應帶我去遊樂場,我期待了一次又一次,卻總被他們用「這周太忙,下周再去」打發;
養了3年的狗狗病了,很傷心難過,求爸媽帶它去看病,他們答應了。結果放學回來,發現他們喊了客人,正在吃狗肉
……
如今,對他們已徹底失望。
看完不禁心疼,只因還是個孩子,父母就不把她當一回事。
那種滿懷期待總被人忽視的感覺,就像被人用一把尖刀,不停地捅心窩子。
時間久了,心也就空了。
我們總以為孩子的事,除了吃飯學習,其他不值一提。
卻不知,孩子的世界很小,很多「小事」在他們眼裡,都是天大的事。
忽視,正是源自感受的不對等。
習慣忽視孩子的父母,往往也是被忽視長大的孩子。
成人會把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內化成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就像上文視頻裡的媽媽,當她還是個小女孩時,爸爸的冷漠讓她「空心」了。
等她做了媽媽,因為沒有「心」不會愛,也同樣忽視了自己的孩子。
空心,就像被詛咒的命運,自己沒有的,也無法給予。
空心,源於感受不到聯結
在電影《無愛可訴》裡,阿廖沙是個孤僻、陰鬱的男孩,父親從不管他,母親成天玩手機,每天他無論做什麼,都沒人在意。
雙親雖在,卻活成了孤兒。
後來,父母鬧離婚,誰也不想要阿廖沙。他們在客廳大聲爭吵,誰也不知道阿廖沙躲在廁所哭了多久,哭了多少次。
父母的冷漠和忽視,終於讓阿廖沙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他的心徹底失去了依託,變得空空如也。
有天早上,母親依舊給阿廖沙準備了他不喜歡的早餐,阿廖沙邊吃邊哭,可母親忙著玩手機沒發現。
也是那天,阿廖沙離開家後,再也沒回來。
面對這樣的悲劇,他父母崩潰痛哭。
可惜,悔悟來得太遲了。
父母的忽視,是一種精神暴力,孩子長期生活在如此冷漠的環境中,家早已成了絕境。
現實中,雖然我們很少這麼極端,但卻常常因為意外地、無意識地忽視,讓孩子感受到了冷漠。
就像開頭視頻裡的父母,因為工作忙,因為著急出門,不得不抓緊時間,無法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
可孩子不懂成人的無奈,他們只感受到了不被關注,不被重視,不能和父母產生情感聯結。
這種忽視一次兩次還好,次數多了,聯結就會徹底斷裂,使孩子產生可怕的存在性焦慮。
這種焦慮每出現一次,孩子的心就會被「剜走」一塊,直至最後變空。
空心的背後,正是聯結的缺失。
及時回應、深度陪伴,構建穩固聯結
兒童精神病學家溫尼科特說:「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給孩子生命最好的滋養,是重視孩子的感受,與孩子進行情感互動。
【1】及時回應,重視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有事找我們時,無論忙碌與否,及時回應都很有必要。
把3個孩子培養進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家陳美齡,曾在採訪中說,孩子問問題時,她絕不會說「等一下」。
哪怕她正在煮菜,孩子來問她「為什麼天是藍色的?」她都會立即關火,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
雖說很多人可能做不到這種程度,但及時給與孩子一個理解的眼神,一個安慰的擁抱,或一句「我知道你很擔心/很開心/很努力……」都能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意。
有傾聽,有回應,情感連接就建立了。
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多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多問問自己「他這個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了解並給與回應,尤其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越需要這麼做。
當孩子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每一份情緒,都能得到理解和重視,孩子就會產生被愛的感覺,進而與父母建立穩固的情感聯結,成長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2】深度陪伴,走進孩子的內心
陪伴要走心,而非走形,我們需要知道,朝夕陪伴≠深度陪伴,陪伴時間少≠沒有深度陪伴。
深度陪伴是用心,是關注,是無條件的接納,是走進孩子的內心。
所以,無論忙碌與否,每天都應拿出一部分專屬時間,來與孩子做情感交流。
比如早晨起床時,給孩子一個擁抱和微笑,讓他感受到我們的愛;下班後,抽半小時和孩子全心全意玩遊戲,增加彼此的感情和信任;最後,睡前關鍵半小時,和孩子一起躺床上聊聊天,談談一天的生活感悟,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
這樣,一天只需1小時,孩子就能感受到我們的愛與重視。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
我們都曾是孩子,孩子經歷過的一切,我們都經歷過。
不妨靜心來想想,當我們還是個孩子時,最渴望的是什麼。是父母的敷衍拒絕,還是父母的愛和陪伴?
將節奏放慢一點,多給孩子一些關注。
將愛放透明一點,多讓孩子感受到溫暖。
放心吧,孩子是不會被我們愛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