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活成了孤兒:有多少「冷漠」的父母,就有多少「空心」的孩子

2020-12-20 騰訊網

華夏思源專注做心理學教育10年

累計培訓30萬名諮詢師線上最大的教育平臺

作者丨初寂

來源丨中國心理諮詢師成長聯盟

ID:gcocp2014

最近,在網上看到個讓人心疼的短片,發人深省。

一個小女孩給爸爸畫了幅畫做禮物,可爸爸忙於工作,沒看一眼就說「好,好,爸爸在忙。」

女孩瞬間變得很失落,默默放下畫轉身走了。

第二天,女孩穿了一條新裙子,她特地藏了爸爸的鑰匙站在他跟前,可爸爸一心找鑰匙看都沒看她一眼。

發現是她藏了鑰匙後,直接從她手中奪走,至始至終沒對她說一句話。

女孩久久望著爸爸離去的背影,一臉悲傷落寞。

後來,女孩成績下降,爸爸終於有反應了,他把她的畫具摔在地上,兇狠地責罵她。

這一刻,女孩所有的委屈湧上心頭,她大聲哭喊「我討厭你!」

轉眼,女孩長大成了媽媽,她每天忙於工作,很少有時間陪兒子。

也因此,她沒看到兒子被忽視時,失望的表情和她幼時一模一樣。

看到這,真想上去抱抱那個孩子。

都說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我們卻總在不經意間,忽視了孩子的感受。

總以為拼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殊不知,正是我們一次次的冷漠和忽視,將孩子心裡的愛一點點消耗殆盡。

待失望積累到足夠多時,孩子的心也就空了,像缺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常常有自殺的意念。

這種情況和抑鬱症不同,所有藥物都對它無效,北大教授徐凱文稱之為「空心病」

空心,是完整的外表破碎的內裡

熱播劇《隱秘的角落》裡,主角朱朝陽就是個心空了的人。

父母離異,父親很少關心他,母親又忙於工作,他常常只能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學,一個人消化自己的喜怒哀樂。

他看起來乖巧懂事,成績優異,是個「別人家的孩子」。

但他的內心,卻寂寞空虛、敏感孤僻。

他渴望愛,卻又得不到愛,時間久了,他就像一具只會學習的行屍走肉,孤獨地遊走在人群的邊緣。

然而,渴望情感回應是人的天性。

所以,當「壞小孩」嚴良和普普出現在他面前時,他毫不猶豫的用他們填補了自己內心的空虛,把他們當作知己,和他們一起走向悲劇。

明明那麼優秀的一個孩子,卻因為長期被忽視,走上了不歸路,實在讓人惋惜心痛。

父母的忽視,就像一劑毒藥。

中了毒的孩子,外表雖與常人無異,內裡卻早已支離破碎,無法形成穩定的自我,極度匱乏愛。

他們常常表現為喜歡壓抑自己,長期情緒低落,有強烈的空虛感和孤獨感,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徐凱文教授曾在一次演講提到,有個得了「空心病」的高考狀元告訴他:

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從沒為自己活過。

得了「空心病」的孩子,就像地基已空的高樓,看似完整無缺,實則搖搖欲墜。

冷漠忽視,源於視角不一、愛匱乏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提問:有哪些時候真的對父母感到失望?

有個高贊回答說:

花一個月時間,給媽媽折了一罐幸運星做生日禮物,結果被罵不好好學習,盡做些無聊的事;

答應帶我去遊樂場,我期待了一次又一次,卻總被他們用「這周太忙,下周再去」打發;

養了3年的狗狗病了,很傷心難過,求爸媽帶它去看病,他們答應了。結果放學回來,發現他們喊了客人,正在吃狗肉

……

如今,對他們已徹底失望。

看完不禁心疼,只因還是個孩子,父母就不把她當一回事。

那種滿懷期待總被人忽視的感覺,就像被人用一把尖刀,不停地捅心窩子。

時間久了,心也就空了。

我們總以為孩子的事,除了吃飯學習,其他不值一提。

卻不知,孩子的世界很小,很多「小事」在他們眼裡,都是天大的事。

忽視,正是源自感受的不對等。

習慣忽視孩子的父母,往往也是被忽視長大的孩子。

成人會把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內化成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就像上文視頻裡的媽媽,當她還是個小女孩時,爸爸的冷漠讓她「空心」了。

等她做了媽媽,因為沒有「心」不會愛,也同樣忽視了自己的孩子。

空心,就像被詛咒的命運,自己沒有的,也無法給予。

空心,源於感受不到聯結

在電影《無愛可訴》裡,阿廖沙是個孤僻、陰鬱的男孩,父親從不管他,母親成天玩手機,每天他無論做什麼,都沒人在意。

雙親雖在,卻活成了孤兒。

後來,父母鬧離婚,誰也不想要阿廖沙。他們在客廳大聲爭吵,誰也不知道阿廖沙躲在廁所哭了多久,哭了多少次。

父母的冷漠和忽視,終於讓阿廖沙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他的心徹底失去了依託,變得空空如也。

有天早上,母親依舊給阿廖沙準備了他不喜歡的早餐,阿廖沙邊吃邊哭,可母親忙著玩手機沒發現。

也是那天,阿廖沙離開家後,再也沒回來。

面對這樣的悲劇,他父母崩潰痛哭。

可惜,悔悟來得太遲了。

父母的忽視,是一種精神暴力,孩子長期生活在如此冷漠的環境中,家早已成了絕境。

現實中,雖然我們很少這麼極端,但卻常常因為意外地、無意識地忽視,讓孩子感受到了冷漠。

就像開頭視頻裡的父母,因為工作忙,因為著急出門,不得不抓緊時間,無法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

可孩子不懂成人的無奈,他們只感受到了不被關注,不被重視,不能和父母產生情感聯結。

這種忽視一次兩次還好,次數多了,聯結就會徹底斷裂,使孩子產生可怕的存在性焦慮。

這種焦慮每出現一次,孩子的心就會被「剜走」一塊,直至最後變空。

空心的背後,正是聯結的缺失。

及時回應、深度陪伴,構建穩固聯結

兒童精神病學家溫尼科特說:「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給孩子生命最好的滋養,是重視孩子的感受,與孩子進行情感互動。

【1】及時回應,重視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有事找我們時,無論忙碌與否,及時回應都很有必要。

把3個孩子培養進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家陳美齡,曾在採訪中說,孩子問問題時,她絕不會說「等一下」。

哪怕她正在煮菜,孩子來問她「為什麼天是藍色的?」她都會立即關火,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

雖說很多人可能做不到這種程度,但及時給與孩子一個理解的眼神,一個安慰的擁抱,或一句「我知道你很擔心/很開心/很努力……」都能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意。

有傾聽,有回應,情感連接就建立了。

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多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多問問自己「他這個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了解並給與回應,尤其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越需要這麼做。

當孩子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每一份情緒,都能得到理解和重視,孩子就會產生被愛的感覺,進而與父母建立穩固的情感聯結,成長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2】深度陪伴,走進孩子的內心

陪伴要走心,而非走形,我們需要知道,朝夕陪伴≠深度陪伴,陪伴時間少≠沒有深度陪伴。

深度陪伴是用心,是關注,是無條件的接納,是走進孩子的內心。

所以,無論忙碌與否,每天都應拿出一部分專屬時間,來與孩子做情感交流。

比如早晨起床時,給孩子一個擁抱和微笑,讓他感受到我們的愛;下班後,抽半小時和孩子全心全意玩遊戲,增加彼此的感情和信任;最後,睡前關鍵半小時,和孩子一起躺床上聊聊天,談談一天的生活感悟,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

這樣,一天只需1小時,孩子就能感受到我們的愛與重視。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

我們都曾是孩子,孩子經歷過的一切,我們都經歷過。

不妨靜心來想想,當我們還是個孩子時,最渴望的是什麼。是父母的敷衍拒絕,還是父母的愛和陪伴?

將節奏放慢一點,多給孩子一些關注。

將愛放透明一點,多讓孩子感受到溫暖。

放心吧,孩子是不會被我們愛壞的。

相關焦點

  • 孩子打架,父母約架:有多少父母,竟活成了孩子的樣子
    他們認為自己做的就是對的,認為孩子就要聽自己的話,否則就視為不孝。他們根本沒意識到孩子當時是多麼的無助,不成熟的父母,把孩子變成了自己的父母,而把自己當成了長不大的孩子。就像這位媽媽,當孩子對她說買票的時候,她不僅沒意識到自己有問題,相反還說孩子有病。
  • 從《隱秘的角落》窺視家庭教育:有多少朱朝陽被"愛"成了心理孤兒
    成長在單親家庭的朱朝陽是一個聰明、懂事、孤僻、渴望被愛,渴望被理解,又不得不壓抑著自己的需求的孩子。他以為父母離婚是因為他不夠好,不夠懂事,他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考全校第一,做懂事的孩子,只是為了讓父親看到他,讓母親放心。朱朝陽的爸爸媽媽其實都是愛他的,他們用自以為正確的愛,&34;給孩子打造了一座孤城。一個擁有著大好年華的少年,被父母&34;成了心理孤兒。
  • 銘科教育退費:有多少父母,都活成了孩子人生的遙控器?
    好像也不太心疼父母。疫情期間,錢不好賺,要贍養父母,要撫養孩子。說實話,我的內心壓力真的很大!所以有時候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也會經常罵孩子,甚至有時候會動手!冷靜下來我也很後悔,想要挽回我們之間的關係,可孩子不領情,甚至與家庭的距離越來越遠。上星期,我看到這樣的新聞內心猛地一驚,連著做了好幾天的噩夢...
  • 紅樓夢:有多少人深愛著林黛玉,卻終究活成了薛寶釵
    有不少《紅樓夢》的讀者不喜薛寶釵,細數原因,多半在於很多人認為薛寶釵虛偽冷漠、自私功利,令人不敢與之深交。寶釵這種做事目的性太強而為人處事又滴水不漏的個性,令不少讀者望而卻步,表示在現實生活中,只能與她這種人做泛泛之交。釵黛之爭,自《紅樓夢》問世以來,幾乎從未停息。擁黛者不喜寶釵,擁釵者不喜黛玉。
  • 46%的孩子被欺凌後選擇隱瞞:有多少父母,在養育「假性孤兒」
    最近,有對父母在孩子的紅領巾上偷偷安裝攝像頭,偷拍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什麼。如果不是父母對這個孩子有足夠的關注,這個孩子本可能會遭受更嚴重的心理問題。有研究表明,46%的孩子在受到欺凌後選擇不告訴父母。另一方面是不敢,他們覺得對於這種「窩囊」的事,父母可能不會站在這邊,甚至會反過來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問題。尤其是受到了老師的體罰,父母們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是「老師打你是為你好」。這更讓孩子不敢開口。
  • 多少父母活成了自己當初討厭的樣子?其實孩子需要的是多一點信任
    有多少父母是不信任孩子的?殊不知,剛剛他們填寫的問卷調查,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認為的現在父母的樣子,大家的問卷各不相同,但他們也確實大部分都勾選了。原來他們自己現在做的事也是他們自己討厭的事,成功活成了自己討厭的人!當再播放事先準備好的對孩子的採訪視頻「是否覺得父母了解自己」時,他們很驚訝!原來孩子都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
  • 「就你這樣子,長大了也沒多少出息」有多少父母習慣性打擊孩子?
    你小時候是否常常從父母的嘴裡聽到這幾句話「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就你這樣子,長大了也沒多少出息」,「他哪有這麼好,一點也不認真,考得好也是運氣」,「你怎麼這麼笨啊!教了幾次都不會」等等。圖片源於網絡有多少孩子被父母經常打壓而一蹶不起,而又有多少孩子因為父母的打擊式話語而奮發圖強,這些我們無從知曉。
  • 帶娃哪有省心省力的捷徑: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父母雙全的「孤兒」
    路人都忍不住側目,表情或關切或詫異,唯獨那位媽媽卻一直未注意到自己寶寶的窘境,雖然她看似陪伴在孩子身邊,實際心思全然不在孩子身上。為圖省事,有多少父母在帶孩子時,人在心不在,不願意花心思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及時反饋孩子的需求。孩子感覺父母離自己明明那麼近卻又那麼遠!
  • 我有爸有媽,卻活的像個孤兒!
    《隱秘的角落》短短幾集的劇情卻成了每個父母心裡的痛,深深扎疼了每個家長的心,我腦子裡反覆出現的畫面就是朱朝陽這個孩子和普普的談話。普普說自己無父無母,朱朝陽說他都有,卻和沒有一樣。也就相信了這一切,就有了朱晶晶的墜樓!所以殺死朱晶晶的不是朱朝陽而是父母的不作為和對父母的恐懼。孩子的思考模式,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最嚴重的後果是什麼。如果迎來的可能是父母的責罵,諷刺,這無異於被拋棄,被嫌棄。朱朝陽沒有信任父母的底氣。
  • 孩子跌落電動車,家長的動作惹眾怒!多少父母,活成了孩子的噩夢
    這樣的人也配做父母?!」「孩子是撿來的吧 ?不應該馬上看看受傷沒嗎?」剛看到這個視頻時,我忍不住一陣心疼:可憐的孩子,前一秒從車子上跌落還沒緩過神兒,後一秒又被家長一腳踹倒,心裡該有多委屈啊!可惜,多少父母一生都在做子女的差評師,更不分場合。
  • 孤兒難過活,哥嫂既不疼春冬不停歇,寄望寫信封講於故人聽
    亂曰:裡中一何譊譊,願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孤兒難過活 哥嫂既不疼 春冬不停歇 寄望寫信封 講於故人聽這首描寫孤兒的詩歌,是漢樂府著名的悲情詩。這首詩,是官員從鄉間搜集生活素材收集而成的鄉間詩歌。
  • 多少缺愛的女孩,活成了渣女
    畢竟在父母的關係當中,感情也不過如此。原生家庭的不堪,只能讓她負重前行。02多少人只罵渣女戀情不斷,卻不知她們在拿愛彌補內心那個大窟窿。但一個疼愛孩子的母親,又怎麼捨得自己女兒受這麼大委屈?紗繪子媽媽的不在意,恰恰說明了,紗繪子的童年很缺愛。父母對她不重視,對她的期待就是長大嫁人,從沒有真心在意她、在乎她的感受、將她愛若珍寶。
  • 這個小姑娘火了,你知道有多少中國孤兒被美國家庭收養嗎
    收養Selah的美國夫婦Youtube主頁015個人的家庭兩歲的孤兒Selah從貴州福利院到達美國俄亥俄,成為Becca和Dan家庭裡第三個孩子(這對夫婦家本身就有兩個兒子美國國務院數據顯示,從1999年到2017年,共有80162個中國孤兒被美國家庭收養,其中85%是女孩。而結合之前的媒體報導,從1992年算起,至今已經有近10萬兒童被美國家庭收養。美國是中國棄嬰最大的海外收養國。
  • 多少孩子,活在父母的焦慮中
    ,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裡面有一句話,觸動了我的心弦:「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於害怕。」教育孩子中的害怕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害怕孩子不能升好的學校,害怕不能考個好的成績,害怕在未來的成長中不能獨當一面,所以我們想方設法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只為他在未來能有個好的前途。
  • 《慶餘年》在現實中,有多少人活成了莊墨韓?連範閒也活得不快活
    導語:《慶餘年》莊墨韓點醒範閒,現實中又有多少人活得快活,有多少人活成了莊墨韓呢?就連範閒也不例外《慶餘年》是由張若昀、李沁等主演的,在劇中最後一集,範閒聽到一代文壇大家莊墨韓去世的消息。莊墨韓最後沒有遺憾的去世了,莊墨韓對得起他的盛名,他從來沒有因名聲盡毀而憂,最后庄墨韓對範閒說的話更是令人動容,真的很佩服許還山老師的演技,他是劇中最老的演員,劇中只出現兩次,卻把莊墨韓演活了。可是在現實社會中,又有多少人人做到像莊墨韓那樣活得快活呢?又有多少人最後活成了莊墨韓呢?
  • 關愛震災孤兒倡議書
    第2頁:救助方案   為了震災中失去親人的孩子  ——關愛震災孤兒倡議書  親愛的社會各界朋友:  又一個讓所有中國人無法忘記的日子—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讓中國大地再次抖動!成千上萬的家庭遭遇劫難,許許多多的孩子在這場災難中永遠失去了他們的親人!  地震災難無法抗拒,但我們能夠將你我的愛心匯聚成愛的火焰,去溫暖每一位在這場災難中失去親人的孩子。  「地震無情人有情」,我們無法挽留他們的父母、他們的家庭,但我們能用愛心編織成一張網,讓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傷得輕些、走得穩些。
  • 以家人之名:趙華光賀梅不配做父母 有父有母卻成孤兒的賀子秋太慘了!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以家人之名:趙華光賀梅不配做父母 有父有母卻成孤兒的賀子秋太慘了!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已經播出12集,頻頻上熱搜。 譚松韻飾演的李尖尖從小母親就去世了,一直是父親李海潮又當爹又當媽,陪伴中成長。
  • 「全校第一的女孩決定去死」:有多少父母,養出了「空心」的孩子
    茉莉懂事乖巧,成績優異,一直是父母和周圍人的驕傲;媽媽溫柔優雅,曾經是留美碩士,有了孩子後,選擇成為家庭主婦。表面上完美的一家人,可平靜的表象下,卻暗藏洶湧。一天晚上,茉莉平靜地走向陽臺,跳下去了。沒有一個孩子,能承受得起「我都是為了你」這句話。當付出成了一種「道德綁架」,當控制披上了「為了你」的外衣,這樣的愛和給予,成了一種病。
  • 有多少父母把孩子當「人」?
    老師,你一天給他們喝多少次水啊,有記錄拿給我看看嗎,小孩子一定要多喝水啊——你問過孩子渴嗎?如果成年人說我不喜歡古詩數學,你覺得很正常,本來就沒多少人喜歡。為什麼孩子就要逼?你尊重過孩子的意願嗎?你把孩子當人嗎?
  • 父母最愛的孩子,何時成了最冷漠的鐵石心腸!
    看到這一幕,讓我想起了新聞中,一名13歲的男孩,在殺死母親後,冷漠地說:「我又沒殺別人,殺的是我自己的媽媽。」可能在他心裡,媽媽就是自己的一副工具。想到這些,我心裡不禁打著寒戰:父母最愛的孩子,何時成了最冷漠的鐵石心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