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行
孤兒生,孤子遇生,命獨當苦。
父母在時,乘堅車,駕駟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賈。
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
臘月來歸,不敢自言苦。
頭多蟣蝨,面目多塵土。
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孤兒淚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來歸。
手為錯,足下無菲。
愴愴履霜,中多蒺藜。
拔斷蒺藜腸肉中,愴欲悲。
淚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無復襦,夏無單衣。
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
春氣動,草萌芽。
三月蠶桑,六月收瓜。
將是瓜車,來到還家。
瓜車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願還我蒂,兄與嫂嚴。
獨且急歸,當興校計。
亂曰:裡中一何譊譊,願欲寄尺書,
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
孤兒難過活 哥嫂既不疼 春冬不停歇 寄望寫信封 講於故人聽
這首描寫孤兒的詩歌,是漢樂府著名的悲情詩。這首詩,是官員從鄉間搜集生活素材收集而成的鄉間詩歌。詩歌的創作者已經無法考證,不知是哪朝哪代的人所寫,只知道它流傳於農村生活當中。這首詩歌深切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當中的黑暗面,尤其是孤兒沒有人去撫養獨自生活,或者是寄人籬下所遭受到的苦難與折磨。我們不難想像在那個年代在那個婦幼保健體系缺少的古代生活當中,沒有孤兒院去撫養孤兒,沒有國家的支持。孤兒一旦失去了父母就只能跟隨著自己的親人勉強過活,甚至說還可能會遭受毒打,遭受非人的待遇。回想我們現在國家強盛,福利制度健全,對於孤兒的撫養已經有很好的解決方案和措施。所以,我們在理解這首詩歌的同時,一定要將現代社會和古代社會分開,辯證的看待,用心去感受孤兒行這首詩歌當中體現出來的悲苦無奈以及人性的醜惡。
開篇第一句,就交代了詩歌是發生在一個孤兒身上的背景。它是寫於一個孤兒出生之後首充,父母卻離世,父母在的時候自己乘坐堅實的馬車,可是父母離開之後,就註定要遭受苦難,遭受不公平的人生,這無盡的孤苦為詩歌開篇就奠定了一個悲情的基調。第二句交代了孤兒在父母離世之後,他的哥哥和嫂子讓她去做買賣:從南到達了九江,從東到達了齊魯,只有到年底臘月的時候才能夠回家。就是這麼辛苦的從商生意,孤兒也不敢說一聲苦,只好默默地承受著,因為常年沒有洗澡,頭髮上有蝨子,臉上也布滿了塵土。
自己的大哥每次當自己回家的時候,就指派自己去做飯,自己的大嫂,就指派自己去看馬,孤兒只能淚流滿面,他早上去打水,晚上背水回來,手凍的裂了口子,沒有鞋子穿,腳下裡扎著蒺藜,拔斷了蒺藜還有一半長在肉中。這裡用排比的手法將孤兒所承受的非人待遇一一列舉出來,詳細地向我們展現了孤兒痛苦的經歷。於是接下來就是孤兒內心當中的想法,如此的傷心和悲苦,讓孤兒淚水漣漣,凍得他鼻涕流不盡。而且他冬天也沒有一件棉衣穿,只是穿著一件單衣,他感慨道這樣的生活沒有一點歡樂,想要離開人世,不再活下去。然而春天到了,三月養蠶抽桑,到了六月,孤兒又要去賣瓜了。可是在賣瓜的途中,瓜車翻了,路過的人都去搶他瓜,孤兒喊道不要搶他的瓜,就算搶他的瓜,也要把他的瓜蒂留下來,因為如果他空手而歸,他的哥哥和嫂嫂將會嚴厲的斥責他。
最後一句話,他希望能夠給自己在黃泉之下的父母寫一封信,信上說她不願意和哥哥嫂嫂一起生活,向父母訴說她的痛苦,最後一句話讓我們感到了這個孤兒生活的心酸,沒有辦法去反抗,只能默默忍受,甚至於還要在心中幻想,幻想著給自己的已經離開人世的父母寫信祈求父母能夠帶她離開。是多麼悲哀的一個故事啊!通過孤兒的不幸和命運的艱辛,有力地描繪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性道德倫理的扭曲,將那個年代社會關懷體系缺乏,人情冷漠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讓我們讀者讀來不禁產生強烈的震撼和濃濃的同情之情。這是一篇體現人道主義感染力的一篇巨作,他一方面揭示了社會不公所帶來的孤兒撫養問題,同時也將人性的冷漠展現的歇斯底裡,孤兒是內心悲苦的,可是他不敢於反抗,只能默默聽從自己哥哥嫂嫂的指使。這也將孤兒內心當中的軟弱性帶給我們讀者,我們感到無奈的同時也對這樣的社會現實表現強烈的不滿,對比於現在來說,醫療體系和婦幼保健體系健全的今天,那麼我們又有何種理由不去愛護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例如像沒有父母撫養的孤兒這類人呢?
九江,從東到達了齊魯,只有到年底臘月的時候才能夠回家。就是這麼辛苦的從商生意,孤兒也不敢說一聲苦,只好默默地承受著,因為常年沒有洗澡,頭髮上有蝨子,臉上也布滿了塵土。自己的大哥每次當自己回家的時候,就指派自己去做飯,自己的大嫂,就指派自己去看馬,孤兒只能淚流滿面,他早上去打水,晚上背水回來,手凍的裂了口子,沒有鞋子穿,腳下裡扎著蒺藜,拔斷了蒺藜還有一半長在肉中。這裡用排比的手法將孤兒所承受的非人待遇一一列舉出來,詳細地向我們展現了孤兒痛苦的經歷。於是接下來就是孤兒內心當中的想法,如此的傷心和悲苦,讓孤兒淚水漣漣,凍得他鼻涕流不盡。
而且他冬天也沒有一件棉衣穿,只是穿著一件單衣,他感慨道這樣的生活沒有一點歡樂,想要離開人世,不再活下去。然而春天到了,三月養蠶抽桑,到了六月,孤兒又要去賣瓜了。可是在賣瓜的途中,瓜車翻了,路過的人都去搶他瓜,孤兒喊道不要搶他的瓜,就算搶他的瓜,也要把他的瓜蒂留下來,因為如果他空手而歸,他的哥哥和嫂嫂將會嚴厲的斥責他,最後一句話,他希望能夠給自己在黃泉之下的父母寫一封信,信上說她不願意和哥哥嫂嫂一起生活,向父母訴說她的痛苦,最後一句話讓我們感到了這個孤兒生活的心酸,沒有辦法去反抗,只能默默忍受,甚至於還要在心中幻想,幻想著給自己的已經離開人世的父母寫信祈求父母能夠帶她離開。這是多麼悲哀的一個故事啊!通過孤兒的不幸和命運的艱辛,有力地描繪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性道德倫理的扭曲,將那個年代社會關懷體系缺乏,人情冷漠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讓我們讀者讀來不禁產生強烈的震撼和濃濃的同情之情。
這是一篇體現人道主義感染力的一篇巨作,他一方面揭示了社會不公所帶來的孤兒撫養問題,同時也將人性的冷漠展現的歇斯底裡,孤兒是內心悲苦的,可是他不敢於反抗,只能默默聽從自己哥哥嫂嫂的指使。這也將孤兒內心當中的軟弱性帶給我們讀者,我們感到無奈的同時也對這樣的社會現實表現強烈的不滿,對比於現在來說,醫療體系和婦幼保健體系健全的今天,那麼我們又有何種理由不去愛護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例如像沒有父母撫養的孤兒這類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