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科教育退費:有多少父母,都活成了孩子人生的遙控器?

2020-09-24 派小星資訊

今天收到後臺一位媽媽的留言:

「董董,你看到前幾天的那個新聞了了嗎?被媽媽扇耳光的14歲男孩,跳樓了。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的脆弱呢?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本身存在問題?現在的孩子心理早熟的太快了,說不得,打不得。好像也不太心疼父母。

疫情期間,錢不好賺,要贍養父母,要撫養孩子。說實話,我的內心壓力真的很大!所以有時候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也會經常罵孩子,甚至有時候會動手!冷靜下來我也很後悔,想要挽回我們之間的關係,可孩子不領情,甚至與家庭的距離越來越遠。

上星期,我看到這樣的新聞內心猛地一驚,連著做了好幾天的噩夢... 都是做母親的,我能理解往後餘生她會在多麼愧疚和痛苦中度過......

為人父母,忍受成人世界的種種不堪,也要咬牙賣力活著,說到底是希望孩子能好,走在正路上,考上好大學,身心能健康。

為什麼現在這麼難?

董董,你說我現在應該怎麼辦?」

我能理解這位媽媽的心情,也許很多家長跟她一樣,有一樣的感受和焦慮。

我一直沒有提筆去寫這條新聞,但一直默默看到事件發酵背後的言論,非常難受惋惜。

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自尊心、叛逆心最強的一個時候。一些成年人看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因為自尊,因為這種認知的錯誤,會成為一種無法接受的事情。

就像這個14歲的男孩,從爬到隔離牆到躍身一跳,幾乎沒有半點猶豫。

14歲的生命,就這樣倉促的結束了... ...

我不知道男孩的媽媽今後會怎樣去面對生活,但肯定有一點:無論她再做什麼,都無法再挽回悲劇。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不就是被媽媽打了幾巴掌嗎,小時候我們也經常被父母「拳打腳踢」,多大點事,至於嗎?

每次悲劇發生的時候,總會出現這樣刺耳的聲音:對生命不負責任;父母養他容易嗎?玻璃心... 等等。

其實不是的。也許並不是一個巴掌,一頓推搡的事情。

而是在這個慘案以如此悲劇形式爆發之前,這個家庭已經隱匿了太多的親子矛盾。

那天的案件,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看似輕微到可以忽略不計,實則上日積月累,直至壓抑到喘不過氣。

」悲劇,不過是以極端的方式,一個家庭內部長久藏匿的暗傷,撕開一個口子曝光給世人看,並提醒所有圍觀者:教育的問題,從來不是一天養成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從來不是一次衝突的問題。

兒童心理學上有句話: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問題時,其實你已經錯過了10次陪他改正的機會。

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其實都是有跡可循。而那些忽視,不溝通,不理解,才一步一步把孩子逼到絕路。

我相信每個家長都是本著愛孩子的心理,愛之深,責之切。

但有多少父母,都活成了孩子人生的遙控器,不允許聽到有一個不和旋律的音符。

你以為的愛,其實只是傷害。

就像這位讀者媽媽的留言:你會希望孩子能理解你為家庭付出的辛苦,你也許總是對孩子說你有多麼的不容易,希望孩子得到孩子的共情,同樣的理解你。

當出現不和諧的音符(孩子不能理解你),你會責罵,甚至動手。這都是你把你的思想強加給孩子的,這樣做,往往適得其反。

而這些親子關係的扭曲、破碎,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這就需要你經常」看見「你的孩子,了解他問題所在背後的心理原因。

其實再往深處講,了解他人生每個階段成長時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教育專家和心理學家,都說0—6歲是兒童成長的關鍵期?

因為,那是一張白紙的第一筆,一篇文字的第一段,一個天使的第一步,是習慣養成的第一個階段,是親子連接的第一座橋梁。

非常可悲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6歲之前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給予安全而充分的陪伴,當孩子一身毛病時,又極其嫌惡地指責:

「我不懂為什麼我會生出這樣的孩子!」

這樣的家長,沒有資格嫌棄孩子,而是應該給孩子道歉。撫慰他已經受傷的心靈。

寫在最後:

教育的矛盾,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從孩子出生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已經面對著長達終生的資格考試。

很多人呼籲父母「持證上崗」也不是完全沒有必要,我們在養育一個生命的時候就要做好終生學習的準備。

父母之於孩子,就是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以及完全的放手。

而愛和理解,尊重和溝通,在任何關係中都適用。

希望每個家庭都能嘗試著「反常規」去改變,改變說話的方式,去改變家庭的溫度。

同時,也希望家長不要過度焦慮,一次次把這類悲慘事件,在討論中不斷放大。

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全部的溫柔和耐心,接納和鼓勵,分享和陪伴,而不是說教和嘮叨,控制和綁架。

也希望這篇文章,可以成為我們彼此的一個警示: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為人父母者,應該在孩子受傷、犯錯、失意時,給孩子更堅定的撫慰和力量。

適度的懲罰,是對孩子的負責;但不要忘記,給孩子面子,也是他們應該有的尊重。

共勉!

-------------------------------------------------------------

  【銘科教育】國內首家心理學在線教育機構。在這裡,你可以學習到成為心理諮詢師的專業知識,掌握各式各樣的心理學技能,並獲得專業人士的豐富知道。學心理學,有我一個就夠了。

海量心理課程,戳 →限時【】聯繫客服領取。來開啟你的心理諮詢師成長之旅。

相關焦點

  • ...卻活成了孤兒:有多少「冷漠」的父母,就有多少「空心」的孩子
    習慣忽視孩子的父母,往往也是被忽視長大的孩子。 成人會把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內化成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就像上文視頻裡的媽媽,當她還是個小女孩時,爸爸的冷漠讓她「空心」了。
  • 孩子打架,父母約架:有多少父母,竟活成了孩子的樣子
    可是媽媽不僅不買,還說孩子穿的鞋底高,孩子根本沒有達到要求。車上的其它人都紛紛對這位媽媽表示不滿,此時的孩子站在一邊急得哭了起來。他央求媽媽給他買張票,可是媽媽卻說:「你有病吧,你還是孩子,買什麼票。」這時站在一邊的一位老爺爺看不下去了,主動幫孩子買了車票。
  • 聽話教育丨《媽媽的遙控器》如何毀了一個孩子
    對我而言,我的孩子既是我的孩子,也不是我的孩子——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我從沒有以「聽話」為目標去培養孩子。但是我見過很多希望孩子聽話的家長,如果孩子與自己給出的指令背道而馳,就強令孩子改正。跟老師的日常溝通也是:今天孩子在學校聽話嗎?仿佛不聽話就一定是孩子不對。
  • 以愛為名的「遙控器」,正在摧毀你的孩子
    有多少人像紀培偉的媽媽一樣,用以愛為名的遙控器,綁架控制孩子的人生,直至毀了孩子的人生。02別以為《媽媽的遙控器》中的故事只是極端個例。知乎上有個提問:中國父母控制欲有多強?他們總是以自己有限的人生經驗指導孩子的人生,希望自己跳過的坑孩子都能完美避開,孩子能在自己為他規劃好的安全通道裡度過一生。其實,很多父母自己連自己的人生都規劃不好,又如何有底氣和能力為孩子規劃一生.
  • 用遙控器控制孩子的人生,她比英子媽媽更讓人窒息
    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一幕:英子在前面拼命地跑,父母在身後拼命地追。英子情緒已經崩潰了,媽媽依然在問:「我想的都是為你好啊,你為什麼非要去那個南大啊?」英子說:「你從來都是憑著你自己的想法,決定我的人生。我並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 母親一邊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一邊用遙控器控制著孩子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一生,或許不是很成功,但起碼是一個獨一無二,非你不可的人生,人生當中或許會遇到很多為你好的人,這些人在你的耳邊安慰或者聒噪最後也都是徒勞,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還是要自己走下去才是完整的一條特別的路
  • 你的手裡,有「控制」孩子的「遙控器」嗎?
    有個親子短片,看完後讓人很是心痛:主人公小偉的媽媽有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在小偉讓媽媽不滿意的時候,媽媽就會操縱手裡的遙控器,讓小偉重新來過,直到達到媽媽想要的樣子。小偉撒謊了,媽媽就按下遙控器,讓這件事重新來一遍,直到小偉不撒謊;小偉早戀了,媽媽就按下遙控器,讓時間回到小偉還沒有遇到那個女孩的時候......
  •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父母的讀物與孩子的成長
    著有《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我也是人、你也是人》《守住人的尊貴》《職業編輯人》《同時代的事--莫忘越戰》等多部著作,並以《林肯》一書獲頒產經兒童出版文化賞。舅舅和小哥白尼之間的書信來往是貫穿全書的精髓,在書信中舅舅跟小哥白尼探討做人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面對貧窮和人生困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
  • 人生遙控器,男子得到一個遙控器,不小心穿越到了媽媽的子宮裡
    如果上帝賜予你一臺人生遙控器,可以隨意切換生活片段,隨時暫停、重放、快進自己的生活,你會如何操控自己的人生?邁克是一名工作狂,追求名利,一心只想著升職加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老婆和孩子們過上夢想中的幸福生活,因此忽略了對家庭本該有的關心和責任,甚至連家中電視或車庫應該用哪個遙控器都分不清。
  • 男子獲得可控制時間的遙控器,對老闆做出從來都不敢做的事
    今天來說一部非常感人的科幻喜劇片《人生遙控器》,邁克是一名建築設計師,妻子唐娜漂亮賢惠,一雙兒女健康可愛,但幸福美滿的家庭並讓邁克學會享受生活,一隻小小的遙控器都能他抓狂。本想打開電視,但不是打開了風扇,就是啟動了電動玩具車。之有工作才能邁克精神煥發,哪怕是刁鑽的客戶也熄滅不了他的激情,當工作與家庭相衝突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工作有先。
  • 請不要讓孩子的人生,活成你的人生
    作為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師,又是監護人的父母,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誡孩子,「是好好學習,不能比別人差,如果現在不努力,就要落後。」但獲得的效果卻微乎其微。但從阿德勒的「人生課題」來看,父母類似「這都是為你著想」之類的說法,無疑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面子和虛榮心而已。
  • 當強迫症母親拿到了能控制兒子人生的遙控器,她會
    陌生人: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角。 —by第30封信前 言如果有一天,你拿到一個可以操控別人人生的遙控器,你會怎麼做呢?患有強迫症的單親媽媽淑麗在偶然的機會下得到可以操控兒子人生的遙控器。從此,兒子必須按照她的意願生活。
  • 多少父母活成了自己當初討厭的樣子?其實孩子需要的是多一點信任
    有多少父母是不信任孩子的?殊不知,剛剛他們填寫的問卷調查,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認為的現在父母的樣子,大家的問卷各不相同,但他們也確實大部分都勾選了。原來他們自己現在做的事也是他們自己討厭的事,成功活成了自己討厭的人!當再播放事先準備好的對孩子的採訪視頻「是否覺得父母了解自己」時,他們很驚訝!原來孩子都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
  • 銘科教育退費:你的婚姻好不好,看看你的孩子就知道
    雖然這僅僅是一則寓言小故事,可是折射出來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清楚。父母的一言一行於孩子而言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父母的一切。我們也時常會聽到身邊的家長發出這樣的感嘆:看著這些孩子,再對比他們的父母,真覺得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快樂溫和的父母,養育出聰明可愛的孩子;嚴厲冷漠的父母,養育出自我苛責但又自我輕賤的孩子。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朱雨辰媽媽」們,請放下你的遙控器
    媽媽手裡握著左右兒子人生的「遙控器」據了解,《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取材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以其中的5篇故事改編為《茉莉的最後一天》、《媽媽的遙控器》、《必須過動》、《孔雀》與《貓的孩子》五個單元,每單元皆有2集,全劇共10集
  • 北京銘科教育心理諮詢師證書該如何考?有哪幾種?
    銘科教育心理諮詢證書該如何考?應該考什麼樣的?什麼樣的心理諮詢師證書才能被企業和單位認可?這是現階段想要學習心理諮詢的同學的幾大疑問,銘科教育小編就來統一回答一下。目前國內心理諮詢師證書可以分為兩種。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有經驗的心理諮詢師,有實操性,高效的心理諮詢技術,會在這類培訓中呈現出來。而銘科教育心理諮詢師的培訓,邀請的老師都是來自於心理諮詢行業,所講的心理諮詢相關內容往往是來自於理論知識和實踐的相結合,相比其他起購來說比較正規。
  • 媽媽用「遙控器」控制兒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有一部同名小說改編的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個孩子叫小偉,他一直在重複地過一天,每一天都是星期三。小偉的媽媽被迫離婚,在出軌丈夫開出的各種條件下,她只說了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兒子小偉,成為被丈夫背叛後,媽媽人生唯一的希望。
  • 《以家人之名》大火:父母如何毀掉一個孩子?控制他
    01多少父母握著控制孩子的人生遙控器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他們手裡握著控制孩子人生的遙控器,付出更多,也要求更大的支配權。他們想逃脫,卻無法逃脫,像一個提線木偶,做一個傀儡,任由父母安排。不能有自己的思想,長大後不斷治癒童年的痛,最終一生都活在痛苦中。放下手裡的遙控器,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孩子會更愛你。
  • 幼兒園孩子啥時候開學?園費能退費嗎?市教育局回復了!
    ……近日,隨著高中與初中畢業年級複課,不少低齡段孩子的父母著急起來,小編幫你諮詢幼兒園複課情況。孩子小,自制力差,有時醒來就抱著遙控器或手機;孩子白天休息多,到了晚上變成了「夜貓子」,說什麼都不肯睡覺……家長們吐槽家中神獸的問題真不少。對此,記者諮詢了相關教育專家,山東女子學院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杜豔玲表示,幼兒園或低齡兒童年紀小,自制力相比中小學生來講差很多,家長要合理安排孩子在家的生活學習。
  • 銘科教育心理學健康教育怎麼樣?
    現在教育行業轉型網際網路,更多的線上授課模式的發展,出現了很多的的新興行業和熱門學科,像考研、成人職業規劃、設計學、心理學等,其中心理學作為一個相對較冷門的行業也湧入時代潮流發展,現在企業公司、學校、家長越來越關注孩子或員工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諮詢已不再被人們所忽視,很多人就會從網上或朋友介紹了解到銘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