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情感:和孩子一起成長,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情

2020-10-25 納蘭明心談感情不傷錢

文/納蘭明心

大家好,我是納蘭明心,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帶孩子的事情。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有了這樣一個概念:和孩子一起成長,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而且孩子的成長,不僅僅需要父母的陪伴,還需要父母的養育。

養育可不只是把孩子拉扯大,那只是養而已,還有育呢?育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教育。父母雖然也是從孩子成長過來的,但是父母不能代替下一代的成長。

因此,當我們的身份開始了轉變,我們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也是從零學起。有了孩子的那一刻,我們也是小白。

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長,我們父母又怎麼甘心落後呢?最好的方式便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這裡衍生出一個重要的觀點,父母其實也需要學習,甚至父母更應該學習。既然是初為人父人母,你不學習,又怎麼能保證做好父母呢?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茁壯成長,將來成才。我們先要保證自己是一名合格的父母。

做父母不是沒有門檻,尤其是做一名合格的父母,門檻不可謂不高。

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方式。

沒有時間等你學會了做父母之後,才生孩子養孩子。我們幾乎所有的父母,在孩子生下的那一刻,才感覺到做父母的快樂與責任。

身份的變化,帶來的不僅是幸福和快樂。養育孩子,也是做父母的義務和使命。

我們先不要說對孩子負責,先要對自己的身份負責。一個角色下,相應的就有一份責任,一份擔當。

十年前,妻子懷孕了,當我們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妻子懷孕已經一個多月。聽到這個消息,我是又興奮又忐忑。興奮的是,我終於要當爸爸了。忐忑的是,我似乎還沒做好準備,無論是心理上的準備,還是其它方面的準備。

我一下子覺得,自己對於做父親這個事情,完全是門外漢,一竅不通。

妻子懷孕的時候,身邊沒有別人,就只有我們倆,我們當時還不知道怎麼和家人說這個事情,我們那時還沒有結婚。

一切都得靠自己才行。

我當時買了很多育兒書籍。我和妻子一起閱讀學習。

我學著如何照顧孕婦,妻子學習如何養胎。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的樣子真是又搞笑又可愛。

妻子吃個什麼東西,都要查閱書籍,查閱網絡,看能不能吃,能吃多少。不能吃的,即使很想吃也要忌口,能吃的也不敢吃多。我們倆,在孩子還未生之前,充滿了焦慮,為了消除焦慮,我們拼命的學習育兒知識。

學習是有效果的,因為我們充分的學習,孩子生下來之後,我們的知識儲備基本夠用,也沒有像初為父母的人一樣手忙腳亂。

一切竟然如我們所願,孩子出生之後,健康成長,真是一件讓人欣慰的事情。

孩子出生之後,妻子在家帶娃,我上班養家。一家三口其樂融融,我感受到了新生家庭的那種又驚喜又幸福的感覺。我上班的時候,儘可能地在上班時間內完成工作。

下班之後,我做飯做家務,儘可能的多陪伴妻兒。那時候很辛苦,但是很快樂。

我還為孩子開始寫童話,觀察孩子的點點滴滴,將孩子的想法和表現融入到我的童話小說中去。

現在已經創作了幾篇中篇童話小說,正在寫一部《夢世界之雪湖封印》的童話小說,已經寫了六萬多字了,我希望在孩子大一些的時候,可以收到我為孩子寫的這部長篇小說。

兒子今年已經九歲了,九年的陪伴時光裡,我一直堅持著這個理念,和孩子一起成長,陪伴孩子長大。作為父親,這是我的心願,也是我的育兒信仰。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動交流,孩子都會給我神奇的力量。

我甚至發現,做父母的,除了設定安全邊際,保護孩子的安全,呵護孩子的成長,其餘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行勝於言,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你做好了,孩子才會做好。孩子不需要你說什麼大道理,他在看著你,觀察你,模仿你。

我發現,孩子本身就充滿力量,和孩子在一起成長,我也重獲新生。

生了兒女,當了父母,並不是我們成就了孩子,而是孩子成就了我們。

「養育男孩」公眾號的創始人魚爸這樣說道:

優秀的孩子背後往往都是優秀的父母,這些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完成了自我的提升,這樣的提升也為孩子的成長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

說的真好啊,可不是嗎?

父母的身份是伴隨著孩子的出生而來的,孩子的成長,與父母的成長是同一個過程。父母的成長應該跟上孩子的成長節奏才是。

作為父親,我十分願意,與孩子一起成長,一同經歷這美妙的人生。


納蘭明心於廣州

2020年10月4日

相關焦點

  • 育兒焦慮是父母提升教育能力的機會,把握好了,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的婚姻關係,教養方式都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到孩子,往往事情發生之後才會後悔,這就需要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及時覺察自己。「認識自己」聽起來似乎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但細想起來,每個人都能客觀冷靜地認識自己嗎?其實我們自己未必那麼確定全面地認識自己,對自身的覺察是很難的一件事,更不要提對孩子的全面認知了。
  • 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
    大家好,我是龍媽我的小龍仔已經三歲了回顧這三年走過的路雖然看起來手忙腳亂、一地雞毛但對於第一次做媽媽的我來說真的是成長了很多很多時候都覺得,孩子的成長狀態往往都反映著父母的成長狀態。看著小龍仔一天天的長大和變化,我越來越覺得育兒真的是家長自我修養不斷提升、自身形象重塑的一個過程。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應該做哪些事情?
    隨著現代育兒理念的發展,帶孩子已經不單單是媽媽的事了,越來越多的育兒專家以及過來人都意識到了父樣的作用,尤其是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的作用會是更為重要。那么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該如何做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 父母陪孩子遊戲,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長
    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愛玩遊戲是他們的天性,遊戲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可以說,沒有遊戲就沒有孩子的發展。任何一個孩子都非常渴望和父母一起玩遊戲,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開心、最難忘的時間。因此為人父母,無論多忙,都應該有一份「閒情逸緻」陪孩子玩玩遊戲,陪孩子走過成長中的每一個日子。
  • 賈樟柯:把情感和時光放在一起,是一件挺美的事情
    但是寫著寫著,我總會想,電影中那個孩子的將來會怎樣。  我覺得,他是一個被父母的選擇所決定的人。他母親,一生中面臨了兩次選擇,一次是結婚,她很理智地選擇了擁有財富的人。另一次選擇是離婚,她選擇讓孩子的父親來撫養孩子,因為父親在那個時候已經變成了一個風投家,積累了很多財富,她的理由是,財富可以帶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和未來,但其實對她而言,這是一種犧牲式的選擇。
  • 孫儷育兒之道,家長再忙也要陪孩子做這些事情
    爸爸媽媽用心陪伴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很重要,孩子也會更加愛爸爸媽媽。帶娃可以是一件讓人頭疼雞飛狗跳的事情,也可以是一件浪漫又感動的事情。孫儷在分享育兒心得時,說過這樣一段話:當媽媽以後,我越來越覺得陪伴的重要,有時候孩子們需要的是父母陪伴他(她)一起去完成一件事情,比如一起讀書一起畫畫一起做作業,通常一起的力量會比我喊破喉嚨來得有效果。
  • 做不焦慮的父母,做有益於孩子成長的父母
    不同經濟背景的父母實施不同的教養方式。首先,一個社會的藍領階層的收入,將決定著家長是否足夠焦慮。第二父母的地位和社會關係,還有父母是否長期和孩子一起生活也會影響父母的焦慮程度。育兒的價值觀,是:想像力,獨立性,勤奮。而我們大多數父母比較看中的只是勤奮。
  • 做優秀父母,從自我成長開始
    《心理育兒》《城市商報》《 幼教365》 撰稿人。小溫馨是13年10月10日出生,當媽以後,我可以辛苦可以奉獻,但絕不失去自我。我的育兒理念:孩子,我會和你一起成長。   愛,首先是陪伴,然後是教育。入駐寶寶知道也是一場意外的邂逅,16年3月份入駐至今,已經創立原創文章八十餘篇。  俗話說:一歲看小,三歲看老,七歲定終生。
  • 「我們不要你了」,父母看似玩笑話的背後,孩子卻受到了情感勒索
    父母的這句看似是玩笑話,但是可能讓孩子會覺得這是一種情感勒索,因為家長在強迫孩子做一些孩子不喜歡做的事情。其實小麗的做法就是一種情感綁架,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如果長期使用這種做法,就會傷害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在情感勒索中,孩子和父母都是受害者現在很多人都以為情感勒索應該只是孩子是受害者,但是父母為什麼會受害呢?其實會情感勒索的不僅是家長,孩子也可能會情感勒索。
  • 做超級家長:學專家名人的教育經典,讓自己與孩子一起加速成長!
    我們今天全民討論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成功的孩子,卻殊不知讓孩子前行的從來不是父母的高壓,而是父母的優秀!一個優秀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家長如果不和孩子一起成長,談何培養優秀的孩子?筆者整理了一些名人專家的教育理念,總結了「12345」的法則,供家長朋友們借鑑!
  • 進化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孩子是我們的老師
    一個月,每一天嘗試一件新事物。一天做兩件讓你高興的事(列一個喜悅清單)。做一件事問自己內心激情本質,讓小朋友來監督我們,不當著事情做,當著遊戲來玩。6. 自律反而讓自己放鬆,關注點放在長期目標上,與初心和激情連接。活到老,玩到老7. 讓自己每天都在玩,每天像個孩子一樣,活到老,玩到老。 像老頑童一樣,讓每一位父母和自己的童心在一起。
  • 孩子和大人一樣需要「共情」,巧用「情感引導」,育兒輕鬆有效
    能懂得大人的意思,而我家的孩子總是和我對著幹!很多家長這樣抱怨,特別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似乎處處與家長作對,沒有一件事能和家長達成共識,搞得家長痛苦不堪,真是「有了孩子就別想輕鬆了,小有小的難,大有大的難!」
  • 培養孩子上大學:培養孩子的情感與自信,父母帶著孩子一起成長
    大家好,我是飄在上海的老兵,今天我繼續分享孩子培養和成長經歷。昨天上午我剛發文,是關於最近失聯的大學生信息,昨天晚上8點左右看到消息,南京又一位女大學生先失聯,後被同居男友謀害了,真是很痛心的;我還是建議家長提醒自己的孩子在校就是學生,好好念書,不要早戀;我的職業經歷裡聽到和看到很多大學生因為在校戀愛後而遭遇的諸多複雜問題,相信孩子家長是不知道的;但願類似悲劇不再發生。
  • 「精神育兒」比「生活育兒」更重要,作為父母,應該注重質量育兒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照顧孩子是一件多麼簡單的事情通過一些實踐和理論來幫助孩子建立這些概念,進而在精神層面去影響他,去幫助他成長,這其實就是精神育兒。尤其是對於一些毫無經驗的父母來說,怎麼做才能更好的幫助他們呢?三、父母在平時應該如何開展精神育兒呢?
  • 如何正確地愛孩子,最好的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對孩子的要求自己先做到,那才是平等;動不動就用「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作為理由,單方面要求孩子做到,不僅缺乏做朋友的誠意,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而溝通是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時最頭痛的事情了。經常有家長形容自己跟孩子交流是「左耳進右耳出」。
  • 「我不要你了」,父母隨意說出的話,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情感綁架
    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試問有幾個家長有跟孩子說過「我不要你了」,或者孩子的成績一下子退步很多,家長的自然反應就是對孩子一頓的數落,而不是對孩子關心和鼓勵孩子以後可以做得更好。這些看似隨意的話,對於父母來說僅僅只是隨口說出,他們不認為自己說這樣的話有什麼問題,如果孩子會往心裡去,可能父母還會覺得孩子太矯情了。
  • 寶寶被罵哭後會尋求抱抱,父母應該怎樣選擇?和孩子成長有關係
    1.有些父母擔心自己軟弱會導致孩子屢教不改 沒有任何一個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當看到自己孩子委屈的希望包裹的時候有很多父母都會忍不住來暴露自己的孩子,但是也有一些父母會覺得如果這樣做就會導致孩子認為事情已經過去,那麼他們在接下來就會把這件事情不當一回事。
  • 跟我來一起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做好這些事情,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校長助理和知名教育家,曾就兒童教育問題發布過演講會,內容主題是《不過度管教,而是培養孩子》。演講會帶動了哈佛大學75年的理論研究實驗操作。最後得知,孩子的智商發展趨勢受家庭生活關鍵因素的影響到孩子,如果你培養不當聰明的孩子很有可能會變得愚蠢。作為爸爸媽媽,我們平常很有可能會覺得許多事從來不在乎,這種的情形會影響到小孩的智力值,哈佛大學的此項研究表明,時間段越長得知愚蠢的小孩越多,家庭生活有6個不良習慣,因此要留意改掉。
  • 陪伴孩子時,父母情緒焦慮怎麼辦?別著急,做成長型父母可以解決
    這個世界上只有做父母不需要培訓考試上崗,然而父母則擔負著最大的責任!父母既然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就應該擔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就要做孩子最堅實可靠的保護者!孩子的出生不僅僅是家庭多一個小生命那麼簡單,孩子的出生給家庭增添了快樂之外,會考驗家庭關係,夫妻關係,還有父母的心智成熟度等等。
  • 學習和成長有時是一件「神秘」的事情
    對於時間安排,更值得擔心的是父母,父母要安排好自己的睡眠和休閒時間,不要全家繃緊著一根弦不放鬆。---------------父母能夠有一方全職帶娃,有時代的因素,至少說明經濟發展,另一方的收入已經能夠支持全家開銷。作為70後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回憶,在自己成長的那個年代,父母就沒有這樣的自由,「雙職工」才能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