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焦慮是父母提升教育能力的機會,把握好了,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2020-08-19 春花育兒

不要讓家長的焦慮,變成孩子攀比的理由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喜歡用「你看班上的×××」這樣的句子來試圖激勵孩子的上進心,但有的時候這種別人家的小孩,不僅不會讓孩子奮起直追,反而變得破罐破摔,甚至是嫉妒,不願意努力。

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家長有自己的育兒焦慮,孩子同樣也會因為父母的情緒傳染,而變得壓抑甚至焦慮起來。

父母的婚姻關係,教養方式都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到孩子,往往事情發生之後才會後悔,這就需要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及時覺察自己。

「認識自己」聽起來似乎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但細想起來,每個人都能客觀冷靜地認識自己嗎?其實我們自己未必那麼確定全面地認識自己,對自身的覺察是很難的一件事,更不要提對孩子的全面認知了。

家長眼中的孩子與他們自己認為的自我肯定是有差距的,於是在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就會用自我的認知去衡量和批評孩子,尤其是匆忙進入父母角色之後,那種對自己和孩子的未知會產生焦慮情緒。

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怕孩子出問題的恐懼等等,會激起很多負面情緒,但不可否認的是,壓力會帶來動力,對於家長來說這也是改變自我的最好契機。

以育兒焦慮為切入點,提高自身教育水平,讓孩子和家長共同成長。育兒焦慮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地出現,這是很正常的,父母儘管是成年人,但對於教育孩子這件事仍然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學習的地方,主要表現為一種煩躁和緊張的情緒,家長在面對育兒問題的時候,常常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甚至在看到一些育兒文章之後更加迷茫,因為有的文章說對孩子嚴厲不好,但有的則強調需要對孩子嚴厲,這其實就需要針對自己家的孩子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家長有義務做到區分並且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長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但是過度忙碌的工作就大大壓縮了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導致了教育問題的出現。

其實家長的很多焦慮都是因為想太多造成的,今天犯了一個小錯誤,家長就能想到他們成年之後會出現的問題,這就大大加重了焦慮情緒的產生。



教育沒有唯一的答案,面對育兒這個大問題,家長首先要了解自己和孩子,仔細找出焦慮的來源,這樣才能更好地找到問題根源,而不是盲目地受到壓力的操控,更加平和地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

育兒焦慮未必都是孩子帶來的,而是父母自己不會處理內心的壓力產生的,比如說攀比的家長和努力學習的孩子。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家長在懷孕的時候就下定的決心,在日常生活中別的孩子用什麼學習,我們家的孩子也要有,別的孩子有課外補習班,我們家的孩子也要上。

總是生怕孩子落在別人的後面,其實這背後隱藏的是父母的恐懼而並非孩子的願望,當孩子的成績稍微落後一些,父母就開始著急,對他們當下的狀態產生一種不可預計的恐懼。

一個人的狀態會受到自我價值認知的影響,同樣也會受到集體意識的影響,父母的恐懼和焦慮來自自身成長過程中不好的經歷,當養育孩子的時候會下意識地將內心的不安投射到孩子身上。

家長認為好孩子都是比較出來的,如果不如別人就是不好,成績比別人強就是好,但事實卻是成績並不能衡量一個孩子的全部,考試沒有在中上遊也不代表孩子未來就沒有希望了。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假期在各種補習班,興趣班中度過未來才會有出息,孩子成績差家長會自動將未來無望聯繫起來,然後就有了各種恐懼,從而產生焦慮,把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



家長通過不斷的比較來肯定孩子的價值,只有贏了才是優秀的,自己的教育才是正確的。通過比較來肯定自己的教育方式,肯定孩子,這樣的做法從出發點就是錯誤的,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也不正確。

要告訴父母的是,孩子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不能說明全部的問題,不如別人也並不能說明自己的教育方法就全都是失敗的,不要讓這樣的挫敗感影響到教育方式和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家長需要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更新對自己和孩子的認知和了解,找到孩子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發掘他們的優點,在擅長的事情上努力釋放熱情。

超前並不等於將來就是優秀的,如果孩子還在上幼兒園,父母就開始想要他們學習小學的知識,這樣看起來他們贏在了起跑線上,但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幼兒園階段應該體會到的樂趣與天真。

成長是有規律和階段的,如果總是想要讓孩子提前邁入下一個階段,那麼他們就會損失掉現階段本應該要做的事情,而且難度超過現在孩子能力的事情,會打擊他們的自信,提早消耗掉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父母要明白,育兒焦慮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想得過於長遠導致的,攀比更不能成為衡量孩子優秀與否的標準,未來是多元化的,孩子的發展也不能只靠一紙成績就定了性。

真正的優秀是一個人能夠全力以赴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造福自己,造福社會,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屬於自己的人生。

相關焦點

  • 育兒情感:和孩子一起成長,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情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有了這樣一個概念:和孩子一起成長,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而且孩子的成長,不僅僅需要父母的陪伴,還需要父母的養育。養育可不只是把孩子拉扯大,那只是養而已,還有育呢?育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教育。父母雖然也是從孩子成長過來的,但是父母不能代替下一代的成長。因此,當我們的身份開始了轉變,我們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也是從零學起。有了孩子的那一刻,我們也是小白。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焦慮父母育兒路上的修行指南
    人家的孩子不只是贏在了起跑線上,連奔跑的過程都是以光速前進的。沒錯,焦慮是這屆父母身上烙印最深的標籤。無論孩子處於什麼狀態,總能讓父母找到焦慮的點。五歲的孩子300以內的加減法需要思考才能算出,六歲的孩子奧數才刷到四年級,七歲的孩子只會幾百首詩詞,這些在普通人看來已經非常牛的成長,卻還是讓他們的父母們夜不能寐,焦慮不安。如何才能在育兒的道路上不那麼焦慮?如何才能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和陪伴孩子的成長?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
  • 做不焦慮的父母,做有益於孩子成長的父母
    不同經濟背景的父母實施不同的教養方式。首先,一個社會的藍領階層的收入,將決定著家長是否足夠焦慮。第二父母的地位和社會關係,還有父母是否長期和孩子一起生活也會影響父母的焦慮程度。育兒的價值觀,是:想像力,獨立性,勤奮。而我們大多數父母比較看中的只是勤奮。
  • 過度焦慮不止讓人頭疼,還會影響孩子成長?父母不妨試試這三招
    文/英子育兒日記,本文為作者個人原創,歡迎點讚和分享焦慮這個詞不再局限於成年人的世界。現在孩子成長環境不比以前,住在城市的高樓裡,每天陪伴他們的是虛擬世界。兩者之間本來沒有問題,但父母有時會對孩子的自控能力、處理能力等不信任,則會在很多方面無意或有意的幹涉孩子的選擇,希望藉此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傳給孩子,為他們鋪好未來的路。
  • 孩子都是薛丁格的狗,致走向焦慮的父母,不要忽略孩子的機會成本
    教育講求因材施教,無論是雞娃教育也好,還是快樂教育也罷,只有適合孩子和家庭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家長們不妨放手,讓孩子去成為一隻「薛丁格的狗」。讓孩子去探索和體驗未知世界的驚奇,讓他在不斷試錯和校正中完善自我的成長。
  • 緩解新生代父母育兒焦慮,自然養育專家來支招
    據相關報告顯示,68%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90後家長已開始為孩子教育「未雨綢繆」,80後「二胎」焦慮處於較高水平。 與此相關的另外一個社會現實是,許多新生兒的父母只意識到了面臨的育兒壓力,卻往往忽略了焦慮也在影響著嬰幼兒的成長。
  • 做不焦慮的父母,先了解5—8歲常見育兒誤區,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這本書以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的18個教養誤區為主線,幫助家長們識別育兒誤區,遠離不必要的焦慮,改善親子關係,以平和的心態幫助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作者麗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頓環球》暢銷書作者,多家專欄的定期撰稿人,同時也是十幾年的小學教師和兩個孩子母親。
  • 深度好文 | 當你焦慮孩子成長問題時請讀一讀
    中國父母的焦慮大概在全世界都能排的上前列,而我們這份近乎【與生俱來】的焦慮,大部分都來源於兩個字:教育。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緊張、太累。試試看,能不能把你一顆焦慮的心輕輕地放下,去體會那種只用眼光欣賞,不去動手改造,只提供鼓勵和支持,不強加壓迫和重負的父母之愛。
  • 母親的鉑金包=孩子的起跑線?當代父母怎麼破解育兒焦慮?
    最近最火的電視劇莫過於頻頻上熱搜的《三十而已》了,劇中顧佳砸上家底買一隻愛馬仕,只為能換取一張入場券的可能,為人父母的煞費苦心,把當代父母的育兒焦慮展現的淋漓盡致!豆瓣評分7.9,電影中把中產階級的育兒焦慮,描寫的酣暢淋漓,賺足了觀眾的笑聲和淚水。
  • 為什麼父母焦慮,孩子也會跟著焦慮?「參照效應」或許能給你答案
    文丨洛芸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其實,孩子表現出焦慮的情緒,多半來自於父母的影響。作為父母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因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這其實和參照效應有關。
  • 當代父母煩惱之「焦慮式育兒」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在新時代育兒理念的引導下,很多父母都堅信「贏在起跑線」的人生信條。他們會覺得周圍的人都這樣,如果不給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長大後拿什麼跟別人比?因此,孩子從出生到成年,很多父母都有一套嚴格的規劃、制定詳細的計劃表,期待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成才,能當醫生、律師、科學家等等……為了提升成績,孩子還在學走路的時候就飛快地奔跑,不是在上補習班就是在趕往課外班的路上。當孩子達不到預期的時候,很多父母會感到憤怒和焦慮。
  • 三種與時俱進的能力,幫你攻克父母焦慮、孩子頭疼的學習「頑症」
    《超級育兒師》第四季中有一個叫做張俊堯的中學生,因為沉迷手機遊戲而導致成績不斷下滑,而且不願意與父母溝通。隨著中考的臨近,爸爸媽媽的焦慮隨著孩子的下滑的成績直線上升,最後沒有辦法的父母只好求助於《超級育兒師》,讓育兒師蘭海來幫助解決孩子這個遊戲成癮、不願交流的問題。育兒師蘭海通過一天的觀察後找到孩子沉迷於遊戲的原因: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與家庭信任。
  • 把握好孩子兩個年齡階段的教育,之後的「自然成長」階段才省心
    導讀:把握好孩子兩個年齡階段的教育,之後的「自然成長」階段才省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把握好孩子兩個年齡階段的教育,之後的「自然成長」階段才省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如何在焦慮的育兒路上前行?
    而孩子每天都在成長,每天都會出現新的育兒問題,讓我這個老母親深感無力。《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直到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才有了醍醐灌頂的感覺:放下為人父母的焦慮和擔憂,把成長的自由還給孩子,讓孩子在家庭的愛和父母的陪伴下,像孩子那樣地從容長大。
  • 父母的育兒焦慮,正在摧毀孩子
    尚恩教育-一站式解決你的英語考試問題自打孩子出生,父母的焦慮就沒有停過!一開始擔心身體健康不健康,然後會不會走路,說話是不是太晚了……等等,數不勝數!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上學,學習好不好,在學校跟同學關係處的好不好等一堆焦慮再次來襲! 甚至小到一次考試的失利都可以讓家長聯想到上沒辦法考上大學!
  • 養育孩子,你焦慮嗎?育兒不僅僅是養育孩子,更是父母成長的旅程
    可為人父母又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對此可能所有的人都會有共鳴。很多人會說,辛苦大於快樂,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值得。也有一些人會說,我一直很努力,但是我並不快樂,為什麼?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上,一位平常非常活躍的朋友很不在狀態。經我一問,果然有心事。她跟我說,前兩天帶1歲的女兒去醫院做了例行體檢,結果好幾項指標都沒達標。體重和身高均為中等偏下,協調能力、運動能力、溝通能力打分也很低。
  • 從「訓練趴睡背後的父母育兒焦慮」談:基督徒如何應對信仰後新的...
    這種過分關注孩子的育兒焦慮,由於過早和過重的幹預孩子的成長過程,也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其實研究發現,這些表現明顯特徵的育兒焦慮的母親,其父母也有一定程度的育兒焦慮。正是在育兒焦慮的環境下成長,才造成了這些新生母親的育兒焦慮。這種育兒焦慮發生的原因,有社會背景,也有個人心理和性格因素。
  • 打破育兒認知誤區,給孩子不焦慮的愛
    當了父母之後是開心的,但是很多父母也開始焦慮,隨著孩子的長大,當父母的變得越來越焦慮。而這日復一日的焦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也讓孩子變得敏感焦慮,那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掌握育兒的尺度,如何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讓我們不再焦慮呢?
  • 育兒的焦慮大多源於父母自己
    大家好,我是歡毅媽。我有一個3歲半的女兒和一個1歲半的兒子。和大多數普通職場媽媽一樣,在育兒的路上,有著各種各樣的焦慮和煩惱。相信很多媽媽都和我一樣,從懷著寶寶的那一刻起,就對這個即將到來的小生命充滿了期待,我們希望他健康,快樂,幸福。我去學習各種養育知識,看了大量的育兒書籍,關注各種育兒大咖公號。囤下各種繪本、玩具,了解各種早教班,興趣班。
  • 揭開中國式父母育兒焦慮面紗
    有一句話叫,幸福都是比較出來的,放到這裡同理可得,焦慮,也是比較出來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焦慮變成了父母們的標配。大家都被一股洪流裹挾著匆忙前行,卻忘了自己和孩子到底要去哪兒。 楊絳說過:你的問題在於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而對於現代育兒焦慮,我認為原因是:方法論太多,而世界觀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