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家長的焦慮,變成孩子攀比的理由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喜歡用「你看班上的×××」這樣的句子來試圖激勵孩子的上進心,但有的時候這種別人家的小孩,不僅不會讓孩子奮起直追,反而變得破罐破摔,甚至是嫉妒,不願意努力。
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家長有自己的育兒焦慮,孩子同樣也會因為父母的情緒傳染,而變得壓抑甚至焦慮起來。
父母的婚姻關係,教養方式都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到孩子,往往事情發生之後才會後悔,這就需要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及時覺察自己。
「認識自己」聽起來似乎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但細想起來,每個人都能客觀冷靜地認識自己嗎?其實我們自己未必那麼確定全面地認識自己,對自身的覺察是很難的一件事,更不要提對孩子的全面認知了。
家長眼中的孩子與他們自己認為的自我肯定是有差距的,於是在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就會用自我的認知去衡量和批評孩子,尤其是匆忙進入父母角色之後,那種對自己和孩子的未知會產生焦慮情緒。
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怕孩子出問題的恐懼等等,會激起很多負面情緒,但不可否認的是,壓力會帶來動力,對於家長來說這也是改變自我的最好契機。
以育兒焦慮為切入點,提高自身教育水平,讓孩子和家長共同成長。育兒焦慮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地出現,這是很正常的,父母儘管是成年人,但對於教育孩子這件事仍然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學習的地方,主要表現為一種煩躁和緊張的情緒,家長在面對育兒問題的時候,常常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甚至在看到一些育兒文章之後更加迷茫,因為有的文章說對孩子嚴厲不好,但有的則強調需要對孩子嚴厲,這其實就需要針對自己家的孩子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家長有義務做到區分並且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長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但是過度忙碌的工作就大大壓縮了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導致了教育問題的出現。
其實家長的很多焦慮都是因為想太多造成的,今天犯了一個小錯誤,家長就能想到他們成年之後會出現的問題,這就大大加重了焦慮情緒的產生。
教育沒有唯一的答案,面對育兒這個大問題,家長首先要了解自己和孩子,仔細找出焦慮的來源,這樣才能更好地找到問題根源,而不是盲目地受到壓力的操控,更加平和地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
育兒焦慮未必都是孩子帶來的,而是父母自己不會處理內心的壓力產生的,比如說攀比的家長和努力學習的孩子。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家長在懷孕的時候就下定的決心,在日常生活中別的孩子用什麼學習,我們家的孩子也要有,別的孩子有課外補習班,我們家的孩子也要上。
總是生怕孩子落在別人的後面,其實這背後隱藏的是父母的恐懼而並非孩子的願望,當孩子的成績稍微落後一些,父母就開始著急,對他們當下的狀態產生一種不可預計的恐懼。
一個人的狀態會受到自我價值認知的影響,同樣也會受到集體意識的影響,父母的恐懼和焦慮來自自身成長過程中不好的經歷,當養育孩子的時候會下意識地將內心的不安投射到孩子身上。
家長認為好孩子都是比較出來的,如果不如別人就是不好,成績比別人強就是好,但事實卻是成績並不能衡量一個孩子的全部,考試沒有在中上遊也不代表孩子未來就沒有希望了。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假期在各種補習班,興趣班中度過未來才會有出息,孩子成績差家長會自動將未來無望聯繫起來,然後就有了各種恐懼,從而產生焦慮,把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
家長通過不斷的比較來肯定孩子的價值,只有贏了才是優秀的,自己的教育才是正確的。通過比較來肯定自己的教育方式,肯定孩子,這樣的做法從出發點就是錯誤的,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也不正確。
要告訴父母的是,孩子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不能說明全部的問題,不如別人也並不能說明自己的教育方法就全都是失敗的,不要讓這樣的挫敗感影響到教育方式和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家長需要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更新對自己和孩子的認知和了解,找到孩子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發掘他們的優點,在擅長的事情上努力釋放熱情。
超前並不等於將來就是優秀的,如果孩子還在上幼兒園,父母就開始想要他們學習小學的知識,這樣看起來他們贏在了起跑線上,但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幼兒園階段應該體會到的樂趣與天真。
成長是有規律和階段的,如果總是想要讓孩子提前邁入下一個階段,那麼他們就會損失掉現階段本應該要做的事情,而且難度超過現在孩子能力的事情,會打擊他們的自信,提早消耗掉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父母要明白,育兒焦慮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想得過於長遠導致的,攀比更不能成為衡量孩子優秀與否的標準,未來是多元化的,孩子的發展也不能只靠一紙成績就定了性。
真正的優秀是一個人能夠全力以赴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造福自己,造福社會,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屬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