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丘比特金箭!請加關注,共同探討興趣話題!
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子都這麼乖?能懂得大人的意思,而我家的孩子總是和我對著幹!很多家長這樣抱怨,特別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似乎處處與家長作對,沒有一件事能和家長達成共識,搞得家長痛苦不堪,真是「有了孩子就別想輕鬆了,小有小的難,大有大的難!」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出生第一天就開始了。很多家長不清楚教育孩子的方法,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不但自己長期處於與孩子矛盾的痛苦之中,也給孩子帶來終身的心理缺陷,影響孩子的一生。
達娜•薩斯金德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兒科教授,她研究發現:大腦是人類出生後唯一可塑性的器官,大腦發育到成熟80%左右是在三歲前,父母與孩子的說話互動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
達娜•薩斯金德教授的這一研究成果,很多做父母的不知道,還在傳承家族育兒方式,等到上學時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智商、情商都差距很大時,已經錯過了育兒的最佳時期,後悔晚矣!
三歲前育兒的誤區有哪些呢?
對孩子命令或威脅是典型表現。例如:不要亂叫!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被控制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非常懦弱,因為從小被控制,喪失自控力;或變得特別具有控制欲。如果一個人的控制欲望特別高時,內心會很痛苦,因為在生活中能夠控制的事情很少。
對孩子放任自由。例如:孩子哭時,父母會採取不管孩子,「讓他哭吧,哭半個小時自然就好了,沒事的」
放任孩子哭鬧,孩子長大會缺乏約束和規矩,沒有群體歸屬感,長大成人後容易對成癮事件吸引。比如網絡成癮、吸毒等。
孩子哭鬧時父母會說:別哭,媽媽給你買糖吃。別鬧!乖乖聽話,爸爸帶你去遊樂場玩。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他做任何事都沒有自己來自內心的動力,他的動力全部來自外在,來自別人需要給他一個確認,所以他做一個好孩子本身就毫無樂趣,他的樂趣來自於有人對他的讚許。這樣的孩子長大會喪失人生的意義,或者抑鬱。
對孩子的感受無動於衷,比如:孩子摔倒了家長會說:沒事,不疼!起來。如果孩子在被忽視的環境中長大,那麼他也會感受不到別人的感受,很難融於社群之中;或者傷害到別人時自己不知道。
消極後果是指沒有關係的兩件事,被當作因果關係。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杯子,媽媽說:你今天打碎杯子了,就不能帶你出去玩了。還有一種是體罰,體罰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負面情緒,孩子與父母之間親密感出現裂痕,這樣管教孩子,會讓孩子學會撒謊。
以上這些教育孩子的誤區,會影響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的性格,影響孩子正常的心理髮育。那麼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
金伯莉·布雷恩是最早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兒童教育專家。她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提出「情感引導」的教育方法。
「情感引導」的教育方法有以下幾個步驟
例如,帶孩子去飯店吃飯,提前要告訴孩子:我們去飯店吃飯,到飯店後不要大聲喊叫,不要摔盤子或摔碗等公共場所的規範。要在行動之前多次叮囑孩子,讓孩子知道這次行動中正確的行為規範,以後要延續這種規範。不要只是提醒孩子:到飯店要乖一點。小孩子不懂形容詞是做不到的。
比如到飯店了,如果發現孩子生氣時,不能採取指責的方法,要運用「反應情感」法,讓他生氣的感覺得到理解和釋放。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你需要媽媽幫助你嗎?或者說:媽媽能感受到你很難過,可以和媽媽說嗎?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和尊重,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孩子的情緒會儘快恢復正常。
當孩子做對事情的時候,要給予孩子肯定,告訴孩子這件事你做得正確,還要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做是正確的?這樣孩子能學會大量與他人溝通的方法和技能,學會很多正確的詞彙。培養孩子最重要的機會是在孩子做對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這樣做是正確的,還要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是正確的,這樣孩子會越來越自信,並積累大量的正確行為,他與這個世界是和諧的。
優秀的孩子一定要三歲之前家長給予正確的教育方式,「情感引導」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其核心是:埋下種子,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引導孩子自己對事情做出正確判斷,當孩子做對時要給予肯定,讓孩子明白為什么正確;父母還要與孩子共情,真正做到「無條件地愛孩子」。這樣教育孩子就變得輕鬆愉快了。
請加關注,留下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