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大人一樣需要「共情」,巧用「情感引導」,育兒輕鬆有效

2020-08-28 丘比特金箭

歡迎來到丘比特金箭!請加關注,共同探討興趣話題!


導語:

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子都這麼乖?能懂得大人的意思,而我家的孩子總是和我對著幹!很多家長這樣抱怨,特別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似乎處處與家長作對,沒有一件事能和家長達成共識,搞得家長痛苦不堪,真是「有了孩子就別想輕鬆了,小有小的難,大有大的難!」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出生第一天就開始了。很多家長不清楚教育孩子的方法,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不但自己長期處於與孩子矛盾的痛苦之中,也給孩子帶來終身的心理缺陷,影響孩子的一生。

達娜•薩斯金德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兒科教授,她研究發現:大腦是人類出生後唯一可塑性的器官,大腦發育到成熟80%左右是在三歲前,父母與孩子的說話互動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

達娜•薩斯金德教授的這一研究成果,很多做父母的不知道,還在傳承家族育兒方式,等到上學時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智商、情商都差距很大時,已經錯過了育兒的最佳時期,後悔晚矣!

三歲前育兒的誤區有哪些呢?

1、控制型父母:

對孩子命令或威脅是典型表現。例如:不要亂叫!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被控制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非常懦弱,因為從小被控制,喪失自控力;或變得特別具有控制欲。如果一個人的控制欲望特別高時,內心會很痛苦,因為在生活中能夠控制的事情很少。

2、放任型父母:

對孩子放任自由。例如:孩子哭時,父母會採取不管孩子,「讓他哭吧,哭半個小時自然就好了,沒事的」

放任孩子哭鬧,孩子長大會缺乏約束和規矩,沒有群體歸屬感,長大成人後容易對成癮事件吸引。比如網絡成癮、吸毒等。

3、賄賂型父母:

孩子哭鬧時父母會說:別哭,媽媽給你買糖吃。別鬧!乖乖聽話,爸爸帶你去遊樂場玩。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他做任何事都沒有自己來自內心的動力,他的動力全部來自外在,來自別人需要給他一個確認,所以他做一個好孩子本身就毫無樂趣,他的樂趣來自於有人對他的讚許。這樣的孩子長大會喪失人生的意義,或者抑鬱。

4、輕視、低估和否認孩子的感受:

對孩子的感受無動於衷,比如:孩子摔倒了家長會說:沒事,不疼!起來。如果孩子在被忽視的環境中長大,那麼他也會感受不到別人的感受,很難融於社群之中;或者傷害到別人時自己不知道。

5、以消極後果作為懲罰:

消極後果是指沒有關係的兩件事,被當作因果關係。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杯子,媽媽說:你今天打碎杯子了,就不能帶你出去玩了。還有一種是體罰,體罰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負面情緒,孩子與父母之間親密感出現裂痕,這樣管教孩子,會讓孩子學會撒謊。

以上這些教育孩子的誤區,會影響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的性格,影響孩子正常的心理髮育。那麼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

金伯莉·布雷恩是最早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兒童教育專家。她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提出「情感引導」的教育方法。

「情感引導」的教育方法有以下幾個步驟

1、埋下種子,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正確,什麼是不正確。

例如,帶孩子去飯店吃飯,提前要告訴孩子:我們去飯店吃飯,到飯店後不要大聲喊叫,不要摔盤子或摔碗等公共場所的規範。要在行動之前多次叮囑孩子,讓孩子知道這次行動中正確的行為規範,以後要延續這種規範。不要只是提醒孩子:到飯店要乖一點。小孩子不懂形容詞是做不到的。

2、要注意孩子的表現和情緒變化,要了解孩子的感受。

比如到飯店了,如果發現孩子生氣時,不能採取指責的方法,要運用「反應情感」法,讓他生氣的感覺得到理解和釋放。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你需要媽媽幫助你嗎?或者說:媽媽能感受到你很難過,可以和媽媽說嗎?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和尊重,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孩子的情緒會儘快恢復正常。

3、在孩子情緒恢復正常時,引導孩子如何正確解決問題。

當孩子做對事情的時候,要給予孩子肯定,告訴孩子這件事你做得正確,還要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做是正確的?這樣孩子能學會大量與他人溝通的方法和技能,學會很多正確的詞彙。培養孩子最重要的機會是在孩子做對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這樣做是正確的,還要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是正確的,這樣孩子會越來越自信,並積累大量的正確行為,他與這個世界是和諧的。

總結:

優秀的孩子一定要三歲之前家長給予正確的教育方式,「情感引導」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其核心是:埋下種子,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引導孩子自己對事情做出正確判斷,當孩子做對時要給予肯定,讓孩子明白為什么正確;父母還要與孩子共情,真正做到「無條件地愛孩子」。這樣教育孩子就變得輕鬆愉快了。


請加關注,留下你的觀點。

相關焦點

  • 樊登:情感引導式教育,遠遠比家長大吼大叫罰站,對孩子更有效
    很多家長雖然在孩子犯錯誤或者沒有達到目標的時候對孩子吼叫或者懲罰孩子,是出於愛之深責之切的心理.但實際上家長想用對孩子斥責、懲罰孩子的方法,來讓孩子改正錯誤或者督促孩子進步,是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的,樊登提倡的家長用情感引導式的教育來培養孩子更有效,你知道嗎?
  • 新手父母不懂養育孩子,可以嘗試這種簡單有效的方式:情感引導
    情感引導的定義情感引導其實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表達。本質就是允許孩子自由輕鬆地表達情感,而不受任何壓抑或否定。這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不懈努力,才能將這種同情的教育方式發揮到最大的效果。情感引導的核心和成功基礎都是同情,就是感受孩子的感受,讓家長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感同身受,然後在做出恰當的反應。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有效育兒,是以愛為前提的聯結與引導
    作者蘿拉是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的獲得者,她創辦了在美國頗具影響力的網站Aha Parenting, 為無數家庭提供了育兒指導和幫助。蘿拉博士認為,有效育兒的核心,是以無條件的愛為前提的聯結和引導。本文將通過三大步驟:父母的自我調整,與孩子建立聯結以及引導而非控制來闡述有效育兒的核心內容。
  • 孩子讀繪本突然感動落淚,是共情的建立過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兩歲的孩子處於懵懂階段,好奇心很重,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只能用哭來表達。孩子被帶入故事情節,以至於分不清現實和故事,這跟孩子認知的發展,共情能力的建立都有關係,也是孩子正常的成長曆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 「扭曲」的共情心理,往往讓孩子失去理性的判斷,家長該如何引導
    生活中有的孩子就是因為共情能力太強,過於顧及別人的感受從而壓抑了自我的真實想法,長此以往就會導致這個孩子有點抑鬱了。比如同學來跟著孩子借筆,但他也只有一支,本來可以直接說明,但又擔心同學沒筆用或者不高興等等,他就會立刻把筆借給同學,哪怕自己也沒得用。那麼,我們就來重新認識一下「共情能力」,看看「共情能力」過盛會有哪些弊端。什麼是「共情能力」?
  • 育兒路上話共情
    育兒路上論共情 1)最近抗疫,火了一位上海醫生張文宏。 為什麼呢? 大家一致的評價是,這位醫生說的是「人話」。張醫生,完美地詮釋了共情的作用: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對他人情緒情感具備感受力和理解力,能將心比心地對方,體驗對方的感受。 看網友的反應,效果也是槓槓的。 所以上海人民說「上海捐人捐物捐市長,就是不捐張文宏。」 在親子育兒中,共情也是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和技巧。
  • 先建立情感連接,再進行理性引導,培養高情商孩子
    教育孩子:先建立情感連接,再進行理性引導,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為什麼把情感連接擺在首位?有一件事我們必須要做,就是始終與孩子保持情感連接。孩子最為難過的時候,是最需要我們的時候。孩子並不想感到沮喪、暴怒或者失控。
  • 你和孩子有交流嗎?沒有「共情」的親子交流,是親子關係的絆腳石
    、難受的,孩子此時最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的共情,「哦,寶貝撞痛了吧!一件這麼小的事,我們做父母的竟然沒有理解孩子的需求,沒有共情,還條件反射式地做出和孩子需求完全相反的反應。這種沒有「共情」的親子交流,只能說是親子溝通,會影響親子關係的發展。「親子溝通」是親子之間的信息、思想、情感的互動,會更偏向以成人為主體,由成人主導,對孩子進行有既定目標的引導。
  • 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孩子情感引導工具書
    那段時間,初為人母,急需要育兒知識補充,當時看到這個書名,本想著,是一本可以跟孩子一起互動玩遊戲的遊戲書,聽到內容時,才發現他是一本情感引導的工具書。裡面有很多很多的案例,都是作者親歷,也給了我育兒的方向,情感引導著行為,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如何跟孩子進行溝通等等等等。
  • 孩子吵鬧不聽話,比獎勵、打罵更有效的育兒方式:情感引導
    面對自己的孩子,那麼調皮,不聽話,惹你煩,該怎麼辦?用知識武裝的父母,悲劇才不會輪到自己頭上。我剛剛讀了一本很好的書《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其中用情感引導來解決熊孩子吵鬧、不聽話,取代打、罵、吼的方式,深深吸引了我。這本書裡的作者是美國的兒童問題專家--金伯莉·布雷恩,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精髓部分,希望對各位寶爸寶媽有用。
  • 最好的教育:情感連接和理性引導
    通過塑造孩子的心靈、性格乃至大腦的結構,你在幫助孩子明確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我們都有著這般驚人的權力和責任,去教導孩子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如何成為溫和而成功的人。下面分享丹尼爾關於如何處理孩子的行為所帶來的挑戰,希望所有的家長可以共同努力,在該進行管教的時候,給孩子一致而有用的體驗。八個基本準則:1.管教是必不可少的。
  • 孩子說話太難聽?培養孩子共情思維,成就高情商孩子
    朋友昨天帶她的孩子來我家裡玩,我家孩子和她孩子一樣大,他們在客廳堆積木,我和朋友就坐在沙發商聊天。我發現,我家孩子在堆積木的時候會邀請朋友的孩子,但是朋友的孩子一直拒絕,甚至還會說一些辱罵性的言語。所以我和朋友就聊到了這個方面,朋友還說:「我家孩子在家裡也是這樣,說話太難聽,每次都戳傷別人。」
  • 當媽的和孩子相處中,這樣說才能讓育兒更輕鬆
    可無意中我看了一本育兒書,卻被書中的內容所吸引,並且對比下來,我發現了在育兒中我犯了很多不應該犯的,也是絕大多數父母都會犯的問題,不會好好說話,不能好好的傾聽孩子的心聲。就拿現在5歲的大寶來說,當他出現很多行為,讓我不理解或者是明知故犯的時候,我可能就會用過來人為你好、命令的方式,讓他改正過來。
  • 孩子總搶玩具?「情感引導」教你養育出高情商孩子
    我們周圍經常會碰到一些神經質的戀人,他們通常會一天好幾遍的跟對方打電話,&34;這就是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表現,而接受過情感引導的孩子就會清楚的知道自己和他人的界限,而更有安全感。孩子就像是父母的複印件。從小接受情感引導的孩子會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去對待他人,為別人著想,也就是所謂的&34;,會共情的人情商自然不低。高情商的重要性毋庸贅言。金伯莉講了朋友孩子克爾頓的故事。克爾頓是一個4歲的小男孩,從小接受父母的情感引導。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所以,本文將著重分析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犯的錯誤以及對伊桑性格的影響,在本文最後一部分我將淺談如何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過度付出和超高期望使得父母變成「直升機父母」,而這個特徵又讓他們在育兒過程中犯了很多錯誤「我哪裡做的不夠?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但是這樣的教育方法卻有一個嚴重的缺陷,那就是會導致孩子無法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和進行溝通,從而無法與父母建立起親密關係,孩子也就無法得到家庭關系所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而與之相比,用「情感引導」來教育孩子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她還吐槽說:怎麼育兒文章裡學來的共情技巧都沒用?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一聽她這話,我是非常有共鳴。我也經常用「共情」,因為育兒書裡都說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情緒共情最管用。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她還吐槽說:怎麼育兒文章裡學來的共情技巧都沒用?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一聽她這話,我是非常有共鳴。我也經常用「共情」,因為育兒書裡都說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情緒共情最管用。
  • 情感引導的重要性
    ……即使是充滿了愛和善意的父母,也免不了對孩子進行責備、羞辱、指責、嘲笑、威脅、賄賂、否定、懲罰、說教和宣講。所以說只是愛還是不夠的,還是得學一下情感引導。情感引導的好處是:幫助孩子學會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加深親子關係。
  • 用「情感引導」式教育,為孩子塑造健全的性格,奠定人生幸福基石
    首次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金伯莉·布雷恩指出:情感引導的核心就是由父母來幫助孩子認識情感、人際關係、社會行為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 在傳統教育和「教科書式」教育方式的雙重影響下,我們在「看書養」的科學育兒和「當豬養」的經驗式育兒之間,不斷的試錯、平衡。 尤其在當今,大多數女性既是媽媽,也是職場人,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基本上都是長輩在養育。這就要求我們,在有限的陪伴時間內,進行高質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