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第二章 情感引導的重要性
文 | 三 一 冰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作者海姆·G·吉諾特這麼寫道:為人父母的生活裡充斥著數不盡的小意外、循環往復的矛盾和亟待解決的突發事件。……即使是充滿了愛和善意的父母,也免不了對孩子進行責備、羞辱、指責、嘲笑、威脅、賄賂、否定、懲罰、說教和宣講。
所以說只是愛還是不夠的,還是得學一下情感引導。情感引導的好處是:幫助孩子學會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加深親子關係。因為當孩子學會表達一種情緒時,只要他們能用準備的詞語表達出來,那自然也就會減少耍脾氣或者用行為來發洩情緒。
獲得情感引導的孩子除了自己可以更快地從消極情緒和經歷中走出來,同時也可以學到寶貴的社交技能,懂得去照顧別人的情緒,自然就可以與他人愉快相處。
那麼建立情感引導的關鍵是什麼呢?
關鍵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程度,這就是所有互動的前提條件。我們與孩子的每一次互動都會對彼此之間的關係產生影響,不是加深就是削弱。所以本書作者建議我們在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之前,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即將要做的事情和要說的話會不會增進我們之間的感情,並且有助於他在現在和未來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呢?
據統計,父母每天和孩子的談話時間平均只有十二分鐘,多半還是負面的評論。要改變這種狀況,做父母的就要努力投入更多的時間與孩子共度快樂的時光,並給予他們積極的影響。
下以四點可以提高親子關係的親密程度:
1,陪孩子玩
玩耍不僅可以釋放孩子的能量,還為父母提供了走進孩子世界的契機。有些孩子晚上很晚睡,是因為白天玩得不夠多,也就是能量沒有釋放出來,他們的精力是很旺盛的,需要大人陪著玩。我們要想走進他們的世界,那就要放下我們的規矩,去了解他們的遊戲規則,就像在躲貓貓時,有時他們更希望自己快速被找到,而不是躲到大家都找不到的地方。
2,提供選擇
很多時候規矩自然是我們定的,但一定要給他們有選擇的權利,讓他們感覺到我們重視他們的意見,同時從小讓他們學著去選擇,也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最常用的就是二選一法,比如:你是想現在去洗澡,還是再玩五分鐘再洗澡?一般他們會選「再玩五分鐘」,當等到五分鐘時間到時,就算還不是很願意,但配合程度一定比你不給選擇直接讓他們洗澡時高很多。
當他們覺得自己有主動權時,自然也會重視自己做出的選擇,而不是感覺被強制。也許你會擔心,孩子會不會沒有自己的主見,個人感覺一般不會,當我老闆(老婆)問下小A:「你要吃豬肉,還是吃魚肉?」她會選:「我要吃肉鬆。」
3,同情
同情是情感引導的基礎,就是要拋開自己的情緒,換位到孩子的身上試著去感受他們的感受。這一點對父母來說也是最難的,因為我們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反應,然後還得給孩子傳遞出「你有權力有情緒,而且這些情緒也是可以控制的」。本書的作者在育兒過程中也給自己帶一個粉紅色腕帶(同情腕帶)來提醒自己要控制情緒。
4,了解孩子的性格
就是有些孩子偏內向(害羞),有些孩子偏外向(活潑),了解但不要刻意去貼標籤。還得了解孩子所處的發育階段,比如在兩歲或者兩歲以下,用轉移寶寶注意力的效果通常很有效,但大了之後,就可以引導他們自己去思考,我們提供一些選擇,也讓他們想出一些建議,這樣就更容易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了。
好了,這篇先到這裡,下一篇:情感引導的關鍵步驟。
第 227 篇 原 創 文
— 37 Du — 剛 剛 好 ~~~ 遇 見 你 — 37 Du —
SEVEN 有 話 說 :
重點就是要想辦法與孩子成為朋友,那就必須有時間跟他們玩,玩那些我們看起來很無聊、無趣、笑點極低的遊戲,但當我們認真玩起來時,又會發現那又是如此地美好,他們的笑聲可以那麼自然,那麼純真,又那麼令人陶醉。
好啦,回不去了,且玩且珍惜,等他們有了自己的朋友,我們想加入的難度只會不斷加大。
更多文章點擊: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