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小孩不小心從臺階上摔倒的時候,目睹了全部經過的你,可能發現孩子正好穿著很厚的褲子和衣服,並沒有傷到哪裡。於是對孩子說:「好了,寶寶自己站起來吧,沒什麼大不了的。」首先要肯定的是,我們的初衷是好的,是不希望孩子過於嬌氣或者養成愛哭鼻子的毛病。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想過,孩子從臺階上摔下來時心裡的感受。
這一過程所引發的是一連串的情緒,首先是害怕:前一分鐘他還在蹦蹦跳跳地走路,下一刻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隨之而來的感受是尷尬和驚嚇。這種尷尬可能比任何實際地創傷更讓孩子難受。類似於走路不小心摔倒這樣輕微事故所引發的情感變化,很多父母往往都不太會考慮到,就更不用說比較重大的事件了。
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我們有沒有認真想過孩子摔下來那刻的真實感受呢?
情感引導的重要性就在這個時刻體現了出來。
情感引導其實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通過引導,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來幫助他們認知情感和表達自我。
情感引導需要的是父母時間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這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處罰所有錯誤行為的萬能戰略。美國的家庭與兒童心理治療師金伯莉女士,就在自己的育兒書《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情感引導的核心就是由父母來幫助孩子認識情感、人際關係、社會行為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
情感引導有10個基本要素,我們要明確它的本質是允許孩子自由輕鬆地表達情感,而不受任何壓抑或否定。
作為父母,我們應當:
l 了解並尊重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脾氣,所以情感引導也要因人而異。
l 了解孩子的發育階段,以避免設定不切實際或者不適當的目標。
l 密切注意孩子想要表達的任何情感,並把孩子最難管教的時刻看作了解他們的良好機會。
l 對孩子的各種情感都要表現出同情和支持。
l 通過和孩子共同分擔責任來建立一種「分享權力」的平等關係,但同時也要設定界限。
l 調動孩子的內在能動性,而不是依靠外部獎勵來糾正行為。
l 為孩子樹立三思而後行的良好典範。
l 避免否定、懷疑或輕視孩子的情感。
l 通過聆聽孩子的心聲並加以複述來豐富孩子的情感詞彙量。
l 提前讓孩子知道應該怎麼做、可以讓他們更加合作。
誤區一:控制型父母與放任型父母
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場景:你在和朋友打電話,這時候孩子在你周圍奔跑尖叫玩耍,這種噪音讓正在講電話的父母聽不清楚對方在說什麼也無法集中精力。
控制型媽媽會丟下電話,大聲吼道:「都給我停下來!不許再跑了!立刻給我回到房間去,如果再發出一點聲音,等會不用想著看電視吃蛋糕了!聽見沒有!」
其實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孩子也沒有做出什麼過分的舉動,只是讓我們覺得很吵而已。但是小小年紀的他們精力充沛,喜歡到處跑,其實並沒有什麼錯。如果這個時候讓他們回到房間,取消娛樂活動也同樣是懲罰手段,這個就是控制型父母比較典型的策略。
放任型媽媽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可能會和電話那頭的朋友感嘆,孩子太吵了,只能下次再聊了。然後任由噪音持續下去。
無論是控制型媽媽還是放任型媽媽,都沒有辦法教會孩子們如何去尊重他人的需要——而這正是孩子們在上小學之前必須學會的規矩。當然會有一個折中的辦法來供父母們參考,就是利用情感引導和規定限度的方式來包容孩子的行為。
情感引導型媽媽會先做一個深呼吸,然後對孩子說:「寶貝,今天挺開心的嘛,你們能不能到外面去跑?我可以幫你們去設置一些障礙物,等媽媽打完電話就幫你們去弄,現在你們先幫媽媽一下,先自己去玩一會兒可以嗎?」
這種處理辦法既有效果又很包容。媽媽不需要怒吼,更不需要威脅和懲罰。我在看到這個情感引導的方式時,猶如醍醐灌頂,是啊,為什麼我們總是下意識要去責怪孩子呢?為什麼不嘗試像和成年人溝通一樣去和孩子溝通呢?這是我的孩子呀。
從長遠來看,無論是威脅、懲罰還是放任自流,都不會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人。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同,有些比較敏感或害羞,有些則比較外向或固執。父母有必要採取折中的全新的教育方式。我們不妨回憶一下,想想我們是怎樣長大的,小時候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我們要先弄清楚這樣做的好處,才會停止威脅喊叫、賞罰等手段。
情感引導的目的是要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父母們既要保有同情之心,但也要規定限度。
誤區二: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在吃完晚飯的一個小時以後,又跑來跟你說,我餓了。這個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你可能會不以為然的回應,怎麼可能會餓,我們一個小時前不是剛吃完晚飯嗎?這是輕視孩子感受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輕視是一種最簡單、最下意識的反應,每個人都有可能這樣做,但這並不意味著是正確的或者有益於孩子健康的行為。
試想一下,如果是你的父母或者另一半在外出吃完晚飯回家後,說了句我餓了。難道你會不以為然地回應說,得了吧,你怎麼可能會餓。我們可能是另一種表達,剛才晚飯沒吃飽嗎?是不是今天外面的菜不好吃?你今天是不是健身過了等等。我們可能會採用溝通的方式來查找緣由,而不是直接拒絕對方的要求。
那為什麼我們對待孩子時,就會如此隨便忽略或否定孩子的感受和說法呢?因為有時候,家長們會把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凌駕於孩子之上。因為我們剛才吃過,不覺得餓,所以推論孩子也不可能會餓。而不是說一些關心孩子的話,比如說,你又餓了嗎?真的嗎?是今天晚上的菜不夠合胃口,所以沒吃飽嗎等等。
永遠從同情的角度出發。作為孩子的情感引導者,首先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我們要考慮,我的孩子在想什麼。要讓孩子知道,我們隨時都守候在他身邊。就像在文章開頭說的那樣,孩子走臺階時候摔倒了,有可能他們自己主動起來,覺得沒事,又去玩了。但也有可能,他被嚇了一大跳,眼淚已經快出來了,這時候我們就需要關心地問一下,有沒有事,是不是哪裡受傷了還是嚇到了。我們要給予孩子支持,而不是輕視或否定,比如說,「行了,站起來,沒事的」這樣地語言對孩子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讓孩子覺得,他必須要在父母面前裝出一副堅強的模樣,因為媽媽覺得自己受到傷害、感到害怕都是無足輕重的事。
很多父母還因為孩子偽裝出來的堅強感到驕傲,但是這種反應並沒有讓孩子懂得該如何去面對痛苦,而這正是他在未來的生存中必須掌握的能力。倘若家長能夠以理解和同情的態度來回應孩子的痛苦、羞恥、內疚乃至憤怒等消極情緒,他們會因此學會恰當地處理這些感情,這種能力會幫助他們在成年以後處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問題。
引導不等於溺愛。情感引導是先判斷情況,然後再做出處理。這不是在溺愛,而是在塑造和引導孩子的情感經歷,我們的目標是要讓孩子學會調控自己的感情,但也要給他們規定適當的限度。只有當孩子情緒明顯低落或者開始哭的時候,我們菜需要做情感引導,必須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是他們強有力的依靠和支持。
誤區三:以消極後果作為懲罰
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都要事出有因,現在會有很多8090後家長會說,我們不懲罰孩子,而是讓他承擔後果。但是我們從未想過,這樣做不就是讓孩子感到後悔嗎?
可能會有家長說,不是,我只是想給他一個教訓。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訓?教訓的潛臺詞都是:「現在你知道後果的嚴重性了,你以後還敢這樣嗎?」這種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是完全負面的,而最有利於孩子茁壯成長的條件是獲得父母的支持、指導和建議。
我們試想下,如果在工作場合中,老闆用很嚴厲地口吻教訓我們說:「我讓你用excel做,不是word,你是白痴嗎?」我們聽完以後會因此表現得更好還是感到屈辱和不滿?如果老闆溫和地教給我們一種更好的方式來完成任務,我們肯定會比較開心和感到舒服,並且去照做。用消極後果來懲罰只會引發抗拒,而不是心悅誠服。
今天我們開車回到家的時候,我的女兒一定要把放在車裡的口罩戴起來拿到家裡來,我跟2歲的女兒說:「家裡我們還有很多新的口罩,這個口罩是放在車裡的,這樣你之後外出,萬一我們沒戴就可以用這個口罩了,所以你可以把口罩放在車裡嗎?」女兒想了一會兒,把口罩還給了我。我相信,用講道理的談話方式更能教會孩子如何分享和正確處事。
利用直接後果來教育孩子。直接後果並不等於消極後果。應該讓孩子對自己行為的直接結果負責,而不是給他一次教訓。在早教班上課的時候,中間有一次點心時間,老師給孩子們都規定好,想吃的話,就坐下來好好吃,一旦離開座位,那麼就不能再回到座位上繼續吃了。我的女兒在了解規則以後,因為有提早吃完的小朋友會離開座位去玩,她也會心動隨即放下還沒吃完的食物去玩,但是玩了一會兒她又有點餓,想回來繼續吃,這時候老師會制止她的行為:你已經離開座位了,所以不可以再繼續吃了。
這個後果並不是為了懲罰她,而是為了讓他習慣吃東西的時候就好好吃,吃完以後再去做其他事情。我們已經給了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力和機會,並鼓勵他去思考和做出自己的決定。
這種教育方法對5歲以上的孩子尤為有效,比如孩子如果沒有準點回家吃晚飯,就會享受不了晚飯後半個小時的水果等,這些都是讓孩子習慣於放學後立馬回家,並且要為此分擔一些責任。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不能說:「因為你今天沒有按時回家吃飯,所以晚上不能看電視了。」這兩件事是沒有必然關係的。
父母要試著去激發孩子思考解決方案,我們要跟孩子換位思考,分析是哪裡出的問題,要克服負面情緒,拿出計劃。讓孩子合作的關鍵是要激發他們的內在能動性,要讓孩子因為自己會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為他們受到了威脅或是逼迫。
情感引導就是通過觀察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心理。孩子們表現出來的不乖通常都是事出有因的,過度興奮、缺乏約束、尋求關注或者過度疲勞等,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家長未能意識到這些就直接採取了懲罰。像暫停活動、打屁股、訓斥和板臉都是懲罰性的消極驅動手段。
總之,我們要先找出根源,而不是急著懲罰。威脅並不會讓孩子領會我們想要教給他們的道理。你對孩子喊叫動粗,孩子以後也會對別人喊叫動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老師,所以必須要以身作則,學會尊重孩子的不同想法和感受,我們可以約束和管教,但絕對不要使用暴力。
教育子女的奧秘有一半取決於孩子本身的性格,還有一半則要依賴於我們的教育技巧。教育如同投資,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確保孩子能夠健康成長。《重塑兒童行為》這本書的作者凱薩琳說過:你是希望孩子出於對你的恐懼而聽從你的建議,還是出於對你的愛戴和敬重而聽從你的建議呢?
90後寶媽,對外漢語老師&英語老師,喜歡讀書,寫作,繪畫,一個人獨立帶娃,我相信美好的生活,自然經得起各種折騰,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花醬的成長日記,一起探討育兒世界裡的小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