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父母類型
1 專制型
這種類型之下:通常父母會提出很多種規則希望孩子嚴格遵循,很少解釋但必須順從,否則會施加懲罰。往往無法顧及孩子的想法觀點,只是希望他們聽自己的話。其實這種父母類型,簡單來說,,可以歸結為兩個字「傳統」,或者,三個字,「老古板」。在他們的觀念裡,可能孩子依然是他們的附屬品。
我們會聽到這類型的父母說「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媽媽,所以你就得聽我的」
我們一直都說「孩子聽話,討人喜歡」
可是,過於順從,對孩子的成長究竟是利是弊呢?
舉一個非常極端的案例吧~
有一檔綜藝節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檔綜藝節目叫做《大聲說出來》,是一檔心理溝通、情感解壓的節目。其中有一期節目「媽媽包辦我人生」可以說把專制型父母的形象和心理體現得淋漓盡致。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34歲的女士,「從小到大,我都很聽我媽媽說的話,認為媽媽的話是真理,可是隨著我長大,我慢慢發現媽媽說的,和我眼睛看到的外面的世界非常不一樣」
這是節目一開始主人公的獨白。
這其實很正常,因為我們每個孩子都是個獨立的個體嘛,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事物有自己的認知和見解再正常不過了。
此外,故事中的媽媽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優秀也確實是煞費苦心。在主人公小時候,這位媽媽就為了讓女兒練琴,不準女兒出門,如果彈錯了,會採取體罰,最終女兒鋼琴過了十級;
讀中學的時候,她偷看女兒的日記,發現女兒有早戀的傾向,她跑到學校,將女兒筆記本中的男生罵得狗血噴頭;
在這樣的專制制度下成長的主人公,最終也是如願考上了博士,但也卻面臨年紀大了被媽媽催婚的難題而不得不相親,媽媽認為天真純樸年輕就是最好的資本,別和外面那些花枝招展的女孩一樣,而主人公和在場的觀眾也是十分反對媽媽這樣的看法,卻依然無法說服專制的媽媽。
就這樣,這樣一個34歲的女人在節目中歇斯底裡地哭訴自己現在一點也感受不到幸福,現在的生活讓她壓抑。而在媽媽看來,女兒如此優秀,還考上了博士,她的人生是成功的完美的。在她看來,女兒的完美人生最大功臣就是自己。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極端的專制型家庭的案例。作為父母,我們確實帶有一種權威性,但我們不能濫用權威去壓制孩子,我們要給孩子留有足夠的自由生長的空間,要懂得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去積累經驗從而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不然,就算他按照父母設計好的人生軌跡走下去,有一天,當他需要獨自面對所有事情的時候,會崩潰。
專制型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失掉的不是自我,而是整個人生。
2 權威型
權威,在漢字的解釋中為權利,威勢,擁有讓人信從的力量和威望。
鮑姆琳德提出。權威型父母的特點是對子女有合理的要求,他們有控制而風格靈活;試圖合理地指導孩子的活動,注意啟發孩子而不養成他們害怕懲罰或害怕失去寵愛的心理。
當他們認為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控制時,就堅決控制,但也對孩子解釋他們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鼓勵孩子同他們交換意見,尊重孩子的興趣、意見及獨特的人格。
他們經常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
此類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特徵是將控制與鼓勵結合起來。培養出的孩子往往表現出熱情、開朗、自信、對人友善及有較強能力的特點。
有人說,權威型的父母把孩子看成了是一盆盆栽的種子,給種子足夠的水和營養,讓種子自己衝破泥土茁壯成長。
在專制型家庭,父母就是父母,意味著父母就是權力。我生你,養你,當然有權管你。
在權威型家庭,父母就是父母,則意味著父母的責任,作為父母的身份,需要有個比孩子大的受容力。
二者的差別就在於
權威型父母,重視以身作則,要求孩子怎麼樣,自己也會怎麼樣。
專制型父母,重視說教,卻通常出現說一套做一套的現象,
權威型父母,我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他自己喜歡自己的人,
專制型父母,我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我希望中的樣子。
權威型父母,做孩子的朋友,
專制型父母,做孩子的君主。
3 溺愛型
當今社會,也許是因為獨生子的原因,媽寶男變得越來越多。很多女生上相親節目第一條否決的男生通常都是直男癌或者媽寶男。
那麼到底什麼是媽寶男?知乎上有個用戶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不知道,等下我去問下我媽。」
《都挺好》這部電視劇中,二兒子蘇明成(郭京飛飾)就是一個典型的溺愛型父母造就的媽寶男,從小到大遊手好閒,一事無成,從上學到工作,再到長大後的娶妻買房都依賴著母親的安排,只會靠著甜言蜜語獲得母親的溺愛,還是一個十足的月光族和啃老族。在母親去世後的葬禮上,他哭得最慘,原因更多的是突然沒有了母親,他不知道他還能怎麼辦,誰還能繼續照顧他。
那麼問題來了,溺愛型父母到底是哪一步出問題了呢?
溺愛型父母往往會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不打折扣地滿足,但事實上,這樣只會讓他們的欲望越來越膨脹。
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看到這一現象,也是很多父母很苦惱的一個問題。帶著孩子逛商場,孩子一看到玩具就走不動路了,明明已經給他買了很多玩具了,可是還是哭鬧著要買,不買就不走,甚至還在商場的地上打滾,引來很多路人的圍觀,真的十分尷尬,最後也不得不再次向孩子妥協了。
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過想要一樣東西父母不同意而哭鬧的經歷呢?那個時候,你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呢?最後是誰認輸了呢?
最常見到的兩種就是:一,孩子贏了,家長最終無奈妥協買玩具;二,家長勝了,動粗責罵,拖拉拽的把仍舊不依不饒的孩子帶走了。
其實這兩種出現的原因是相同的,就是家長曾經不止一次地妥協過,從而讓孩子覺得這一次你也應該妥協。
孩子每次哭鬧的內心戲都是「你之前也給我買的呀,為什麼偏偏這一次不可以」
所謂「溝壑難平」,當孩子的欲望被一次又一次滿足慣了的時候,他就會認為你這麼做是應該的,當你突然剝奪,他當然不願意了。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家長應該怎麼辦?
1、出門前父母先告訴孩子行程,例如父母肯定當天自己不會買玩具給孩子,就不要帶孩子到買玩具的地方去。
2、約法三章,與小朋友說明逛街時可以做什麼及不可做什麼,例如向孩子清楚說明今天出門是要做什麼,然後明確的告訴孩子不會買玩具,語氣不可以太強勢。若孩子還是要買,下次就不會再讓他逛玩具店,說明後果。
3、在入玩具店前提醒孩子的做過承諾,讓孩子有更多的心理準備。
4、若孩子依舊要買,父母要用堅定但溫和語氣告訴他不會買,並且堅持到底。5、若孩子開始哭鬧,家長平心靜氣站在一旁不管他,讓他自行吵鬧一會,待孩子平伏下來帶孩子離開店鋪。
6、當孩子平靜後,父母可以表示理解並且安撫孩子的情緒,注意開導,可以帶孩子做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例如:「今天仔仔買不到玩具,好不開心...」當孩子感到被了解之後,同時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安慰自己的方法。例如,父母可以提議一些令小朋友紓緩不開心情緒的方法,如玩電子遊戲機、與爸爸去踢球等,從而培養孩子多種表達情感的方式,讓孩子經歷負面情緒並從中成長。
溺愛型父母除了無休止地滿足之外,還犯了一個毛病,叫做「眾星捧月」式呵護。
孩子在幼兒園和別的小朋友打架了,不分青紅皂白地就維護自己家孩子,責備別人家孩子的不是。「自己家的孩子總沒錯」,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自以為是、不分是非對錯、不考慮他人的感受、缺乏責任感、不懂得審視自我。
對孩子的過度關心和沒有原則的包容,也是不可取的。
孩子是父母眼中的焦點,是生活的中心,父母恨不得讓孩子不受半點傷害。
小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連忙生怕地抱起來,乖乖長乖乖短。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
在學校犯了錯受到了老師的責罰,不去分析緣由地指責老師對自己的孩子過於嚴苛。
為孩子做飯,不合孩子胃口而挑三揀四,也儘可能滿足孩子。「那你想吃什麼,我再做。」
等孩子長大了點,同學之間有了攀比心理,今天要新型手機,明天要什麼潮牌,且不談富裕的家庭可以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如果這樣被溺愛寵壞的孩子出生在普通家庭,那麼父母怎麼負擔得起呢
......
可以說,溺愛型的父母更多的是對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卻很少在孩子人格的培養塑造上面花心思。
前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李天一」案,李天一在很多方面都有特長,可以說是一個「才子」,但是從小沒有約束慣了,缺乏了對規矩的敬畏,那些所謂的才氣也只增加了他們的傲氣和霸氣。今天拼爹,明天坑爹也就成為必然。
不管你多有財富,請記住:再富不要富孩子。
不管你多有權貴,請記住:再貴不要貴子女。
說到反例,就不得不再舉一個正面的例子。
當紅明星王嘉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愛看娛樂新聞的應該都知道, 王嘉爾出生於香港,他的家庭環境也是非常的特殊,是一個體育家庭,因此他一出生就備受寵愛,還有被寄予無限的希望。
父親有 「亞洲第一劍」之稱,也是香港擊劍隊總教練,曾經帶領著香港擊劍隊參加過奧運會,他的母親是前體操名將周平,外公是醫學泰鬥級周永昌,更是中國超聲醫學開創者之一,不得不說這樣的家庭真的很令人佩服。
少年時期的王嘉爾被稱為是天才擊劍運動員,更是體育界的閃閃發光的星星,但是他為了一直熱愛的音樂,放棄了參賽倫敦奧運會,還有香港大學和斯坦福的offer,隻身來到韓國當一個前途渺茫的練習生,每天長達17個小時的訓練,而因為是外國人遭受冷眼和輕視,那個時候王嘉爾也是非常的拼命,經過三年的練習,以後在2014年終於以GOT7成員身份出道。
對於王嘉爾,雖然家境富裕但父母沒有給他提供任何捷徑和任何溺愛,對於王嘉爾的人生選擇,父母也表示尊重他的選擇,放手讓他去經歷風雨。在他的身上我們看不到嬌氣和傲慢,卻是禮貌和謙遜......
4 忽視型
忽視型父母與溺愛型父母真是兩個極端,「一個像冬天,一個像夏天」。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既沒有關愛,也沒有要求,缺乏與孩子之間的互動與溝通。
父母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不會因為孩子成績有了進步或者考了前十名而給予鼓勵和表揚,也不會因為孩子在學校打了架而專程去拜訪老師了解孩子的近況。他們總是忘記孩子說過的話,他們總是以「我工作很忙」為藉口而時常缺席孩子的人生。
一是忽視了孩子的需求:
洋洋成績不理想,爸爸為了激勵他,答應他只要考進班級前十,就帶他去遊樂園玩。洋洋努力考進了班級前十,可是爸爸卻說「我最近有點忙,下次再說哈」,洋洋又去找媽媽,媽媽回答他「你找你爸爸吧,我今天有事情要做,乖。」
二是忽視了孩子的情緒:
晨晨上幼兒園中班,有一天晨晨的老師打電話給晨晨的媽媽反應晨晨在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晨晨回家一直悶悶不樂,媽媽問他怎麼了,晨晨說自己想要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可是小朋友們不願意帶他一起,他很難過生氣。媽媽的解決方法是戴晨晨吃了一頓KFC,買了他喜歡的玩具,晨晨心情變好了許多,媽媽也以為事情已經解決了,然而她卻錯過可以個和晨晨情緒交流,幫助他解決孤立問題和人際交往的良機。
三是忽視孩子的行為
我經常在一家超市點外賣,送外賣的是一位媽媽,每次都帶著她的兒子一起來送,兒子幼兒園中班的樣子。
每一次我打開門的時候,她的兒子總會好奇地把頭伸進我家房門往裡看,在我要關門的時候,又從外面拉住門把手不讓我關門。起初這種現象出現第一次的時候,我認為孩子的媽媽一定會回去教育他,但是接下來的每一次,這個孩子還是出現了同樣的行為,媽媽卻不以為意,這不但是忽視孩子的行為,連壞行為也不制止,長此以往會讓孩子養成更多的壞習慣,影響他的身心發展。
有這樣一個很搞笑的段子,學校開家長會,爸爸去了五年級一班,可我早已經上初中了......
在忽視型家庭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極度的自卑,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父母好像從來沒有表揚過自己,給予過自己鼓勵,自己沒有得到父母的肯定,也就很難自我肯定。
自控能力差,缺乏安全感,沒有歸屬感,對一切都採取消極的態度,還容易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徵。
心理學小知識: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叫做
「我喜歡你,但我不喜歡你喜歡我」
感情裡最彆扭的人,叫做「性單戀人群」
他們會近乎崇拜地喜歡一個人,然而,當對方有了同樣的好感,他們就不再喜歡,甚至感到噁心,有時候變臉太快,會被誤認為是渣男渣女。
其實,他們只是想要保護自己,在心理學上,這些人被稱為「迴避型依戀人格」
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足夠關注,或者被無限否定,導致極度自卑,本能地迴避親密關係。
因為害怕失去,所以拒絕了一切的開始。
看完了本文,你是否對四種類型父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呢?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多多點讚喔~
關注微信公眾號: Honey 寶貝研究所,獲取更多相關文章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