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Baumarind,通過研究100多個家庭,發現不同父母教養方式的主要差別在愛和規矩這兩個維度,可以分為4種類型。
專制型父母權威型父母溺愛型父母忽視型父母上周結束的家長課堂就是圍繞這4種家長類型展開的。
其主題是:「識別父母教養類型,促進良好親子關係」,旨在讓家長了解自己是哪一種教養型父母,發揮各個類型的優勢,更好地陪伴孩子。
首先,張老師用了一種藝術治療方式——捏陶泥,讓家長感悟自己是哪一種類型。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天賦和使命。但是有的家長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經想好了將來要讓他們做什麼,想打造什麼樣的孩子。
在捏陶泥過程中,有的家長感悟出來自己的溺愛型,有的說自己是控制性,也有家長說自己是民主型。
四種家長類型
專制型:
這類家長依靠懲罰和強制性策略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他們的指令和所制定的規矩,卻很少會考慮孩子自身的需求與意願。
權威型:
這類家長關心、理解並尊重孩子。他們以積極、耐心、肯定的態度與孩子交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
同時,他們給孩子提出了很多理解且清晰的規矩,並對其加以詳細的說明和解釋以保證在充分的理解後遵從。
溺愛型:
這類家長,對孩子充滿了無盡的期待與愛,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而很少會給孩子設立規則或解釋其某些行為的後果。
忽視型:
這類家長很少會投入時間和精力關注孩子的成長。他們不給孩子制定任何規矩,對孩子的需求也不予理睬。
如何做一個權威型家長
調查發現,4種家長類型中,權威型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既有學習能力,又有邊界效應,還十分的陽光、快樂。
那麼如何做一個權威型的家長呢?
張老師給大家講了一個方法:開家庭會議。
在家庭會議上和孩子討論一下家庭公約,哪些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哪些是大家要執行的?
做到既有邊界又有效應,既有回應又有要求。
最後張老師採用了體驗式教學法:
現場的家長,一個人扮演媽媽,一個人扮演爸爸,一個人扮演孩子,一起開一場家庭會議。
家長提出目前家庭教育中令人頭疼的問題,大家展開討論。
最後家長發現,確實要實操一下,不然回去之後也不知道該如何操作。在體驗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知道哪些地方操作不當,感悟出一個具體的方法,用在自己的教育上。
家長要了解孩子首先要識別好自己的教養類型,然後形成自己的教養風格,最後要多陪伴孩子,科學引導孩子與他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