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杭州宗文小營小學
作者:何春蘭 王珍(錄入)
【摘要】 研究目的:探討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子女學習成績的關係。
方法:
(1) 應用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MBU)對193名13——16歲的學生進行測查,對學習成績優良和學習成績不良學生父母的教養方式進行比較。(2)根據研究需要編制調查問卷,直接了解家長對子女學習的期望值等因素。結果:兩組學生父親的教養方式中因子Ⅰ(情感溫暖、理解),因子Ⅱ(懲罰、嚴厲),因子Ⅲ(過分幹涉),因子Ⅴ(拒絕、否認)4項得分差異有極顯著性(t=2.46~20.48,P<0.01);母親教養方式中因子Ⅰ(情感溫暖、理解),因子Ⅱ(過分幹涉、過分保護),因子Ⅲ(拒絕、否認)因子Ⅳ(懲罰、嚴厲)4項得分組間差異有顯著性(t=0.78~13.69,P<0.05,0.01)。在對男女生教養方式上比較,顯然父母對女孩的情感溫暖多於男孩,對男孩的懲罰、嚴厲多於女孩。結論: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學習成績密切相關,子女成績差主要受家長期望過高、家庭教育環境、教養方式方法不當、對非智力因素重視不夠等幾方面因素的影響,民主型教育方式有助於子女學習成績的提高。
【關鍵詞】 父母教養方式 學習成績
一、問題的提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由於兒童的行為有很強的模仿性和依附性,因而在以血緣關係和自然愛為基礎的家庭中,特別是父母在撫養、教育子女的日常活動中表現出的行為傾向即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青少年多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1]。已經有學者給教養方式下了科學的定義: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教育兒童的活動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徵概括,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行為風格,它在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的教養方式如何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家庭環境和身心的健康發展,影響了學生在學業上的興趣、態度。著名作家老舍說過:「從私塾到中學,我起碼有百位老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2] 。」日本有個教育家認為,父母本身就是『教科書』 [2]。更有周弘把雙耳全聾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了中國第一位赴美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聾人大學生,成就了一個中國的海倫•凱勒,印證了賞識教育的神奇。但我們也看到了身邊不少例子,那些可憐的父母因疏於教導,或教子無方,使兒女墮落,成為不齒於人類的渣滓,真使人觸目驚心。問題出現在孩子身上,但癥結卻在家庭教養的方式上。讓我們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了教養方式的重要性、迫切性,把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家庭的頭等大事,愈來愈多的家長非常重視自己孩子的學習問題。
一直以來,家庭教養方式都是發展心理學家研究兒童社會化問題時關注的重要課題。上世紀40年代迄今,國內外心理學家不懈地運用實證研究探索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發展的影響,結果發現父母的養育方式與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發展水平、學業成績等有極顯著的正相關或負相關,同時也說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以上方面的水平有較好的預測作用[1]。如方平等在其《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學業成就影響的研究》一文中探討了父母的教養方式通過子女的目標定向和學業自我概念對其學業成就所產生的影響,結果表明,父母教養方式通過學生的兩個中介變量(掌握目標和成績目標),以不同的途徑影響者學生的學業成就水平。父母對子女應採取民主型教養方式[3]。如錢蘭英在其《家庭教養方式與心理健康發展》一文中指出父母對子女的教養偏向情感溫暖和理解,容易使他們產生溫暖、信任和安全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學習習慣;父母對子女的教養則偏向懲罰、否認、拒絕和過分幹涉,容易使他們產生逆反及自卑心理,對學習厭惡、牴觸和缺乏信心[4]。
然而,多年以來,家長就將自己孩子成績的不好歸結為學校、老師的責任。對此,學校和教師進行了自省反思,學校和老師是有責任,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不免質疑: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比學校和老師,他們的教養方式究竟和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多大關聯度?父、母雙方應採取怎樣的教養方式才能配合學校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他們的父母的教養方式有什麼特點呢?學業不良的學生到底是受到了教養方式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因此,走出學校深入家庭,研究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學習成績的關係還是極為必要和有價值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子女學習成績的關係,從而引導部分家長正確審視自己不正確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學習成績產生的負作用,為制定合理的教養方式提供參考依據,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成績有顯著提高。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的選擇
採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杭州市宗文教育集團小學部六年級兩個小班實驗班、初中部初一普通班一個、初二英語實驗班一個、初三普通班一個,合計四個年級五個班全體同學共193名,學生男女比率正常,男98名,女95名,年齡在13——16歲。
(二)研究工具
1、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MBU)
用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對家庭教育的諸因素做全面調查[5]。該量表系瑞典心理學家C. Perris等人於1980年編制,1993年由嶽冬梅等人修訂出中文版 EMBU,該量表測查前經適當修正間隔半月各分量表重測信度為0.52- 0.78,具體測查是由被試者憑藉記憶印象對父母的教養方式分別進行(l-4分)的4點評分。該量表由 66個條目組成,每條目由「從不」、「偶爾」、「經常」、「總是」4個等級,採用l-4級評分,父親量表由6個因子構成:即因子Ⅰ(情感溫暖、理解)、因子Ⅱ(懲罰、嚴厲)、因子Ⅲ(過度幹涉)、因子Ⅳ(偏愛被試),因子Ⅴ(拒絕、否認)、因子Ⅵ(過度保護)、母親量表由5個因子構成:即因子Ⅰ(情感溫暖、理解)、因子Ⅱ(過度幹涉、過度保護)、因子Ⅲ(拒絕與否認)、因子Ⅳ(懲罰、嚴厲)、因子Ⅴ(偏愛被試)。
2、問卷調查法
編制調查問卷,直接地了解家長自身素質、業餘愛好、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高低、對孩子的關心程度、家庭的心理氛圍、學習氛圍以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3、訪談法。
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深入了解家長對孩子態度及平時的教養方式。作為在一線工作的老師,能接觸大量的學生的家長,十分有利於開展訪談工作,了解家長的管教方式和學生自我評價及學業自我概念及成績表現。為了更全面地了解來自家長對孩子學業成績的看法及評價,請家長到學校進行座談,列席家長委員會座談會及平時和家長談話了解情況。
(三)研究程序
(1)採用問卷調查方式收集資料,調查表均使用統一指導語,問卷不記名、以班級為單位,在班級輔導員的協助下,當場答卷並回收問卷。鑑於學生對問卷的一些用詞可能產生理解偏差,故在答題前,主試先講明指導語,答題過程也由主試讀出問題後被試答題。如個別題目被試有問題,主試隨時作詳細解答。(2)自編問卷請學生帶回家請家長填寫,次日請班級輔導員收回統計。(3)典型學習不良學生家長採用面談了解情況。
(四)統計分析:採用統計軟體SPSS12.0進行數據處理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父母教養方式調查
1、學習不良組學生與學習優良組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的比較
表(1):成績不良組學生和學習優良組父親教養方式的比較(分,±s)
組別
n
因子Ⅰ
因子Ⅱ
因子Ⅲ
因子Ⅳ
因子Ⅴ
因子Ⅵ
成績不良組
93
38.07±4.41
14.74±1.38
27.52±2.27
4.76±1.03
13.01±1.94
9.36±1.73
成績優良組
100
50.30±2.33*
14.08±1.37*
16.68±0.85*
4.73±1.04
8.04±1.76*
9.47±1.85
與成績不良組比較,*t=2.46~20.48,P<0.01
表(2):成績不良組學生和學習優良組母親教養方式的比較(分,±s)
組別
n
因子Ⅰ
因子Ⅱ
因子Ⅲ
因子Ⅳ
因子Ⅴ
成績不良組
93
41.36±3.02
38.03±2.67
15.09±1.73
12.47±1.72
5.28±3.92
成績優良組
100
57.98±1.92*
31.97±2.37*
10.43±0.51*
11.63±1.91*
5.53±1.63
與成績不良組比較,*t=0.78~13.69,P<0.05,0.01
表(1)、(2)顯示,父親教養方式中因子Ⅳ、因子Ⅵ兩項學習成績優良組與學習成績不良組間差異不顯著(t=0.13~0.47 P>0.05),兩組學生父親的教養方式中因子Ⅰ,因子Ⅱ,因子Ⅲ,因子Ⅴ4項得分差異有極顯著性(t=2.46~20.48,P<0.01=。母親教養方式中,母親教養方式中因子Ⅰ、因子Ⅱ、因子Ⅲ、因子Ⅳ4項得分組間差異有顯著性(t=0.78~13.69,P<0.05,0.01=)。
2、學習不良組學生父母教養方式特點和男女生性別差異比較
表(3):對學習不良學生父親教養方式的特點和性別差異表
因子Ⅰ
因子Ⅱ
因子Ⅲ
因子Ⅳ
因子Ⅴ
因子Ⅵ
SD
SD
SD
SD
SD
SD
總體
52.28
15.66
19.78
7.68
20.87
6.67
10.59
3.69
9.56
3.89
10.22
4.39
男
53.08
12.46
22.57
7.50
22.67
5.82
11.52
2.72
10.92
3.96
10.82
4.09
女
54.30
14.89
17.19
6.13
20.45**
5.94
10.38*
3.58
8.56**
3.21
10.11
4.32
表(4):對學習不良學生母親教養方式的特點和性別差異
因子Ⅰ
因子Ⅱ
因子Ⅲ
因子Ⅳ
因子Ⅴ
SD
SD
SD
SD
SD
總體
54.10
15.78
14.16
5.60
36.52
16.20
12.48
5.18
10.62
4.52
男
54.52
12.62
15.85
5.78
34.60
15.63
14.66
5.10
11.02
4.12
女
55.82
14.32
12.83**
4.53
38.46
16.57
11.62**
4.23
10.38
4.32
無論是父親(father簡稱FA)還是母親(mother簡稱MO),對學習不良學生的態度更嚴厲、更多懲罰和拒絕。研究發現,同樣是對學習不良學生,父母對男孩的懲罰、嚴厲、拒絕、否認多於女孩,見表(3)因子Ⅱ、表(4)因子Ⅳ兩欄,( P<0.05,0.01)。父母對女孩的過分幹涉多於男孩,見表(3)父親因子Ⅲ、表(4)母親因子Ⅱ兩欄,( P<0.05,0.01)。
(二)、兩組學生家庭環境的調查
1、學習不良組學生和學習優良組學生的家長素質和家庭教育環境比較
表(5)學習不良組學生和學習優良組學生的家長素質和家庭教育環境比較
項目
家長類型
愛看電視
愛看書
愛讀報
愛打牌
愛搓麻將
家中常有客訪
大學以上文化程度
父母離異
學習不良組家長
65%
40%
36%
50%
21%
34 %
優良學生組家長
36%
77%
20%
14%
27%
16%
表(5) 顯示,兩組學生比較,顯然是學習優良組家長更為重視家庭文化氛圍,有和諧家庭氣氛都有利於孩子學習進步。
2、學習不良學生和學習優良學生家長對成績態度、教育方式的比較
表(6)學習不良學生和學習優良學生家長對成績態度、教育方式的比較
項目
家長類型
非常關注
學習
痛打一頓
嚴厲批評
焦躁、不安
情緒不穩
幫助、鼓勵
說服教育
學習不良組學生家長
82%
44.9%
71%
11.2%
學習優良學生家長
95%
12.5%
37%
54.0%
表(6) 顯示,學習不良組學生家長在孩子成績差時,父母以打罵方式為主的發生率為44.9%,而學習優良組是12.5%,孩子成績差時幫助找原因的、鼓勵努力的發生率為11.2%,而優良組為54.0%,差異極其顯著。(P<0.01)
四、討論
(一)子女學習成績受到家長的教養方式的影響的因素
1、學習不良組學生與學習優良組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有顯著差異
(1)學習不良組學生與學習優良組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的比較
表(1)、(2)顯示,學習優良組的學生家長在對孩子學業的態度上、教養方式上更注意方式方法,更加注意情感溫暖與理解。父母的情感溫暖和理解表現為尊重、信任子女,經常給子女以鼓勵與賞識,能很好地與孩子配合。這種教養方式有利於孩子的心智得到良好的平衡發展,也會提高孩子建立自我概念,並產生恰當地成就動機和成功需要,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學業成就,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另外,學習成績不良組的父母教養方式中拒絕、否認、過度幹涉的因子得分高於成績優良組,說明對於學習不良組的學生,許多家長採取的教育多為埋怨、放棄、不管不問或嚴厲懲罰的態度。這是非常錯誤的。
(2)學習不良組學生父母教養方式特點和男女生性別差異比較
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對學習不良學生的態度更嚴厲、更多懲罰和拒絕。研究發現,同樣是對學習不良學生,父母對男孩的懲罰、嚴厲、拒絕、否認多於女孩,見表(3)、表(4)父親因子Ⅱ、母親因子Ⅳ兩欄,( P<0.05,0.01)。父母對女孩的過分幹涉多於男孩,見表(3)父親因子Ⅲ、表(4)母親因子Ⅱ兩欄,( P<0.05,0.01)。
這也與我們中國社會的傳統和現實生活情況有關。男孩作為中國獨生子女群體中父母關注的焦點,父母對其寄予更高的期望,從而表現為對男孩的教育更為嚴格。從男女生的性格分析,男生較為好動、頑皮、不服管教,更易遭到父母的嚴厲懲罰,故男孩更易受到懲罰、拒絕與否認。而女孩較男孩懂事、乖順,不易出現事故,然而因為學習成績不良,得到父母的過分幹涉多於男生。對於學習不良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可能與父母給予他們的情感溫暖與理解的多少有著交互的影響[6]。
2、家長素質和家庭教育環境對學生學業成績有重要影響
通過表(5),我們不難發現,兩組學生的家長在業餘時間的安排上有很大的不同,就家庭精神環境而言,兩組學生比較,顯然是學習優良組家長更為重視家庭文化氛圍,有和諧家庭氣氛都有利於孩子學習進步。不良學習組學生家長在家打牌、搓麻將、看電視、有客來訪的比率高,而看書讀報比率明顯低於學習優良組學生家長。家長給子女所創設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無形中影響子女的學習成績。通過X 2 檢驗家庭狀況,在父母文化程度尚無顯著差異(P>0.20),但在父母婚姻狀況上差異顯著,(P<0.01),調查中發現,學習不良學生的父母離婚的明顯多。這一方面反映出家庭環境與家庭和諧程度對學生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3、家長對子女的學習成績期望值過高,對學生心理造成不可忽視的負面效應
現時期真正放任不管的家長為數不多,倒是家長教養方式中過分幹涉現象嚴重,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期望過高現象普遍存在。調查表明:學習不良學生的家長78%的人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為了孩子的成績,讓孩子參加各類補習班,每天除了學校的作業外,還布置額外的家庭作業。這些家長中有68%的家長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並籤名,在孩子完成作業期間,每隔一段時間或不定時地進房間督促一下,看看是否在做作業。13%的家長給孩子請家教,82%的家長為孩子買課外輔導書,甚至認為給孩子買的輔導書越多,越反映對學習的重視。然而學生對額外作業很不滿意,學生中有78%的學生對家長布置的額外作業直接說不喜歡。在訪談中家長反映:孩子在完成作業時表現出磨蹭時間,精神無法集中,叫苦叫累,作業錯誤率很高。事實上,家長這種過高的期望,沒有激起孩子努力奮進的意識、鬥志,反而造成了精神負擔,誘發嚴重的心理障礙。往往是過度的期望帶給孩子過度的指責,過度的指責帶給孩子過度的無措,過多的幹涉帶給孩子學習上過多的無奈。
4、家長對待子女學業成績關注的方法、採取的態度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要因素
(1)學習不良學生和學習優良學生家長對成績態度、教育方式的比較
對子女學習的關注是做家長心裡的一件大事。調查顯示,家庭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家長選擇孩子成績不理想為48.3%,以孩子成績好為家庭未來希望的佔54.97%,可見孩子的學業成績已成為家長關注的中心。
表(6) 顯示,學習不良組學生家長在孩子成績差時,父母以打罵方式為主的發生率為44.9%,而學習優良組是12.5%,孩子成績差時幫助找原因的、鼓勵努力的發生率為11.2%,而優良組為54.0%,差異極其顯著(P<0.01)。
(2)學習不良學生和學習優良學生父母婚姻狀況、教育方式上的比較
尤其是學習不良學生的父母離婚率較高,見表(5)。有的學習不良學生家長甚至把自己婚姻不幸福的一部分原因歸因在孩子成績不好上,也有的家長在離婚後把自己的幸福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因而對孩子生活上百般溺愛,學習上提出超出他承受的高要求。在離婚家庭裡,子女得到的溫暖與理解更少。學習不良組學生的父母有的永遠看不到孩子為提高成績所付出的努力。在孩子看來,父母眼裡只有成績,淡莫了親情關懷。由於成績的原因,加上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成長,自我概念更消極,易產生複雜的、偏於消極的心理反映。2000年1月17日,金華中學17歲男生舉起榔頭殘忍地殺死他的親身母親,在社會上引起了震驚。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對孩子的情感溫暖是多麼重要。因此,提醒家長們,尤其是學習不良學生的家長,懲罰嚴厲、過分幹涉並非教育孩子的好方法,還要提醒某些家長,不要因為自己的婚姻而忽視對子女的關愛與理解。2003年6月,杭州大學路小學一位六年級女生在家裡打開煤氣瓶自殺身亡。遺書中哭訴父母眼裡只有成績,只有嚴厲批評,她不堪忍受,所以選擇了極端行動。因此,有必要提醒學習成績不良的學生家長,不要因為自己的婚姻而忽視對子女的關愛與理解。訪談中我班一位家長這樣說:朱佳雯有一次語文測試不合格,我看到後怒不可遏,不由發起火來,狠狠罵了她一通,直到她掉眼淚我在生氣。我對她說:「我沒有你這樣不爭氣的女兒。」並且生氣地告訴她,「今天的帳先給你記著,如果下次測試還是這種成績,便要老帳新帳一起算。還對她說要送她到鄉下去……」 一些家長,尤其是學習不良學生的家長,因為自己生活和工作不愉快,教育子女的方法過於簡單、粗暴。我班有一位家長教育孩子愛學習,為了讓其明白學習的重要性,竟讓孩子在垃圾箱邊上站立達一小時,還振振有詞說要讓她親眼目睹環衛工人沒文化,只能幹髒活、累活的辛苦,牢記在心。這樣的教育,不僅與學校老師愛勞動、愛勞動人民的教育完全背道而馳,而且在孩子心理留下了陰影,對社會分工造成極不正確的認識,而從某一程度上降低了學校正向教育的效果。同樣是對待考試失敗,我班一直學習優秀學生的家長就不是如此處理的。家長說:「我也是非常著急,但理智告訴我必須保持,必須利用好這一次教育契機,讓孩子自身有所感悟,然後家長再幫其分析原因,同時提出較易做到的希望,逐步提高。」成功的家庭教育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因此,學習不良學生的父母只有打破這種聯繫,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與關愛,才有可能促進他們的學習和成長[6]。
5、家長對子女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重視不夠是目前家庭教養方式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學習不良學生家長過於重視孩子智力因素的培養,而忽略了在其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養,如意志品質、性格、勞動觀念、人際關係、社會常識等。調查統計,僅有18%的家長較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8%的家長重視學習意志的培養。家長們往往只需要孩子能夠認真地坐在那兒看書,習字,而對他們做功課時是否專心,效率如何,正確率高否,會不會調節自己,以及看書、寫字的習慣、姿勢對不對等不太重視,很少注意。尤其是對孩子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較少。這樣的學生,學習就算是中等,也始終處於不穩定狀態。而且長期下去,沒有後勁,勢必會影響智力的發展。在調查中發現,在學習不良學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著學習習慣差,學習中怕苦、怕累和畏難情緒,學習意志不堅強,不能持之以恆,對自己要求不高,學習上丟三落四等毛病。
(二)民主型教養方式是最科學的教養方式
父母的教養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四組:民主型、專制型、放任型、和溺愛型。民主型教養方式的特點是嚴慈相濟,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有明確的是非原則,充分尊重其主體性,孩子自尊、自信、有安全感。這種教養方式的孩子學習成績成就動機保持在恰當強度,有利於他們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學習成績目標的達成。這種教養方式對學生的掌握目標具有良好的預測作用。這種方式有助於學生學業自我概念的發展,並通過學生的這兩個中介變量(掌握目標和成績目標)間接影響其學習成績[3]。專制型、放任型、和溺愛型教養方式不利於學生學業自我概念的發展,學生也不會積極追求我們所預想的成績目標。民主型教養方式是比較科學的教養方式,建議家長們採用這種科學的教養方式。
綜上所述: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父母的情感溫暖與理解對子女學業成績有較顯著的積極影響,而父母的懲罰、嚴厲、拒絕、否認對子女的學習成績有顯著的消極影響。尤其是在孩子失利時家長的態度如何,是影響學習積極性的關鍵,特別影響他對學習成績目標的成功追求。因此,家長應當對子女多採取賞識教育,多用激勵的方法才能不斷激發其積極性。
五、對父母改變教養方式的幾點建議
(一)、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是現代教育的第一原則。家長應儘量不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尤其不提孩子學業成績差的事兒。父母要與孩子建立一種良好的、融洽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雙向溝通的關係和環境,將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任何時候都支持孩子的決定,必要的時候,應該和孩子商量。提高學習成績,家長要多用點策略:比如深信孩子的能力,多對孩子說:「別人行,你也行;別人不行,你也行。」讓這種暗示成為孩子用功學習的原動力;讓他自己分配學習和娛樂的時間,開始精神上的助跑[7]。
(二)、欣賞孩子
周婷婷的故事告訴了我們欣賞孩子的力量。有一位女生,從外地轉到我校來讀書。因知識面、英語水平及生活能力等方面都與其他孩子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她的父母卻懂得肯定她、讚揚她,告訴她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可以通過主觀努力趕上去。結果這個女孩進步很快,還被評上了「全能生。」父母的信任帶來孩子的自信,而自信永遠是孩子成長的基礎。教育學家認為,讚美和批評的比例保持在表揚佔80%—90%,批評佔10%—20%為好。欣賞孩子,讓我們「多些讚美,少些指責」。有時候,我們換一個角度,多一把尺子,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有值得欣賞的東西。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全面地表揚,多給孩子一些意外的誇獎,可以促進孩子學習更優秀。
2、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不忽略孩子點滴的進步。
3、表揚時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別注重精神鼓勵,讓孩子在賞識中體會成功的喜悅。
(三)、言教與身教相結合
言教很重要,要讓孩子樂於接受,必須做到:
1、說得有理。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講事實擺道理。
2、說得有新意。不要老調重彈,要有新的內容,新的信息,讓孩子有新鮮感。
3、說得精要。重要的內容可重複但不羅嗦。
4、說得適時。要分場合、選擇合適的時機說。
「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家長要注重用良好的形象影響孩子,這種影響是終身的,是其他任何教育的力量都無法比擬的。另外,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精神環境和愉悅的學習氛圍也很重要。父母要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我,不斷追求,讓孩子學有榜樣,在學習上也不斷追求,不斷進取,有較強的成就動機和正確的自我概念。
(四)、給孩子最需要的東西——陪伴
恩格斯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也會做的事。但要做到愛得科學,愛得合理,愛得藝術,愛得智慧,就絕非易事了。父母必須不斷學習,提高各方面得素養與明鑑是非的智慧,形成對社會、對人性的獨立見解,才能成為優秀的父母親。不管孩子的成績如何,家長對孩子總要積極關注,努力使自己成為孩子的可靠後盾,不僅要注意孩子物質的需要,更要重視孩子情感需要。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怎樣更好地陪伴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情感溫暖,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1、與孩子一起共進晚餐,增進彼此的溝通,增進彼此的愛。
2、與孩子一起散步、談心,解決孩子生活和學習上許多的疑惑與難題,訓練孩子思考的習慣。
3、與孩子一起度假,充分溝通交流,培養興趣、愛好。
4、與孩子一起閱讀,讓孩子自己去親近書本。
5、與孩子一塊活動。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長,給孩子做出榜樣並予以鼓勵,教會孩子各種本領與合作精神。
(五)、教孩子正確對待父母離異
告訴孩子父母離異的事實,使其能正確面對與正視客觀現實,讓孩子明白,父母離異與孩子無關,同時告訴孩子父母儘管分手,仍然愛孩子,永遠支持他,愛護他[8]。在教育方式上,不要因補償心理而溺愛孩子或將人生希望全部「押」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提出過高要求。只有家長健康明朗的態度,才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的教養方式是一門科學,真心希望家長們能加強學習,改進教養方法,把孩子培養成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人才,更希望孩子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陳陳 家庭教養方式研究進程透視 [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梁廣烈等 《教子成人才》 [M]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8 P5
[3]方平等 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學業成就影響的研究[J] 《心理科學》
2003年第1期26卷 P78-79
[4]錢蘭英 家庭教養方式與心理健康發展 生活空間 P56—59
[5]嶽冬梅 父母教養方式評定量表 [J] 中國心理衛生 1993,(增刊)212-214
[6]雷靂等 學習不良初中生的父母教養方式及其自我概念 [J]《心理科學》 2001年第2期24卷 P242
[7]千高原 《暗示教養金點子》 [M] 中國物資出版社 1995.5 P110
[8]高亞兵 《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手冊》[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7 P241 2002,11(6)P95—109
如果沒有關注我們,請點擊頂部的「深圳市華僑城中學僑城部」進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