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以後是「牛蛙」還是「普娃」,跟父母的教養方式關係到底有多大?

2020-12-22 騰訊網

前幾天發了《愛、金錢和孩子》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書中講了一個挺讓人好奇的結論,那就是:在父母育兒常見的四種教養方式當中,「權威型的教養方式」育兒的效果最好

評論裡,有不少朋友都說想多了解一下有關教養方式的問題。到底這四種教養方式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它們分別對孩子有什麼樣的影響?

那今天這篇文,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父母的教養方式都包括哪些

先說我們經常提起的四種教養方式,包括:

權威型

專制型

放任型

不過問型

教養方式這種說法,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展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研究提出的。

在研究過程中,她注意到了學齡前兒童表現出明顯不同的行為類型,而每種類型的行為都與一種特定的養育方式高度相關。

鮑姆林德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孩子的行為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並導致了孩子未來生活的不同結果。

經過一系列的觀察、訪談和分析,鮑姆林德最初確定了三種不同的養育方式:

權威型、專制型和縱容型。

後來,Maccoby和Martin兩位研究者又將「縱容式」擴充為「放任型」和「不過問型」,形成了現在我們所共識的四種教養方式。

那麼這四種教養方式,分別有何特徵呢?

★ 權威型

先提醒一下,此「權威」非彼「權威」,它不是我們習慣理解的「說一不二,高高在上」的育兒方式。

這裡的「權威型」,是指關心孩子,敏感地關注並積極的回應孩子的需要;制定的規則合理、有原則,並對規則作出解釋;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意願做決定,鼓勵孩子表達思想、情感和願望。當父母與子女出現意見不合時,可以商量決定。

在《愛、金錢和孩子》一書中,作者強調權威型父母也會向孩子「輸出」價值觀,試圖通過自己去影響孩子。但和專制型父母不同,他們擁有高超的「軟實力」,可以用技巧幫助孩子養成對他們有利的習慣、行為和價值觀。

這樣的軟實力,也許是充滿共情的話術,也許是自身的榜樣力量,也許是更有耐心的行動。

這讓我想到了美劇《This is us》中那個「別人家的爸爸」Jack。電影中,Jack與子女之間的相處和對話,有許多都可以作為「育兒教科書」來反覆品味,而Jack的教養方式也可以被歸為權威型。

★ 專制型

對孩子冷漠、拒絕,經常羞辱孩子。為了讓孩子遵守規則,對其強制要求、使用武力和懲罰,經常使用心理控制、愛的回收並幹涉孩子的個人隱私;替孩子做決定,很少傾聽孩子的想法。

《虎媽戰歌》中的蔡美兒看似是典型的專制型父母。為了讓孩子練琴,不惜對孩子威逼利誘,甚至辱罵羞辱,只為達到讓孩子堅持的目的。

★ 放任型

關心疼愛孩子,但比較放縱。對孩子很少或幾乎不提要求,在孩子具備足夠能力之前就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在《愛、金錢和孩子》一書中,為了區分不過問型的教養方式,作者對其解釋為一種「自由主義式的父母」。作者認為,放任型父母也關心他們的孩子並希望孩子好,但他們相信給予孩子很多自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好方法,他們甚至並不care孩子是否遵守傳統的價值觀。

記得在《大小謊言》裡, Madeline前夫 Nathan的現任老婆 Bonnie就是典型的放任型教養。特別是在與繼女Abigail討論身體權、性等問題上,更顯現了她嬉皮士的自由價值觀。

但在一些書籍和文章中,放任型也被解釋為對孩子的某種溺愛。想想我們許許多多的「隔輩親」,就不難理解什麼是放任型了。

★ 不過問型

不愛孩子,自我退縮。對孩子很少或幾乎不提要求,對孩子的想法和決定不管不問。

這樣的父母事實上也不少見,比如生了孩子之後不親自帶,也不時常探望,缺乏親子連結;或者因為自己太忙,完全沒有精神和時間顧及孩子。

而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也有不同的影響:

▲ 權威型養育的孩子:

表現出快樂和滿足;更獨立;取得更高的學術成就;養成良好的自尊;使用有效的社交技巧與同伴互動;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少抑鬱,焦慮,自殺,犯罪,酗酒和吸毒;較少的暴力傾向。

▲ 專制型養育的孩子:

有不愉快的傾向;不獨立;沒有安全感;擁有較低的自尊;表現出更多的行為問題;在學業上表現更糟;社交技能較差;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更有可能有吸毒的問題。

▲ 放任型養育的孩子:

不遵循規則;自控能力差;具有自我中心的傾向;在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中遇到更多的問題。

▲ 不過問型養育的孩子:

更衝動;不能自我調節情緒;遇到更多的違法和成癮問題;有更多的精神問題。

現實中的教養方式遠非這四種能概括

當然,很多時候,研究孩子和養孩子是兩碼事。理論上的精準,在現實中會顯出各種各樣的偏差。

就像我們身邊,很少有人能在養娃時嚴格按照某一種教養方式來進行。大部分人會表現出偏向某種類型的教養方式。

這個坐標圖可以更好的概括我們的養育方式,每個父母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養娃坐標點。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父母們的教養方式也並非一成不變:

根據不同的情況,改變教養方式

我們身邊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學習這件事上,都屬於專制型。對孩子有著比較高的要求,替孩子做著各種決定,對學習任務的制定和執行,經常用強制、懲罰等方式迫使孩子遵守。

在生活方面,一部分人,特別是隔輩,更傾向於放任型。不會要求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孩子的行為絕大部分時候都表示接納,或者因為妥協而不得不接納。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在生活其他方面,表現出溫柔而堅定的權威型教養方式。

既有原則,又能與孩子共情。

在孩子不同年齡,採用不同的教養方式

有的家庭,選擇在孩子小的時候,採用偏權威或者專制型的教養方式,認為孩子越小,越應該管的「嚴一些」,幫助其建立良好的習慣和價值觀。反而是孩子越大,越放手,偏向放任型。

而有的家庭可能正相反,在孩子小的時候,對他們的要求不高,具有很高的包容度,更偏向放任型。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要求越來越嚴格,轉為權威或者專制。

孩子的氣質也會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

孩子自己的行為也會影響父母的選擇和結果。

父母對過於活躍、衝動的孩子,反應可能與對害羞、膽小的孩子的反應截然不同。

比如,對於那些特別活躍的孩子,父母可能會採取專制型的教養方式,以阻止他們做出一些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衝動行為。

但對於那些害羞的孩子,可能父母會在某些方面,採取偏權威型或者放任型的教養方式,以鼓勵他們做出更加自信、獨立的行為。

像那些在氣質類型上比較容易相處的孩子,因為他們性格沉穩、快樂、適應能力強、飲食習慣有規律,所以父母自然也就用不著採取專制型的教養方式,去強迫孩子按照某些標準行事。

而對於那些在氣質類型上難相處的孩子,因為他們比較挑剔,進食和睡眠習慣不規律,適應能力差,或者那些慢熱型的孩子,相對不活躍,總是退縮、消極的,父母也許就容易採用專制型的教養方式,用更為強勢的方法「推」他們一把。

我們很難找出一種養育模式,對所有孩子都適用。最關鍵的是,孩子和父母之間是否很好的匹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強調,要找到最合適自家娃的相處方法。

那些優秀的孩子,父母都屬於權威型嗎?

在四種養育方式中,權威型是最成功的,對孩子影響最好的,這一點已經在許多研究中被證實,也被大家廣為接受。

不僅如此,還有研究表明,不一定父母雙方一定要採用同樣的養育方式,只要至少有一位父母是權威型,對孩子的影響就要好過父母雙方都採用效率更低的教育方式。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一個孩子很優秀,他的父母採用的養育方式一定是權威型?

答案是:不能。

也就是說,研究的結果只能表明,孩子的發展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

除了孩子的氣質,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在和父母的教養方式一起影響著孩子的發展。

一些研究發現,在來自不同種族(如亞洲人、黑人、西班牙人)和社會經濟背景(如收入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活躍的父母數量)的家庭中,權威式教育並不總是與孩子的最佳學習成績掛鈎。

例如,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有權威的父母但沒有同伴支持的非裔美國學生學習成績並不好。

至於亞裔美國學生,他們在學校裡表現最好的時候,是有專制的父母和同伴支持的時候。

在西班牙,一項研究表明,寬容和權威的養育方式都與好的結果有關。

而在《愛、金錢和孩子》一書中,則表明在瑞典,大多數父母都實行放任型教養方式,孩子們也成長的很棒,和權威型教養方式下的兒童表現的一樣好。

還有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的馬哈維亞就屬於典型的專制型教養方式,他幾乎沒有給女兒選擇未來的權利,一直像虎爸一樣,嚴厲的督促孩子按照自己計劃好的「摔跤」之路死磕下去。

我們能說這樣的養育方式不好嗎?在印度那樣女性權利缺失的社會環境下,也許這樣的教養方式才是最合適的。

那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會不予餘力的推薦權威型教養方式呢?

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研究表明權威型教育有什麼不好的地方。

新興育兒方式:直升機式教育

在我看來,直升機式教育更像是權威型的plus版,或者說是權威型和專制型的mix版。

它是指高參與度、高時間密集度、高控制度的教養方式。

前段時間,一個前同事的孩子剛讀大學。在開學季,系裡不僅專門安排了家長會,還組建了家長群。而家長們在群裡的熱情程度也不減當年,什麼孩子的課表、軍訓時間等等掌握得一應俱全。

想想當年自己讀大學那會,哪有家長來參與這些?只要孩子不出什麼大問題,家長基本上與大學是絕緣的。

不僅是咱們的大學有這樣的變化,在心理學家哈拉·埃斯特羅夫·馬拉諾將那本名為《弱者之族:入侵式家庭教育的高昂代價》(A Nation of Wimps:The High Cost of InvasiveParenting)一書中,也指出了在美國同樣的變化。

書中將直升機式教育稱作「過度育兒」。

描寫了在美國,父母對孩子的幹預已逐漸擴大到成人範圍,並且父母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他們孩子的教育中,甚至遠遠超出了高中和本科階段。比如,越來越多的父母介入孩子博士階段的錄取流程,訪問校園並打電話要求與招生官會面。

這樣的事例,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直升機式育兒方式正在飛速席捲世界各個角落。

這種新型育兒方式,不僅僅意味著時時刻刻的監視與保護孩子,還意味著插手孩子在學校(甚至是大學)的表現、孩子選擇的活動,甚至孩子的交友與戀愛。

史丹福大學前本科生教務主任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在那本《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中反覆強調過度養育的危害,誡父母要「及時牽手,適時放手」,並在書中附上了如何平衡給孩子足夠的支持和讓他們自主選擇人生的問題。

比起像直升機一樣在孩子頭頂盤旋,父母更應該教會他們如何思考、如何面對掙扎的人生常態,最最重要的是如何激發他們的自我效能。

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

「自我效能意味著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實現目標及把控局面。它意味著你相信自己做事情的能力,而不是父母幫助你,或者替你做事情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自我效能的建立取決於童年時期反覆試錯的機會,這就是『童年』給一個成長中的人帶來的人生價值。」

雖然我們都知道,娃養的好不好,不能完全讓父母的教養方式來背鍋,還有其他因素也同樣在影響著娃的成長。但我們也同樣不能否認,教養方式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僅僅讓大家知道有這四種經典的教養方式,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通過文中的坐標軸,時時回看,時時審視自己的育兒風格,找到最合適孩子的相處方式,才是此文的初衷。

最後,把海姆·G·吉諾特《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的一段話送給大家共勉:

光有愛是不夠的,觀察力也不足以勝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

愛不僅僅是感情和激情,愛是一個系統,包括態度和一系列的行為,使愛的人和被愛的人的生活得到升華。浪漫的愛經常是盲目的,它只承認所愛的人的優點,卻看不到他的缺點。

相反,理智的愛在接受長處的同時並不拒絕短處。理智的愛,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不會試圖利用或佔有對方。

每個人都只屬於他或她自己。這樣的愛給每個人自由發展的機會,使每個人都成為最好的自己。

那我們是不是也願意,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性來尊重,在適度的規則內,讓他們做自己呢?

-END-

參考來源:

https://www.parentingforbrain.com/4-baumrind-parenting-styles/

https://my.vanderbilt.edu/developmentalpsychologyblog/2014/05/traditional-parenting-styles-tried-and-true-or-dated-an-analysis-baumrind%E2%80%99s-parenting-styles-and-modern-parenting-advice-2/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 從0歲到青少年》

相關焦點

  • 新潮育兒鄙視鏈:雞娃,牛娃,普娃?網友:雞娃已成流行病
    真的是沒有想到,養娃的道路上面也有鄙視鏈。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孩子之間的競爭,同時也是孩子家長之間的競爭。最近就有一個新潮育兒鄙視鏈的出現,雞娃,渣娃,普娃,牛蛙,素雞,這種新的育兒鄙視鏈已經開始慢慢滲入到家長圈了,快到看看自己家的娃娃屬於哪種吧?
  • 牛娃跟普娃的差距不在智商,關鍵還是這3個字決定!(父母必讀)
    昨天跟朋友一起約吃飯,吃著吃著她就唉聲嘆氣,哭喪著臉跟我開啟吐槽模式。「好煩啊!我發現兒子現在好笨,一道題我講三遍他都聽不懂。"「鄰居孩子學習特別好,人家今年小升初,聽說競爭特別激烈,一點都不敢鬆懈。我們這都四年級了還這樣,我都要崩潰了。」
  • 蒼井空高調曬娃,評論區卻炸鍋了,教養是孩子一生的修行
    每一個媽媽有孩子後都喜歡在朋友圈曬娃,和別人分享初為人母的喜悅和孩子最美好的一面。和普通人一樣,網絡明星也喜歡曬娃。大多時候大眾還是喜歡看的,但是有一個明星曬娃網友卻不買帳。她就是日本影星——蒼井空。她可以說是紅透了大江南北,早年帶給我們許多經典影視作品。
  • 眺望小升初,數學常拿滿分的3年級普娃女兒小學下半程自雞規劃
    列舉這些是為了讓大家認清現實,不要口上說自己娃是普娃,心理的期待和規劃卻是往這人群1%不到的定位奔去,最後用超高難度和強度將本來有希望學好的孩子徹底被毀掉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興趣,合適的定位,可以幫助普娃乘風破浪。普娃要和普娃比,目標是超越其他的普娃。同時儘量均衡發展,爭取超過一些偷懶睡覺、偏科或者自主招生策略失敗但也來不及調頭的牛蛙。
  • 5歲女兒和爸爸等地鐵照片火了,最高級的「炫富」,就是娃有教養
    教養好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會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會禮貌待人,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跟有教養的人相處溝通,總是給人一種如沐春風般的舒服的感覺。有教養的人什麼樣子的?最近一張照片在網上火了,這是一個5歲的女兒和爸爸等地鐵的照片,這張照片告訴人們最高級的炫富就是孩子有教養了。
  • 5歲女兒和爸爸等地鐵照片火了,最高級的「炫富」,就是娃有教養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教養,體現了一個人的行為規範與道德修養,體現著一個家庭的家教家風。教養好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會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會禮貌待人,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跟有教養的人相處溝通,總是給人一種如沐春風般的舒服的感覺。
  • 網友爆笑演繹,曾經的娃當了媽,和之前父母的帶娃方式有什麼區別
    但是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小時候那批「自由不羈」的孩子,成了父母以後,依舊再育兒路上「放飛自我」。如今的媽媽和孩子二十多年過去了,這類年輕人也當了媽媽,但是和上一輩自己的媽媽帶娃方式完全不同,就拿早上為孩子起床做準備來說。孩子:「媽媽你快起來呀,我上學要遲到了。你不是也要上班嗎?」
  • 媽媽和奶奶帶娃差距有多大?看完後,你還敢讓奶奶帶娃嗎
    文/小茹爸爸育兒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有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夢想,但是想要讓孩子變得優異過人,在孩子的養育方面就需要下非常大的功夫。
  • 有兩件事≠沒教養,父母鼓勵孩子勇敢做,娃長大後可能會給你驚喜
    事情是這樣的,女兒有一件很寶貴的兔子玩偶,她十分喜歡。而這天,有親戚帶著一個跟女兒看起來差不多大的孩子來看望婆婆,結果一來就相中了女兒手裡的玩偶,因此哭著鬧著要,而女兒卻依舊緊緊地護著自己的玩偶。見狀,婆婆一把拽走女兒手中的玩具,並說道:「小孩要學會分享。」
  • 沒時間陪娃?你跟娃的情感連接才是親子關係的關鍵
    」比如你是職場父母,每天起早貪黑工作,早上出門上班娃還沒醒,晚上回家娃又睡下,好不容易到周末又想睡懶覺,娃找你玩,你又各種理由拒絕,你想這樣的親子關係怎麼能好?更別提有什麼情感連接了。如果你是這種情況,那可以試著出門前給娃錄製一個自己給娃問早安,然後說說你今天的計劃或者你上班了等等這些的簡短小視頻。
  • 國慶帶娃出遊,真正的教養在路上
    其實,這種「包辦式」的旅行,很難讓孩子學到一些知識、技能和本領,反而浪費了大好的學習和教養機會。在這個國慶長假,讓你和孩子共同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旅途。假期帶娃旅行的好處1、給孩子探索世界的機會當孩子來到一個陌生地方時,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總是喜歡不停地東張西望。
  • 娃的天賦有多重要?如何看出娃是普還是牛?
    不過雖然說識字認知在我看來是正常,但是娃的數學著實出乎我的意料。剛滿四歲的時候,幼兒園老師發來了他口算四位數加法的視頻,我震驚了,瞬間覺得既欣喜又壓力巨大,畢竟對於正兒八經的數學學習,當時我是一竅不通的。於是我開始多方學習查找,想辦法找到了各類培訓機構和資深數學老師,希望至少在方向上,我能不拖娃的後腿。畢竟我娃如此有天賦。
  • 你意識到你正在延續父母輩的方式帶娃嗎?
    她年輕漂亮,但是神情看起來十分焦慮,剛坐下來就開始大倒苦水:「蔣老師,我們家現在鬧翻天了,我真不知道該怎麼平衡家裡孩子之間的關係。大寶每天跟妹妹們吃醋爭寵,怎麼哄都沒辦法,二寶為了吸引注意力,經常...」 聊著聊著,我腦海中對這個家庭慢慢有了一副畫面: 一個4歲的小姐姐常常跟2歲的雙胞胎妹妹們爭寵。
  • 「媽媽帶娃」和「奶奶帶娃」區別有多大?寶媽曬圖後:一目了然
    而這些孩子,都統一有個特徵,那就是,一般都是由年輕媽媽親自照顧的,如果有老人,那頂多也就是搭把手。那麼,奶奶帶的娃又是什麼樣的呢?「媽媽帶娃」和「奶奶帶娃」區別有多大?通過寶媽們的現身說法,加上對比足夠強烈的照片,不得不說「媽媽帶娃」和「奶奶帶娃」,區別可真是一目了然啊!老人帶娃與父母有分歧,該怎麼辦?
  • 「媽媽帶娃」和「奶奶帶娃」區別有多大?寶媽曬圖後:一目了然
    和「奶奶帶娃」區別有多大?>老人帶娃與父母有分歧畢竟是兩代人,因此在帶娃上,老人和年輕父母在方式方法上,有出入也很正常。老人幫忙帶娃,只是起個輔助作用,主要的還是要自己來的。父母老人各司其位,擺正自己位置,明白誰主誰輔,自然矛盾就能少很多。
  • 賈靜雯女兒微博爆粗遭網友怒批沒有教養,說髒話跟教養有多大關係
    那麼問題來了,說髒話,到底跟教養有無關係?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說說人為什麼要講髒話,說髒話的分幾種人。1,大部分人講髒話的時候往往是情緒相對失控的時候,通過講髒話發洩壞情緒。但我相信一定有從來不說髒話的人,哪怕逼急了也只是在心裡來一句國罵,嘴上並不爆粗。那麼說髒話和教養有無關係?答案是肯定的,有,但不具備必然關係。
  • 三種常見的老人帶娃方式,正在破壞孩子的社交能力,別不重視
    因為平時在白天大多數的時間都是跟奶奶在一起的,而奶奶看朵朵的方式就是讓朵朵自己去玩兒,她只負責看著。朵朵奶奶平時跟孩子很少交流,只有在跟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才會說話,也不會引導孩子去跟自己溝通。這樣的教養方式,會使孩子缺乏與同齡人交往的經驗,人際交往能力自然會比較弱。有些老人帶娃會比較謹慎,為了能保證孩子的安全,就限制了孩子的活動。比如,減少孩子去戶外活動的機會。或者是不讓孩子跟小夥伴們一起玩,生怕磕到碰到。
  • 寶寶多大能聽懂大人說話?到這個月齡後,父母就別在娃面前爭吵了
    不過笑笑和老公的感情,在有了寶寶以後,總是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發生爭吵。並且夫妻倆覺得寶寶還是個小嬰兒,肯定什麼都不懂,所以從不會避諱孩子的面。不過最近笑笑發現寶寶有些不對勁,女兒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急躁,而且只要笑笑與老公出現爭吵,寶寶就開始哇哇大哭,看著可憐很。笑笑和老公意識到,很可能是兩人的爭吵給娃嚇到了,從而使寶寶變成這樣。
  • 「窮養」與「富養」差距多大?蔡國慶與鄧超的養娃方式,差距明顯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的教養方式一直以來都是大眾的關注重點,也一直處於議論的中心,對待孩子是採用富養還是窮養成為許多年輕父母的難題。一味地按照性別區分採用富養還是窮養的形式是片面的,按此方式教育孩子,並不一定能讓孩子朝著自己所期盼的方向發展。
  • 9歲FCE,5年閱讀小說1000+,普娃書單什麼樣?
    再看自己的孩子,算了,還是看別人家的吧。有句話說的好:「你只看到我的成功,卻沒看到我的汗水跟付出。」01普娃變牛娃,閱讀牛蛙是怎樣煉成的牛娃的書單與牛蛙媽媽的聊天截圖普媽如何擇書?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一種修行。孩子開掛的人生,離不開父母的正確選擇。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