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小升初都進入了倒計時,每到這個時候,家長們就坐不住了。
看著人家曬的孩子履歷表,很多寶媽感嘆:這麼多牛娃!讓我們這些智商平平的普娃怎麼過?
昨天跟朋友一起約吃飯,吃著吃著她就唉聲嘆氣,哭喪著臉跟我開啟吐槽模式。
「好煩啊!我發現兒子現在好笨,一道題我講三遍他都聽不懂。"「鄰居孩子學習特別好,人家今年小升初,聽說競爭特別激烈,一點都不敢鬆懈。我們這都四年級了還這樣,我都要崩潰了。」「上周老師剛找我談話,說他聽不進去課,上課不到一刻鐘就開始打瞌睡。」「就連輔導班的老師貌似都有點生氣了,說講的知識點,隔一天就不記得了。」「真是愁死我了,我都懷疑我兒子智商了。」
哎!真是滿滿的懷疑和負能量啊!
其實牛娃和普娃的智商,真的沒有多大差距。曾經有跟蹤調查發現,除了特殊的智障者,一個班40個人,幾乎找不出哪個智商特別高或者特別低的,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那差距到底在哪裡呢?
其實智商平平的孩子照樣能成為「牛娃」,關鍵因素只有一點。
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賈伯斯的早期合伙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是一個電腦奇才,他也曾為孩子的學習問題困惑和苦惱過。
老師委婉的通知沃茲尼亞克,說他的孩子不愛學習,可能很難再繼續完成學業了。沃茲尼亞克根本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面對孩子即將輟學的局面,更沒想到自己也會變得束手無策。
他經過認真的思考,決定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兒子身上,無論如何都要幫助孩子走出厭學的陰影。
沃茲尼亞克從主動配合孩子的節奏開始,以一個朋友而非家長的身份和兒子一起學習,一起玩遊戲,並想方設法的鼓勵孩子的好奇,培養孩子的興趣。
這個過程可能是很多家長無法想像的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想讓孩子走出陰影所需要的耐心和精力,絕對在考驗著家長。
在沃茲尼亞克的鼓勵好奇、發現興趣和耐心陪伴下,孩子終於趕上了學習進度,而在這個過程中所培養起來的習慣和興趣,更促使孩子不斷進取,最終取得了A+的成績,拿到了班級最高分,並且在以後的中學階段和高中階段都成為全校成績最優異的孩子。從學渣到學霸的蛻變,靠的卻不是智商。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有無限潛能的,讓孩子變得有創造力,遠遠超過智力。
法國著名學者盧梭曾經這樣敘述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
這其實也是所有良好教育的基本原則,更是牛娃區別與普娃的關鍵所在。
好奇心是取得成就的能動力,更是牛娃與普娃差距的根本原因。
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再加以引導使之成為興趣,就能成為孩子求知的動力,那麼主動學習便成了孩子自覺的一種能力。
比如同樣一個問題,有的人覺得老師布置了十題就做十題。而富有好奇心的孩子就會想為什麼是這十題,有什麼聯繫,解題思路可以互換嗎?共用了什麼公式嗎?這麼一波走下來,好奇就讓他學會了深度思考和舉一反三,人家腦門上就自動被貼著「優秀」二字了。
孩子學習不專心,不用心,忘性大,說來說去還是沒興趣呀。不想學,不想下功夫記,課程不好玩,為了父母而學,想想都挺累的。
優秀的老師不僅僅只是知識的輸出,他還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挑起學生的熱情,贏得學生的關注。
優秀的父母不僅僅只是強制的命令,他還會觀察孩子的興趣,激發孩子的好奇,呵護孩子的天性。
如果你能燃起孩子心性的好奇之火,絕大多數都可以主動學習,無需外援。每個孩子天生就會學習,是激發或者是扼殺這種天賦對孩子會產生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