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一步錯、步步錯。
所以,在每一次選擇上,儘可能少出錯。
所以,很多人為人父母后,為了避免子女走彎路,儘可能地幫助子女鋪路。
人們常說,不能輸在起跑線。
但很多時候,比賽哨聲還未吹響,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
或者,有的人,根本就沒有起跑線。
出生在物質優渥家庭的孩子,起跑線不一樣,
手持京津滬戶口的孩子,起跑線不一樣。
天時地利的孩子,等待著人和,
而很多普通家庭的養娃之路,是拼不動的,甚至連拼的資本都沒有。
近幾年特別盛行兩類娃,「牛娃」和「普娃」,
在帝都,我看到很多放養的「普娃」,也聽說過一些早培的「牛娃」,
過去偶爾聽說的少年大學生,已不再是罕見之事。
在帝都,每年四五年級的孩子,都已經在各種名校的選拔中了,
這些被提前錄取初中的孩子,拿到了小升初通行證,
可以說一隻腳已經邁向了名校的大學校門。
這些「早培」的孩子不容易,家長更不容易。
先甭說孩子能不能拼出來,
家長是熬不住的。
數學杯賽獎項、英語劍橋證書、區三好、科技賽獎項,
孩子不是書呆子,而是全能選手,
還沒「培」出來,很多家長已經「陪」不下去了!
自從兒子上了小學,我開始關注起了「北京小升初」,
時常穿梭於各類公眾號和講座,
漸漸發現,原以為一直放養的兒子是「普娃」,
其實是第三類「娃」——「郊區娃」!
郊區娃,
有著北京的戶籍,沒有北京人開闊的眼界,
有著北京的學籍,沒有北京優質的教育資源,
有著北京生源的優勢,沒有北京良好的教育環境。
就連「小升初」向前衝、往外拼,
都有著各種桎梏。
孩子們第一次的拼,是拼「小升初」,
但只有人大附、八少八素、十一學校,才是沒有學籍門檻的,
而這難度和運氣,怎一個拼字了得!
市裡的孩子,想的是怎麼上211、985,
海澱的孩子,想的是怎麼上清北、劍橋斯坦福,
郊區的孩子,想的是怎麼能上本科,
是的,二本也行。
(很多聲音說這不是在貶低嘲笑,但的確數字證明了差距)
這就是我所了解到的外部評價和內部評估的結果!
那對於「郊區娃」小升初,還要不要拼一把呢?
我覺得腳踏實地地往前走吧!
即使進不了名校初中,還一次拼的機會,
就是——「拼中考」,
至少對未來六年的中學學習,
還是有助力的!
面臨現在中考10門功課的壓力,
必須要做好準備工作。
§ 英語:趁早學,因為中學科目太多,得節省時間分給其他!
§ 數學:課業成績不錯的話,接觸奧數,對中學的學習幫助很大!
§ 語文:閱讀不能停,未來的副科也是靠閱讀來理解消化的!
§ 副科:多讀科普讀物,找到自己的興趣科目,為未來高考選科目做準備!
§ 體育: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用說了!
§ 藝術:一個興趣,發展成特長,也挺好的。以後,沒時間了!
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適合自己孩子的,適合自己孩子節奏的,才是最好的。
而小學期間,真正重要的是——
學習習慣(時間利用、習慣學習)>學習能力(接收新知識)>學習興趣(成就感)>學習知識(思維方式)
千萬不要透支時間和體力,浪費時間做無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