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這樣的育兒觀點:責任都是父母的,子女是任父母擺布的無辜羔羊。真的是這樣嗎?
任何關係不應該都是雙方互動的結果嗎?親子關係作為人際關係的一種,除了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子女對父母的影響,就不重要了嗎?
果仁媽今天的文章,非常有意思,帶你從遺傳行為學,從基因的角度探討下孩子的天生特質,對你成為一個什麼樣父母的影響。
本文轉自「各色DNA」,ID:geseloveyou,
轉載已獲授權。
大家好,我是雷雷,研究了8年的遺傳學。在主導研發一個用基因檢測+心理學研究的工具時,我曾系統梳理了一個遺傳率公式,來說明基因對每個特徵影響有多大:
這個公式很直觀地告訴我們:對不同特徵,基因和生活經歷角色重要程度不一樣。
但說實話,我一直對這個公式很不滿意:兩者關係並不是加法這麼簡單,這個公式省略的信息量太大了,我覺得你應該知道更多。
先樹一個靶子:那些說「原生家庭」是偽科學的文章,通常不太懂行為遺傳學。
也許是出於對「父母皆禍害」這種論調的厭惡,對於家庭環境影響的討論,這幾年又滑到了另外一個極端:
我非常贊同把人們一直忽略的「基因」納入到家庭影響討論中,但是這些數據並不意味著家庭沒有影響,更不意味著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不重要。所以,
這些影響因素是怎麼算出來的?
基因到底怎樣影響了父母和子女的互動?
到底什麼「更重要」,上面的結論錯在哪?
接下來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我想送給喜歡探索複雜問題的好奇心人類,以及所有對「原生家庭」話題感興趣的人。
1
為什麼有人覺得「家庭對人無影響」?
家庭影響是一個科學問題,要用研究數據說話。
從研究對象來看,家庭對每個人影響情況各異,科學家難以回答對每個單獨的個體來說,家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但可以回答當人群足夠大的時候,即在多個家庭裡,家庭產生影響的整體趨勢。
行為遺傳學的研究思路是,統計一群人內部的差異性,然後把導致差異產生的原因,嘗試分解到 3 個籃子裡:
A: 基因 ( Additive Genetic Variance),即遺傳物質。
C: 共享環境 ( Common 或者 shared Environment ),共同的生活環境,比如家庭。
E: 非共享環境 (Non-shared Environment),除了上述 2 部分的其他因素。
這就是行為遺傳學中的 ACE 模型。通過 ACE 模型,我們可以得到基因,共享環境和非共享環境對人某種表現的影響大小。
為什麼可以這麼做?以下是基本原理,如果你不想深入了解,也可跳過這部分,對後續理解影響不大。
這得從建模使用的數據來源——雙胞胎說起。
雙胞胎主要分為 2 類,1 類是同卵雙胞胎,基因幾乎 100% 一致,長相更相似,另 1 類是異卵雙胞胎,從群體水平看,約有 50% 的基因一致,和親兄弟姐妹類似。除此之外,雙胞胎還有個特點,一起出生,一起養育在同一個家庭中。
以情緒穩定性為例,我們可以計算出同卵雙胞胎的一致性,且讓一對同卵雙胞胎更相似的原因來自:同樣的基因和同樣的養育家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公式:
同卵雙胞胎一致表現 = 基因 + 共享環境
同卵雙胞胎不一致表現 = 1 - 同卵雙胞胎一致表現 = 非共享環境
通過這 2 個公式我們可以把「非共享環境」的影響大小計算出來。
異卵雙胞胎一致表現也是可以計算出來的,且我們知道:
異卵雙胞胎的一致表現 = 1/2 基因 + 共享環境
所以通過比較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一致表現的差異,可以計算基因的影響。
非共享環境和基因的影響都計算出來了,那共享環境的影響大小也可以確定。
以上為一簡易算法,方便理解。
行為遺傳學家 Thomas J. Bouchard主導了明尼蘇達大學的雙胞胎項目。早在 1981 年,關於雙胞胎的研究已經得出了一些結論,他在一次採訪中這麼說到:我看著這些數據,我也正在收集新的數據,但是我仍然非常震驚,我現在沒法冷靜下來完全消化一些結論。
2004 年,他總結了多個心理學特徵的 ACE 模型結論,各色 DNA 解讀報告中提供的遺傳率公式,很多也來自這篇總結研究:
👆數據來源:Bouchard Jr, T. J. (2004). Genetic influence on human psychological traits: A surve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4), 148-151.第 1 列是心理學特徵,由於表格較長,只列出了人格和智商 2 大部分。
紅色第 1 列是遺傳率(heritability),對應 ACE 模型中的 A ,指的是基因對該特徵群體內部差異的解釋率,數字越大,說明這個特徵受基因影響越大。
紅色第 2 列是共享環境 ( shared environmental effect ),對應 ACE 模型中的 C,可簡單理解為生活在同一家庭所帶來的相同影響。你會看到,內外向、宜人性、盡責性、情緒穩定性和開放性,都不受這部分的影響,它們的效應都是 0。
所以你是不是也會在內心默默得出「家庭不重要」的結論?這就是一些人認為「家庭無影響」的主要證據。
所以,他們到底有沒有錯?我先賣個關子,我們還是先從基因講起。
2
父母怎麼對待你,也受你的基因影響
其實讓 Bouchard 震驚的是,基因的影響竟然這麼大,這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不符合「政治正確」,畢竟很多人會將 「基因」 和 「無法改變」聯繫在一起。
隨著表觀遺傳學的發展,我們知道雖然基因很難改變,但基因的表達其實受環境調控。但無論如何,基因相關的研究結論總是給人一種宿命的無力感。
所以發現基因的力量後,行為遺傳學家開始關注,基因在父母跟子女的互動中,扮演什麼角色?
在發展心理學中,把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叫做「 父母教養方式 」。這個領域的研究歷史悠久。最經典的理論,是勞倫斯·斯坦伯格對父母類型的劃分。
他根據父母對孩子要求嚴格程度,以及對孩子需求的響應程度,分出了四類父母:
你可以在很多育兒科普中看到這種分類下得出的研究結論,例如:
這些結論沒有錯,但是這些結論會給人留下一種印象:責任都是父母的,子女是任父母擺布的無辜羔羊。
但任何關係不應該是雙方互動的結果嗎?親子關係作為人際關係的一種,除了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子女對父母的影響,就不重要了嗎?
而且,如果基因真的那麼重要的話,那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基因是不是也應該「負點責」?
我們看一下研究者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
第一個結論 :沒錯,父母的很多行為,其實是被子女的基因「誘發」的。
由於美國的收養制度相對完善,有研究者統計了 45 個處於青春期的收養家庭的孩子。這些孩子的親生父母至少有一個存在行為問題——比如酗酒和暴力等,而養父母則非常「清白」。
結果發現,親生父母的心理問題得分和養父母消極教育孩子的方式竟然有關係。具體來說就是:養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會受到孩子天生特質的影響。
父母養育,或者說教養方式在父母和孩子的互動中形成。當親生父母把「攻擊行為」基因遺傳給孩子,孩子有了「不聽話」的特質後,就會誘發養父母更「粗暴和冷漠」地對待他們。
這種互動模式,叫做喚起(evocative)模式,即孩子天生的特質,引發父母特定的反應。
這並不難理解,人際互動中,人們的情緒行為經常會受到對方影響,父母也只是普通人。在養育「天生 hard 模式」兒童的時候,會經歷更多挫折,犯更多錯誤,需要更長時間的磨合,才能達成互相的理解。
除了「喚起」模式之外,研究者發現,孩子基因類型影響親子關係的另外兩種模式:
被動(passive)模式 :因為孩子和父母有基因共享,父母行為和孩子行為之間的一致性會互相強化,比如父母本身就注意力有問題,孩子也更可能分心多動,整個家庭互相「傳染」,看起來都越來越「丟三落四不靠譜」。
主動(active)模式 :孩子由於基因有某些傾向,且會自己更傾向於選擇相應的行為,例如外向孩子會更喜歡找同伴玩,內向的孩子更想自己一個人看書,慢慢地,兩個人的生活方式開始差異顯著。如果這些傾向受到來自父母或者其他人鼓勵,就會形成越來越穩定的行為模式。
這就是個人選擇的力量了:在一個鼓勵「做自己」的環境中,人的個性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被放大。
看到這裡你大概能感受到了:基因與環境的力量,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是交織在一起,互相作用的。
比糾結「哪個影響更大」更有價值的,是增強對每種力量發揮作用方式的「覺察」,去主動操控命運的齒輪,而不是全然被生活的慣性推著走。
第二個問題的結論 ,可能會讓父母感覺同時感覺寬慰和壓力。孩子的基因會影響父母如何教養孩子,但是佔的比例沒那麼大。根據來自孩子的反饋評估:
爸媽是否關愛,基因影響 35% 左右;
爸媽是否專制,基因影響 15% 左右;
爸媽是否過度保護,基因影響 23% 左右;
我們現在知道,關愛和嚴格要求同樣重要,也同樣需要「適可而止」。在這件事上,父母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找到最適合的尺度。
👆數據來源:Kendler, K. S., & Baker, J. H. (2007). Genetic influences on measures of the environ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7(5), 615-626.3
「家庭不重要」的觀點,到底錯在哪裡?
之前,我在微博上徵集了兩個投票,對比結果非常有意思。
一方面,大部分人認為,父母對自己影響很大;另一方面,大家同樣也認為,同一對父母養出的孩子,差異較大。
所以,在非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真的「區別對待」了不同的孩子嗎?
想要讓父母主動承認自己偏心,真的太難了。他們幾乎下意識地覺得,自己是公平和一視同仁的。但各色大部分用戶都是沒有生育子女的年輕人,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態度會更「客觀」一點。
沒錯,孩子的角度是對的:家長的確會「偏心」,這是有家庭觀察研究支持的。父母一邊區別對待著不同孩子,一邊有些「嘴硬」。
為什麼講這個?
再回到我們一開始的 ACE 模型,有人認為「共享環境」= 0,即家庭影響等於 0。這個認識是錯誤的。因為不能把家庭影響等同於共享環境。
共享環境是指,那些讓生活在同一個家庭的孩子更相似的,除了基因之外的共同因素。
而父母不同對待孩子的方式,顯然很大一部分不屬於這部分,而是ACE 模型中的 E 因素:非共享環境(Non-shared Environment)。
以內外向性格為例,共享環境幾乎沒有影響,而 E 因素的影響為 46%。這裡面可能就包括了家長可能更鼓勵外向的孩子參與社交活動的「偏心」因素。
除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之外,還有哪些 E 因素在發揮作用,你能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找到線索嗎?
4
理解基因的力量,才能更自如地掌控環境
重新回到「基因+生活經歷 = 現在的你」這個公式上。
現在你已經知道,基因的影響沒那麼簡單。
同樣的,環境也不止有「家庭」部分。讓我們把審視人生經歷的視角,從家庭小環境中轉移出來。你會看到,社會背景,時代精神,歷史傳統,這些更宏大的背景因素,影響著每個家庭,也影響著逐漸從家庭走出來的你。
例如,受東亞文化影響的孩子,往往會更社恐一點。當代年輕人從事危險行為的比例正在逐年降低。同時,預期壽命正在以每十年增加兩歲的速度提高。
在一些 DNA 的解讀報告中,你可以看到數百種不同的環境因素,如何影響了你在每一個特徵上的表現。你對每種因素的影響越深刻,越知道他們如何交織在一起,塑造了現在的你。
我很欣慰現在討論基因的聲音越來越多,但也絕不願意看到大家把目光僅僅聚焦在基因上。我們常說,做父母需要考試,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應該出什麼題呢?
在我看來,能夠從多個角度認識和剖析自我,覺察到自己情緒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會在育兒的時候,能放過自己,也能放過孩子,能找到更「舒服」的相處模式。
最後,儘管我始終反對過度強調「基因」,但孩子生來不是一張白紙,而是有自己的天生傾向。了解基因在成長中發揮的作用,會讓自己壓力小一些,也會讓孩子壓力小一些。
Q:你父母偏心嗎?你對待孩子偏心嗎??~留言區聊聊吧~
作者 | 雷雷,各色DNA研究員
參考資料 | Plomin, R. (2011). Commentary: Why are children in the same family so different? Non-shared environment three decades la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40(3), 582-592.
Mitchell, K. J. (2018). Innate: How the wiring of our brains shapes who we a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