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展的角度講,孩子懂得說謊、會說謊,意味著孩子心理能力獲得較大的提升,比如了解他人想法或意圖。因為說謊的前提是需要理解說謊背後的意圖,把握對方的心理狀態。
2-3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會說謊。但小學前的孩子說謊與小學後的說謊有本質的區別。小學前的孩子不能正確區分自己想像的內容和真實發生的事情,他們的謊言帶有濃烈的幻想色彩,與誠實無關。
一般來說,6歲以上的孩子的說謊能力有質的提升,他們懂得包裝自己的謊言、試圖隱瞞自己的真實目的,通過其他事情來提高謊言的可信度。例如,孩子為了拿到零花錢,騙父母說學校又要收費了。
不適當的獎勵和懲罰都會增加孩子說謊的可能性。
很多時候,孩子說謊是為了趨利避害。當孩子明白做錯事會受到懲罰,會產生恐懼心理,潛意識想逃避懲罰,於是他們可能會選擇撒謊。有研究表明,過分的追問會增加孩子說謊的概率。
有時,為了得到獎勵,孩子也會說謊。並且獎勵的吸引力越大,孩子說謊的行為就越多,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即當成人曾因為孩子說謊而獎勵孩子,未來孩子說謊的概率將提升。
小學生渴望得到尊重和表揚,也越來越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評價。於是,為了滿足自己受到尊重的心理,孩子會說謊,誇大孩子的經歷或能力。
比如,為了獲得同學的羨慕,孩子撒謊說自己的爸爸媽媽在暑假帶自己環遊世界,非常好玩。
1.關注孩子的說謊行為,分析撒謊背後的原因
關注撒謊背後的原因,而不僅僅是撒謊行為本身。當發現孩子撒謊的時候,家長要準確地了解撒謊背後的原因,不要將自己「臆想」的內容強加在孩子身上。當家長與孩子一起解決相關問題後,讓孩子明白直面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例如,晚上臨睡覺前,你問孩子刷牙了嗎?孩子看著你的眼睛說:「我刷牙了,媽媽。」你很清楚她沒有刷牙。這個時候先別著急把注意力放在「她居然會撒謊了」這件事情上,而是要搞清楚她為什麼撒謊。這個時候她可能會說「媽媽,我想讓你多陪我一會兒,刷牙太浪費時間了。」「刷牙太無聊了」「牙膏的味道一點也不好聞,我不喜歡」。瞧,把這些問題解決掉,她就會刷牙了。另外,也要耐心的告訴孩子,有問題可以一起解決,但是不要撒謊。
2.為孩子樹立誠實的榜樣
家長也要為孩子樹立誠實的榜樣,在孩子面前不說謊、說實話。父母的言行會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這不但能避免孩子受到其他不良信息的影響,同時也能堅定孩子保持誠實的價值觀。
3.針對不同的撒謊現象,進行區分對待
如果孩子是為了避免給他人造成傷害、考慮到他人的感受而撒謊,家長可以跟孩子討論說謊的理由,談談善意的謊言和一般謊言有什麼區別,以免孩子對誠實的含義產生疑惑。
如果孩子是為了掩飾自己的錯誤、躲避懲罰而撒謊,家長就要嚴肅對待。家長與孩子進行交流,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4.正確使用獎勵和懲罰,避免增加孩子的說謊行為
切勿獎勵孩子的撒謊行為,否則會增加孩子說謊的頻率。當發現孩子撒謊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地指出來,並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
例如,爸爸為了不想接電話赴飯局,讓孩子在電話中告訴對方爸爸不在家。當孩子完成撒謊任務時,對孩子進行獎勵。這種是不恰當的獎勵,會讓孩子認為撒謊是一件正確的事情。
5.在獎勵孩子的時候,多使用精神獎勵,減少獎勵對孩子說謊的誘惑性。
例如,給孩子買夢寐以求的圖書、允許孩子多看半個小時的動畫片、增加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