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漫畫:孩子毛病的根源是家庭教養態度

2021-02-28 貞吉心育

南安•貞吉心育:親子教育,孩子心理成長,青春叛逆,父母智慧,專家指引一路同行!


      在教養孩子的生活中,家長常常埋怨孩子各種問題:愛粘人、行動拖拉、脾氣不好等,可是卻忽略了問題孩子根本不是天生的,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問題家長。

       現在以下是一組來自CureJoy的英文漫畫,說的正是家長的一些不良教育方式。  希望大家能進行思考:家長是不是只顧著做孩子成長的「監督者」,而忘記了與孩子共同成長?

1、如果你的孩子總是故意打擾你,可能是因為你和他的身體親密度不夠,他渴望和你接觸。


       孩子這樣做並不是成心跟你過不去,而是在清楚地向你發出信號:「爸爸、媽媽,我需要更多跟你在一起的時間!」爸爸、媽媽對孩子陪伴時間和質量的缺乏,才會導致孩子安全感不足。他是藉機向爸爸、媽媽表示愛,同時也是在要求爸爸、媽媽對自己證實他們的愛。記住,「推開」孩子的前提一定是先滿足孩子。

2、如果你的孩子撒謊,可能是因為你曾過度指責他的錯誤。


        從親子關係的模式來看,孩子犯錯被罵的越厲,之後說謊的概率越高。為什麼?撒謊的目的是趨利避害,假如孩子之前有過被父母嚴厲指責的經歷,那麼他會害怕,因承受不住壓力說謊就成為必然。因此,父母先嘗試理解孩,接納他的行為,當然接納並不代表認同。接著,需要一個很好的溝通方式,那孩子會慢慢改變這個「毛病」的。當然,當孩子「被指責」的壓力小了,也就不需要說謊否認了。

3、如果你家的孩子缺乏自信,可能是因為你給他的建議比鼓勵多。


       許多父母錯誤地認為孩子需要的就是教育,而教育更多的就是灌輸和訓導。他們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孩子你該怎麼做,缺疏忽了孩子的心理和想法。  對於孩子來說,成功體驗會成為他繼續嘗試事物的動力之一。平時,強調孩子的優勢,鼓勵孩子勇於嘗試,獲得成功體驗越多的孩子就越自信。

4、如果孩子不敢堅持自己的意願,可能是因為他從小就被當眾訓斥。即使是在兄弟姐妹或親友面前,父母們也別這樣做。


        當眾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好事,不但親子矛盾公開激化,而且讓其他人側目、圍觀,造成尷尬,更重要引起孩子自卑,膽小,不敢與人相處等。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外面、無論孩子年齡大小,家長都應該給孩子時間,傾聽孩子的想法。

5、如果父母啥都給孩子買,但他還是去拿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可能是因為你沒有給他選擇的機會。


        家長給孩子買了一堆東西,都不及他很早之前自己挑選的其中一個。為什麼?因為這才是他喜歡的。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自作主張的給與孩子一切我們所認為好的,並且信誓旦旦:「這是為你好。」就這樣,在愛的光環下,孩子猶如父母的木偶,選擇權被無情地剝奪了。愛和自由並不衝突,多點選擇給孩子吧。

6、如果你家的孩子比較懦弱,可能是因為你總是及時幫他。爸爸、媽媽們,咱們無需為孩子掃除人生道路上的所有當路虎。 


        沒有遭遇失敗的人生既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完整的。家長們如果過分地包辦孩子的事情,那麼孩子永遠順風順水,不會感受失敗的滋味。孩子將來總要適應社會,我們要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要充分地相信孩子,即使他們做得並不好,也要讓孩子從小明白失敗並不是一件壞事。

7、如果你的孩子的嫉妒心強,可能是因為你經常拿娃和隔壁「小明」比較。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長大有出息,正所謂恨鐵不成鋼,但是鋼不是「恨」成的,是「煉」成的。  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本是想暗示孩子向別人好的方面學習。的確,偶爾比較可以增強上進心,但經常被比較,孩子通常會有很多負面情緒:不開心、無安全感、憤怒、嫉妒等。甚至在行為表現方面,出現頑劣、叛逆。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和自己作比較,關注自己孩子每一個微小的進步。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8、如果你的孩子稍微不順心就大發脾氣,可能是因為你對他的表揚不夠,他只有在行為不當時才能獲得你對他的關注。 


        有時侯,媽媽如果只顧著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對別人比對孩子還關注,孩子內心就會有失落感,有時候會通過發脾氣來吸引媽媽的注意。發脾氣是孩子的一個小伎倆。所以,爸爸媽媽要細心觀察,及時了解寶寶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9、如果你的孩子不尊重他人的感受,可能是因為你總是命令孩子,首先你自己就不尊重他。


        有一些時候,孩子們會對大人頤指氣使,甚至出言不遜讓大人下不了臺。然而,他們可能只是單純照搬了家長對自己或別的成人說話時的口氣和語言而已。他們不懂得,對不同的人應該使用不同的態度和口氣。

10、如果你家的孩子總是神神秘秘,啥事都不告訴你,可能是因為你總愛打擊他。


        曾經有人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孩子不願意多和家長說話,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覺得家長的語言讓自己感到煩或者感到受傷。試想:如果有人一次次打擊你,你還願意和他推心置腹嗎?同樣,孩子也是。

11、如果你的孩子沒有禮貌,可能是耳濡目染,從爸爸媽媽或身邊人那裡學來的。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言傳身教之中,身教更重要。比如尊老愛幼、文明禮讓、使用禮貌用語……在一個父母說話全都輕聲細語的家庭中,是培養不出說話喜歡大呼小叫的孩子的。反之,如果家長平時就不注意對待長輩的態度,那麼孩子自然也就有樣學樣,不懂得尊重長輩。

12、您是哪種類型的家長呢:專制型、權威型、不參與型還是縱容型?選擇在於自己。


        我們不是天生的教育高手,也不是天生就會做家長,犯錯沒關係,關鍵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能與孩子相互尊重、共同教育、共同成長。        從今天起,家長們不妨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

心理家專家寄語: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性格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責備孩子缺點的同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自己呢?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吧!


   溫馨提示﹕貞吉心育每個月舉行一至二期的公益活動(沙龍、講座、親子互動遊戲)及工作坊,敬請廣大家長關注並參與。

   希望家長們轉發微信圈廣而告之!提高大眾教養意識!

關注訂閱  及時獲益  提高能力  親子和諧



相關焦點

  • 中國家庭︱教養方式的階層差異從何而來
    他將自己的性格弱點、心理問題以及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於父母從小對自己以「愛」和「保護」為名的過度控制。文章發出來後被國內多家新聞網站轉載,引起了廣泛討論。很多網友回憶了童年時期親子互動中存在的類似問題,反思不健康的親子關係對成年以後性格或行為方式的負面影響。《三字經》有云:養不教,父之過。
  • 「正向教養」之親子溝通公益講座:我們也可以成為優秀的家長
    2019年10月20日下午,由廣州市越秀區齊志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舉辦的「正向教養」之親子溝通公益講座暨第八期「微心願」發放儀式在流花展貿中心豬八戒網流花社區舉行。本次講座由正向教養導師訓練核心導師、親子家庭教育培訓師、青少年拓展教練、擁有14年兒童輔導經驗的江為智導師為現場困境兒童及家庭分析「改錯教育」和「正向教養」的差異,通過體驗式教學方式來傳授「正向教養」親子溝通技巧。
  • 優化家庭隔代教養
    父母有責任撫養教育孩子,即使有老人的幫忙,也要多和孩子交流、 溝通,以彌補老人教育孩子的不足。父母和祖父母的教育常會發生衝突,因此需要不斷溝通。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不妨避開孩子,找個時間和老人好好談談, 多與老人交流新的教育理念、方法。
  • 不同教養態度培養不同性格的孩子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敵意的,孩子就容易學會打架;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羞辱的,孩子就容易變得內疚;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辱罵的,孩子就容易變得膽小、羞怯;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翻老帳的,孩子就容易學會隱藏心裡話;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專制的,孩子就容易學會屈從;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挑剔的
  • 一個家庭最高級的炫富,是養出有教養的孩子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而父母就是手握畫筆的人,孩子最終會變成什麼樣,都依賴於父母如何「動筆」。《熊孩子背後有個熊大人》裡說過:「好習慣不見得會傳代,但壞毛病一定會遺傳。熊孩子之所以熊,恰是因為有熊大人在前面做榜樣。」父母的言行舉止,孩子看在眼裡,學進了心底,也模仿著父母的樣子,去做了一件自以為無比正確的事情。
  • 請做孩子的啦啦隊——母親教養態度對兒童性格特質形成影響的個案研究
    結果發現:母親的教養素質和家庭教育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母親的教養態度決定母親的教養行為和方式;兒童的性格特質形成過程主要受母親的教養態度的影響。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寫的現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語)裡是這麼表述的:態度是指人的舉止神情,對於事情的看法和採取的行動,通過說服可以改變態度;方式是說話做事所採取的方法和形式[3]。而母親教養態度就是指母親的教育觀念、情感的反映,在教育孩子的家庭生活中轉化為教育行為。並且母親的教養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性格、社會行為等的發展。
  • 爸媽態度一致 才是教養的好方法
    如果爸媽教養態度不一致,對孩子可能會造成三種狀況:1.孩子接收的教養資訊不一致爸爸說不可以,媽媽卻說可以,這樣教養的差異,可能造成孩子為爸媽貼標籤,覺得說可以的是好媽媽,不可以的是壞爸爸,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疏離。
  • 新家庭教育:教育內容、質量指標與教養方式
    如趙忠心教授在《家庭教育學》中指出家庭教育的內容應該包括家庭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並指出當代家長必須重視培養孩子競爭的意識、適應社會和競爭的能力。二是家庭教育要培養青少年良好的行為習慣。(2)家庭智能質量,包括家庭知識結構、把握求知規律與掌握讀書方法、注重才能培養與實施成才策略。(3)家庭審美質量,包括家庭物化環境、儀表與舉止言談、家庭休閒文化生活。(4)親職教育和親子教育質量,包括親職教育觀、家庭教養態度與方法。
  • 我國現階段家庭教養方式已經陷入「養育陷阱」?-虎嗅網
    心理學領域尤其是發展心理學關注家庭教養方式,既包含父母教養行為,也包含養育態度或理念,實證研究多聚焦在教養方式對學生心理特徵、認知和非認知能力的影響;教育學更多聚焦於父母的養育或父母參與行為,妲玲和斯蒂伯格稱之為教養行為,實證研究多探究父母參與行為及其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社會學研究較為複雜,或只關注養育行為、或只關注養育態度,或兩者皆包含,田野研究多聚焦探討養育觀、教養方式的階層差異。
  • 【親子教育】正向教養 養出不怕難的孩子
    研究發現,想要孩子未來成功幸福,重點不在小時候塞進多少知識,而是幫孩子建立自我肯定感,打造一顆正向、勇敢的心。  《親子天下》與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合作「媽寶」調查發現,沒有自信、自我肯定感的孩子,媽寶指數高,遇到困難就習慣找幫手;而受挫時給予鼓勵、親子關係穩固的「正向教養」型父母,容易養出樂觀、不怕難的孩子。
  • 0至3歲嬰幼兒家庭教養喜憂參半
    本報訊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0~3歲嬰幼兒的早教已經成為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關注的問題。「提前開始」、「越早越好」已經成為許多家長對嬰幼兒早期教育的普遍信條。昨天,記者從建設街道計生辦獲悉,該街道發放了250份《0~3歲嬰幼兒早教情況調查問卷》,對街道內的223個0~3歲的嬰幼兒家庭進行了調查。
  • 一個家庭教養的薰陶,培養孩子從小做事得體,禮貌待人!
    不過喲,親子超級樂園也知道最近因為情況比較特殊,很多小孩子都沒辦法及時的回到學習上課,父母也沒辦法回到工作的崗位正常上班。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親子超級樂園覺得家長們更應該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給孩子一個積極向上的家庭學習氛圍,從小培養孩子做事得體,禮貌待人。那麼,肯定有部分小夥伴們會問要怎麼做才能培養孩子有教養,看起來就像文質彬彬的小紳士和小淑女呢?
  • 問題不在「隔代教養」,而在家庭關係.
    「隔代教養」所帶來的最大弊端未必體現在孩子的身上,而是體現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上。 首先不得不承認「隔代教養」確實存在很多弊端。比如老人的「隔代親」會溺愛孩子,使孩子的自理能力差,愛耍脾氣,形成吃飯必須追著餵等不良生活習慣。老人怕孩子哭鬧會放棄原則來迎合孩子,由著孩子吃零食,看電視等。
  • 家庭教養方式
    一、家庭教養方式的定義  家庭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教育兒童的活動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徵概括,是一種具有相當穩定性的行為風格。  二、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特點及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一)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  據調查研究發現,家庭教養根據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可分為常見的以下幾種類型:專制型、溺愛型、縱容型、民主型這四種類型。  (二)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特點及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據調查顯示,不同類型的父母教養方式的特點對幼兒性格的影響是不同的。
  • 林如萍:教養的第一課——婚姻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我覺得我們好像不應該在這裡苦惱怎麼教才有效,也許應該更了解孩子得到的訊息是什麼,孩子心理的感受是什麼?我跟兒子說下課就來接你,對他是什麼意義?我對他說我不會忘記,那是一個什麼承諾?所以,如果從學術的角度來看,其實我們不只是在談教養的方法,而是親子互動當中的體會,孩子的感覺和孩子的解讀。
  • 最好的禮儀教養在家庭
    好哈優言禮學堂聯合全國漢學培訓基地共同在23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迎來了疫情後首場線下家庭教育親子沙龍活動,這次活動主題,便是圍繞「最好的禮儀教養在家庭」,讓您的孩子「言之有禮」話題展開。活動當天盛邀了四位大咖出席,從不同維度來分享家庭禮儀、兒童口才、思維導圖、禮儀戲劇表演等內容。
  • 隔代教養的不利影響
    隔代教養作為近年來較為常見的家庭教養方式之一,具體是指在家庭中由祖輩代替父輩承擔起對幼兒的教育及養育職責。隔代教養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父輩的工作生活壓力過大無暇兼顧幼兒的日常教養問題,「二孩」家庭的教養困境以及三代合居家庭中祖孫輩的生活情感交流等。
  • 有教養的孩子,來自有教養的家庭,這是關鍵因素
    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不僅在生活中處處體現著禮貌和修養,而且能夠在很多事情上處理得當。同樣一件事情,有教養的孩子會讓周圍人覺得很懂事,而沒有教養的孩子總是「橫衝直撞」「目無規矩」,被人們稱呼為「熊孩子」。教養,對一個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是孩子後天發展必備的好習慣之一。前段時間,在網絡上看到一則新聞事件。
  • 5種教養態度,只有這類型父母教出的孩子未來擁高薪、更幸福!
    然而,成為新手父母的我們,為什麼夫妻沒有坐下來開會,討論一下未來的「教養目標」呢?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或許你會說:「我的教養目標,就是什麼都要啊!孩子要健康、要長得帥、要高學歷,又要賺大錢……。」
  • 父母學堂:【你持哪種態度教養孩子,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美國學者斯特拉·切斯和業歷山大·託馬斯對135名兒童從嬰兒期直到成年進行追蹤研究,發現有兩種力量在塑造孩子的個性,一是孩子的氣質,二是父母對孩子作出的反應,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其天性和父母的養育相互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