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謊之後家長們應該怎麼辦,「破窗效應」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2020-12-17 雨田育兒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都可能會說謊,著名教育家艾克曼就指出,無論你如何教養孩子,他們遲早會對你說謊,孩子越大,謊言越高明,而且當說謊得逞又逃過處罰後,謊話就會越來越多。

所以當孩子出現第一錯誤時父母就要及時的糾正,如果第一次孩子得逞了,而父母還聽之任之,那就會出現類似破窗效應的現象,第一次沒有任何懲罰,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會認為這樣也沒什麼不可以。後期所犯的錯誤隨著年齡的增加也會越來越多。

破窗效應: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記錄設備都還沒陳設好,停在紐約布朗克斯的跑車就已經出現第一組「破壞者」,並且想私吞這輛跑車。來來往往的不論開車或行走的路人,都停下來在這個拆除大賽中搶走車子上任何值錢的東西。緊接著重頭戲來了,一位「破壞者」在有系統地拆卸後,成功扒走這輛置於紐約的跑車。而放在帕洛阿爾託的那一輛,人們路過、開車經過它,看著它,整整一個星期,竟然沒有任何人對它「下手」。

每個孩子都可能犯錯,但父母的愛會使他們不忍心去辜負父母的厚望和信任,如果揭穿孩子謊言的方式不當,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也許從此就會破罐子破摔,認為一切都無所謂了,長此以往,後果不堪設想,因此,維護犯錯孩子的自尊,對幫助他們糾錯以及以後的成長,這個作用不可小覷。

那麼,當孩子說謊以後,如何去及時糾正有效引導而又不至於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呢?

一,要及時點破孩子的謊言。不管孩子處於哪個年齡階段,撒謊都是不對的,父母對此不可忽視,要及時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他明白,撒謊是不誠實的,人們都不喜歡撒謊的孩子。但只要認識到自己錯了並及時改正,就是好孩子。如果對孩子撒謊,不給予幹預,有可能會誤導孩子,他們會誤認為撒謊沒有什麼大不了,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在小事上撒謊,在大事上也撒謊。成人後有可能在學術上做人上都弄虛作假,後果不堪設想。

二、點撥要巧妙。父母意識到孩子在說謊,不要嚴厲批評,而要仔細分析孩子撒謊的原因,然後以朋友式的交流方式,小孩子認識到自己錯了,這樣有利於孩子自願改錯。

三、卸掉孩子的後顧之憂。發現孩子撒謊後,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來道明真相這就要求父母平時要給予孩子較為寬鬆的家庭環境,較為寬鬆的心態和空間,如果父母不是過分注重孩子的考試成績,孩子可能就會很誠實的去考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好孩子越好、壞孩子卻難更正?「破窗效應」家長們需了解!
    有些父母經常和外人討論孩子的問題,逢人就說:我們家孩子太調皮,每天都要被我罵上幾次。可能家長們只是隨口抱怨一下,但在孩子和其他人眼裡,就會變成"父母在給孩子下定義",而且這個定義還是負面的。這樣一來,其他人會覺得這個孩子不好,每天都被罵,從心裡開始輕視孩子。
  • 為什麼家長越用心,孩子的壞毛病就越難改正?要小心「破窗效應」
    ,家長已經如此用心,卻養出了許許多多的「巨嬰」,事事都依賴父母,長大之後只會變得一事無成,對於孩子的一生都影響深遠。事實上,我們很多家長的做法,早就已經掉到了「破窗效應」的陷阱中。1、過度溺愛孩子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在家長溺愛嬌寵的方式下長大的,愛孩子沒有錯,但是如果「過度」的愛孩子,就會把孩子養成專橫、任性的性格。孩子的成長經歷太順利,過於依賴父母,嚴重缺乏自制力,這樣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 父母越上心,孩子越沒責任心?90%的家長要知道的「破窗效應」
    可能孩子還沒有說什麼,就知道他們需要什麼,總是把東西都給準備好。但相關實驗卻並不建議家長們這樣「盡責」: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洛克斯區。
  • 孩子總喜歡打人愛惹事?別以為孩子還小,家長要謹防「破窗效應」
    這也就是大多數父母常說的:孩子犯了錯誤,等到第二天解決。但是當父母真正意識到孩子的錯誤的行為時,再想改變孩子的行為與性格就已經晚了。這又是父母常說的另外一句話:孩子犯錯,第二天解決就晚了。其實,以上的現象正是"破窗效應"的體現。
  • 孩子犯錯不管教,當心「破窗效應」讓孩子養成壞習慣,家長別不信
    ,在心理學上可以用「破窗效應」來解釋。1.缺乏責任心在「破窗效應『下,孩子最容易缺乏責任心,除了意識不到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比如上面的孩子打了人,其實正確的做法除了制止這種行為之外,孩子還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學會道歉,學會承擔自己打了人之後所造成的一切損失,包括費用的支出以及被打人精神上的傷害安撫等等,這些都是孩子應該自己完成的事情,也是承擔自己責任的表現。
  • 家長要小心,別掉進「破窗效應」的坑
    ,否則容易掉進"破窗效應"的坑,耽誤孩子的成長。"破窗效應"給家長埋下了這些坑1、越來越討厭孩子很多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並不能做到就事論事,反而會"翻舊帳"。
  • 育兒如何應對「破窗效應」?大多數家長都不懂,這2招是關鍵
    孩子是每一個家庭的未來,家長們都用心去呵護孩子,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生活,但是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和家長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家長有時候也會束手無措。,並且在之後很容易就放大這種不良行為習慣,本來很乖的孩子可能變得很不聽話。
  • 謹防「破窗效應」,不要妥協孩子壞習慣,否則影響孩子一生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就是「破窗效應」。一、 什麼是破窗理論?「破窗效應」也就是「破窗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當環境中存在不良的現象沒有被管理而是放任不管時,就會誘惑更多人去模仿。比如一個乾淨的街道,有人不小心掉了垃圾,但並沒有撿起來。
  • 心理學家:孩子陷入「破窗效應」,家長要及時補,否則對娃不利
    放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破窗效應」同樣適用。每當孩子犯錯時,有部分家長內心的想法就是:孩子還小,不忍心打罵;犯錯一次也沒關係,還是算了吧。每當孩子跌倒的時候,家長扶起來的速度比孩子跌倒還快。在孩子成長的一路上,難免磕磕絆絆,優秀的家長都不會這樣做,他們會懂得規避「破窗效應」。
  • 破窗效應:破罐子就這麼摔了?
    破窗效應也常常被應用再各種經濟學案例和場景中,與上一期的馬太效應相對應,放在中文語境中,我們常常稱之為「破罐子破摔」、「牆倒眾人推」。馬太效應強調的是「積累優勢」,要憑藉各種方式抓住各種機會做大做強,而破窗效應有些與之相反的意思,劣勢與漏洞同樣也會積累,一個罐子不小心成了破罐子,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只會越來越破,最後也只能摔了了事。
  • 想培養出優秀孩子,建議家長們善用「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對各位家長來說,應該是一個較為陌生的詞吧?「破窗理論」首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是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詹姆士·威爾遜和喬治·凱林兩人在富人區和窮人區分別擺放了一輛小轎車,開始了為期一周的實驗。
  • 家長必讀:孩子說謊怎麼辦
    其實,孩子說謊並不一定就是不誠實,孩子說謊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原因有以下三個:一是逃避批評與懲罰;二是為獲得某種利益;三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那麼,孩子說謊了該怎麼辦?怎麼做才能既不傷害孩子的自尊與自信,又不縱容孩子說謊呢?
  • 越來越不喜歡自己孩子?可能是「破窗」效應在發揮作用,要注意
    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家長們真的是特別的疼愛他們,但是隨著和孩子們待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多,孩子越長越大,家長們經常訴苦,說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討人厭了,明明作為家長應當是愛孩子的,但是自己不自覺的會產生厭惡的情緒。
  • 史丹福大學的「破窗效應」:父母越用心孩子越沒出息?
    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原創,歡迎個人關注、轉發、分享前段時間我們收到了幾位家長的困擾——「你說我養孩子夠用心吧,怎麼我家那個還是養成了一身臭毛病呢!」這就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破窗效應。破窗效應不僅在犯罪學中被應用,像我朋友一開始覺得孩子做事不上心是小毛病,一直幫他解決,最後導致孩子沒記性的情況愈演愈烈,也是破窗效應的表現。
  • 老師和家長不得不學的教育理論——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更多的是心理的暗示,傳遞得是負面效應,引發是一系列連鎖反應。「反正已經髒了,再扔點垃圾也無所謂,反正又不是我一個人在扔。」這是心理學上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 所以在學校教育中一定要警惕「破窗」的出現,對學生可能出現的「破窗」要提前做好應對方案,從而杜絕破窗效應。首先,要有一顆火眼金睛般的眼睛,隨時發現學生的異常端倪,與細微處捕捉到問題的源頭。正如莫泊桑在《項鍊》開頭寫著:「極細小的一件事情,既可以成就你,也可以敗壞你。」小事情不處理,就會導致大問題。「千裡之堤,毀於蟻穴。」必須時刻防止破窗行為的發生,並做出應對的補全行動。
  • 警惕「破窗效應」,不要打破孩子的第一扇窗,再教你3個補窗方法
    也許,皓皓媽媽能從「破窗效應」中找到答案。01 何為「破窗效應」?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浦.津巴多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因為,當別人索要自家孩子的玩具時,中國家長想都不想,就說:「你拿去玩吧」。玩具的主人是媽媽,不是孩子。孩子哭鬧,媽媽還會說:」別小氣,不就是讓小朋友玩一下嘛,哭什麼,丟人。
  • 孩子說謊,你怎麼辦?
    所有這些話,我們耳熟能詳,日常和媽媽們的交流中就會有這樣一些觀點,總之說慌是不對的,應該零容忍。那麼,我們來看看孩子為什麼會說謊吧?我們看到牛奶灑在地上啦,本能的問,牛奶是不是你灑在地上的?語氣嚴肅,表情凝重。孩子怎麼回答呢?多數孩子都會立馬回答,不是我。我們還說明明就是你,你還不承認,說,是不是你?
  • 「破窗效應」告訴你:為什麼孩子犯錯一次後不糾正,會變本加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變本加厲地重複錯誤行為,很可能是父母的一次次忽視和包庇造成的,很多家長總是喜歡以「孩子還小」作為擋箭牌,縱容他們一次又一次犯錯,久而久之,他們越來越無視規矩,甚至在破壞規則的邊緣瘋狂地試探,直到父母發現窟窿變大時,才開始管教,此時已經是於事無補。
  • 孩子說謊怎麼辦?
    6歲孩子做錯了事情不承認,有時候喜歡說謊騙人,怎麼辦?雲朵老師:關於孩子做錯了事情不承認我們前面的問答有涉及,可以看一下:孩子做錯事不肯認錯,喜歡推卸責任怎麼辦?今天我們來說說孩子說謊的問題,孩子做任何的事情總是會有動機和原因的,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說謊呢?
  • 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簡介: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