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孩子陷入「破窗效應」,家長要及時補,否則對娃不利

2020-10-24 孕媽咪育兒經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

最近接到這樣一條求助:

胡先生家的女兒上初中了,面對突如其來的學習任務和壓力,明顯感覺到很吃力,每天作業都會寫到深夜,家長也在一旁陪著孩子。

有時候,女兒實在寫不完,就會向家長撒嬌,看到女兒疲憊的樣子,家長也就應允了她看會電視再寫,或者直接不寫了。後來女兒經常寫不完作業,加上家長有時候的放縱,女兒更加有恃無恐。


久而久之,胡先生發現女兒的抗壓力和抗挫力特別差,寫作業一超過十點就開始發脾氣說「受不了了」,成績下滑每次都哭哭啼啼,一次成績沒考好總是念叨「我不行」……


女兒的種種表現,讓胡先生很苦惱,也想讓她變得堅強、自信一點,但是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這就是著名的「破窗效應」,如果出現一點點小問題,沒有及時採取修補措施,會造成越來越嚴重的後果。


孩子一旦陷入「破窗效應

說起「破窗效應」,不得不提三個人: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Philip),政治學家詹姆士(James),犯罪學家喬治(George)。

心理學家菲利普,在1969年做了一個實驗,證實了「破窗效應」的相關內容。

詹姆士和喬治在1982年發表的《Broken Windows》中提出,比如那些破舊的窗戶不被修理好,將會有更多的破壞者進行破壞,最終甚至會闖入建築內,沒人的話,破壞者會在那定居或者放火。

也就是說,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一直被放任存在,誘導人們效仿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後果。放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破窗效應」同樣適用。

每當孩子犯錯時,有部分家長內心的想法就是:孩子還小,不忍心打罵;犯錯一次也沒關係,還是算了吧。每當孩子跌倒的時候,家長扶起來的速度比孩子跌倒還快。

在孩子成長的一路上,難免磕磕絆絆,優秀的家長都不會這樣做,他們會懂得規避「破窗效應」。

心理學家表示,當孩子陷入「破窗效應」,遇到困難時,家長要及時地把這扇「破碎的窗戶」填補上,幫助他建立信心,提高抗挫能力。而不是置之不理,或者是任由其繼續發展,這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陷入「破窗效應」後,家長學會這幾招,娃才能逆流而上

1)培養孩子的逆商,幫他重新站起來

孩子跌倒一次,能不能重新站起來進而走得更遠,這是能力問題。而跌倒後是原地哭泣尋求幫助,還是擦乾眼淚勇敢站起來,這是態度問題。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培養孩子「逆商」的意識,幫助他先勇敢地面對挫折,緊接著鍛鍊擺脫困境、超越困難的能力。

這套《兒童逆商培養繪本》,教育孩子不懼怕失敗,即便跌倒也能勇敢地先選擇站起來,走出失敗的陰影。

《兒童逆商培養繪本》一套有12本,每一本對應一個主題:失敗了?有困難了?被嘲笑了?不高興了?……這些都沒關係。

售價僅為48.8,平均每本4塊,簡直是白菜價,各位有需要的父母快來入手吧!


通過生動形象的卡通、簡單易懂卻又富含哲理的故事,從孩子實際生活的小事出發,幫助孩子建立面對錯誤和挫折的「逆商」。


這套書是親子讀物的好選擇,如果家長讀累了或者孩子想自己學,還支持掃碼有聲閱讀,家長也不用費口舌。


2)讓孩子認識錯誤,比家長的幫助管用

孩子犯錯或者遇難時,家長總是習慣性地給予幫助,但家長能給予幫助的最大限度,就是在背後給一個「助力」,而不應該是牽著孩子的手在前面帶路。

與其家長給予孩子幫助,不如讓他認識到錯誤,否則他依然會在同一地方跌倒無數次,無法獨立向前邁出一步。

3)家長要有榜樣意識,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生的榜樣。孩子的家長不僅要給他傳遞觀念,自己也要通過言行舉止,為他樹立榜樣的動力。

在生活中,要是家長總是說「算了,放棄吧,不管了,我做不到」等這樣的詞語,孩子自然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自己也經常不敢面對問題,選擇放棄。

各位父母,關於育兒你們有什麼見解嗎?歡迎留言分享,一起討論。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家長越用心,孩子的壞毛病就越難改正?要小心「破窗效應」
    一、何為「破窗效應」,家長哪些行為早已掉入「破窗效應」的陷阱「破窗效應」指的是上世紀60年代末,一個美國的心理學家做的一個心理實驗,所得出的結果就被稱為「破窗效應」,中心意思說的就是如果一個東西遭到了破壞,而這個損壞沒有得到及時的修復。
  • 父母越上心,孩子越沒責任心?90%的家長要知道的「破窗效應」
    一條街有些許紙屑,不久就會有更多的垃圾,因為最終人們會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在地上,這就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不僅應用在犯罪學中,還可以應用在教育中。兒子經常丟東西忘記帶東西,而我一直在後面收拾殘局,最後非但搞得自己筋疲力盡,孩子還養成了丟三落四的壞習慣,這也是「破窗效應」的表現。
  • 家長要小心,別掉進「破窗效應」的坑
    孩子變得讓家長討厭,也許是他們到了一定的發展階段,於是出現了一些讓家長生氣的表現。對待這種情況,家長要注意引導。,否則容易掉進"破窗效應"的坑,耽誤孩子的成長。"破窗效應"給家長埋下了這些坑1、越來越討厭孩子很多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並不能做到就事論事,反而會"翻舊帳"。
  • 警惕「破窗效應」,不要打破孩子的第一扇窗,再教你3個補窗方法
    也許,皓皓媽媽能從「破窗效應」中找到答案。01 何為「破窗效應」?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浦.津巴多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但是孩子脾氣倔強,膽小不自信。媽媽管教,孩子會發脾氣丟東西,媽媽不管了,孩子抱大腿哭求媽媽不要走。親子關係非常擰巴,兩個人都很痛苦。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說:「1歲半前父母一定要親自撫養,否則你就永遠失去對孩子真正的心理控制力。」
  • 謹防「破窗效應」,不要妥協孩子壞習慣,否則影響孩子一生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就是「破窗效應」。一、 什麼是破窗理論?「破窗效應」也就是「破窗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當環境中存在不良的現象沒有被管理而是放任不管時,就會誘惑更多人去模仿。比如一個乾淨的街道,有人不小心掉了垃圾,但並沒有撿起來。
  • 老師和家長不得不學的教育理論——破窗效應
    再如,有個同學早讀遲到,老師可能忙於其他的事忘了處理,沒有及時對這個同學進行批評教育,越來越多的同學就會有意無意地遲到。 所以在學校教育中一定要警惕「破窗」的出現,對學生可能出現的「破窗」要提前做好應對方案,從而杜絕破窗效應。首先,要有一顆火眼金睛般的眼睛,隨時發現學生的異常端倪,與細微處捕捉到問題的源頭。
  • 「破窗效應」告訴你:為什麼孩子犯錯一次後不糾正,會變本加厲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多數父母在育兒過程中經常陷入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奈中,當面對各種各樣的育兒難題時,家長一定要學會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成因,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破窗效應」。為此,必須要在孩子「第一扇窗戶被打碎」時,及時修好它,否則還會有第二塊、第三塊……破窗效應的威懾力很大,它是具有誘導化、擴大化的,直接會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特別是在孩子的是非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建立前,他們行為習慣的可塑性很強,作為父母只有引導好,才能讓他們從幼苗變成參天大樹。
  • 孩子犯錯不管教,當心「破窗效應」讓孩子養成壞習慣,家長別不信
    ,在心理學上可以用「破窗效應」來解釋。,或者是犯錯的時候,家長若是沒有及時進行糾正或者是約束,孩子的小錯或逐漸積累,養成很多不良的習慣,導致最後可能會「犯下大錯」。,比如說,要及時嚴厲地制止孩子的行為,認真警告孩子不許再亂打人,同時向孩子說明為什麼打人是不對的,打人可能會有什麼後果,讓孩子意識到打人這件事是一件不應該做的事情,及時制止這種不良行為。
  • 史丹福大學的「破窗效應」:父母越用心孩子越沒出息?
    這就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破窗效應。破窗效應不僅在犯罪學中被應用,像我朋友一開始覺得孩子做事不上心是小毛病,一直幫他解決,最後導致孩子沒記性的情況愈演愈烈,也是破窗效應的表現。02缺乏責任心陷入破窗效應中的孩子,容易盲目從眾,消極地規避風險和責任
  • 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簡介: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
  • 育兒如何應對「破窗效應」?大多數家長都不懂,這2招是關鍵
    那麼「破窗效應」會讓孩子受到什麼影響呢?1、失去自信心如果孩子在犯錯後家長沒有及時制止,那麼這個錯誤在以後再次犯的時候將會很難被改正。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由於會受到家長和老師的多次批評,自己內心就會產生不自信的情緒。
  • 為什麼好孩子越好、壞孩子卻難更正?「破窗效應」家長們需了解!
    有些父母經常和外人討論孩子的問題,逢人就說:我們家孩子太調皮,每天都要被我罵上幾次。可能家長們只是隨口抱怨一下,但在孩子和其他人眼裡,就會變成"父母在給孩子下定義",而且這個定義還是負面的。這樣一來,其他人會覺得這個孩子不好,每天都被罵,從心裡開始輕視孩子。
  • 孩子說謊之後家長們應該怎麼辦,「破窗效應」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那就會出現類似破窗效應的現象,第一次沒有任何懲罰,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會認為這樣也沒什麼不可以。破窗效應: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
  • 破窗效應:破罐子就這麼摔了?
    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這個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 孩子總喜歡打人愛惹事?別以為孩子還小,家長要謹防「破窗效應」
    這個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破窗效應"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除了現實生活中,"破窗效應"還能夠應用在家庭教育上面。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如果父母放任孩子的不良習慣和不良行為或者時語言,孩子就會變本加厲,最後發展到失控的狀態。
  • 越來越不喜歡自己孩子?可能是「破窗」效應在發揮作用,要注意
    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家長們真的是特別的疼愛他們,但是隨著和孩子們待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多,孩子越長越大,家長們經常訴苦,說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討人厭了,明明作為家長應當是愛孩子的,但是自己不自覺的會產生厭惡的情緒。
  • 在防止「破窗效應」中提升教育實效
    比如,有的經常無故不參加思想政治教育,事後又不補課;有的參加教育時「身在曹營心在漢」,忙於課後補筆記;有的迎接教育檢查,認為只要把座談會發言準備好、筆記補好就過關了;有的臺上講得好,臺下做得差,等等。這些「破窗」一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就容易被當成「出公差」「軟指標」「走過場」「老一套」「假把式」「兩張皮」等,直接影響教育的實效。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四):破窗效應
    所謂破窗效應,是指一件事情、一個東西一旦有了裂痕,人們就會有意無意地任其變得更壞。這就是所謂的破窗效應。領導就是要注重員工在工作中砸的每一個「破窗」,並及時做出回應,避免再次出現其他「破窗」。那些看起來偶然、個別或者輕微的過失和錯誤,都有可能會被無限放大,而導致嚴重後果。
  • 想培養出優秀孩子,建議家長們善用「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對各位家長來說,應該是一個較為陌生的詞吧?「破窗理論」首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是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詹姆士·威爾遜和喬治·凱林兩人在富人區和窮人區分別擺放了一輛小轎車,開始了為期一周的實驗。
  • 小徐筆記|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
    Broken windows theory-破窗效應,是指一個不良的反應或者動作被客觀的放任存在,導致後面誘導人們進行模仿,甚至還做得更加變態,形成一種不良的社會行為。案例1:美國心理學家詹巴鬥曾經做過一個"偷車實驗",將兩輛一模一樣的轎車分別放在一個環境很好的中產階級社區和環境比較髒亂的貧民區,結果發現貧民區的車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輛幾天後仍然完好無損;如果將中產階級社區的那輛車的天窗玻璃打破,幾個小時後,那輛車也被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