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長越用心,孩子的壞毛病就越難改正?要小心「破窗效應」

2020-08-28 凌媽育兒

閨蜜最近找我聊天,說是現在的孩子實在是太難管了,自己已經是很用心的在管孩子了,但是孩子怎麼還是一身的壞習慣?我這位朋友和她老公結婚在我們朋友中算是最晚結婚的,因此,兩人很快的就有了孩子,朋友也把自己很好的一份工作辭掉,就想著在家專心帶孩子。現在孩子已經五歲了,可是朋友早早的就為自家孩子的未來煩惱。

朋友對我講到,前幾天想著孩子在家也憋壞了,想著帶孩子去山裡透透氣,前一天就準備了去山裡需要帶的東西,沒成想,到了山裡之後,孩子把自己要帶的風箏給落在家裡了,這下孩子瞬間不開心了,看到孩子一臉不開心的樣子,只得在景區又給孩子買了一個。這樣的情況已經發生很多次了,孩子丟三拉四的毛病實在嚴重,聽完朋友的吐槽,我說了一句:「正是因為你給孩子做的太多,對孩子過於關注,因此,孩子才不會去操心自己的事情。」

在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已經傾盡了自己所有,孩子的大事小事更是不需要自己擔心,父母已經為孩子提前做好,家長已經如此用心,卻養出了許許多多的「巨嬰」,事事都依賴父母,長大之後只會變得一事無成,對於孩子的一生都影響深遠

一、何為「破窗效應」,家長哪些行為早已掉入「破窗效應」的陷阱

「破窗效應」指的是上世紀60年代末,一個美國的心理學家做的一個心理實驗,所得出的結果就被稱為「破窗效應」,中心意思說的就是如果一個東西遭到了破壞,而這個損壞沒有得到及時的修復。那麼周圍的人就不由自主的受到前面那個破壞行為的影響,也會繼續那個破壞行為,這個理論不僅適用於心理研究,也同樣適合於育兒教育中。事實上,我們很多家長的做法,早就已經掉到了「破窗效應」的陷阱中。

1、過度溺愛孩子

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在家長溺愛嬌寵的方式下長大的,愛孩子沒有錯,但是如果「過度」的愛孩子,就會把孩子養成專橫、任性的性格。孩子的成長經歷太順利,過於依賴父母,嚴重缺乏自制力,這樣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2、不及時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大人常說的一句話:「他還是個孩子啊!」是孩子就可以犯錯嗎?這樣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是「熊孩子」,長大之後就是「巨嬰」,父母對孩子的任何行為,都盲目的包容,這樣只會給孩子犯錯誤提供更多的機會。

3、家長自己不尊重孩子

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身上的錯誤越來越多,開始用強硬的手段企圖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能夠得以改正,開了一個頭之後,家長就會很容易對孩子失去耐心,不是嘮叨抱怨,就是打罵體罰,當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孩子只會更沒有自信心,父母不尊重孩子就好似自己親手打破了一扇窗子,當抱怨、打罵這些行為出現之後,「破窗效應」帶來的影響就會更加明顯。

就像我朋友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孩子第一次丟三落四的習慣沒有改正,朋友總是跟在孩子後面,給孩子擦屁股,那麼等到家長意識到這一問題,再想讓孩子去改正就很難了,在孩子的一生中,家長如果陷入「破窗效應」的陷阱裡,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的困難。

二、家長陷入「破窗效應」,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1、自理能力差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總是會無條件的滿足和給予,這是愛孩子的表現,但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如果長期讓孩子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孩子很有可能就會把這些愛看成是理所應當的,那麼,孩子只會更加依賴大人。

2、缺乏責任心

受「破窗效應」影響的孩子,很難會去獨立的思考問題,總是盲目跟風,別人怎麼做自己就怎麼做,等到事情失敗,也總是會用這不是我自己做的為藉口,以此來逃避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3、孩子永遠「長不大」

在新聞上經常看到,留學生回國之後還依舊要靠父母的退休金生活等等這樣「啃老」的新聞,小的時候我們總想著孩子還小,不想讓孩子吃苦受累,小的時候不經歷這些困難,沒有責任心,不知道為自己的生活負責,長大後也很難成熟起來。

樊登對於家庭教育有這樣的一個建議:「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選擇自己負責,這才是家長需要給孩子最重要的教育。」現在很多孩子都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原因就是家庭給予的成長條件過於優越,讓孩子意識不到社會的艱難,那麼,對於家庭教育來講,應該怎麼樣才能避免陷入「破窗效應」。

三、如何才能避免陷入「破窗效應」

1、提前預防孩子的壞習慣行為

相信我們很多孩子都會有丟三落四的壞習慣,能夠有效制止孩子的這一缺點,就是提前引導孩子每天提前檢查自己所帶的物品,或者也可以提前在便籤上寫下自己的東西,每次自己提前檢查一遍。提前幫助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孩子才不會去打破窗戶。

2、家長要學會偷懶

我們每位家長總是期望著自己能夠陪伴孩子的一生,但是我們要知道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們之所以對孩子施行各種教育,就是為了孩子能夠在以後的社會中能夠獨立生活,小時候學習走路的時候,會經常出現跌倒的情況,很多家長會第一時間抱起孩子。事實上,我們不妨可以試著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3、給孩子一個正面積極的氛圍

家長們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壞習慣很多,玩手機、看電視,就是不愛看書,孩子沒有好的習慣,靠家長的一張嘴,整天嘮叨個沒完,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不愛看書。但是我們可以在家裡建立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家裡人都不看電視也不玩手機,大家空閒時間都是手捧一本書,相信孩子很難不會去看書。

天才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獲得成功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經歷很多困難阻擋孩子成長的腳步,想讓孩子明白生活的意義,過好這一生,家長們就不能忽視「破窗效應」帶來的嚴重危害,只有家長們有所意識,才能夠讓孩子順利的走完一生。

今日互動話題:你認可上面的觀點嗎?你平時都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史丹福大學的「破窗效應」:父母越用心孩子越沒出息?
    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原創,歡迎個人關注、轉發、分享前段時間我們收到了幾位家長的困擾——「你說我養孩子夠用心吧,怎麼我家那個還是養成了一身臭毛病呢!」大家一看就笑了,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還是有很多家長注意不到,正是因為自己事事太用心,孩子才凡事不上心。
  • 家長要小心,別掉進「破窗效應」的坑
    尤其當孩子犯錯時,這些家長就仿佛找到了怒氣的出口,覺得越看孩子越討厭,以至於做出傷害孩子的舉動。,否則容易掉進"破窗效應"的坑,耽誤孩子的成長。"破窗效應"給家長埋下了這些坑1、越來越討厭孩子很多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並不能做到就事論事,反而會"翻舊帳"。
  • 謹防「破窗效應」,不要妥協孩子壞習慣,否則影響孩子一生
    有些家長偶爾會糾正孩子,讓孩子意識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過來。有些家長也會認為孩子小,說了他也不懂,於是就不對孩子進行教育。家長不知道,孩子犯小錯誤時,是糾正最好的時候了。如果覺得這種程度的小錯誤沒事情,家長不理會,日積月累孩子身上的壞習慣就會越來越明顯,現在家長想糾正孩子就非常困難了。
  • 父母越上心,孩子越沒責任心?90%的家長要知道的「破窗效應」
    最近兒子丟三落四的毛病弄得我心力交瘁,玩具槍、圖畫書、彩色鉛筆這些東西,玩完之後沒收好,下次再想要又找不到,東西丟了他不開心,我雖然很生氣也不得不給他買新的。上周末說好要練習滑板,結果到了公園忘記帶護膝,我又急著回去拿。
  • 孩子犯錯不管教,當心「破窗效應」讓孩子養成壞習慣,家長別不信
    家長不知道的是,孩子犯的錯可能只是一點點小錯誤,但是正所謂「千裡之堤,潰於蟻穴」,當這些錯誤累積到一定程度,孩子身上的壞習慣也會越來越明顯,這時候要糾正就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在心理學上可以用「破窗效應」來解釋。
  • 戒掉這七個壞毛病,寶寶自然越長越好看
    很多家長們都覺得孩子的顏值天註定,寶寶好不好看,跟家長顏值關係很大。後天很難去影響,其實不然。在寶寶的成長階段中,作為家長,很容易給寶寶養成一些壞毛病,這幾個壞毛病直接會影響到寶寶的顏值。不想自己家的寶寶越長越難看?那麼,麻麻們都來看看,你們有沒有這些帶娃的壞毛病?
  • 不要縱容孩子這3個毛病,越長大越難糾正
    下面這3個壞毛病,就是越長大越難改的,一定要從孩子小的時候注意糾正:01撒謊有一次,黃磊如果你發現孩子撒謊,在搞清楚孩子撒謊的原因後,一定要引導孩子改掉撒謊的毛病,因為一個撒謊的人,不僅會被認為人品有問題,很難取得別人的信任。
  • 越來越不喜歡自己孩子?可能是「破窗」效應在發揮作用,要注意
    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家長們真的是特別的疼愛他們,但是隨著和孩子們待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多,孩子越長越大,家長們經常訴苦,說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討人厭了,明明作為家長應當是愛孩子的,但是自己不自覺的會產生厭惡的情緒。
  • 為什麼好孩子越好、壞孩子卻難更正?「破窗效應」家長們需了解!
    有些父母經常和外人討論孩子的問題,逢人就說:我們家孩子太調皮,每天都要被我罵上幾次。可能家長們只是隨口抱怨一下,但在孩子和其他人眼裡,就會變成"父母在給孩子下定義",而且這個定義還是負面的。這樣一來,其他人會覺得這個孩子不好,每天都被罵,從心裡開始輕視孩子。
  • 你不知道的人類難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應之:破窗效應
    這樣的現象,其實是「破窗效應」。什麼是「破窗效應」呢?「破窗效應」是指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破窗效應的由來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 孩子總喜歡打人愛惹事?別以為孩子還小,家長要謹防「破窗效應」
    拒絕給孩子傳播"破窗效應"思想首先,父母不要讓孩子具有這種"破窗效應"的思想。當孩子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孩子提出要放棄,或者是想走捷徑,父母一定要杜絕孩子出現這種心理和行為。事實上,"破窗效應"思想應該指的是孩子想要放棄的心理。
  • 父母這3個「壞毛病」,會讓孩子「越變越笨」,很多父母都正在做
    父母這3個「壞毛病」,會讓孩子「越變越笨」,很多父母都正在做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家長的悉心照料的,很多事家長不知道的應該多去學習一下,以上這幾點還是希望家長們能重視和避免。​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在孩子成才的路上,自己的無意識行為很可能成為孩子的絆腳石。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總是匆忙地給孩子下結論,使孩子焦慮、不安,造成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偏誤,還會傷害親子之間的感情。對此,家長們應該要了解"標籤效應",理性、客觀地處理教育問題,找到親子之間更好的相處之道。當孩子不斷被強化負面標籤,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就是"標籤效應"。"標籤效應":越批評孩子,孩子表現得越差孩子天性貪玩好動,總會給家長惹麻煩。遇到孩子不守規矩,家長就大聲訓斥:"你真是個聽不懂規矩的搗蛋鬼!"
  • 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簡介: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
  • 警惕「破窗效應」,不要打破孩子的第一扇窗,再教你3個補窗方法
    如果有人說,有一天,她會動手打孩子巴掌,用手指戳臉。孩子越哭,她越大聲呵斥。她覺得絕無可能,孩子那麼可愛。這一天,很快來了。1歲半孩子餵到嘴邊不張口,還把麵條丟地上,她拍桌嚇唬:「坐好!你要不要好好吃飯!」
  • 育兒如何應對「破窗效應」?大多數家長都不懂,這2招是關鍵
    孩子是每一個家庭的未來,家長們都用心去呵護孩子,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生活,但是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和家長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家長有時候也會束手無措。那麼「破窗效應」會讓孩子受到什麼影響呢?1、失去自信心如果孩子在犯錯後家長沒有及時制止,那麼這個錯誤在以後再次犯的時候將會很難被改正。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由於會受到家長和老師的多次批評,自己內心就會產生不自信的情緒。
  • 心理學家:孩子陷入「破窗效應」,家長要及時補,否則對娃不利
    放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破窗效應」同樣適用。每當孩子犯錯時,有部分家長內心的想法就是:孩子還小,不忍心打罵;犯錯一次也沒關係,還是算了吧。每當孩子跌倒的時候,家長扶起來的速度比孩子跌倒還快。在孩子成長的一路上,難免磕磕絆絆,優秀的家長都不會這樣做,他們會懂得規避「破窗效應」。
  • 孩子做事馬虎大意?幫助孩子恢復認知錯誤,改正粗心的壞毛病
    文/心蕊編輯/心蕊相信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粗心一點都不陌生,做事常常馬虎大意,早起衣服穿反,上學忘記帶課本等等,每次都要父母在一旁提醒著一次又一次,作為父母也是為孩子操碎了心。前兩天期中考試結束後分發試卷,那是有人歡喜有人愁,著不,多多家就上演了一幕。
  • 為啥說「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這些毛病別嫌棄,是聰明表現
    每一個孩子的降臨,身上都帶著父母對他們的期許,盼望著他們平安健康,盼望著他們成為棟梁之才,可帶過孩子的家長都知道,孩子幼兒時期最難帶,尤其是三歲以後的孩子,動不動就會變成把家拆了的「熊孩子」。但老話說得好: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可這究竟是真是假呢?
  • 超限效應:你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父母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我就沒見過像你這樣的孩子!」小剛聽到後跑到自己臥室裡狠狠地關上門,這樣的場景反覆在家裡上演著。很多父母表示自己也不喜歡嘮叨,只是孩子總把家長的話當做耳旁風,也不認真聽。事情真是這樣的嗎?為什麼有的家長越跟孩子嘮叨,孩子越叛逆呢?其實這超限效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