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千百門學問,
都是選修課,
人生唯一的必修課就兩門
一個是怎麼做夫妻
一個是怎麼做父母
可惜這兩門學問,所有人都自稱是專家。
既做不好父母,也做不好夫妻~
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會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常聽到一句話,有其父必有其子,大約就是指孩子與父母的某些為人處事上近乎相同。原因就是在父母是孩子的最親近的老師,父母的代養方式與為人處事,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因此您的一些行為習慣會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一生,下面就由育兒專家老師們為大家分享的一些育兒知識:
當一個孩子誕生的時候,所有父母心頭大多都會萌生一個問題:「我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很多人會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從胎教開始,早教、幼兒園、小學、中學、留學……都要上最好的學校。
但有一個問題:你給孩子最好的客觀條件,孩子就能成才嗎?很多父母會堅定地說:不!
於是她們開始學習各種親子課程,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的教育技能?可是,就算你學了最好地教養孩子的方法,孩子就會成才嗎?
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看看李天一就知道了。
他的爸爸李雙江給孩子提供了最好的家教,從小就給他上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李天一4歲選入中國幼兒申奧形象大使;4歲學習鋼琴,師從於中央音樂學院著名鋼琴教授韓劍明先生;8歲開始學習書法,師從清華大學方志文先生;10歲加入中國少年冰球隊,多次參加國內外少兒冰球比賽。連續兩屆榮獲全國希望杯青少年兒童鋼琴比賽二等獎、中國作品演奏獎。全國少兒鋼琴比賽金獎,第八屆北京鋼琴藝術節優秀演奏獎。
但最後的結果呢?因輪姦罪被判10年徒刑。
李天一在起跑線上領先了很多人,但結果呢?其實李雙江還有一個大兒子,他是李雙江前任妻子的兒子,發展得中規中矩,也算是社會的成功人士。
在節目中,李雙江曾驕傲地說,我的孩子從小就學毛選,有很好的三觀,但結果呢?在我們一般人的眼裡,很明顯李雙江在小兒子身上花的功夫遠遠大於在大兒子身上多。
而社會上還有一種觀念,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得到的愛是不完整的,所以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一定有缺陷。但為什麼出問題的反而是得到了非常非常多的愛,得到了非常多的教育機會的李天一呢?
所謂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以為,給孩子最好的教養分兩個方面:
1)物質上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條件
2)精神上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條件
但為什麼這兩種教育條件,都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呢?其實有句老話,把教育孩子的本質說得太透徹了:
身教重於言傳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教育分成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你表面上說的話;一個層面是你話裡有的話。
舉個例子:
我們經常看到公共場合有熊孩子,比如在公交車上一個熊孩子故意踩其他乘客的腳。乘客不想惹這孩子,就從車尾來到車頭,結果這孩子追著這名乘客踩。
此時熊孩子的媽媽就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快去道歉!」
熊孩子不理他媽。
此時熊孩子媽媽搖搖頭說:這孩子。
我在現場看到媽媽的臉上,露出一種甜蜜的微笑,好像自己的孩子做了多麼可愛的事兒。
這就是一種言行不一的教育。
這種言行不一的行為的後果是什麼?
孩子往往接收的是你言語背後的「話語」,也就是媽媽嘴邊的微笑。
孩子對父母的情緒是最敏感的,當他聽到媽媽說:「這孩子」的時候,他接收到的,不是媽媽不許他這麼無理的信息,而是接收到「他還是個孩子,你們和一個孩子置什麼氣?
我的孩子真活潑,真可愛」這樣的信息。
那麼這個孩子為了得到媽媽更多的肯定,就會做更多的「熊事兒」。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孩子的起跑線,從來不在外界,也從來不是你在孩子面前表演出來的,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本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孩子的所有教養,都是來自你話語背後的三觀、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
當下親子教育最大的誤區,就是我們以為最需要提升的是孩子的情商,其實,我們應該做的是「親職教育」,父母最需要提升的是自己。
有人會反對我的說法:我同意你說的父母只有言行一致,才能讓孩子真正受教的說法,可我也見過很多父母,他們言行都非常一致,但為什麼孩子還是不能受到良性的影響呢?
比如李雙江老師,他對孩子的教育多半是發自真心的,但為什麼孩子還是沒有成才呢?
接下來,我會給大家講兩個知識點,講完以後,你就明白了。
第一個知識點是正向認同的教養方式:
1. 正向認同派教養方式:
什麼是正向認同教養方式呢?
舉個例子:我在小區看到一個2歲的孩子,走路一瘸一拐地,弓腰駝背,正詫異間,發現在他前面是帶著他遛彎的奶奶,奶奶就是這個姿勢在走路。
我一下就明白了,為什麼一個孩子走路像老太太。
所以正向認同的教養方式就是你是什麼樣,我就是什麼樣。
2. 反向認同派教養方式:
那麼反向認同教養方式呢?
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一個來訪者說,我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喜歡和別人吵架。我說,你試一下如果別人懟你,你不還嘴,會有什麼感覺?她體會一下說,我會覺得自己非常懦弱.我說,為什麼你害怕你弱?
她想了一下說,我明白了:小時我家經常被親戚欺負,我爸媽膽子很小,總是息事寧人,所以,我那時候,就立下志願,長大以後,絕對不要被欺負!
有人會問我:
我怎麼知道,孩子接收到我的,是正向認同教養還是反向認同教養?
換句話說,正向認同和反向認同作用的機制是什麼呢?
很簡單,就看孩子和你的關係。
如果孩子喜歡你,那麼他接收的就是正向認同,如果孩子不喜歡你,他接收的就是反向認同。
注意,這裡的正向和反向,不是說正向認同就是好的認同。
反向認同就是壞的認同。
如果在一個小偷家族裡,孩子如果喜歡父母,那麼他會主動地去學習父母的偷盜技術。
如果孩子很痛恨父母總是因為偷東西而讓家庭面臨種種危機,被人看不起,那麼他可能會因此而進入「反向認同」的世界,從此成為一個非常有道德的,上進的人。
3. 什麼決定了正向認同與負面認同?
此時,可能還有人反駁我。
不對啊,比如說有兄弟兩人,父母對他們的愛都是同樣的,所有條件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兄弟倆長大後,一個非常上進,一個非常墮落?這也是養孩子的一大謎題。
現在很多家庭生二胎了,這樣的家庭,父母就會很納悶:看看老二惹的那些禍,我們覺得自己是失敗的父母;可是看到老大那麼懂事,那麼優秀,我們又覺得自己挺成功的。
我們到底做了什麼,讓同在一個屋簷下的孩子有這麼大區別?
我給這對父母假設了一個場景,描述一段他們對老大和老二教育的過程。結果我們發現,其實父母對兄弟倆說的話雖然都差不多,但問題出在話的背後的意思是不同的。
對老大,他們的話裡透著一種欣賞,驕傲;
對老二,他們的話裡透著一種擔憂,不滿。
老大完成作業了,打遊戲,父母會誇老大會自我管理。老二做同樣的事兒,父母首先懷疑他沒有認真完成。就算發現老二作業寫的不錯,也會說:奇怪,太陽從西邊出來了!你有沒有抄同學的作業?但是在屋裡,老大幾乎沒什麼玩具,而老二的玩具卻堆滿了櫥櫃。
所以,父母其實沒有覺察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塑造兩種孩子。
我問了一下這對父母,他們對工作和娛樂有什麼看法。
結果我發現,夫妻倆是有衝突的,丈夫是個工作狂,根本不喜歡度假,而妻子卻很有情調,和丈夫最大的衝突就是埋怨丈夫給家庭的時間太少。
從這個案例,你有什麼發現?夫妻兩個人無法整合的衝突,就在孩子身上有了體現。老大認同了父母對於好好工作的三觀。老二認同了父母對於享受生活的三觀。父母沒有解決的問題,在孩子身上就會有體現。
從這個角度上看,不成長,無教育。
所以我提倡的,是一種整合式的教養方式:所謂整合,就是要看到自己的劣勢功能。
比如有的父母不善表達情感,那麼在有了孩子以後,就要練習如何表達情感;有的父母對孩子有太多焦慮, 在有了孩子以後就要練習如何處理自己的焦慮。
整合式的教養方式就是:反求諸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無為而治,你做的越少,孩子就越有自我的成長的空間。
圖文來源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僅作交流、學習之用,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