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不同氣質孩子的教養方式讓父母不再抓狂之完整攻略

2020-12-02 阿鴻不是紅

原創: 雅各博士 雅各博士的家長空間





家裡養兩個孩子,父母常有這樣的感嘆:面對同樣的問題,採取同樣的方法,一個孩子完全不為所動;付出同樣的努力,兩個孩子差距卻這麼大;一樣的養育,一個懂事有禮貌,另一個就是調整搗蛋,處處讓你提心弔膽的……

再比如:學校一個班裡幾十個孩子,同樣一個老師教,有的自律,有的淘氣,有的文靜,有的有條理性,有的浮躁……總之各種各樣,老師的教學有的孩子喜歡,對有的孩子硬是怎麼管都沒有用。對照上面兩種情況,我們都是以我們所說的好,或者我們心裡想我們都一樣養和教啊,可結果呢?例如:種一棵樹,我們會根據植物的天性來養:它是什麼花?需要哪種肥料?需要多少陽光、多少水?喜歡陽光暴曬,還是躲避烈陽;需要大量水分,還是需要少量水分……

都是各有不同,何況是養育孩子。

01

孩子無法像工廠製作零件一般

孩子無法像工廠製作零件一般,每一個產品均能控制到一模一樣,即使是同一家庭出生長大的雙胞胎,也各有不同,這就是孩子。而且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可依「九大氣質」來教養出最優質的孩子喔!

影響孩子天生的不同──氣質

氣質是天生的,但如果只強調天生那就太宿命了!而且我們不能說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環境要如何雕塑都可以,所以必須二者兼顧,也就是要了解孩子的氣質,也了解父母自己本身的氣質及教養方式,讓每個父母成為藝術家,了解每個孩子的原型為何,順著原型加以雕塑、修飾,每個孩子就能健全的發展。

02

不同氣質孩子的教養方式

氣質是什麼?是指一個人天生下來對內外刺激的反應方式,是天生的一種行為模式,沒有什麼好、壞的分別,只是在教養上是否能找出適合親子互動的方式。目前國內外將氣質分為九個向度:

一、活動型氣質孩子:

活動量是指一天24小時中孩子所展現的所有動作的頻率和速度,也可以說是個體消耗於動作的能量。活動量大的孩子整天動個不停,喜歡跑跑跳跳,精力充沛,睡眠時間短,即使睡了也動來動去的踢被,可在床上進行翻轉。而活動量小的孩子,則喜歡靜態的活動和遊戲,不喜歡戶外活動,即使出門也喜歡躺在草地看,或看圖畫書,所需的睡眠也較多。


◎活動量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1. 避免攝取可樂及糖果類食物:此食物及飲料會讓孩子更興奮。

2. 應有顆包容的心:了解孩子並非故意跑來跑去,以鼓勵方式,例如:吃飯坐著吃,如跑著就不吃,但坐著吃時則立刻稱讚。

3. 注意孩子的安全:活動量高的孩子喜歡跑跳,且較沒有安全意識,故在安全上需特別留意。

4. 固定的運動:每天有20~30分鐘的活動,帶著孩子至公園跑一跑、跳一跳,是很有必要的。

5. 培養規律生活:彈性但規律對孩子是相當重要的,如此較不會讓孩子無法控制。

6. 培養靜態活動:除了發洩體力外,轉移活動方式也是需慢慢培養靜下心的習慣,初期父母要耐心陪伴,慢慢即能養成習慣。

◎活動量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一般活動量低的孩子被視為較好帶的孩子,也較不需考慮其安全問題,但活動量太低的小朋友,易造成動力弱、做事消極,且可能只喜歡在計算機或電視前,易造成近視。所以,父母宜多鼓勵嘗試動態活動,最好也有固定的戶外活動及親子體能時間,對其動能提升有所幫助。

二、規律型氣質孩子:

乃指什麼時間、睡覺、醒來、肚子餓、大便等,有如鬧鐘般的準確,不但時間一定,量也都很一致;反之,則一點準頭都沒有,父母永遠無法預測他下一步會做什麼。

◎規律性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孩子規律性高,對父母來說輕鬆許多,因為只需要把時間安排好了,孩子即可OK,故安排好規律時間很重要。另一點,在約定時間上如果有變動,一定要事先告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才不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規律性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此種小孩毫無章法,故需養成規律性的生活習慣,按時做完該做的事,做到就給予鼓勵,以讓其生活慢慢規律.

三、趨避型氣質孩子

當孩子首次遭遇新刺激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接受或是退縮?例如:到一個新的地方、未接觸的事、吃一種沒吃過的食物、遇見陌生人。

◎大方外向的孩子 :父母的因應之道

趨避性高的孩子相當大方,不怕陌生,誰都好,但應注意--教導分辨危險並給予適當的限制,例如:不要單獨和陌生人接觸,並不隨便告知地址電話;提醒危險地區,如只能在此範圍玩,超過此會危險,而且媽媽看不到你會擔心。

◎內向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有時父母覺得很困擾的是孩子「不叫人」,不出來和別人打招呼,父母千萬不要責罵,而是多提供接觸的機會,並採漸進式的方式,只要孩子有一點點進步就要鼓勵與稱讚。


四、適應型氣質孩子:

是指孩子在趨避反應之後一段時間的適應情形,不見得趨避性強的孩子適應性就高,有些孩子,看來很容易馬上接受新事物,但接下來反而會造成適應性問題,所以有些孩子內向害羞,但卻適應力強。

◎適應力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什麼環境、事物對他都不困難,也都易接收,父母則需協助把關,以免孩子好壞不分。

◎適應力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孩子適應力低,父母要有更多的等待、耐心,千萬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且在環境要變動時應提早告之及準備,給予充分的時間適應新環境並有機會加以練習,就會漸入佳境。

五、情緒氣質孩子

指孩子一天中表露於外的情緒,是屬於正向的(即友善、快樂)或負向的(即不友善、不快樂),是常常「笑咪咪」還是「拗嘟嘟」。

◎情緒本質好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孩子情緒本質好,是父母最開心的事,任何事均樂觀面對,但也不要因此而輕忽了與孩子的心情交流,以免孩子碰到無法承受的挫折時不知如何處理,當然危險意識的提醒仍是重要的。

◎情緒本質不好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情緒本質不好的孩子,常出現負向表情,有時會造成別人誤解,故要常提醒孩子笑,且增強之,讓孩子無形中養成笑臉。

六、反應型氣質孩子:

指孩子對內在、外在刺激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反應強者,其喜怒哀樂及需求很容易被覺察;反應弱者則常不被注意及知覺其需求而忽略。

◎情緒反應強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情緒反應強的孩子有時生氣起來就拳打腳踢,或傷到自己,故父母應有一致的教養態度,孩子才不會因妥協而造成亂發脾氣的習慣;且不要隨孩子的情緒起舞,並訓練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緒反應弱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此種孩子很少表達自己的感受,故要養成表達情緒的習慣,尤其是心中不舒服的事更要協助表達出來,畫的也可以。

七、注意力分散型氣質孩子:

是指孩子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如聲音、光線、人、事、物所幹擾而改變他正在進行的活動。

◎專注能力強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專注能力強的孩子是父母最愛的,但有時會造成的困擾,是專注在不好的情緒事件上,一哭起來就很難安撫,有時也因專注在自己的活動中而不回應,故應多了解孩子是否如此,如果是要提醒孩子多留意周遭的信息。

◎容易分心的孩子 :父母的因應之道

小的時候不會察覺,因為容易轉移注意力,故較易帶領,但學習上則很容易分神,所以在學習環境上力求簡單,降低分心之刺激物,並在學習上多提供一對一及分段學習,且在每一個段落給予讚美。

八、敏感型氣質孩子

指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敏感度高,只要一點改變均易感受。

◎敏感度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具有高敏感度特質的孩子對周遭相當敏感,有時會太緊張,父母應多與孩子說一說感覺的話,且分享他的感覺,並在睡前避免激烈運動。

◎敏感度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以前長輩說此種孩子「神經夠大條」,天氣冷熱完全穿同樣衣服,應加強其聽覺反應訓練,能提升其未來學習能力。


03

父母不抓狂完整手冊

家有愛飆的孩子,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搞得做父母的也快抓狂。其實,孩子愛發脾氣並非沒有理由,多半是因為遇到挫折或無法表達心中想法的一種外在表現,父母如能對症下藥,就能輕鬆降低緊張的親子關係。

亂發脾氣是孩子常見現象,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多數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經常是手足無措,一旦處理不當,孩子就會愈鬧愈嚴重,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父母自己也跟著抓狂,長久下來,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愈來愈惡劣。要解決上述難題,首先得要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一、常見的孩子發飆方式有:尖叫、哭鬧、丟摔東西或是賴坐在地上、停在原地不動要你拖才走等。平常這些情況若發生在家裡,父母比較方便處理,但是如果一旦發生在公共場所,如餐廳、百貨公司、地鐵或公交車上,那可就不得了,除了要尷尬面對旁人的側目之外,如何快速平復孩子的情緒,才是考驗所有父母的最大難題。

其實,孩子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在發脾氣,他們憤怒或哭鬧的表現,有時只是因為父母不懂他們的需求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導致他們覺得不被尊重。父母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去了解孩子發飆生氣的原因,以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形,進而也能減少孩子發飆的機會。

糾正孩子的惡形惡狀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以下這些狀況,做父母可要幫助孩子糾正過來。惡習可包含:

1、高聲說話、尖叫惡習。

2、說髒話惡習。

3、沒大沒小,不尊重長輩惡習。

4、取笑捉弄惡習。

5、隨意打鬧、舉止粗魯惡習。

6、東奔西跑、探人隱私惡習。

7、行為暴力惡習。

8、忸怩自閉。

二、父母不抓狂八大法寶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鬧情緒的時候,爸媽肯定是既緊張又尷尬,在眾目睽睽下,想盡辦法要讓他安靜下來,無奈他就是不買帳,您愈急他愈故意。到底要如何安撫怒氣衝衝、又哭又叫的孩子呢?以下提供八大法寶,讓您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01

保持耐心

深呼吸,不要自己也跟著生氣。你必須避免自己情緒失控,否則事情會更糟。其實孩子的記憶很短暫,只要在事發時運用適當方法,他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譬如你可以對正在生氣的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但是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生氣?」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他可能聽不太懂你的意思,也不一定可以完全說出他生氣的理由,但是面對如此情緒平和又有耐心的爸爸或媽媽,他也許會有樣學樣,慢慢和緩自己的怒氣。

02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你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先下手為強吧!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高興。例如,在餐廳中,他可能一直吵著要下餐桌去玩,這時你可以跟他玩個小遊戲,你可以告訴他:「我們用牙籤來排圖案好不好?看誰第一名!」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千萬不要用賄賂的方式,如果給他食物或玩具,嘗過甜頭的他可是會變本加厲的。


03

幫助孩子利用其他方式洩憤

當他準備發怒時,試著引導他唱他喜歡的歌,或是要他講他喜歡的故事,或者拿出他最心愛的玩具,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看到你在生氣囉,你這樣生氣不理人,小維尼會不陪你玩喔!」或者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可以告訴他你為什麼生氣,讓他分擔好朋友的心情如何?」另外,塗鴉也是個發洩情緒的好方法,國外近來使用「藝術」來改變孩子的情緒,如聽音樂、畫畫、演奏樂器等。

04

讓他自己平靜

長輩的幹預愈多,他的脾氣可能愈強烈。孩子鬧情緒,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爸媽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過分,所以,如果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

05

鼓勵他敘述

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時,鼓勵他說出:「媽媽不讓我買小火車,我很不高興!」讓孩子學著了解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06

講道理

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教他學習尊重別人,並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07

適度的處罰

可以用適度的處罰,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或點心時間等等,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後,他的心裡一定不是滋味,別忘了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08

使用隔離法

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已經不生氣了,就可以出來和我們一起玩。」

很多爸媽都用過這個方法,但必須注意隔離處的安全性,而且不能是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處;當然也不能是太有趣的地方,否則孩子連玩都來不及,不可能學到教訓。最重要的一點是,您可得隨時注意他,別因為忙別的事而把他忘了。事情結束之後,記得要把它置諸腦後,別讓它影響自己的心情。孩子的脾氣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別太在意,試著微笑面對吧!

有些教育專家建議父母,當孩子發小脾氣時,不需要刻意去安撫他,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太過克制或壓抑反而有害身心發展,除非有安全上的考慮,否則你可以讓孩子短暫地紓解情緒。

09

以身作則

要教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身教重於言教。有一家麵包店的老闆娘對客人總是笑咪咪,噓寒問暖,態度和善有禮,所以她那四歲大的小女孩,在媽媽的耳濡目染,待人接物也就自然地和善有禮,客人進門時她會說:「你好!很高興你來買麵包喔。」這不是一貫的生意伎倆,而是因為孩子平日看多了母親的示範而自然培養的態度。如果你時常讓孩子看見你等車時排隊、在下車時對司機說謝謝、在公共場所輕聲細語、會在拿其他人東西時先詢問告知等,你可以發現孩子也會跟你這樣做。

10

制定明確的規則

孩子對反覆無常的規則,最沒有辦法應付,而那些不確定、不清楚的規定和教條,對他來說最沒有說服力。最好的方法是明確地告訴他該怎麼做,如「你看那裡有條界線,不要超過喔。」與其對他說「你要對客人有禮貌」、「在公共場所要守規矩」這樣的含糊籠統的規矩,倒不如明明白白具體地告訴他。當然,孩子表現的行為有正面負面,在教導的過程中,獎懲賞罰也就難免。爸媽還必須堅持這些原則,千萬不能因為自己一時情緒不佳或心軟,造成孩子混淆,也就不易建立明確的價值判斷標準。


11

培養孩子的自我滿足感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有某些反應時,爸媽可以更明確地告訴他:「你看,你對爺爺說晚安,爺爺很高興喔。」引導孩子體會自己正面負面的行為態度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當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識與信心的階段時,如果讓他知道自己真的做了一件令大家高興舒服的好事,孩子會感到十分的有成就感。注意,這並不是助長孩子傲慢,也不可拿這些「規矩」作為一種威脅強迫的手段,應是帶領孩子體會人被尊重、和氣、溫暖對待時的好心情。相信孩子會將這樣美好的經驗延伸貫通,學習發揮自己的善良溫和的一面。

12

認真回應孩子的疑問

為什麼要有禮貌?怎樣才有禮貌?小小孩常會用「問句」表達自己的疑惑,此時爸媽的響應態度必須認真親切,才能讓他進一步對事情有所了解。如果只是敷衍、答非所問,不但不能打消他的好奇心,恐怕只有讓他更加懷疑行為的合理與必要性。用孩子懂得、可理解的說法,即使必須重複,也要耐心懇切地說給他聽。


一、獨特寶貝,樂於面對

孩子難帶並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如果身為父母本身是活力十足型的,孩子活動力也強,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家庭中,簡直如魚得水;但如果父母都超安靜,而孩子是體力充沛型,父母自然會受不了。氣質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只要親子能相互配合、兼容,相信孩子就能快樂成長。氣質真的沒有所謂的好與壞,每個孩子的氣質亦是由各種向度交替產生,因此父母應樂於面對,並找出適當的教養方式,和孩子達到一定的默契,自然就能成為。

二、充分了解孩子的氣質類型

我們了解孩子的氣質類型,就根據觀察給適合的營養來給,而不是我們以為的營養強加給孩子。以上都是讓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在我們常犯的錯誤上提醒我們,如何更好的來養育孩子。每個孩子身上都會具備不同氣質,只是其中有一種在性格中佔比最大,因此顯現為主導氣質。性格是由「天生氣質」和「後天學習」兩部分決定的。父母早一點了解孩子的性格傾向,父母和他的相處就會更輕鬆,養育也更有策略。

參考文獻:

1.美國·【愛生氣的孩子】《野獸國》作者:莫裡斯.桑達克

2.美國·【說謊的孩子】《用愛心說實話》作者:派翠西亞.麥基撒克·出版:和英

3.美國·【行為不受控制的孩子】《猴男孩小宙》作者:貝蒂絲.阿勒瑪涅

4.美國·【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作者:Judith R. Harris(茱蒂·哈裡斯)

5.美國·【暴脾氣小孩:教養執拗、易怒孩子的新方法】·作者:羅斯·格林

- END -

文 / 雅各博士

圖/ 網絡

編輯 / Vikki

相關焦點

  • 不同氣質類型需要不同的教養方式
    不同性格和氣質的孩子,家長的教養方式也需要區別對待。聽聽市婦聯特聘心理督導師、靜安區白玉蘭開心家園心理諮詢師朱澤華老師怎麼說。 朱老師分析了孩子的四種氣質類型:分別是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家長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特性,幫助孩子發揮自己天生性格的優勢力量。
  • 不同類型的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對家庭對兒童的各種影響的研究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就是備受關注的領域《社會心理學》中有研究:父母的教養方式在兒童的性格氣質發展,道德發展以及自我概念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大影響。而父母的對待子女的方法各有不同,對孩子的發展影響也不同。
  • 教育孩子不同的教養方式!
    為什麼有的孩子能考清華北大?為什麼有的孩子初中沒畢業就出去工作?不同的家庭,自然就會有不同的教養方式,不同人生。總體來說,教養方式可以分成三類:1、嚴厲性這種教養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家庭中所有的規則都是由家長制定;孩子不參與決策過程,但要絕對的服從,否則會受到懲罰。
  • 了解嬰兒氣質,掌握教養方式_嬰兒護理_育兒_太平洋親子網
    以上三個孩子的父母,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教子心得,究其原因,除了成人的教養方式和方法不同以外,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由嬰兒的不同氣質所決定的。不同氣質的嬰兒,在接受成人的教養上,會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狀態和情緒。這裡我們就有必要探討一下孩子氣質的有關問題,從而獲得教養孩子的一些方法。
  • 「氣質類型」決定教養方式:讀懂孩子的氣質類型,育兒之路不跑偏
    畢竟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父母的遺傳,使得多多從小就有禮貌、有教養,其氣質不是尋常人家的孩子能夠比得了的。每個人的氣質類型不同,家庭養育的方式也有所差異,你家的孩子是怎樣的呢?好朋友小娟家的孩子活潑開朗,在不熟的人眼裡,她是出了名的「頑皮」,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不怕身邊的孩子會無聊,他總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帶著小朋友們玩。
  • 「氣質類型」決定教養方式:讀懂孩子的氣質類型,育兒之路不跑偏
    畢竟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父母的遺傳,使得多多從小就有禮貌、有教養,其氣質不是尋常人家的孩子能夠比得了的。每個人的氣質類型不同,家庭養育的方式也有所差異,你家的孩子是怎樣的呢?好朋友小娟家的孩子活潑開朗,在不熟的人眼裡,她是出了名的「頑皮」,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不怕身邊的孩子會無聊,他總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帶著小朋友們玩。
  • -家庭教養方式的不同
    《囧媽》中有一句經典臺詞:「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可惜我明白的太晚,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那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到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 三種父母教養方式,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世界上千百門學問,都是選修課,人生唯一的必修課就兩門一個是怎麼做夫妻一個是怎麼做父母可惜這兩門學問,所有人都自稱是專家。既做不好父母,也做不好夫妻~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會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常聽到一句話,有其父必有其子,大約就是指孩子與父母的某些為人處事上近乎相同。
  • 不同的教養方式造就不一樣的孩子
    為什麼有的孩子能考清華北大?為什麼有的孩子初中沒畢業就出去工作?不同的家庭,自然就會有不同的教養方式,不同人生。總體來說,教養方式可以分成三類:1、嚴厲性這種教養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家庭中所有的規則都是由家長制定;孩子不參與決策過程,但要絕對的服從,否則會受到懲罰。
  • 孩子性格問題源於父母教養方式
    [摘 要]  幼兒的性格各有不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幼兒的性格影響是最深刻的
  • 家庭教養方式
    一、家庭教養方式的定義  家庭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教育兒童的活動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徵概括,是一種具有相當穩定性的行為風格。  二、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特點及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一)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  據調查研究發現,家庭教養根據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可分為常見的以下幾種類型:專制型、溺愛型、縱容型、民主型這四種類型。  (二)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特點及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據調查顯示,不同類型的父母教養方式的特點對幼兒性格的影響是不同的。
  • 不同的教養方式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適合的才是正確的
    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根據父母對孩子的支持程度、控制要求程度的高低,提出了不同的教養方式。每一種教養方式,都對應著一種典型的父母,對應著一類典型的孩子。據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對一百多個家庭的研究發現,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容易有較高的攻擊性,平時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容易發怒,會經常性暴躁。那在我們的生活中,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教養孩子?父母又該避免哪些不合適的教養方式呢?
  • 兒童氣質分為3大類型,氣質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父母要因材施教
    ,不難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單一的教育方式不能夠保證孩子們的成長具有一致性。確定方向之後,再針對孩子的細節特徵細化我們的教育方式。如果有父母不幸擁有一個氣質屬於撫育困難型的孩子,育兒的困難可少不了。我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表現判斷孩子屬於哪一種氣質類型,然後再結合實際確定自己的育兒方向。
  • 兒童氣質分為3大類型,氣質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父母要因材施教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針對孩子的特點進行教育,這樣才能夠有所成效。 雖然孩子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但是他們卻有著一定的共性。 我們掌握了孩子的共性,就能夠大致掌握孩子的教育方向。確定方向之後,再針對孩子的細節特徵細化我們的教育方式。
  • 父母的教養方式,真的就能決定孩子的一生嗎?
    這是一本關於家庭教育的顛覆性的書籍,即它否定了原生家庭決定論,否定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孩子一生的「眾所周知」的論調。它從各種角度說明了,同一家庭的孩子,甚至同卵雙胎,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性格。這是因為決定孩子成長的兩個要素是先天稟賦和後天教養,而教養是父母與孩子互動的結果。
  • 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
    究其原因,還在於家長的教養方式:虎媽採用的是專制型教育,強勢高壓,對孩子要求嚴苛;貓爸則遵從西式散養式教育理念,主張民主、寬容的個性化教養方式,倡導與孩子共同成長,他尊重茜茜,並希望給孩子寬鬆的成長空間;還有同樣主張中國高壓教育的姥爺,以及對孩子十分溺愛的奶奶。他們所採用的諸多不一致的教育方式,使茜茜承載了家人過多的希望,不知該聽誰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最終得了抑鬱症,不願意再開口講話。
  •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其實並不大……
    ②這裡說的環境不是家庭環境,不是父母的教養方式,而是社區環境、學校環境,以及最重要的,孩子跟怎樣的同輩群體相處,孩子認同了怎樣的同輩為「自己歸屬的群體,自己應該模仿的榜樣」。3 為什麼家長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發展影響不大?哈裡斯的看法是——① 教養方式其實根本就不是父母單方面可以決定的,孩子的天性(即遺傳)會影響父母對待ta的方式(間接基因效應)。
  • 餵養孩子營養要均衡,教養孩子氣質要平衡
    往往採用了錯誤的開採方式用採煤的方式去打石油用打石油的方式去開採天然氣結果造成了很大的所需的教育不同 氣質不分好壞,每個孩子都可以培養出好成績,但是不同氣質的寶寶有不同的天生的心理欲求,我們只有了解了這些欲求,才能更好的開展親子教育。
  • 《家庭的覺醒》:不一樣的教養方式,不再改變孩子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沙法麗.薩巴瑞接連寫了三本書:《父母的覺醒》1和2,《家庭的覺醒》。作者的寫作主題圍繞覺醒展開:父母的覺醒,家庭的覺醒,覺醒的教養方式。對於作者,至關重要的關注點是覺醒。這或許與作者的經歷有關。沙法麗.薩巴瑞是一位印度女性,對東方哲學非常熟悉。
  • 娃以後是「牛蛙」還是「普娃」,跟父母的教養方式關係到底有多大?
    在研究過程中,她注意到了學齡前兒童表現出明顯不同的行為類型,而每種類型的行為都與一種特定的養育方式高度相關。 鮑姆林德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孩子的行為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並導致了孩子未來生活的不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