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雅各博士 雅各博士的家長空間
家裡養兩個孩子,父母常有這樣的感嘆:面對同樣的問題,採取同樣的方法,一個孩子完全不為所動;付出同樣的努力,兩個孩子差距卻這麼大;一樣的養育,一個懂事有禮貌,另一個就是調整搗蛋,處處讓你提心弔膽的……
再比如:學校一個班裡幾十個孩子,同樣一個老師教,有的自律,有的淘氣,有的文靜,有的有條理性,有的浮躁……總之各種各樣,老師的教學有的孩子喜歡,對有的孩子硬是怎麼管都沒有用。對照上面兩種情況,我們都是以我們所說的好,或者我們心裡想我們都一樣養和教啊,可結果呢?例如:種一棵樹,我們會根據植物的天性來養:它是什麼花?需要哪種肥料?需要多少陽光、多少水?喜歡陽光暴曬,還是躲避烈陽;需要大量水分,還是需要少量水分……
都是各有不同,何況是養育孩子。
01
孩子無法像工廠製作零件一般
孩子無法像工廠製作零件一般,每一個產品均能控制到一模一樣,即使是同一家庭出生長大的雙胞胎,也各有不同,這就是孩子。而且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可依「九大氣質」來教養出最優質的孩子喔!
影響孩子天生的不同──氣質
氣質是天生的,但如果只強調天生那就太宿命了!而且我們不能說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環境要如何雕塑都可以,所以必須二者兼顧,也就是要了解孩子的氣質,也了解父母自己本身的氣質及教養方式,讓每個父母成為藝術家,了解每個孩子的原型為何,順著原型加以雕塑、修飾,每個孩子就能健全的發展。
02
不同氣質孩子的教養方式
氣質是什麼?是指一個人天生下來對內外刺激的反應方式,是天生的一種行為模式,沒有什麼好、壞的分別,只是在教養上是否能找出適合親子互動的方式。目前國內外將氣質分為九個向度:
一、活動型氣質孩子:
活動量是指一天24小時中孩子所展現的所有動作的頻率和速度,也可以說是個體消耗於動作的能量。活動量大的孩子整天動個不停,喜歡跑跑跳跳,精力充沛,睡眠時間短,即使睡了也動來動去的踢被,可在床上進行翻轉。而活動量小的孩子,則喜歡靜態的活動和遊戲,不喜歡戶外活動,即使出門也喜歡躺在草地看,或看圖畫書,所需的睡眠也較多。
◎活動量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1. 避免攝取可樂及糖果類食物:此食物及飲料會讓孩子更興奮。
2. 應有顆包容的心:了解孩子並非故意跑來跑去,以鼓勵方式,例如:吃飯坐著吃,如跑著就不吃,但坐著吃時則立刻稱讚。
3. 注意孩子的安全:活動量高的孩子喜歡跑跳,且較沒有安全意識,故在安全上需特別留意。
4. 固定的運動:每天有20~30分鐘的活動,帶著孩子至公園跑一跑、跳一跳,是很有必要的。
5. 培養規律生活:彈性但規律對孩子是相當重要的,如此較不會讓孩子無法控制。
6. 培養靜態活動:除了發洩體力外,轉移活動方式也是需慢慢培養靜下心的習慣,初期父母要耐心陪伴,慢慢即能養成習慣。
◎活動量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一般活動量低的孩子被視為較好帶的孩子,也較不需考慮其安全問題,但活動量太低的小朋友,易造成動力弱、做事消極,且可能只喜歡在計算機或電視前,易造成近視。所以,父母宜多鼓勵嘗試動態活動,最好也有固定的戶外活動及親子體能時間,對其動能提升有所幫助。
二、規律型氣質孩子:
乃指什麼時間、睡覺、醒來、肚子餓、大便等,有如鬧鐘般的準確,不但時間一定,量也都很一致;反之,則一點準頭都沒有,父母永遠無法預測他下一步會做什麼。
◎規律性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孩子規律性高,對父母來說輕鬆許多,因為只需要把時間安排好了,孩子即可OK,故安排好規律時間很重要。另一點,在約定時間上如果有變動,一定要事先告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才不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規律性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此種小孩毫無章法,故需養成規律性的生活習慣,按時做完該做的事,做到就給予鼓勵,以讓其生活慢慢規律.
三、趨避型氣質孩子
當孩子首次遭遇新刺激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接受或是退縮?例如:到一個新的地方、未接觸的事、吃一種沒吃過的食物、遇見陌生人。
◎大方外向的孩子 :父母的因應之道
趨避性高的孩子相當大方,不怕陌生,誰都好,但應注意--教導分辨危險並給予適當的限制,例如:不要單獨和陌生人接觸,並不隨便告知地址電話;提醒危險地區,如只能在此範圍玩,超過此會危險,而且媽媽看不到你會擔心。
◎內向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有時父母覺得很困擾的是孩子「不叫人」,不出來和別人打招呼,父母千萬不要責罵,而是多提供接觸的機會,並採漸進式的方式,只要孩子有一點點進步就要鼓勵與稱讚。
四、適應型氣質孩子:
是指孩子在趨避反應之後一段時間的適應情形,不見得趨避性強的孩子適應性就高,有些孩子,看來很容易馬上接受新事物,但接下來反而會造成適應性問題,所以有些孩子內向害羞,但卻適應力強。
◎適應力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什麼環境、事物對他都不困難,也都易接收,父母則需協助把關,以免孩子好壞不分。
◎適應力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孩子適應力低,父母要有更多的等待、耐心,千萬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且在環境要變動時應提早告之及準備,給予充分的時間適應新環境並有機會加以練習,就會漸入佳境。
五、情緒氣質孩子
指孩子一天中表露於外的情緒,是屬於正向的(即友善、快樂)或負向的(即不友善、不快樂),是常常「笑咪咪」還是「拗嘟嘟」。
◎情緒本質好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孩子情緒本質好,是父母最開心的事,任何事均樂觀面對,但也不要因此而輕忽了與孩子的心情交流,以免孩子碰到無法承受的挫折時不知如何處理,當然危險意識的提醒仍是重要的。
◎情緒本質不好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情緒本質不好的孩子,常出現負向表情,有時會造成別人誤解,故要常提醒孩子笑,且增強之,讓孩子無形中養成笑臉。
六、反應型氣質孩子:
指孩子對內在、外在刺激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反應強者,其喜怒哀樂及需求很容易被覺察;反應弱者則常不被注意及知覺其需求而忽略。
◎情緒反應強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情緒反應強的孩子有時生氣起來就拳打腳踢,或傷到自己,故父母應有一致的教養態度,孩子才不會因妥協而造成亂發脾氣的習慣;且不要隨孩子的情緒起舞,並訓練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緒反應弱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此種孩子很少表達自己的感受,故要養成表達情緒的習慣,尤其是心中不舒服的事更要協助表達出來,畫的也可以。
七、注意力分散型氣質孩子:
是指孩子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如聲音、光線、人、事、物所幹擾而改變他正在進行的活動。
◎專注能力強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專注能力強的孩子是父母最愛的,但有時會造成的困擾,是專注在不好的情緒事件上,一哭起來就很難安撫,有時也因專注在自己的活動中而不回應,故應多了解孩子是否如此,如果是要提醒孩子多留意周遭的信息。
◎容易分心的孩子 :父母的因應之道
小的時候不會察覺,因為容易轉移注意力,故較易帶領,但學習上則很容易分神,所以在學習環境上力求簡單,降低分心之刺激物,並在學習上多提供一對一及分段學習,且在每一個段落給予讚美。
八、敏感型氣質孩子
指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敏感度高,只要一點改變均易感受。
◎敏感度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具有高敏感度特質的孩子對周遭相當敏感,有時會太緊張,父母應多與孩子說一說感覺的話,且分享他的感覺,並在睡前避免激烈運動。
◎敏感度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以前長輩說此種孩子「神經夠大條」,天氣冷熱完全穿同樣衣服,應加強其聽覺反應訓練,能提升其未來學習能力。
03
父母不抓狂完整手冊
家有愛飆的孩子,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搞得做父母的也快抓狂。其實,孩子愛發脾氣並非沒有理由,多半是因為遇到挫折或無法表達心中想法的一種外在表現,父母如能對症下藥,就能輕鬆降低緊張的親子關係。
亂發脾氣是孩子常見現象,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多數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經常是手足無措,一旦處理不當,孩子就會愈鬧愈嚴重,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父母自己也跟著抓狂,長久下來,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愈來愈惡劣。要解決上述難題,首先得要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一、常見的孩子發飆方式有:尖叫、哭鬧、丟摔東西或是賴坐在地上、停在原地不動要你拖才走等。平常這些情況若發生在家裡,父母比較方便處理,但是如果一旦發生在公共場所,如餐廳、百貨公司、地鐵或公交車上,那可就不得了,除了要尷尬面對旁人的側目之外,如何快速平復孩子的情緒,才是考驗所有父母的最大難題。
其實,孩子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在發脾氣,他們憤怒或哭鬧的表現,有時只是因為父母不懂他們的需求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導致他們覺得不被尊重。父母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去了解孩子發飆生氣的原因,以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形,進而也能減少孩子發飆的機會。
糾正孩子的惡形惡狀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以下這些狀況,做父母可要幫助孩子糾正過來。惡習可包含:
1、高聲說話、尖叫惡習。
2、說髒話惡習。
3、沒大沒小,不尊重長輩惡習。
4、取笑捉弄惡習。
5、隨意打鬧、舉止粗魯惡習。
6、東奔西跑、探人隱私惡習。
7、行為暴力惡習。
8、忸怩自閉。
二、父母不抓狂八大法寶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鬧情緒的時候,爸媽肯定是既緊張又尷尬,在眾目睽睽下,想盡辦法要讓他安靜下來,無奈他就是不買帳,您愈急他愈故意。到底要如何安撫怒氣衝衝、又哭又叫的孩子呢?以下提供八大法寶,讓您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01
保持耐心
深呼吸,不要自己也跟著生氣。你必須避免自己情緒失控,否則事情會更糟。其實孩子的記憶很短暫,只要在事發時運用適當方法,他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譬如你可以對正在生氣的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但是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生氣?」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他可能聽不太懂你的意思,也不一定可以完全說出他生氣的理由,但是面對如此情緒平和又有耐心的爸爸或媽媽,他也許會有樣學樣,慢慢和緩自己的怒氣。
02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你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先下手為強吧!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高興。例如,在餐廳中,他可能一直吵著要下餐桌去玩,這時你可以跟他玩個小遊戲,你可以告訴他:「我們用牙籤來排圖案好不好?看誰第一名!」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千萬不要用賄賂的方式,如果給他食物或玩具,嘗過甜頭的他可是會變本加厲的。
03
幫助孩子利用其他方式洩憤
當他準備發怒時,試著引導他唱他喜歡的歌,或是要他講他喜歡的故事,或者拿出他最心愛的玩具,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看到你在生氣囉,你這樣生氣不理人,小維尼會不陪你玩喔!」或者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可以告訴他你為什麼生氣,讓他分擔好朋友的心情如何?」另外,塗鴉也是個發洩情緒的好方法,國外近來使用「藝術」來改變孩子的情緒,如聽音樂、畫畫、演奏樂器等。
04
讓他自己平靜
長輩的幹預愈多,他的脾氣可能愈強烈。孩子鬧情緒,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爸媽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過分,所以,如果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
05
鼓勵他敘述
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時,鼓勵他說出:「媽媽不讓我買小火車,我很不高興!」讓孩子學著了解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06
講道理
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教他學習尊重別人,並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07
適度的處罰
可以用適度的處罰,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或點心時間等等,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後,他的心裡一定不是滋味,別忘了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08
使用隔離法
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已經不生氣了,就可以出來和我們一起玩。」
很多爸媽都用過這個方法,但必須注意隔離處的安全性,而且不能是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處;當然也不能是太有趣的地方,否則孩子連玩都來不及,不可能學到教訓。最重要的一點是,您可得隨時注意他,別因為忙別的事而把他忘了。事情結束之後,記得要把它置諸腦後,別讓它影響自己的心情。孩子的脾氣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別太在意,試著微笑面對吧!
有些教育專家建議父母,當孩子發小脾氣時,不需要刻意去安撫他,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太過克制或壓抑反而有害身心發展,除非有安全上的考慮,否則你可以讓孩子短暫地紓解情緒。
09
以身作則
要教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身教重於言教。有一家麵包店的老闆娘對客人總是笑咪咪,噓寒問暖,態度和善有禮,所以她那四歲大的小女孩,在媽媽的耳濡目染,待人接物也就自然地和善有禮,客人進門時她會說:「你好!很高興你來買麵包喔。」這不是一貫的生意伎倆,而是因為孩子平日看多了母親的示範而自然培養的態度。如果你時常讓孩子看見你等車時排隊、在下車時對司機說謝謝、在公共場所輕聲細語、會在拿其他人東西時先詢問告知等,你可以發現孩子也會跟你這樣做。
10
制定明確的規則
孩子對反覆無常的規則,最沒有辦法應付,而那些不確定、不清楚的規定和教條,對他來說最沒有說服力。最好的方法是明確地告訴他該怎麼做,如「你看那裡有條界線,不要超過喔。」與其對他說「你要對客人有禮貌」、「在公共場所要守規矩」這樣的含糊籠統的規矩,倒不如明明白白具體地告訴他。當然,孩子表現的行為有正面負面,在教導的過程中,獎懲賞罰也就難免。爸媽還必須堅持這些原則,千萬不能因為自己一時情緒不佳或心軟,造成孩子混淆,也就不易建立明確的價值判斷標準。
11
培養孩子的自我滿足感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有某些反應時,爸媽可以更明確地告訴他:「你看,你對爺爺說晚安,爺爺很高興喔。」引導孩子體會自己正面負面的行為態度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當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識與信心的階段時,如果讓他知道自己真的做了一件令大家高興舒服的好事,孩子會感到十分的有成就感。注意,這並不是助長孩子傲慢,也不可拿這些「規矩」作為一種威脅強迫的手段,應是帶領孩子體會人被尊重、和氣、溫暖對待時的好心情。相信孩子會將這樣美好的經驗延伸貫通,學習發揮自己的善良溫和的一面。
12
認真回應孩子的疑問
為什麼要有禮貌?怎樣才有禮貌?小小孩常會用「問句」表達自己的疑惑,此時爸媽的響應態度必須認真親切,才能讓他進一步對事情有所了解。如果只是敷衍、答非所問,不但不能打消他的好奇心,恐怕只有讓他更加懷疑行為的合理與必要性。用孩子懂得、可理解的說法,即使必須重複,也要耐心懇切地說給他聽。
一、獨特寶貝,樂於面對
孩子難帶並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如果身為父母本身是活力十足型的,孩子活動力也強,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家庭中,簡直如魚得水;但如果父母都超安靜,而孩子是體力充沛型,父母自然會受不了。氣質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只要親子能相互配合、兼容,相信孩子就能快樂成長。氣質真的沒有所謂的好與壞,每個孩子的氣質亦是由各種向度交替產生,因此父母應樂於面對,並找出適當的教養方式,和孩子達到一定的默契,自然就能成為。
二、充分了解孩子的氣質類型
我們了解孩子的氣質類型,就根據觀察給適合的營養來給,而不是我們以為的營養強加給孩子。以上都是讓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在我們常犯的錯誤上提醒我們,如何更好的來養育孩子。每個孩子身上都會具備不同氣質,只是其中有一種在性格中佔比最大,因此顯現為主導氣質。性格是由「天生氣質」和「後天學習」兩部分決定的。父母早一點了解孩子的性格傾向,父母和他的相處就會更輕鬆,養育也更有策略。
參考文獻:
1.美國·【愛生氣的孩子】《野獸國》作者:莫裡斯.桑達克
2.美國·【說謊的孩子】《用愛心說實話》作者:派翠西亞.麥基撒克·出版:和英
3.美國·【行為不受控制的孩子】《猴男孩小宙》作者:貝蒂絲.阿勒瑪涅
4.美國·【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作者:Judith R. Harris(茱蒂·哈裡斯)
5.美國·【暴脾氣小孩:教養執拗、易怒孩子的新方法】·作者:羅斯·格林
- END -
文 / 雅各博士
圖/ 網絡
編輯 / Vik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