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類型有四種:「戰」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自戀性的防衛反應;「逃」類型會發展出一種類似強迫症的防衛反應;「僵」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解離的防衛反應;「討好」類型則會發展出類似關係依賴的防衛反應。
童年經歷了「夠好的養育」的人,在成年後面對危險時,會有健康且有彈性的反應技能,一旦面對真正的危險,他們可以妥當的選擇運用全部4F類型。
能夠容易採用「戰」反應,可確保一個人可以維護良好的界線、健康的表達、有侵略性的自我保護。
未受創的人可以容易、妥當的使用「逃」的本能,並且在對抗會造成更大的危險時,能夠停止互動,並且撤退。
如果進一步的行動或抵抗是無益或反效果,未受創的人也可以適當的「僵住」,並且放棄掙扎。還有,「僵」反應有時是面對危險的一個反應,我們會變得靜止、安靜、偽裝起來,以換取時間,並且評估危險,決定究竟最好的辦法是戰、逃、繼續僵,還是討好。
最後,未受創的人能以不卑躬屈膝的態度做到討好,能夠傾聽、幫助、妥協,並且同等的表達自我,表達自己的需求、權利和觀點。
許多「戰」類型的人用憤怒與控制要求無條件的愛,使他人疏遠,藉此逃避真正的親密關係,這種不切實際的要求,企圖滿足童年沒有滿足的需求,摧毀了親密關係的可能性。還有某些戰類型的人會自我欺騙地相信自己很完美,這種防衛信念使他們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地可以把關係問題全部怪到父母身上。
很多「逃」類型的人會沒完沒了地忙碌和辛勤工作,以逃避會引發情緒重現的深度交往。還有其他逃類型的人會過度努力使自己完美,希望有天自己會值得被愛,這種逃類型的人很難展現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許多「僵」類型的人會躲在自己的房間和幻想裡,深信與他人建立關係一點好處也沒有,還沒有被糟糕的童年忽略或虐待,傷害得完全排斥關係的僵類型人,會偏好網絡上的關係,因為線上交往可以在家裡安全地進行,而且越少接觸越好。
很多討好型的人會藉由鮮少展現自己,而逃避情感投入和可能的失望,他們躲在助人的表象下,過度傾聽、過度引誘或過度為他人努力,藉由過度聚焦在伴侶上,他們就不必冒險真的把自己暴露出來,也不許承受深度拒絕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