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型父母,要麼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在控制孩子,口口聲聲說愛,「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了你好?」
要麼就是自以為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品,「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麼教育就怎麼教育!」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 ,然後幫孩子規劃學業、選結婚對象、安排工作——外表看似完美穩定的生活,本質只不過是過著父母想要他過的生活。
在控制型父母家庭長大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為自己活過,人生每走一步都不是自己做出的選擇,而是像棋子一樣被人推著往前走。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高材生,雖然考上了耀眼的名校,卻感覺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歡幹什麼,其中很多人甚至出現抑鬱或自殺。這不能怪他們心理軟弱,而要問一問他們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是不是只關心學習成績,把考上名校當成孩子自出生以來唯一的目標?當這一目標實現以後呢?然後該怎樣呢?久而久之,就會疲憊和失去方向,向內問自己「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當孩子變得連話都不想跟我們說了,因為他的媽媽一開口就是在告訴他應該做什麼,而不是關心他的感受是什麼,他真正想做什麼。控制型父母最應該警惕的是,當你忙於為孩子制定人生路線,一切要按照你的意願來發展時,你收穫的很可能是一個非但不感恩,反而會恨你的孩子!
怎麼辦?想想當你和你的朋友出現分歧的時候是怎樣溝通的?
你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和你的孩子溝通,讓他有獨立人格意識,認為自己是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的,是被尊重的個體,而不是某個人的所有物品。重點要讓孩子能感知到愛,而愛的感知來源於親密表達和情感共鳴。沒有親密陪伴,沒有共情和理解,孩子如何感受到愛?
做父母是一門藝術,我們雖然無法做完美的父母,但我們可以多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
願孩子長大後還願意與我們交心,願意與我們做朋友,願意和我們分享TA最近喜歡做的事情,這才是做父母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