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型父母,做你的孩子真辛苦

2020-09-12 搗蛋鬼皮皮魯

控制型父母,要麼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在控制孩子,口口聲聲說愛,「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了你好?」

要麼就是自以為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品,「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麼教育就怎麼教育!」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 ,然後幫孩子規劃學業、選結婚對象、安排工作——外表看似完美穩定的生活,本質只不過是過著父母想要他過的生活。

在控制型父母家庭長大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為自己活過,人生每走一步都不是自己做出的選擇,而是像棋子一樣被人推著往前走。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高材生,雖然考上了耀眼的名校,卻感覺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歡幹什麼,其中很多人甚至出現抑鬱或自殺。這不能怪他們心理軟弱,而要問一問他們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是不是只關心學習成績,把考上名校當成孩子自出生以來唯一的目標?當這一目標實現以後呢?然後該怎樣呢?久而久之,就會疲憊和失去方向,向內問自己「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當孩子變得連話都不想跟我們說了,因為他的媽媽一開口就是在告訴他應該做什麼,而不是關心他的感受是什麼,他真正想做什麼。控制型父母最應該警惕的是,當你忙於為孩子制定人生路線,一切要按照你的意願來發展時,你收穫的很可能是一個非但不感恩,反而會恨你的孩子!

怎麼辦?想想當你和你的朋友出現分歧的時候是怎樣溝通的?



你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和你的孩子溝通,讓他有獨立人格意識,認為自己是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的,是被尊重的個體,而不是某個人的所有物品。重點要讓孩子能感知到愛,而愛的感知來源於親密表達和情感共鳴。沒有親密陪伴,沒有共情和理解,孩子如何感受到愛?



做父母是一門藝術,我們雖然無法做完美的父母,但我們可以多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

願孩子長大後還願意與我們交心,願意與我們做朋友,願意和我們分享TA最近喜歡做的事情,這才是做父母最大的成功!

相關焦點

  • 你是控制型父母嗎?
    如果父母對孩子只有要求與規則,沒有關愛和溫暖,就是專制型父母,也叫控制型父母。如果父母對孩子沒有要求與規則,只有關愛和溫暖,就是溺愛型父母。如果兩者都沒有,既沒有要求與規則,也沒有關愛和溫暖,就是忽略型父母。
  • 控制型父母、放任型父母及情感引導型父母,看看你是哪一種?
    情感引導的常見誤區及改善建議誤區一:控制型父母與放任型父母如果這個時候讓他們回到房間,取消娛樂活動也同樣是懲罰手段,這個就是控制型父母比較典型的策略。放任型媽媽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可能會和電話那頭的朋友感嘆,孩子太吵了,只能下次再聊了。然後任由噪音持續下去。
  •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的災難
    小霞的父母只有她一個孩子,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她身上。吃飯的時候,小霞沒有吃夠母親認為足夠量的青菜,媽媽說這樣可不行,如果有哪樣菜不吃,媽媽說「這個菜富含什麼營養,必須要吃,不吃哪行啊」。她的父母平時比較省,某樣菜剩得不多了,爸爸就開始分菜,也是希望用這個方式讓她多吃一點,用爸爸的話說是幫忙分擔。哪怕這個菜她本來不想吃。然後還有一句經常說的話:「這是媽媽專門做給你的,多吃點。」
  • 親子關係,決定了孩子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請別做控制型父母
    美國著名的婚姻和家庭治療師Esther Boykin認為,控制型父母就是那些「不要孩子留出空間來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並發展自主意識的人」。他們往往認為實現目標比孩子的感受更重要,不接受孩子的興趣和需求,替孩子包辦一切,不給孩子鍛鍊和學習的機會。
  • 想要父母不焦慮、孩子不叛逆?試試做顧問型父母
    這周,我們將繼續和大家分享一個提升孩子控制感的方法,讓父母不焦慮,孩子不叛逆,那就是做顧問型父母。我們將圍繞下面幾個問題展開:什麼是顧問型父母?為什麼要做顧問型父母?如何做顧問型父母?以及做顧問型父母我們可能面臨哪些挑戰?
  •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學會放手,別做「控制型」父母
    以這種方式對待孩子的父母其實陷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沒有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與獨立思想,在家裡做孩子的「皇帝」。因此,父母一定不要想著控制孩子,就算控制了孩子,孩子心理上會與自己越來越疏遠。父母永遠無法控制孩子心理上與自己的距離。」
  • 控制型父母|你所謂的「為你好」,正在毀掉孩子的人生
    你看,控制本與年齡無關。有多少控制,包上了「為你好」的外衣。可是,究竟誰才是「控制」的真正受益者呢?我擔心你會犯下什麼無可挽回的錯誤。看見你受到傷害,我的心就好像被撕裂了。我寧願死,也不願面對身為失敗母親的感受。」這是操控型母親的內心獨白。當我們剝去「為你好」的外層包裹,會發現控制的核心其實恰恰是因為恐懼自身「失控」。掌控,能夠帶來安全感。而這安全感恰恰是「我」所需要的,而非孩子需要。
  • 控制型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父母需要做到「課題分離」
    》附加條件:在生活中也常常會見到這種情況,當孩子不想吃飯時,父母會說「你乖乖吃飯我才喜歡你」;當孩子略微淘氣時,父母會說「你只有乖乖聽話我才喜歡你」......控制型父母其存在的內因以上幾種「非愛行為」無一不透露著家長對孩子的控制,父母之所以總是會做出這樣的行為 ,是因為這些父母們往往要缺乏智慧,由於人的內省機制所以總是會出現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這種控制欲在某種程度上說,好像是與生俱來的。
  • 《包寶寶》:八分鐘的動畫短片,揭示了控制型父母帶給孩子的影響
    《包寶寶》是一部動畫短片,短暫的八分鐘時間,給我的內心帶來了很大的衝擊,這一部電影用動畫的形式將我們帶回到現實的生活當中,將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強烈的控制欲以及孩子內心的無奈和抗拒展現的淋漓精緻,控制型父母對孩子的愛,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受害者認同:控制狂父母養出控制型娃,沒弄清這4點悲劇總在上演
    兩個母親在這段親子關係中是一個控制型的角色,我們能夠理解在幼兒期,孩子需要家長控制自己生活的原因,大部分是孩子本身不能夠自己有序地生活,但是要是一個成年人被自己的媽媽控制那就很可怕了。在電影裡,徐伊萬扮演了一個不知媽媽辛苦的孩子,對著媽媽說:「你總想改造我。」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不要控制我。
  • 你監視女兒的樣子,真難看!父母的控制欲,到底多可怕?
    過度控制型的「狼爸虎媽」們,也許可能培養出學業上很成功的「高考狀元」「留美博士」,但這種教養方式的可怕之處,是孩子在父母的強迫下選擇了無奈配合,卻很難真正認可父母的付出,甚至會覺得自己被當成了「工具」,而從此記恨父母。那個「拉黑」了父母所有聯繫方式,12年不回家的高考狀元王猛,大家應該還記憶猶新。
  • 包辦、逼婚:「控制型父母」釀成多少悲劇?
    因為疫情沒能外出打工的父母,閒來無事,卻為小雲的婚事操心起來……才多大點孩子啊,這父母真讓人無語。第二天就要舉辦婚禮了,十分不情願的小雲終於鼓起勇氣,找到婦聯,在有關部門的介入之下,這才解除了婚約。小雲的父母,平時外出打工,看來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孩子;這本身對子女教育,就十分不利。
  • 父母這麼做正在毀了你的孩子
    也許很多父母都喜歡對孩子說:「當初我為了生你吃了多少苦。」「就為了你的學習,我放棄了那份工作。」「雖然媽媽工資很低,但是這個媽媽還是會給你買的。」後面一句說出口的或者沒說出口的就是——所以你要聽話。這些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可太常見了,但是常見一定是對的嗎?你可能會說,讓孩子知道父母多辛苦,錢有多難賺有什麼問題 ?
  • 讀《不要用愛控制我》:論控制型人格如何養育心理健全的孩子
    控制型人格父母的界定1)測測為人父母的你對孩子的控制狀況首先請做以下書中的測試表,測測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狀況下面的測試從三種不同的情景測查你對孩子的控制狀況。所以如果你不是先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各方面特點並接受孩子的真實模樣,而是用自己心中理想孩子的樣子去改造自己的孩子,那麼你就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無疑。所以,心中有個理想的孩子的樣子和對真實的孩子的改造欲,是控制型人格父母的首要特徵。
  • 讀《不要用愛控制我》:論控制型人格如何養育心理健全的孩子
    控制型人格父母的界定1)測測為人父母的你對孩子的控制狀況首先請做以下書中的測試表,測測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狀況下面的測試從三種不同的情景測查你對孩子的控制狀況。所以如果你不是先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各方面特點並接受孩子的真實模樣,而是用自己心中理想孩子的樣子去改造自己的孩子,那麼你就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無疑。所以,心中有個理想的孩子的樣子和對真實的孩子的改造欲,是控制型人格父母的首要特徵。
  • 別跟孩子講道理!孩子需要權威型父母有效的陪伴和"心理控制"
    01李玫瑾曾在一個視頻中說:「一歲半前要親自撫養孩子,這樣才能擁有對孩子心理控制能力。」在我的理解中,這裡所說的對孩子心理控制的能力,就是與孩子產生情感連接。孩子非常在乎父母的感受。有連接,孩子才會在乎你,你顧及他的感受,他才會顧及你的感受。所以,想要避免孩子過於叛逆,七歲以前要與孩子充分共情。共情的意義就在於為孩子提供安全的情緒環境,從而走進孩子的心,與孩子產生真實的連接。要做到這點,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 「我這麼做都是為了我們!」你能識破控制型人格的偽裝嗎?
    而控制型人格的男性則是找各種藉口,設立一個前提"你要是不這樣做,我也不會……",把責任推給女方,哪怕是自己不忠,都要指出是因為伴侶的問題,自己才被氣得怎麼樣。 5.
  • 情緒型的父母 容易養出習慣壓抑的孩子
    要談情緒型父母的議題,首先要了解自己或雙親是否屬於情緒型家長。情緒型父母會有的特徵1、情緒管理能力差常常將自己的情緒加在孩子身上。2、喜歡指責和抱怨他們總是對世界不滿,誰都對不起他。更是看孩子不順眼,總是批評孩子的表現。
  • 父母如何毀掉一個孩子?答案是:「控制他!」
    有位網友談到自己控制欲極強的父母時,這樣感嘆道:「父母用道理控制不住孩子時,便會用倫理,一句『我是你媽(爸)』,讓多少孩子不得不『手舉白旗』。」這種「努力讓自己成為完美父母」的焦慮感以及親子關係中家長天生的掌控權,有時候會跳出來操控教養的方向,剝奪孩子的自主權,甚至影響孩子人生軌跡。控制型父母總是說「為了孩子好」,果真是為他好嗎?
  • 父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控制型人格,該怎麼跟他們相處?
    具有控制型人格的父母,容易忽視孩子的想法和建議。作為孩子,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因為父母反對,不得不聽從父母的意見,遇到這種情況不知道該怎麼辦,這種心情很讓人理解。控制型人格看重個人主觀意願,具有較強的控制欲和好勝心理,最明顯的特徵是願意說服別人以證明自己是對的。先來看一個故事:露露從小喜歡畫畫,他的美術作品多次獲得市級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