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為雲吞爸爸原創首發,歡迎關注評論轉發分享
最好的教育源自內心,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孩子的每一次激動、悲傷、憤怒或者害怕你都要陪伴他們度過。為人父母其實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著名家庭教育專家:約翰·戈特曼( John Gottman)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小濤在沿街的路口看到了一個乞丐,他爸爸對小濤說道:「孩子,你以後可得好好學習,否則啊,就像他們一樣,沒有工作只能去要飯了。」一句簡短的話,不僅不尊重他人,還貶低他人,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感。
你知道自信和優越感都區別是什麼嗎?自信是我覺得我很好,優越是我覺得我比你好。
小朋友自信的往前爬
一個自信的人,真正骨子裡自信的時候,當他在跟自己說我很好的時候,我是一等獎,我是二等獎,我是第一名,第二名,亦或第五名,其實沒有影響到他對自己價值的判斷和認可。
但是如果優越感體現出來的是,我一定要比你好,才能證明我好,那個目標就有一點變味了,那個目標可能就脫離了你所參加的很多活動的初衷,追求優越感,你知道最大都悲哀在哪兒嗎?永遠沒有頭。
你以為你拿一等獎就開心了嗎,你會擔心你下一次你拿不到一等獎,或你還想拿全國一等獎,拿了全國一等獎,還有國際一等獎,國際一等獎拿完了,還有特等獎,特等獎裡面還有三個人,我是不是第一?
發現了嗎,這一條是沒有頭的路,因為你永遠在跟別人比,你失去了享受美本身的快樂,那是最美的東西,偏一步有時候海闊天空。
讓孩子感受更寬闊的世界,享受美本身的快樂
另外一個小朋友小果的爸爸的做法卻不一樣,小果的爸爸從兜裡掏出了錢,遞給了小果,微笑著說:把這錢給這位老奶奶,她很可憐。聽話的小果立刻走上去,恭恭敬敬的把錢放在了乞丐的碗裡,然後眼神疑惑的走到了爸爸的面前,小果問:爸爸,他們為什麼要乞討呢?
爸爸說:每個人都有不容易,有時候也是迫不得已,所以呢你要好好學習,以後讓這些人都有工作,不再靠乞討為生。
小果重重的點了點頭,眼神堅定,再次看了一眼那個要飯的老婆婆……
尊重他人,是一個人走向文明的起點。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基本美德。一切不文明的行為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將心比心,凡事不僅要為自己想,也要為別人著想,你有自尊,人家也有,你尊重別人、愛護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愛護你。
尊重他人,除了要平等待人之外,還要尊重他人的職業。既是一種對他人勞動價值的肯定,促使他人更加熱愛自己的職業,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也是一種對自己的約束和鞭策,促使自己做得更好。
哲學家弗裡德裡希·席勒說:「如果要讓別人尊重你,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
所有人毫無例外都是為了美好的將來活著,所有一定要尊重每個人。
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需要我們教會孩子學會尊重。
回到家時與父母長輩打聲招呼是一種起碼的尊重;
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是對老師辛勤勞動的尊重;
在食堂就餐後,把椅子、餐具放好是對食堂師傅的尊重;
在寢室按時睡覺是對其他同學的尊重;
見到雜物撿起來,保持校園環境的乾淨,是對同學勞動成果的尊重;
對職位高者不卑躬屈膝是對自己人格的尊重;
對職位卑者不嗤之以鼻是對他人人格的尊重…
讓孩子通過握手學會相互尊重
一個小小的故事就能看出兩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區別,對於兩個孩子的影響也是非常的大。
一個了解過育兒知識的家庭,往往都很注重家庭教育,從嬰兒時期就開始進行系統的科學養育,育兒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種育兒方式非常值得新手父母學習,那就是:情感引導。
情感引導其實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表達。本質就是允許孩子自由輕鬆地表達情感,而不受任何壓抑或否定。這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不懈努力,才能將這種同情的教育方式發揮到最大的效果。
情感引導的核心和成功基礎都是同情,就是感受孩子的感受,讓家長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感同身受,然後在做出恰當的反應。
感受孩子的感受,一起玩耍
這裡有一個情感引導的常用三步法:
孩子的自控能力往往都很差,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情就會情緒失控,大發脾氣, 因為孩子的理智的大腦皮層已經完全失控了,如果試圖控制孩子,只會引起更強烈的牴觸情緒,這種情況下,應該採取情感引導的常用三步法:
1、尊重孩子的感受。
在公眾場合,當眾管教孩子,會讓孩子感到難堪和憤怒,你要尊重孩子,顧及她的感受,先把孩子帶到少人的地方,蹲下來眼睛與孩子平視,溫柔的解釋你所看到的事情:「我知道你剛剛因為其他小朋友拿到了你的玩具而生氣。」
2、 告訴孩子你希望他怎麼做
如果孩子還不到三歲,可能說不出什麼恰當的要求,那就說出你的建議:「我覺得你可以將你其他不玩的玩具分享給他玩」,如果孩子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就要就事論事,讓他知道你願意幫助他以及你對他的期望是什麼。
3、讓孩子知道你會幫助他
問孩子:「我能幫你做什麼嗎?如果需要幫忙,我可以幫忙」,充分體諒孩子的心情,跟孩子溝通,根據雙方的需要一起制定一些計劃或方案來處理問題。
當孩子大發脾氣的時候,他的理智大腦皮層失控了,你越是費力的跟他講道理控制他,他就會越難纏反抗,要理解他現在已經失去了理智,先讓他發洩一會,在慢慢平復他失控的情緒,平靜下來了,再跟他講道理。
擁抱孩子,幫助孩子平復心情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說:人類是高級動物,但相對於低等動物來說,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剛出生的人類是世界上最無助,最無能的,只懂得吃喝拉撒睡,表達方式也只有最簡單的哭鬧,嬰兒時期的一切都需要成人去照顧。
孩子出生來到這個一切未知的世界,什麼都不懂,什麼都做不了,不會用語言或者其他直截了當的方法來告訴我們他們需要什麼,唯有通過哭泣來傳達這些願望,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感同身受的去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需要一些什麼,想做些什麼。
父母要認真觀察他們的肢體語言(微笑、皺眉、流淚,疲憊地揉眼睛等),並慢慢成為一個解讀孩子的專家。隨時關注寶寶的每一個反應,掌握他的特點,才能搞清楚孩子什麼時候需要單獨待著或者安靜一會兒。過多地對嬰兒說話、撫摸和唱歌有可能會導致他們過度興奮。有些嬰兒會因此而轉移視線、咳嗽或者變得暴躁,這是他們想讓我們知道他們已經玩夠了。
你的直覺會告訴你什麼時候應當去呵護、搖晃和擁抱你的寶寶,也會告訴你什麼時候該讓孩子休息和享受寧靜。
六個月以下的嬰兒由於大腦發育水平的限制,還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自我安慰的能力也極其有限,因而幾乎完全依賴於照顧他們的人。研究表明,經常被擁抱和安撫的嬰兒哭得更少,更信任他人,也更加獨立。
嬰兒需要家長感同身受的照顧與幫助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說過:「走人孩子的心靈世界中去,你會發現那是一個廣闊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都會在那裡找到答案。」
感同身受的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裡面去,和孩子共情,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情感,引導他們走向更好的未來。
國際家庭和兒童網絡的主席凱薩琳.沃爾斯說:「你是希望孩子出於對你的恐懼而聽從你的建議,還是出於對你的愛戴和敬重而聽從你的建議呢?」
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後者,那麼你就得讓孩子信服於你,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第一接觸的就是父母,是最信任父母的,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相互尊重與理解的,大人對於孩子同樣如此,你尊重與理解孩子,孩子也會尊重和理解你。
情感引導不僅會幫助你的孩子學會忍受、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還有助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還可以促進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加深你們之間的感情,還會學會寶貴的社交技能。你的孩子會通過情感引導認識到溝通、尊重和交流對於增進感情的重要性。
育兒先育己,學習一套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與理念,養育孩子的很多難題都會變得簡單且輕鬆,所以父母一定要不斷的學習,不僅能充實自己,也能給孩子帶來一個美好的未來。
作者:雲吞爸爸,雙胞胎女兒的爸爸,致力於教育與育兒方面的知識學習,分享經驗與大家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