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是每個人都天生就會做父母
前幾天在醫院遇到一對年輕的小夫妻,20歲剛出頭的樣子。男的懷裡抱了個小寶寶,看上去剛滿月,是來醫院複查體檢的。
在排隊期間小寶寶一直在哭,哭聲不是特別大,但寶爸對寶寶的哭聲顯得極不耐煩,不斷跟孩子說「不許哭,不許哭,再哭就揍你了啊」。寶媽看上去文文弱弱,對孩子的哭毫無辦法,對老公的態度也無計可施。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很多人養育孩子的方法都是通過「摸著石頭過河」才習得的。
顯然,這對小夫妻對「哭」這樣的孩子的本能或者說是權利都不理解。一個剛滿月的孩子,你跟他說「不許哭,哭就挨揍」對他或許還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但如果父母以這種連孩子需求都理解不了的狀態去養育孩子,想必孩子在人格形成過程中將難以得到很好的引導。
「人格」一詞是心理學術語。是指「人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徵。表現為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也就是說,人格發展對人一生中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影響。
因此,作為父母的我們,除了應向孩子提供基本的生存條件,更應該去思考如何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對孩子有所幫助。
二、人格培養是養育孩子的核心
在《平井信義育兒法——如何培養0-5歲的孩子》(下稱《平井信義育兒法》)一書中平井信義先生提出:「自主性和體貼他人之心是人格形成的兩大支柱」。
平井信義1919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東北大學醫學部。學有所成後曾做過10年兒科醫生,後轉為做兒童教育,並親自養育了11個孩子(3個兒女和8個孫輩)。對養育孩子的研究擁有極高的熱情,並投入了畢生精力。
《平井信義育兒法》是平井信義50年兒童教育經驗的總結。書中介紹了0-5歲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點,並針對每個階段給出養育的建議。樸實無華的語言仿佛一個慈祥的老爺爺在忘我地講述他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而很多切實可行的育兒方法就存在於這些點滴之間。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你是否還記得孩子剛出生時的感受是什麼?有沒有曾設想過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今後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曾想過,而且很清晰。我希望孩子能以他自己感到舒適並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有人覺得這好像很簡單,說我對孩子沒要求甚至縱容孩子,其實不然。我們生活在大環境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受環境影響。而擁有健全人格的孩子,不會認為好吃懶做、遊手好閒就是最舒適的生活。擁有健全人格的孩子也不會成為問題兒童。
因此,孩子的人格培養成了我養育孩子的核心。
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是我養育孩子的核心
三、自主性和「體貼他人」之心是人格形成的兩大支柱
在《平井信義育兒法》中,平井信義將孩子的自主性和「體貼他人」之心稱之為「人格目標」,人格目標的培養是養育孩子的最終目的。
1、首先,關於自主性。
「自主性,就是自己進行思考,並且根據思考結果選擇相應的行動,不依賴他人進行行動的一種能力。」
自主性的體現之——反抗性
昊昊今年8歲,經常去叔叔家跟堂弟玩,堂弟今年才2歲。按理說,8歲的孩子能聽懂大人說的話,可昊昊好像根本聽不進去,大人讓他不要給弟弟吃口香糖,他非要把口香糖餵給堂弟,還跟堂弟搶玩具。總之,就是喜歡把堂弟弄得又哭又叫。而且,大人越說他,他越過分。
生活中像昊昊這樣的孩子很多見,他們調皮搗蛋、惡作劇、跟別的小朋友打鬧。這些行為在大人眼裡完全是個搗蛋鬼,令人討厭,但其實這些都是自主性的表現。
孩子面對大人的壓力時,會做出反抗。就像昊昊一樣,大人越跟他說不要搶堂弟的玩具,他越會去搶。孩子的這種「自我主張」意味著他正在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儘管這種能力好像沒用對地方。
《平井信義育兒法》中提出,孩子2-3歲的時候,會出現「第一叛逆期」這個時候孩子總喜歡說「不」。在孩子7-9歲的時候會出現「第二叛逆期」。而自主性有良好發展的表現之一是在面對壓力的時候會選擇反抗。昊昊和堂弟剛好都處在叛逆期中,都會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反抗。平井信義認為:「反抗期是人格形成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自主性的體現之——創造性
自主性發展除了從「反抗」中體現之外,還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積極性和創造性。
我的兒子果果不到2歲就沉迷於手指遊戲,特別是用手指比劃字母,可以玩得很溜。在2歲過後,他手指的比劃速度可以讓不熟悉他的人看得眼花繚亂,並且每個字母都比得很準確。
本以為他就是看了動畫片自己跟著學會的,對字母也比較感興趣而已。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他在用手指比劃數字的寫法。這讓我很吃驚,因為從沒人教過他怎麼寫數字,也沒有看過手指比劃數字的視頻。
我在感嘆孩子觀察能力的同時,也對這個小生命的創造力刮目相看。
早在19世紀,著名的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就提出孩子的玩耍並非享樂,而是在創造。看上去只是在擺弄手指頭的小孩,其實他的大腦在飛速運轉,他在積極地思考兩隻手怎麼才能比劃出100(一個1,兩個0)。
沒人會否定創造力的價值。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養育者對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的保護既是保障孩子自主性得到良好發展的關鍵,也為孩子各方面的綜合發展奠定了基礎。
如何培養和保護孩子的自主性
無論反抗性還是創造力都是孩子自主性有所發展的體現。在父母看到孩子表現出自主性的時候,第一時間應是保護而不是質疑。
因此,在孩子出現搗蛋甚至惡作劇的時候,父母先不要急著批評和指責,更不必為此煩惱。而應用寬容和完全接納的態度去引導孩子,告訴孩子如何做才比較好。比如,可以很嚴肅地跟孩子說:「你這麼做,給我添了很多麻煩,我感到很困擾,我希望你……」,「你這麼做真的非常、非常危險!」。
同時,用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叛逆期的結束,切忌咒罵和體罰!甚至如果有條件的話父母可以為叛逆期的孩子提供專門的搞惡作劇、搗蛋、或者獨處的空間和時間。
當在孩子對某些事物表現得積極並體現出創造力的時候,父母應給予孩子一定的支持、鼓勵和肯定,不要打擊孩子探索新事物的積極性。羅曼·羅蘭說:「我創造,所以我生存。唯有創造才是快樂,只有創造的生靈才是生靈。」
所以,體諒和理解孩子的反抗性,保護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注重孩子的好奇心是自主性得到良好發展的前提。
2、關於「體貼他人」之心
如果有人將自主性誤解為在一定程度上會縱容孩子,那「體貼他人」之心可以讓這種誤解完全消除。這也是平井信義將兩者並舉列為孩子人格養成的兩大支柱的原因。
平井信義指出:「『體貼他人』之心可以讓孩子擁有較強的情緒自控能力,是情緒穩定的本源。」管教孩子的基本就是培養「體貼他人」之心。
體貼他人意味著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體會別人的心情,感受別人感受,能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省,並擁有能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能力。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律」。
培養孩子「體貼他人」之心的方法——親膚育兒法
親膚育兒法其實就是與孩子多親近,儘可能滿足孩子提出的情感需求。比如孩子需要抱抱的時候父母即使給予深深的溫暖的擁抱,在孩子需要父母陪著玩的時候,父母專心地參與孩子的遊戲中。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多陪伴,吃喝拉撒睡都陪著孩子,自孩子出生之日起父母就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懷。
前文中講到的小夫妻,尤其是孩子爸爸對孩子的哭泣產生了極大的不耐煩。其實哭對一兩個月的孩子來說,僅是在表達不舒服,也就是孩子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孩子才會哭。夫妻倆抱著孩子在排隊,嘈雜的醫院大廳讓孩子感到煩躁,父母也沒有將孩子擁入懷中,僅是用手簡單的抱著,孩子缺乏安全感,而且哭泣之後沒有得到安慰,自然就哭個不停。
《平井信義育兒法》中講到孩子通過哭這種方式可以從不開心的狀態中解放出來,這時候,正是父母培養關懷之心的第一步。平井信義通過研究發現,在一歲之前,父母怎樣處理孩子哭,父母是否可以跟孩子一起開心地玩耍,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體貼之心的萌芽。
當孩子想一個人玩的時候,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當孩子想父母陪著玩的時候,大人開開心心地陪著孩子玩。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會有助於孩子的體貼之心得到進一步發展。因為,在這些過程中,孩子的情緒會有所變化,語言也會增加,建立情緒上的人際關係的能力也會得以培養。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人的情緒是從目光中反應出來的。通過看對方的眼睛可以知道他是開心、悲傷還是憤怒。平井信義通過觀察研究發現,孩子自出生起就可以養成這種能力,在一歲過後孩子就擁有準確領會對方心情的能力。而且隨著孩子年齡增加,這種能力就會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作為人的最基本需求。而對這兩種需求的追求是人甚至大多數生物的本能。所以,在孩子最初來到這個世界的前幾年裡,會將哺育自己的人視為最親近的人,也是唯一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的人。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第三層是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基於這種需求,孩子會希望獲得父母認可,比如模仿父母的言行。因此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在孩子需要被體貼、被關愛的時候及時回應,孩子的體貼他人之心就會隨之萌芽。
四、願你在養育的道路上有自己的方向
近日,青島15歲女孩兒將母親勒死的事件牽動著人們的心。親自養育的女兒為何成了自己生命的終結者?這個問題的背後或許有太多我們看不到的原因。但我們可以想像的是,如果孩子從小能得到「體貼他人」之心的培養,如果孩子的養育者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多一些體貼和關懷,這對母女的人生定不是這樣的結局。
平井信義用畢生精力研究孩子的養育,把親自養育的11個孩子作為研究對象,最終得出「只要可以把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經營得順順利利,孩子勢必不會變成問題兒童。」的結論。給了對養育孩子存在困惑的父母以方向和希望。
願每個父母都能在養育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也願每個小孩在自主性得到良好發展的同時也能擁有一顆體貼他人的心。
我是Que佳佳,一位專注0-6歲兒童教育的寶媽。0-6歲是孩子人格形成重要時期,如果你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歡迎互動交流。
【關注我,收穫育兒乾貨】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