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爸媽做到這三點,養育樂觀孩子不難

2021-01-10 阿瓜阿果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兩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1:

美國佛羅裡達州有一位8歲的小男孩麥可,從小酷愛足球,小小年紀已經成為校隊主力,並且是個活潑可愛的孩子。

2008年,因為被一種不知什麼名字的小蟲子叮咬感冒,隨後就醫吃了藥。沒多久,病情惡化,並且出現呼吸停止。送醫後麥可被診斷患上了慢性肉芽腫,不得不截除四肢。

康復後返回學校的第一天,爸媽都非常擔心孩子不適應。當孩子笑容滿面地從學校回家,爸媽仍不放心地問孩子「今天感覺怎麼樣?」

孩子的回答讓爸媽意外:「太棒了,並且今天不用寫作業!」

麥可一如既往地跟小朋友打鬧玩耍,唯一例外的只是麥可的四肢都是假肢。他還像以前那樣喜歡幫媽媽做家務,還有摯愛的足球照踢不誤。

故事2:

一位同學的女兒,小公主從小長得很漂亮,還很愛笑,所有見到她的人沒有不喜歡她的。但是,6歲時因為貪玩,被機器攪斷了一隻手。

當她從手術後醒來,全部人擔憂地圍著她,不少人七嘴八舌地開始安慰,鼓勵她堅強,還有人甚至忍不住哭了起來。她舉起手肘看了一會:「太好了,我可以在我的假手上畫上各種花和小公主,這是好事呀!」

事實證明,不幸沒有毀掉這個孩子的快樂,小女孩還是很愛笑,後來還用她的假手學起了鋼琴,彈得相當棒。

這些孩子真的太樂觀了!讓人羨慕。有些孩子卻不行。

我5歲的小侄子在一次幼兒園運動會上,比賽還未開始時,他無意中發現了自己的一隻運動鞋破了個小洞,他便難過了起來:「不好了,我的鞋子破了個小洞,跑步一定會摔跤,摔跤之後肯定就是最後一名,獎牌沒了,回到家會被其他小朋友笑話……」比賽真正開始時,他便站在一旁,任憑老師如何勸都聽不進。

決定一個孩子樂觀還是悲觀,除了天生的基因外,知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關鍵是一個孩子的思考模式。而這種思考模式,爸媽們可以從小引導。

馬丁.塞利格曼在兒童心理方面有30多年的研究,涉及過千百個兒童,在樂觀思維模式方面有深刻的體會。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天生的幸福預設值,就像恆溫器一樣。有些孩子一點點小快樂就很滿足,這些便是樂觀的孩子,但有些孩子無論獲得多大的快樂也會鬱鬱寡歡、充滿悲觀。

有個二胎家庭,媽媽外出給兩個孩子買了一模一樣的玩具布娃娃。妹妹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玩具娃娃,又看了看姐姐手裡的玩具娃娃,笑著說:「媽媽肯定很愛我,她給我買了跟姐姐一樣的玩具!」姐姐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玩具娃娃,又看了看妹妹手裡的玩具娃娃卻哭了,她說:「媽媽肯定不愛我,她給我買了跟妹妹一樣的玩具!」

塞利格曼說,要想讓悲觀的孩子成為樂觀的孩子,就要改變孩子的思考模式,但6歲後難度會增加。如果孩子缺乏天生樂觀的基因,父母們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做起,你的孩子將在心態上受益:

1、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掌控感

很多家庭在這方面的做法是有缺陷的,最常見的就是從小各種包辦:

當孩子拿起勺子吃飯,飯粒撒進了衣服領子內,大人就著急地說:「還是我來餵你吧」;

當孩子拿起剪刀想剪一朵小花,大人著急地搶過來:「會剪到手指,我幫你剪」;

當孩子用積木搭建小房間,每壘了幾塊就倒,大人便過來說:「我幫你吧,看我的」……

包辦的結果是給孩子傳達這種思想:你不行,我來吧。這些孩子雖然獲得了溫飽、安全和暫時的快樂,但是他們卻失去了掌控感——一種「我能行」的自我肯定,能幫助孩子獲得發自內心的自信和自尊感。

有掌控感的孩子啥都搶著自己幹,丟了掌控感的孩子啥也不願意幹。這就是區別。

2、教會孩子「不要相信腦子裡出現的第一個念頭」

當發生不好的事情,所有人都會有第一個下意識的念頭,這個念頭常常反映人的底層心態,孩子也不會另外。

一位5歲的小男孩生日了,他邀請了3位小朋友前來。但是等到天黑了,沒有一位小朋友出現。小男孩手裡拿起蠟燭又放下,放下蠟燭又拿起,最後著急得哭了。

這時媽媽用手指刮刮孩子的小鼻尖,看著孩子的眼睛問:「在想啥呢?」

小男孩很難過:「我在想,他們是不是不喜歡我……」

媽媽:「記得媽媽教過你,不要相信腦子裡出現的第一個念頭嗎?」

小男孩擦擦眼淚:「丁丁他們開車來的,他們可能路上塞車了;南南要畫畫,但他說一定會到,還會送我禮物;小曼昨天說要去玩具城,可能也還在路上……」說著說著,小男孩好像沒那麼難過了。

沒多久,他的三位好朋友都到了。

當孩子腦子裡出現的第一個念頭總是樂觀的,那么爸媽要經常給予肯定,倘若孩子的第一個念頭是悲觀的,那麼便要引導孩子往樂觀方面思考。

3、養成經常感恩的習慣

很多父母都知道感恩的重要性,但卻常常做不到,並且他們自己也沒做到。其實,感恩,便是調整一個人天生的幸福預設值,讓這個幸福值降低了,便能幫助孩子更容易地發現生活中的小美好。幸福值降低了,一點點小快樂便能得到滿足,這樣的孩子也會變得樂觀起來。

試試從這些小事情做起吧:

幼兒園老師稱讚小朋友樂於助人,別忘記讓孩子跟老師說謝謝;

孩子的奶奶做了一頓可口的飯菜,別忘記讓孩子回想奶奶做飯的情形——她一定很用心地做;

孩子的爸爸給小朋友洗臉蛋,別忘記讓孩子表達愛,想像爸爸努力工作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成長……

感恩擁有的一切,思考模式也會變得積極起來。

有人說,「樂觀」就是讓內心的那口「碗」豐盈起來,你就能得到快樂,因為快樂,你便能看到更多的美好。這個心得適用於大人,也適用於孩子。

本文關鍵字:樂觀性格、早期養育、思考模式、幼兒心理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專愛淘國外心理學家們有價值的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誰說孩子越大越難管?6歲前做到這四點,爸媽越來越省心
    關於兒童教育,自古就有很多的說法,例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無規則不成方圓」等,這些老一輩的經驗都在告訴我們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 6歲前是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的「黃金時期」,抓住這個重要時段,教會孩子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對他們獨立人格的形成和未來發展很重要。
  • 孩子6歲前父母做到這三點,你的孩子絕對有出息
    因為教育孩子的關鍵時期,就是0-6歲這幾年。倘若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錯過了管教孩子的最佳時期,等孩子大了,想管也無能為力了。那麼,孩子6歲前,父母要怎麼做呢?其實,我們只要認真做到這到3點。德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了澳大利亞超過1400名6歲前兒童,發現他們的父母每周平均工作時間超過56小時,用來陪伴孩子的時間非常少。研究者指出,這些孩子將來比同齡人更有侵略性,冷漠和暴力傾向更嚴重。
  • 養育女孩,父母培養孩子做到「三個保持」,會讓孩子更出色
    雖說女孩乖巧、聽話,但父母養育女孩,也面臨著很多考驗,怎樣才能更好地養育好女孩呢?《養育女孩》一書中有一句話:在養育女孩的路上,溫和而堅定地教給女孩一些規矩和紀律,讓他們擁有抵禦風險的能力,是父母要掌握的必修課。
  • 新手爸媽別慌張,親自養育11個孩子的專家教你如何養育0-5歲孩子
    學有所成後曾做過10年兒科醫生,後轉為做兒童教育,並親自養育了11個孩子(3個兒女和8個孫輩)。對養育孩子的研究擁有極高的熱情,並投入了畢生精力。《平井信義育兒法》是平井信義50年兒童教育經驗的總結。書中介紹了0-5歲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點,並針對每個階段給出養育的建議。
  • 新手爸媽別慌張,親自養育11個孩子的專家教你如何養育0-5歲孩子
    學有所成後曾做過10年兒科醫生,後轉為做兒童教育,並親自養育了11個孩子(3個兒女和8個孫輩)。對養育孩子的研究擁有極高的熱情,並投入了畢生精力。《平井信義育兒法》是平井信義50年兒童教育經驗的總結。書中介紹了0-5歲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點,並針對每個階段給出養育的建議。
  • 3歲前是長個子的黃金期,爸媽做到這5點,寶寶將來不愁大長腿!
    個子都很高的爸媽美滋滋,個子都很一般甚至都偏矮的爸媽,想到寶寶以後的身高,有點犯愁。嗯,身高呢確實70%靠遺傳,但還有30%的空間可以努力努力,突破爸媽的極限值不是?所以,聰明有遠見的爸媽,就會用這幾點,來牢牢抓住3歲前寶寶長個的這一黃金期,讓寶寶的個子高一點再高一點。具體呢?聽小南細細說來。為什麼3歲前是長個黃金期?
  • 3歲前是長個子的黃金期,爸媽做到這5點,寶寶將來不愁大長腿
    個子都很高的爸媽美滋滋,個子都很一般甚至都偏矮的爸媽,想到寶寶以後的身高,有點犯愁。嗯,身高呢確實70%靠遺傳,但還有30%的空間可以努力努力,突破爸媽的極限值不是?所以,聰明有遠見的爸媽,就會用這幾點,來牢牢抓住3歲前寶寶長個的這一黃金期,讓寶寶的個子高一點再高一點。為什麼3歲前是長個黃金期?
  • 3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家長做到這4點,少走彎路
    導讀:3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家長做到這4點,少走彎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3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家長做到這4點,少走彎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6歲孩子尿床了,別怪孩子!爸媽可以這樣做
    超過5歲了還尿床,爸媽遇到這樣的情況會很崩潰吧!無論是尿褲子還是尿床,家長們都不用緊張哦。身體原因大一點的孩子還尿床,說明孩子的潛意識無法告訴「止尿肌」控制住膀胱,導致孩子尿床了。2. 心理原因可能是孩子在學校經歷過上廁所困難的事情,導致被同學笑話,結果反而造成了頻繁出現。或者是孩子剛換了新的環境不適應等等,這些問題爸媽可以跟孩子語言溝通,找對原因才好對症下藥。
  • 陪孩子走過3~6歲(正面管教9)--養育孩子,就是要學會放手
    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如何更好地養育孩子,學會放手,才能讓他們生活得更快樂、更幸福。但是,3-6歲的孩子也是特立獨行、渴求長大的大人兒。他們走路已經不再東倒西歪,他們能熟練地穿戴整齊(如果他們心情不錯的話),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意見和觀點。對於很多3-6歲孩子的父母來說,這個轉變似乎並沒有那麼明顯。但是如果有一天,當你看到自己的孩子顯示出強烈的好奇心、嶄露頭角的幽默感、稚嫩的人際關係時,你肯定會感覺到一種震驚。
  • 李玫瑾:養育男孩,12歲前堅持這4點,孩子將來少走彎路
    所以即使現在是男女平等的社會,但是由於男孩和女孩天生的很多不同,在養育方式上也應該有所不同。那麼養育男孩,有沒有什麼可供參考的意見呢?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很多講座中就提到了關於男孩的一些養育方式,總結下來就是:養育男孩,12歲前堅持這4點,孩子以後少走彎路。
  • 孩子6歲前,爸媽們抓住3次機會,就能使你的孩子變聰明
    因此,爸爸媽媽們不要一味的阻止孩子的這一行為,同時可以在這一時期堅持母乳餵養,讓寶寶的吮吸欲得到滿足。幫助寶寶保持手部清潔,並準備一些乾淨、安全的物品讓孩子啃咬。 2、6個月-2歲的寶寶處於空間敏感期
  • 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最佳階段,爸媽一定要看
    而3-6歲正是孩子性格養成最佳年齡,在這個階段,如果父母能夠正確引導,對孩子進行性格培養和塑造,讓孩子能夠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質,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是大有裨益的。分享給寶爸寶媽們一個小方法:爸媽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小本子,告訴孩子如果不高興,準備發脾氣的時候,先告訴媽媽,讓媽媽來解決。做對了就可以在本子上畫一個笑臉,如果集齊了5個笑臉,就可以滿足你一個願望。比如說去遊樂園,或者買玩具等等。2.培養孩子樂觀自信樂觀是面對人生和困難的態度,自信是遇人遇事的表現。
  • 李玫瑾直言:養育女孩,爸媽堅持這4大原則,女兒未來陽光氣質好
    她說女兒在學校的表現也很好,是班上的大班長,學習成績也在班級前三名,在老師和同學眼中,是一名積極上進,勤勞務實的孩子,幾乎也沒有什麼負面評價。李玫瑾直言:養育女孩,爸媽堅持這4大原則,女兒未來陽光氣質好!
  • 養育男孩的家長,在兒子12歲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四個技能」
    視頻中的大姐一個月只有2700的工資,攢了6年的錢是準備給12歲的兒子上學用的,可這些錢全被兒子充進了遊戲中。這也就是不跟孩子談錢,不教孩子理財導致的結果。這也是李教授提醒家長要重視對孩子理財教育的原因,這不僅是為了減少這種事件的發生,也能幫孩子更好的規劃自己的理財之路。
  • 養育男孩,遵守這3點原則,孩子會一天比一天優秀!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少父母都認為女孩比男孩更好管教!畢竟,女孩乖巧貼心,只要給一點玩具和零食就能老老實實玩上大半天。可男孩不同,他們的性格完全安靜不下來,無聊時甚至拆天拆地,光這點就讓父母頭疼不已。但其實,要想養育這麼乖巧可愛的兒子,父母只要做好3件事即可輕鬆獲得高情商兒子。1、對男孩要關心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很多行為習慣和性格養成都是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形成的。作為父母,對孩子要關愛,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
  • 孩子不是天生「不會說」!父母做到這3點,孩子表達力強,更樂觀
    不難發現,在這個過程之中,可以看出孩子們之間還有很大差距的,像有些孩子喜歡說話,表達能力強,不害羞,而有些孩子則相反,不愛說話,也不敢表達,就算表達了,也是詞不達意。父母做到這3點,孩子表達力強,更樂觀1、孩子不會說,是因為家長不會「傾聽」曾經有人做過一項這樣的調查,老師講了一個故事,但沒有講完,而後期的發展需要孩子來補充,沒想到,結果大大出忽意料,有些孩子滔滔不絕的能講很多,甚至能舉一反三的講不同的結局,但有些孩子說不了幾句,甚至結束語都沒有。
  • 孩子6歲前,爸媽們要抓住3次機會,就可以擁有一個聰明
    1、0-1歲的寶寶處於口敏感期 有些寶寶會在一個月的時候就有了吃小手的動作,到了三個月的時候,這一動作變得頻繁。而大人往往覺得寶寶吃小手不衛生或者認為孩子餓了,實則不然,這是孩子在口敏感期做出的表現。 這個時期,寶寶不止會吃小手,還會啃玩具以及一切可以放進嘴裡的東西。
  • 想要寶寶變聰明,孩子6歲前,爸媽們要抓住3次機會
    因此,爸爸媽媽們不要一味的阻止孩子的這一行為,同時可以在這一時期堅持母乳餵養,讓寶寶的吮吸欲得到滿足。幫助寶寶保持手部清潔,並準備一些乾淨、安全的物品讓孩子啃咬。2、6個月-2歲的寶寶處於空間敏感期孩子六個月之後成為了一個小爬行動物,也開始有了一些「毛病」,亂扔亂翻東西,鑽床底,搞破壞等等等等,讓爸媽頭疼不已。
  • 72歲的母親自述:只要做到這三點,就不用擔心兒女不孝順
    前言: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懂事,然後孝順自己,畢竟自己養大的孩子,如果對自己不孝順,那麼真的很難受,但是現實中的確存在很多不孝順的孩子,其實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孩子,是父母教育出現問題,假如父母教育得好,孩子就會很孝順,72的王奶奶養育了一對兒女,她的兒女很孝順,下面我們來看看王奶奶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