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那年美美
編輯:夏田
圖片:攝圖網
「你今天不能出去玩,給我回家寫作文去。」
「讓你管,我偏不寫,再管明天我就要回去。」
早上一出門,就看到隔壁李姐和兒子在爭吵。見到我,李姐一個勁地嘆氣,說這孩子明明是我親生的,怎麼就管不住了。
原來,李姐的兒子今年要上初中了,出生後就一直由公婆帶在老家,自己和老公來外地務工,偶爾在寒暑假接孩子來小住。
同樣作為老母親,我很理解李姐的心情,看孩子瞪著自己的表情,不恭而帶著冷漠,聽孩子頂撞自己的話語,叛逆而充滿要挾,確實夠難受的。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說:「許多無助的父母,在孩子漸漸長大後,每當他們無奈地說起孩子的各種問題時,很多人只會感嘆為時已晚。」
為什麼呢?因為教育孩子的關鍵時期,就是0-6歲這幾年。
倘若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錯過了管教孩子的最佳時期,等孩子大了,想管也無能為力了。
那麼,孩子6歲前,父母要怎麼做呢?其實,我們只要認真做到這到3點。
《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一書裡說:只有走進孩子的內心,我們才能解鎖孩子的生命密碼;只有多陪伴孩子,我們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愛是需要表達的,父母愛孩子的最好表達,莫過於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給予全身心的陪伴。
而孩子最離不開父母的時候,就是幼年階段,父母若錯過了陪伴,就再也沒有機會重來了。
歐巴馬夫婦在孩子早年得時候,就非常用心地陪伴兩個女兒的成長,歐巴馬會帶著小女兒薩莎,去為大女兒瑪麗婭的球賽喝彩,而當薩莎和給瑪麗婭在排練鋼琴時,她們的母親都會默默地守在女兒身旁。
歐巴馬從未缺席過兩個女兒的家長會,並且每周至少保證兩個整天陪伴孩子。
李玫瑾教授認為,人在早年的被教育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情感培養過程。而情感培養,就是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讓孩子與父母建立起情感依戀。
而孩子在幼年如果沒有得到這種依戀,長大後很容易產生性格障礙。
德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了澳大利亞超過1400名6歲前兒童,發現他們的父母每周平均工作時間超過56小時,用來陪伴孩子的時間非常少。研究者指出,這些孩子將來比同齡人更有侵略性,冷漠和暴力傾向更嚴重。
早年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無法感受到被愛,跟父母的感情基礎薄弱,成年後也很難善待這個社會,甚至出現犯罪行為。
經常會看到這樣痛心的新聞:
湖南12歲男孩,因從小就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父母常年在外務工,親子感情非常淡漠,母親只因管教了男孩幾句,便遭親生兒子在自家臥室砍殺身亡。
孩子的父母也許不會想到,孩子今天的行為,恰恰就是因為在早年沒有得到父母的陪伴與疼愛,造成情感上的缺失與冷漠所致。
父母只有給予孩子真正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與溫暖。
再忙,別忘了抽時間多陪孩子一會兒。
當然,比起傻傻陪在旁邊看著孩子玩,孩子更希望父母能參與進來,比如跟孩子一起拼城堡,一起玩積木,角色扮演等,這美好的親子時刻,將潤物細無聲地滋養著孩子健康成長。
《給家庭教育的八個建議》裡面說:讓孩子知道他對你很重要,但是不要有求必應。
孩子3歲以前的哭鬧,可能是因為他餓了,困了,但3歲以後,他們的哭鬧就開始有目的了。
這時候面臨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就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超級育兒師》欄目裡,4歲的小男孩串串,為了買到商場裡的海沙玩具,他先是大聲對媽媽哭喊:「我就要!」,見媽媽走在前面沒反應,他便跑到媽媽身後,試圖咬痛媽媽,媽媽回過頭來拉開他,不料又被他狠狠地踢了一腳,串串這樣做,就只為了逼媽媽答應。
而串串的媽媽,面對孩子的蠻橫無禮,自始至終都沒有說過不,更沒有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只是告訴他要去海灘玩才能買,串串馬上就說今天就要去海灘,最後媽媽快招架不住,開始表現出妥協,以致於孩子步步緊逼,不達目的不罷休。
不難看出,串串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他第一次以這樣的方式提出要求時,父母並沒有對他說不,最後每次都滿足了他。
心理學家表明,如果父母第一次沒有制止,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當重複三次之後,就會形成一種行為定勢,難以改變。
適當對孩子說不,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看待問題的觀念,在孩子早年反抗能力較弱的情況下,給他建立行為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讓他知道底線在哪裡,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
如果父母在6歲之前說不,孩子被拒絕後,大不了就在地上打滾,可如果等到孩子大了再說不,他就很可能因為無法接受,而選擇輕生和傷害。
在《今日說法》中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名12歲男孩,就因為被母親罵了一頓,竟然賭氣服毒自殺。
他知道父母愛他,而父母的愛在他眼裡是沒有底線的,他一旦被拒絕,就會用父母最在乎的來威脅。
心理學指出,在孩子6歲前說不,是對孩子早年的一個心理教育,這是人的社會行為方式建立的關鍵期,非常重要。
《如何對孩子說不》一書中提到:「不」,不僅是一個字的回答,還是一種教養策略,通過說不,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自立、自律、尊重他人、正直、延遲滿足的能力。
父母如何跟孩子說不,其實也是一門藝術,要巧用方法。
《正面管教》裡說:和善與堅定並行,是正面管教的基石。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父母要控制好情緒,不要輕易發怒,保持平靜與溫柔。可以把注意力從孩子身上移開,去做點其他事情。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霍華德認為,用「可以」來取代「不」,孩子會更樂於接受。
父母少跟孩子直接說不,而是換種表述方式。比如,孩子在飯前一定要吃零食,父母如果直接說不行,那孩子就會反抗和哭鬧,父母應該說,可以,飯後半小時我會給你零食,我們現在先吃一個蘋果吧。
一旦說不,父母就要堅持立場,不能妥協,並且表情一定要嚴肅,要讓孩子一看就知道,這樣的嚴肅表情意味著「我不允許你這樣做,你最好馬上給我停下來」。
少兒教育專家指出:聰明的家長在孩子失敗時,都能發現其可貴的優點,並給予正面的鼓勵,與孩子一起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
之前,在騰訊上看過這樣一則視頻:
杭州四年級小朋友楊某,因為在期末考試中答錯了老師講過的課題,沒有考到理想的成績,回到家後,他誰也沒理,徑直走到自己的房間,放下書包就開始大哭,一邊趴在桌上抽泣,一邊反思自己,爾後他開始寫悔過詩,並貼在書桌上自省。
楊媽媽看兒子哭得傷心,她想起兒子崇拜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便靈機一動,仿照出師表,給孩子寫了一篇諫言書,命名告吾兒家書,字裡行間滿是對兒子的肯定和讚許,以此鼓勵兒子。
兒子看到媽媽的諫言書後,長籲了一口氣,心情平復了很多,想到媽媽這麼理解自己,經常以這樣的方式鼓勵自己,這讓他倍受鼓舞,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也慢慢恢復了自信。
孩子的挫敗,就像他學走路會摔跤一樣,哪怕摔倒很多次,父母都會鼓勵孩子重新站起來。
所有的孩子,就是在父母這樣的讚許和正面的鼓勵中,學會了走路。
資深家庭教育研究者張振鵬說:只有給孩子鼓勵,孩子的勇氣才會得到提升,孩子才會變得自立。
那父母該怎樣正面鼓勵孩子呢?
對於這點,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提出了3C法則,就是control(調整),challenge(挑戰)和commitment(承諾)。
「調整」:讓孩子認識到,障礙並不等於絕境,幫助孩子在心理認知上糾正過來。
這時,父母除了幫孩子認真分析原因,還要讓孩子明白,學習和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要正視困難與挫折。
「挑戰」:讓孩子學會在障礙面前,看到快樂的一面,鼓勵孩子敢於嘗試。
當孩子大膽嘗試後失敗了,父母一定不要批評,孩子需要的是正面鼓勵和寬慰。這時,父母可以給孩子講名人面對失敗的故事,以激起孩子繼續前進的動力。
「承諾」:用承諾的方式,幫助孩子體會到生活中更為積極的意義。
在孩子做出努力,取得一定成績時,父母一定要及時肯定和表揚,讓他看到自己的能力,從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對新的困難。
電視劇《知否》裡有一句臺詞: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孩子在早年的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未來一生的成長軌跡。父母真正的愛孩子,就是在他幼年時給予最好的家庭教育,為他將來的成功奠下基礎。
龍應臺說:「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段。」
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出息,不如趁現在孩子還小,就做好面對他未來的準備吧。
因為孩子成長的腳步真的很快,我們不想將來只有遺憾、嘆息的份。
—END—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公眾號——羽木舒親子育兒,記得留言呦~
作者簡介:那年美美,連續創業者,企業高管,美國認證協會人力資源管理諮詢師,一個認真生活的80後中年少女,寫走心的文字,過溫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