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歲前父母做到這三點,你的孩子絕對有出息

2020-09-07 羽木舒親子育兒

作者:那年美美

編輯:夏田

圖片:攝圖網


- 1 -


「你今天不能出去玩,給我回家寫作文去。」


「讓你管,我偏不寫,再管明天我就要回去。」


早上一出門,就看到隔壁李姐和兒子在爭吵。見到我,李姐一個勁地嘆氣,說這孩子明明是我親生的,怎麼就管不住了。


原來,李姐的兒子今年要上初中了,出生後就一直由公婆帶在老家,自己和老公來外地務工,偶爾在寒暑假接孩子來小住。


同樣作為老母親,我很理解李姐的心情,看孩子瞪著自己的表情,不恭而帶著冷漠,聽孩子頂撞自己的話語,叛逆而充滿要挾,確實夠難受的。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說「許多無助的父母,在孩子漸漸長大後,每當他們無奈地說起孩子的各種問題時,很多人只會感嘆為時已晚。」


為什麼呢?因為教育孩子的關鍵時期,就是0-6歲這幾年。


倘若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錯過了管教孩子的最佳時期,等孩子大了,想管也無能為力了。


那麼,孩子6歲前,父母要怎麼做呢?其實,我們只要認真做到這到3點。



- 2 -

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養料


《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一書裡說:只有走進孩子的內心,我們才能解鎖孩子的生命密碼;只有多陪伴孩子,我們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愛是需要表達的,父母愛孩子的最好表達,莫過於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給予全身心的陪伴。


而孩子最離不開父母的時候,就是幼年階段,父母若錯過了陪伴,就再也沒有機會重來了。


歐巴馬夫婦在孩子早年得時候,就非常用心地陪伴兩個女兒的成長,歐巴馬會帶著小女兒薩莎,去為大女兒瑪麗婭的球賽喝彩,而當薩莎和給瑪麗婭在排練鋼琴時,她們的母親都會默默地守在女兒身旁。


歐巴馬從未缺席過兩個女兒的家長會,並且每周至少保證兩個整天陪伴孩子。


李玫瑾教授認為,人在早年的被教育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情感培養過程。而情感培養,就是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讓孩子與父母建立起情感依戀。


而孩子在幼年如果沒有得到這種依戀,長大後很容易產生性格障礙。


德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了澳大利亞超過1400名6歲前兒童,發現他們的父母每周平均工作時間超過56小時,用來陪伴孩子的時間非常少。研究者指出,這些孩子將來比同齡人更有侵略性,冷漠和暴力傾向更嚴重。


早年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無法感受到被愛,跟父母的感情基礎薄弱,成年後也很難善待這個社會,甚至出現犯罪行為。


經常會看到這樣痛心的新聞:

湖南12歲男孩,因從小就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父母常年在外務工,親子感情非常淡漠,母親只因管教了男孩幾句,便遭親生兒子在自家臥室砍殺身亡。



孩子的父母也許不會想到,孩子今天的行為,恰恰就是因為在早年沒有得到父母的陪伴與疼愛,造成情感上的缺失與冷漠所致。


父母只有給予孩子真正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與溫暖。


再忙,別忘了抽時間多陪孩子一會兒。


當然,比起傻傻陪在旁邊看著孩子玩,孩子更希望父母能參與進來,比如跟孩子一起拼城堡,一起玩積木,角色扮演等,這美好的親子時刻,將潤物細無聲地滋養著孩子健康成長。



- 3 -

學會對孩子說「不」


《給家庭教育的八個建議》裡面說:讓孩子知道他對你很重要,但是不要有求必應。


孩子3歲以前的哭鬧,可能是因為他餓了,困了,但3歲以後,他們的哭鬧就開始有目的了。


這時候面臨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就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超級育兒師》欄目裡,4歲的小男孩串串,為了買到商場裡的海沙玩具,他先是大聲對媽媽哭喊:「我就要!」,見媽媽走在前面沒反應,他便跑到媽媽身後,試圖咬痛媽媽,媽媽回過頭來拉開他,不料又被他狠狠地踢了一腳,串串這樣做,就只為了逼媽媽答應。



而串串的媽媽,面對孩子的蠻橫無禮,自始至終都沒有說過不,更沒有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只是告訴他要去海灘玩才能買,串串馬上就說今天就要去海灘,最後媽媽快招架不住,開始表現出妥協,以致於孩子步步緊逼,不達目的不罷休。



不難看出,串串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他第一次以這樣的方式提出要求時,父母並沒有對他說不,最後每次都滿足了他。


心理學家表明,如果父母第一次沒有制止,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當重複三次之後,就會形成一種行為定勢,難以改變。


適當對孩子說不,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看待問題的觀念,在孩子早年反抗能力較弱的情況下,給他建立行為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讓他知道底線在哪裡,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


如果父母在6歲之前說不,孩子被拒絕後,大不了就在地上打滾,可如果等到孩子大了再說不,他就很可能因為無法接受,而選擇輕生和傷害。


在《今日說法》中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名12歲男孩,就因為被母親罵了一頓,竟然賭氣服毒自殺。


他知道父母愛他,而父母的愛在他眼裡是沒有底線的,他一旦被拒絕,就會用父母最在乎的來威脅。


心理學指出,在孩子6歲前說不,是對孩子早年的一個心理教育,這是人的社會行為方式建立的關鍵期,非常重要。


《如何對孩子說不》一書中提到:「不」,不僅是一個字的回答,還是一種教養策略,通過說不,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自立、自律、尊重他人、正直、延遲滿足的能力。


父母如何跟孩子說不,其實也是一門藝術,要巧用方法。


《正面管教》裡說:和善與堅定並行,是正面管教的基石。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父母要控制好情緒,不要輕易發怒,保持平靜與溫柔。可以把注意力從孩子身上移開,去做點其他事情。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霍華德認為,用「可以」來取代「不」,孩子會更樂於接受。


父母少跟孩子直接說不,而是換種表述方式。比如,孩子在飯前一定要吃零食,父母如果直接說不行,那孩子就會反抗和哭鬧,父母應該說,可以,飯後半小時我會給你零食,我們現在先吃一個蘋果吧。


一旦說不,父母就要堅持立場,不能妥協,並且表情一定要嚴肅,要讓孩子一看就知道,這樣的嚴肅表情意味著「我不允許你這樣做,你最好馬上給我停下來」。




- 4 -

多正面鼓勵孩子


少兒教育專家指出:聰明的家長在孩子失敗時,都能發現其可貴的優點,並給予正面的鼓勵,與孩子一起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


之前,在騰訊上看過這樣一則視頻:


杭州四年級小朋友楊某,因為在期末考試中答錯了老師講過的課題,沒有考到理想的成績,回到家後,他誰也沒理,徑直走到自己的房間,放下書包就開始大哭,一邊趴在桌上抽泣,一邊反思自己,爾後他開始寫悔過詩,並貼在書桌上自省。



楊媽媽看兒子哭得傷心,她想起兒子崇拜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便靈機一動,仿照出師表,給孩子寫了一篇諫言書,命名告吾兒家書,字裡行間滿是對兒子的肯定和讚許,以此鼓勵兒子。



兒子看到媽媽的諫言書後,長籲了一口氣,心情平復了很多,想到媽媽這麼理解自己,經常以這樣的方式鼓勵自己,這讓他倍受鼓舞,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也慢慢恢復了自信。


孩子的挫敗,就像他學走路會摔跤一樣,哪怕摔倒很多次,父母都會鼓勵孩子重新站起來。


所有的孩子,就是在父母這樣的讚許和正面的鼓勵中,學會了走路。


資深家庭教育研究者張振鵬說:只有給孩子鼓勵,孩子的勇氣才會得到提升,孩子才會變得自立。


那父母該怎樣正面鼓勵孩子呢?


對於這點,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提出了3C法則,就是control(調整),challenge(挑戰)和commitment(承諾)。


「調整」:讓孩子認識到,障礙並不等於絕境,幫助孩子在心理認知上糾正過來。

這時,父母除了幫孩子認真分析原因,還要讓孩子明白,學習和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要正視困難與挫折。


「挑戰」:讓孩子學會在障礙面前,看到快樂的一面,鼓勵孩子敢於嘗試。

當孩子大膽嘗試後失敗了,父母一定不要批評,孩子需要的是正面鼓勵和寬慰。這時,父母可以給孩子講名人面對失敗的故事,以激起孩子繼續前進的動力。 


「承諾」:用承諾的方式,幫助孩子體會到生活中更為積極的意義。


在孩子做出努力,取得一定成績時,父母一定要及時肯定和表揚,讓他看到自己的能力,從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對新的困難。


電視劇《知否》裡有一句臺詞: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孩子在早年的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未來一生的成長軌跡。父母真正的愛孩子,就是在他幼年時給予最好的家庭教育,為他將來的成功奠下基礎。


龍應臺說:「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段。」


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出息,不如趁現在孩子還小,就做好面對他未來的準備吧。


因為孩子成長的腳步真的很快,我們不想將來只有遺憾、嘆息的份。


—END—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公眾號——羽木舒親子育兒,記得留言呦~

作者簡介:那年美美,連續創業者,企業高管,美國認證協會人力資源管理諮詢師,一個認真生活的80後中年少女,寫走心的文字,過溫暖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兒子上清華,女兒上北大,父母直言:孩子6歲前,要堅持做到這3點
    「就是她,倆孩子都有出息……」「傳聞兒子上了清華,女兒上了北大,嘖嘖嘖……」剛剛進到小區就聽到鄰裡鄰居的街坊又在說張女士家的事情。們來自農村,一般家庭。然而讓人詫異的是,他們的父母都是不識字的農民。那麼很多人都納悶,兩個沒上過學的父母,怎麼就教出了兩個狀元級的人才呢?
  • 智商高的孩子,6歲前會有這5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每個父母都想自家孩子將來有出息,有成就,但孩子到底能不能有出息,也都是十幾年後的事,誰也說不好,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3歲看到老」,意思是從孩子3歲的性格特徵,就知道其長大後會不會有出息,北大教授:高智商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種表現,長大更容易成功。
  • 李玫瑾:6歲前,在這4個方面嚴格管教,孩子情商高,長大更有出息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寶寶6歲前,如何培養孩子高情商與良好性格?重視這4個方面很重要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聰明健康,將來有出息的,但是孩子是否有出息,是我們無法決定的,但是 一般來說,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必定都是有著良好性格與高情商的人。
  • 孩子10歲前,父母請告知他們這幾件事,娃長大會更有出息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想把孩子教育好,可以說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若有心想把孩子教育好,那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初那幾年,就一定要注意。尤其是在孩子10歲之前,在很多事情都沒有成定局的時候,告訴孩子這幾件事,孩子真正理解了其中的真諦,等其長大後也才能更有出息。
  • 3-6歲是孩子情商培養關鍵期,父母做到這3點,孩子更優秀
    很多父母都是以學習成績的高低來評判孩子是否優秀,其實,成績的好壞僅代表著孩子智商的高低,這關乎的是孩子聰不聰明,而非優不優秀。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曾說「一個優秀的人,20%靠智商,剩下的80%靠情商,情商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優秀的主要標準」。
  • 俞敏洪:在15歲之前,管好孩子這三點,長大後多數會有出息
    俞敏洪:在15歲之前,管好孩子這三點,長大後多數會有出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發展和未來走向,俞敏洪在談及教育的時候,就提出了孩子在15歲之前,父母在這三點上管束好孩子,孩子長大後多數會有出息,家長們你們知道嗎?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有這幾個特徵,長大多半沒出息
    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經做了這樣的一份報告稱,通過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示他們成年後的性格。這一報告為「3歲看大」的說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曾經引起世界性的轟動。
  • 家有兒子,父母要捨得在這4個方面花錢,孩子以後會更有出息
    ,要捨得在這4方面花錢,將來會更加有出息。」,開闊孩子的格局,在孩子不能夠外出旅遊的時候,在家裡讓孩子多讀點書,對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好處。看課文,這樣孩子上學以後語文方面的成績絕對不會低。想要幫孩子養成好性格,父母需要在孩子6歲前就開始培養,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
  • 孩子6歲前,家長要逼他養成這3個習慣,未來才容易有出息
    孩子6歲前是習慣養成的黃金期,孩子在這個階段所養成的性格和習慣會跟隨他一輩子的,很多時候孩子小時候看上去很聰明,長大後卻沒有什麼出息,這就是因為從小沒有養成好習慣,所以,家長們平時一定要多注意,千萬不要過度的寵溺孩子。
  • 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6歲前身上會有這些特點,就算佔一個也幸運
    導讀: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6歲前身上會有這些特點,就算佔一個也幸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6歲前身上會有這些特點,就算佔一個也幸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其實早有「徵兆」:父母要多留心這3點
    其實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早有&34;,父母要多留心這3點。哪3點?第一點:不隨便發脾氣有些孩子一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隨便發脾氣,這種做法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一般來說不會控制情緒的小孩,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失去分寸,而那些懂得做情緒主人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會更有出息。
  • 6歲前,爸媽做到這三點,養育樂觀孩子不難
    但是,6歲時因為貪玩,被機器攪斷了一隻手。當她從手術後醒來,全部人擔憂地圍著她,不少人七嘴八舌地開始安慰,鼓勵她堅強,還有人甚至忍不住哭了起來。她舉起手肘看了一會:「太好了,我可以在我的假手上畫上各種花和小公主,這是好事呀!」事實證明,不幸沒有毀掉這個孩子的快樂,小女孩還是很愛笑,後來還用她的假手學起了鋼琴,彈得相當棒。這些孩子真的太樂觀了!讓人羨慕。
  • 十年後,窮人家的孩子能不能有出息,就看這三點
    文|馬尚萊很多老年人都會把,「窮不過三輩,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常常掛在嘴邊。不知道這句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傳下來的,從身邊人們的遭遇來看,這句話真的不怎麼靠譜。很多家庭情況一般的長輩,都希望自己的子孫長大之後能夠有出息。然而,窮人家的孩子將來能不能有出息,不是做長輩們的盼出來的,也是孩子們熬出來的,而是做父母的一點一點地培養出來的。窮人家的孩子將來能不能有出息,不是要看祖上有沒有窮夠三代,而是要看這3點。
  • 孩子越來越有出息,家長必須做到這幾點
    自從懷孕開始,甜蜜的二人世界裡就有了「第三者」 的存在。於是看書尋找食物調養的方法,胎教的音樂輔助等,為了還未出生的孩子,大家是格外的重視。夫妻倆加上雙方的父母六個人的忙碌,有兄弟姐妹的也趕忙買補品,加入這場育兒大戰。孩子呱呱落地了,帶來的是喜悅,操心也從此開始。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上學後的陪讀,各種補習班,結果卻事與願違,家長感覺,我付出了這麼多幾乎傾其所有,怎麼還是沒有回報呢,真是傷透了心。
  • 孩子10歲前,父母經常帶他去這3類地方,孩子以後想沒出息都難
    導讀:孩子10歲前,父母經常帶他去這3類地方,孩子以後想沒出息都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10歲前,父母經常帶他去這3類地方,孩子以後想沒出息都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心理學家:將來有出息的孩子,12歲前都有這些徵兆,你家娃有沒
    文|西紅柿媽媽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十二歲定終生」,指的是在孩子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孩子表現出來的一些特徵就能預測到孩子成年後的特質。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長大有出息的孩子,12歲前有這些徵兆,快來看看你家娃有嗎?
  • 三歲看到老,如果你家孩子身上有這3個特點,說明將來很有出息
    導讀:三歲看到老,如果你家孩子身上有這3個特點,說明將來很有出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三歲看到老,如果你家孩子身上有這3個特點,說明將來很有出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兒女是否有出息,與分數無關,曾國藩6字箴言,點醒無數糊塗父母
    「成績要從娃娃抓起」,這是無數父母的心聲,為了這一目標,很多家長從孩子幼兒園起,就張羅各種興趣班、輔導班,爭取讓孩子踏上人生之帆。但曾國藩認為,兒女未來是否有出息,其實與成績無關。他作為晚清時期的名臣,用6字箴言養育自己的子孫後代,並助力他們成為國家棟梁之才,也點醒了無數的糊塗父母。
  • 兒女是否有出息,與分數無關,曾國藩6字箴言,點醒無數糊塗父母
    「成績要從娃娃抓起」,這是無數父母的心聲,為了這一目標,很多家長從孩子幼兒園起,就張羅各種興趣班、輔導班,爭取讓孩子踏上人生之帆。 但曾國藩認為,兒女未來是否有出息,其實與成績無關。
  • 李玫瑾:孩子六歲前,教會他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家長們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開始給他報各種早教班,希望孩子上學後成績能領先,將來有出息。 但培養一個有出息的孩子並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