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因這個標題而打開這篇文章,並且想在文章中搜索信息看如何養育一個安靜省心的孩子,那麼,很遺憾,你進錯地方了。
這篇文章不是教你如何養育一個安靜省心的孩子,而是帶你發現:你可能正在絞盡腦汁,甚至是已經採取了各種方法和策略,你現在所做的一切努力正在把你的孩子塑造成一個安靜省心的孩子。
首先,我們來思考第一個問題:你為什麼這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安靜省心?
最直接的答案可能是這樣:
孩子安靜了,家長就省心了,否則家長得有多勞心!
安靜的孩子不找事,家長帶起來輕鬆多了!
出門在外,孩子不惹事,還被各位叔叔阿姨誇,家長多有面子!
......
如果你的答案真的是這樣的,那這個問題就找到答案了,你為什麼那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安靜省心?因為你有安靜的需要,你希望自己不被打擾,希望自己不被麻煩。
輕鬆、省心、有面子......,那都是家長的需要。
孩子剛一來到這個世界,他就開始探索和感知這個世界,孩子探索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既然是探索,就少不了「搞砸」一些事情而帶給家長一些麻煩。
比如,一歲的孩子要自己吃飯,吃的滿身、滿地都是湯水和米粒,由此,帶給家長的麻煩是又要花時間多洗兩件衣服,還要再費一些水和洗衣液,可能還要再次清理地板等。
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什麼?
看似吃個飯把自己搞得狼狽不堪,孩子卻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調動了自己的感知系統:用手拿勺把,經歷一次次的失敗最終把飯送到嘴裡,當他自己做到時,他收穫的是那份自己做到的喜悅,這種喜悅可不是家長把飯餵到孩子嘴裡孩子就能產生的感覺。由此,孩子的獨立性才得到發展。
可是,很多家長並不了解這一點,他們會認為吃飯就是填飽肚子,給孩子餵飯那更是簡單快捷的方式了。家長圖一時的方便和省心,本來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培養出孩子的獨立性,最後卻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去學習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
如果你的目的是培養一個安靜省心的孩子,那麼,你可能在以養育「孤兒」的方式在養育你的孩子。
1966年,為了提高人口數量,羅馬尼亞頒布了770法案,宣布每對夫妻至少要生4個孩子,非特殊情況下的避孕和墮胎都屬於違法。
這個法案一直持續了23年。
在這23年的時間裡,有超過1萬名婦女在地下墮胎手術中喪生,同時也比以往多出生了200萬個嬰兒。
嬰兒如同潮水一樣湧來,個人和家庭無法負擔,於是大量的嬰兒被送往孤兒院。
孤兒院的護理人員不足怎麼辦?
只好用制度化的方式來管理嬰兒:
一個工作人員需要照顧10個,20個,甚至40個孩子……
孩子們必須7點起床,七點半餵食,8點他們換尿布……
每個工作人員可能只有30分鐘去餵10到20個孩子……如果孩子在八點半弄髒了他的尿布,他必須等上好幾個小時才能再次換尿布……
孩子每天與其他人接觸的時間,就是匆忙的幾分鐘的餵食以及換尿布時間,其他時間裡,他們唯一的刺激對象就是天花板、牆面或是他們小床的柵欄。
——TED網易公開課:孤兒院的悲劇,演講者Georgette Mulheir
1989年齊奧塞斯庫政權垮臺之後,許多歐美家庭收養了這些孤兒,讓他們得以在溫暖正常的家庭環境當中長大。
然而對這些孩子進行了長達13年的追蹤研究的「布加勒斯特早期幹預計劃」發現,早期在孤兒院裡的嚴重匱乏經歷,依然給他們留下了巨大的創傷:
2歲以前被收養的孩子,還有可能通過家庭和社會的努力幫助他們追趕上來,而對那些2歲以後才被收養的孩子來說,創傷幾乎是不可逆的——從大腦發育、身體發育,到社會適應,他們在各個方面都遠遠落後於正常兒童的水平。
嬰兒大腦剛出生就有1000億個神經元細胞,在成長過程中大腦長的不是神經元細胞,而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2歲時一個神經元細胞有超過15000個連接,比成人多兩倍,此時神經元連接到達頂峰,神經元數目開始減少。
神經元之間連接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環境刺激,羅馬尼亞孤兒院的嬰兒缺失了環境刺激,失去了探索的機會,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相對就少了很多。
這樣的孩子是安靜,但同時也少了一種機靈氣。
孤兒院裡的孩子,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安靜。
在參觀孤兒院以前,Georgette Mulheir以為擠滿了孩子的孤兒院一定是吵吵鬧鬧的,然而真正進入之後才發現,「那裡就像修道院一樣安靜」。
帶領她的護士長還會很驕傲的說,你看,我們的孩子們表現得非常好。
剛到孤兒院的嬰兒開始會哭鬧,但在發現再怎樣哭鬧也無人回應之後,他們很快就學會了不再多此一舉,他們變得無精打採,毫無生氣,長時間對著天花板發呆。
這不是孩子變得「乖」了,「懂事」了,而是孩子習得性無助了。
可是,現在依然有一些「專家」教家長如何培養一個安靜省心的孩子,而家長,也依然是用著各種方法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現的安靜。甚至用著同孤兒院一樣的方式在試圖讓孩子安靜下來。
孩子哭了,不用管,哭哭就不哭了。是啊,家長目的達到了,但是那不是孩子真的乖了,只是他習得性無助了而已,因為,哭了沒人管嘛!
同樣是哭,抱孩子撫摸孩子也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這個安靜是孩子感受到了來自照顧者的關懷和溫暖,他感到安全了,自然就不哭了。然而,如果你選擇了不管,那是因為孩子習得性無助了,他甚至會開始懷疑周圍的人和環境。
同樣的安靜,一種是安全,一種是無助。
好了,現在看完這篇文章,家長們是失望了還是欣慰了呢?如果這篇文章降低了你的焦慮,那麼,恭喜你,你來對了地方。
養育孩子不帶有塑造孩子的目的,家長就不至於這麼焦慮,孩子的成長環境才會安全而穩定。家長一旦帶有目的性去塑造孩子,反而可能容易陷入種種誤區。
媛媛老師
2020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