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育一個安靜省心的孩子?

2020-09-05 心理諮詢師張媛媛

如果你是因這個標題而打開這篇文章,並且想在文章中搜索信息看如何養育一個安靜省心的孩子,那麼,很遺憾,你進錯地方了。

這篇文章不是教你如何養育一個安靜省心的孩子,而是帶你發現:你可能正在絞盡腦汁,甚至是已經採取了各種方法和策略,你現在所做的一切努力正在把你的孩子塑造成一個安靜省心的孩子。

首先,我們來思考第一個問題:你為什麼這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安靜省心?


最直接的答案可能是這樣:

孩子安靜了,家長就省心了,否則家長得有多勞心!

安靜的孩子不找事,家長帶起來輕鬆多了!

出門在外,孩子不惹事,還被各位叔叔阿姨誇,家長多有面子!

......



01 安靜省心是家長的需要

如果你的答案真的是這樣的,那這個問題就找到答案了,你為什麼那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安靜省心?因為你有安靜的需要,你希望自己不被打擾,希望自己不被麻煩。

輕鬆、省心、有面子......,那都是家長的需要。



02 探索世界是孩子的需要

孩子剛一來到這個世界,他就開始探索和感知這個世界,孩子探索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既然是探索,就少不了「搞砸」一些事情而帶給家長一些麻煩。

比如,一歲的孩子要自己吃飯,吃的滿身、滿地都是湯水和米粒,由此,帶給家長的麻煩是又要花時間多洗兩件衣服,還要再費一些水和洗衣液,可能還要再次清理地板等。

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什麼?

看似吃個飯把自己搞得狼狽不堪,孩子卻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調動了自己的感知系統:用手拿勺把,經歷一次次的失敗最終把飯送到嘴裡,當他自己做到時,他收穫的是那份自己做到的喜悅,這種喜悅可不是家長把飯餵到孩子嘴裡孩子就能產生的感覺。由此,孩子的獨立性才得到發展。

可是,很多家長並不了解這一點,他們會認為吃飯就是填飽肚子,給孩子餵飯那更是簡單快捷的方式了。家長圖一時的方便和省心,本來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培養出孩子的獨立性,最後卻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去學習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



03 羅馬尼亞孤兒院

如果你的目的是培養一個安靜省心的孩子,那麼,你可能在以養育「孤兒」的方式在養育你的孩子。

1966年,為了提高人口數量,羅馬尼亞頒布了770法案,宣布每對夫妻至少要生4個孩子,非特殊情況下的避孕和墮胎都屬於違法。

這個法案一直持續了23年。

在這23年的時間裡,有超過1萬名婦女在地下墮胎手術中喪生,同時也比以往多出生了200萬個嬰兒。

嬰兒如同潮水一樣湧來,個人和家庭無法負擔,於是大量的嬰兒被送往孤兒院。

孤兒院的護理人員不足怎麼辦?

只好用制度化的方式來管理嬰兒:

一個工作人員需要照顧10個,20個,甚至40個孩子……

孩子們必須7點起床,七點半餵食,8點他們換尿布……

每個工作人員可能只有30分鐘去餵10到20個孩子……如果孩子在八點半弄髒了他的尿布,他必須等上好幾個小時才能再次換尿布……

孩子每天與其他人接觸的時間,就是匆忙的幾分鐘的餵食以及換尿布時間,其他時間裡,他們唯一的刺激對象就是天花板、牆面或是他們小床的柵欄。

——TED網易公開課:孤兒院的悲劇,演講者Georgette Mulheir



04 布加勒斯特早期幹預計劃

1989年齊奧塞斯庫政權垮臺之後,許多歐美家庭收養了這些孤兒,讓他們得以在溫暖正常的家庭環境當中長大。

然而對這些孩子進行了長達13年的追蹤研究的「布加勒斯特早期幹預計劃」發現,早期在孤兒院裡的嚴重匱乏經歷,依然給他們留下了巨大的創傷:

2歲以前被收養的孩子,還有可能通過家庭和社會的努力幫助他們追趕上來,而對那些2歲以後才被收養的孩子來說,創傷幾乎是不可逆的——從大腦發育、身體發育,到社會適應,他們在各個方面都遠遠落後於正常兒童的水平。



05 嬰兒兩歲時神經元連接達到高峰

嬰兒大腦剛出生就有1000億個神經元細胞,在成長過程中大腦長的不是神經元細胞,而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2歲時一個神經元細胞有超過15000個連接,比成人多兩倍,此時神經元連接到達頂峰,神經元數目開始減少。

神經元之間連接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環境刺激,羅馬尼亞孤兒院的嬰兒缺失了環境刺激,失去了探索的機會,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相對就少了很多。

這樣的孩子是安靜,但同時也少了一種機靈氣。



06 孤兒院孩子的特點——安靜

孤兒院裡的孩子,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安靜

在參觀孤兒院以前,Georgette Mulheir以為擠滿了孩子的孤兒院一定是吵吵鬧鬧的,然而真正進入之後才發現,「那裡就像修道院一樣安靜」。

帶領她的護士長還會很驕傲的說,你看,我們的孩子們表現得非常好。



07 習得性無助的表現

剛到孤兒院的嬰兒開始會哭鬧,但在發現再怎樣哭鬧也無人回應之後,他們很快就學會了不再多此一舉,他們變得無精打採,毫無生氣,長時間對著天花板發呆。

這不是孩子變得「乖」了,「懂事」了,而是孩子習得性無助了。

可是,現在依然有一些「專家」教家長如何培養一個安靜省心的孩子,而家長,也依然是用著各種方法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現的安靜。甚至用著同孤兒院一樣的方式在試圖讓孩子安靜下來。

孩子哭了,不用管,哭哭就不哭了。是啊,家長目的達到了,但是那不是孩子真的乖了,只是他習得性無助了而已,因為,哭了沒人管嘛!

同樣是哭,抱孩子撫摸孩子也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這個安靜是孩子感受到了來自照顧者的關懷和溫暖,他感到安全了,自然就不哭了。然而,如果你選擇了不管,那是因為孩子習得性無助了,他甚至會開始懷疑周圍的人和環境。

同樣的安靜,一種是安全,一種是無助。


好了,現在看完這篇文章,家長們是失望了還是欣慰了呢?如果這篇文章降低了你的焦慮,那麼,恭喜你,你來對了地方。

養育孩子不帶有塑造孩子的目的,家長就不至於這麼焦慮,孩子的成長環境才會安全而穩定。家長一旦帶有目的性去塑造孩子,反而可能容易陷入種種誤區。

媛媛老師

2020年4月16日

相關焦點

  • 媽媽打牌,孩子自己玩,被贊「省心」,大家對「省心」有誤解吧?
    樓下幾位媽媽在聊天,紛紛談論「別人家孩子」如何省心。聽到「省心」二字,你是不是會忍不住吐槽幾句自己孩子如何不省心?讓大人生氣、總是欠揍、一天到晚操不了的心……這些是家長在談論自己孩子不省心時常用的語句。不知道大家如何定義「省心」二字?百科解釋為「不費心,少操心。」
  • 養育男孩比女孩更省心嗎?二胎媽媽親身經驗告訴你這些不同
    育兒十年,認識了很多媽媽,媽媽群經常爭論到底是養男孩省心還是女孩省心,各說各有理。養男孩的父母吐槽最多的就是孩子好動,精力充沛不消停,說生男孩子的媽媽更顯老,生女孩的媽媽都美美的。男孩子體內的多巴胺含量確實比女孩高,所以男孩子脾氣大、衝動、調皮,媽媽時刻擔心著男孩磕著碰著,或者在外闖禍。
  • 你不是在養育一個孩子,你是在養育一個陌生人
    父母如何看待加入家庭的新成員——我們的孩子?當孩子這樣一個新生命進入家庭,父母如何看待他非常重要,因為這影響著我們以後如何養育他們。關於孩子天生的善惡有很多不同的觀點。 一種說法是:「孩子生來就是好孩子,至善無比,如果孩子以後出現了問題,就是環境的問題。」
  • 3歲前這樣養育孩子,3歲後省心100倍!父母:早點看到該多好
    三歲是孩子重要的一個分界線,三歲前的孩子一般來說都在父母的身邊長大,三歲後的孩子進入幼兒園,進入幼兒園後會養成很多好習慣,所以三歲前和三歲後所面臨的環境是存在極大的差異的,而孩子在面對新的環境的時候,成長也是非常迅速的。
  • 孩子動不動就哭,如何養育一個淚失禁的孩子
    你的孩子是突然變得很安靜,還是對人和環境避之不及?你覺得你孩子的反應有點太情緒化了嗎?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麼你的孩子可能是高度敏感的人。敏感的孩子需要小心對待。如果你覺得是你的育兒方式導致了孩子的極端反應,也許是時候做一個自我檢查了。請繼續讀下去,看看你的孩子是否高度敏感,你需要做些什麼來照顧他。
  • 父母如何養育一個好孩子
    慶祝活動可以簡單到一起去公園,也可以像舉辦一個驚喜派對那樣精心策劃。快樂的家庭會帶來快樂的孩子,所以作為一個家庭要經常慶祝。3.把婚姻看得比孩子重要作家大衛說:「以家庭為中心,把焦慮的孩子養大,把孩子放在家庭的首位,讓孩子快樂。
  • 如何養育一個聰明的孩子
    「 哪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表現出色,遠離麻煩,長大後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成年人?事實是,沒有一條固定的道路可以保證父母的成功。」教你的孩子如何與朋友解決問題,分享他們的物品,傾聽而不打斷別人,以及在家裡幫助別人是一個很好的開始。2不要過度保護。
  • 孩子不愛吃飯干著急?3個飲食訓練方法,養育省心寶寶
    ,食物的味道太複雜或者太寡淡孩子還小,可能接受能力不是那麼好,而且孩子早期的夥食是牛奶。,陪著孩子吃(全家人一起飲食),也是讓孩子不挑食很重要的關鍵。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研究,如果孩子第一次見到就挑食的食物,要是經過心理引導,再嘗試5-6次後,孩子才可以開始慢慢接受。所以,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吃不喜歡的東西,如果孩子現在還不能接受,就過一陣子再試試,千萬別破壞孩子用餐的體驗。
  • 養育女兒,父母牢記以下禁忌,女兒小時省心長大也更有出息
    文|秘籍君有人說養育女兒會更省心,因為女孩子從小就比較懂事,她們乖巧可愛,更是很少像男孩子那般處處闖禍給父母出難題;也有人說女孩子對父母來說才是最大的挑戰,畢竟女孩子和男孩子相比本就是弱勢群體,從小到大每個年齡段也更容易會成為被「壞人」欺負的對象。所以父母要操心更多,而這份操心甚至會延續到女兒成家後的婚姻生活。養育女兒,不管你的觀點是女孩子要更省心還是要更操心。
  • 如何養育一個安全感滿滿的孩子?
    如何養育一個安全感滿滿的孩子,這是很多父母的心願。很多媽媽生怕自己的一些舉動會傷害到孩子的安全感。也許是我們80後、90後父母普遍對「安全感」這三個詞比較敏感,太多的父母自己童年成長經歷中有些難以消磨掉的記憶都跟自己的安全感未受到保護有關。
  • 如何養育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
    「 從在公共場合打嗝到不握手,孩子和禮貌並不總是天生的適合。每一次挑刺看起來都是一場失敗的戰鬥,但有辦法把你的小怪物變成文明人。」假設你想讓你的孩子與人見面時眼神交流,並緊緊握手。但我們為什麼要握手?」波斯特說:「你伸出手來表明你沒有拿武器——或者至少在中世紀他們是這樣做的。」。想讓孩子們在桌上摘下他們的球帽呢?
  • 肖不斯說:如何養育好一個孩子?父母不能錯過的必讀育兒書單
    肖不斯說:養育好一個孩子,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願,那麼養好一個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可能你會說是「錢」,也有人會說是「愛」,還有人說是「時間」……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是真的是最本源的答案嗎?,亦或是依賴於人類繁衍本能就能自然成就的任務,但卻忽視了一個根本要素:養育好一個孩子,最需要的是具有高品質的優秀父母。
  • 如何養育負責任的孩子,不僅僅是聽話的孩子
    那麼父母如何養育有責任感的孩子呢?這是我肯定知道的一件事:像大多數父母一樣,當孩子表現出責任感時,我們不能指望完美。養育負責任的孩子需要時間。這個過程歷經多年發展,需要指導,耐心和堅持。我們不希望四歲的孩子知道他每天需要洗澡,也不能期望十歲的孩子能完美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孩子們需要教練和指導來養成個人責任感。父母可以通過在家裡創造一種文化來養育自己的孩子,這種文化隨著孩子的成長和成熟,會逐漸增加他們的責任感。
  • 二胎媽媽巧用赫洛克效應誇孩子,兩個孩子一個比一個省心
    面對一個四歲的大寶和一個兩歲的二寶,家裡常常是歡樂又瘋魔,可是她們都只是小孩子,媽媽又能怎樣呢?只能見招拆招,鬥智鬥勇!1.場景再現:畫畫大寶拿著畫筆,不好好在本上或者書上畫,而是很有創意的拿來染指甲……兩個孩子都像畫家一樣安安靜靜的「作畫」,我也偷得浮生半日閒,趕快躺下刷會手機。孩子安靜必作妖!「媽媽,你看我的手,漂亮嗎?」妹妹也跟著姐姐的話,奶聲奶氣的說:看我的手!看我的手!
  • 養育孩子的關鍵在於:解鎖孩子生命的密碼,實現因材施教
    ​善於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找到孩子的先天氣質氣質,就相當於孩子的身體密碼,在0-3歲的時候,孩子是最純粹最原始的,這個階段最容易發現孩子的先天氣質,比如有的孩子喜歡跟人互動,有的孩子喜歡一個人安靜呆著;有的孩子生氣了會大聲哭泣,有的孩子是小聲啜泣;有的孩子學走路摔倒了得安撫好多天才敢繼續走路,而有的孩子不管摔倒多少次他都要堅持學會走路為止。
  • 養育孩子:6歲前用心,6歲後省心;6歲前省心,6歲後操心
    有一天,我的微博突然收到這樣一條留言:「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不懂得幼教,只是盲目地給予孩子愛與自由。現在孩子五歲半,當不被滿足時脾氣很大,難以自控,甚至對我拳打腳踢。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跟她對抗,冷處理,然後講道理,她能接受。但是,下次還是這樣,我痛苦到極點,我知道我錯了,但該如何做,如何改進?」
  • 如何養育一個優雅、獨立、內心強大的女孩?
    男孩可能皮一點,女孩會安靜一點;家有男孩女孩的家長們會知道男孩從小就喜歡玩車、玩槍,女孩可能會更鍾愛毛絨玩具,總之他們的差別有那麼大嗎?或者大到需要我們專門區別開來嗎?《養育女孩》的作者是《養育男孩》那本書是同一個人——澳大利亞著名的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夫· 比達爾夫。他在本書中對女孩的成長特點做一個全面的介紹,讓女孩的父母能順手擁有一份女孩的成長地圖。這份成長地圖的範圍是從女孩出生開始,一直到女孩18歲長大成人結束。通過這份地圖,你可以看到女孩的成長過程被劃分為五個階段; 女孩在成長中的交友之道。
  • 為何寶寶出生後頭一個月很安靜,滿月後就性情大變?原因很簡單
    來報恩的寶寶多半都是非常讓父母省心的,即使偶爾會哭鬧,但是也不會讓父母太過疲憊,而來報仇的寶寶,就會折騰的父母苦不堪言,沒有一點兒消停時候。雖然孩子淘氣一些比較好,證明有活力,但是作為父母大多數還都是喜歡乖一點的寶寶。本來寶寶就比較脆弱,照顧起來就非常麻煩,如果寶寶在哭鬧不止,父母就更加累了。
  • 愛孩子很難?從養育孩子的角度看我們如何忘了愛裡最重要的一點
    ,更讓他們迷惑:為什麼養育一個孩子這麼難?正如上文所說的,父母回應孩子的方式很重要,即便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背後的原因有了一個認識,如何回應孩子仍是一項挑戰。那麼父母該如何做呢?比如想讓孩子養成回家換鞋洗手的習慣,路上就問他:「回家後第一件事是做什麼呢?第二件事是做什麼呢?」再如給孩子描述,去餐廳吃飯要怎麼做呢?坐在座椅上要安靜,可以點哪些什麼菜,能不能亂跑等。這個動作可能需要多次進行,一次又一次重複幫助孩子發展出得體的行為舉止。
  • 養育孩子:親子關係擺第一位
    我認為養育孩子:親子關係擺第一位。本文是作者的原創文章,作者發文的其中一個原則就是堅持原創。但是自那以後,慢慢地老師反映小男孩是不是有多動症,讓父母親帶小男孩去醫院看看,因為小男孩通常不能安靜地在座位上坐著,要不在座位上扭來扭去,要不就去搗亂,而且老師講話時總喜歡插嘴等等,於是父母親帶著小男孩來做諮詢了。有位小夥伴聽了很著急問道:「沒發生被拒之門外事件之前小男孩在學校的表現如何呢?」「之前雖說表現沒有特別地乖,但是也沒有這些看起來有點出格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