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幾位媽媽在聊天,紛紛談論「別人家孩子」如何省心。
聽到「省心」二字,你是不是會忍不住吐槽幾句自己孩子如何不省心?讓大人生氣、總是欠揍、一天到晚操不了的心……這些是家長在談論自己孩子不省心時常用的語句。
不知道大家如何定義「省心」二字?百科解釋為「不費心,少操心。」那麼,具體表現在孩子身上會是怎樣的呢?先聽聽這幾位媽媽的談論吧!
孩子會自己熬粥照顧自己、孩子安靜不鬧不用大人費心哄、孩子寫作業不用看,這些便是家長眼裡的省心孩子。
其中有個共同點,那便是孩子不佔用大人的時間和精力,家長充分自由,想幹什麼不必被孩子牽絆。
所以,接下來一位媽媽的發言,引來無數人圍觀,大家紛紛盛讚別人家孩子省心。
她說:「我表姐開棋牌社,基本上天天打牌,人家孩子就自己玩,不打擾媽媽。孩子從小就是這樣帶大了,都習慣了。一歲時,中午睡醒了屋裡沒人,自己就下樓找媽媽,根本不哭,哪像我們這樣,寸步不離地看著孩子,他還老是哭!」
媽媽打牌,孩子自己玩,被贊「省心」,大家對「省心」有誤解吧?
撒手不管孩子跟孩子省心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孩子接受被動的安排,只能自己照顧自己;後者是通過家長的努力,把孩子教育到不費心思的地步。
其實,無拘無束、任性以及調皮搗蛋是孩子的特權,家長沒必要剝奪他們的權利。如果有朝一日,孩子拿「省心」來諷刺自己,這樣就好嗎?
有一次帶孩子在公園裡玩沙子,一位文質彬彬的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他挖沙用力過猛,不小心把沙子揚到旁邊孩子身上,其家長大聲呵斥「看著點,別弄到別人身上!」
意識到犯錯的小男孩趕緊起身,雙手合十、點頭哈腰地對著那位家長連連道歉:「對不起,不好意思,我去別的地方玩。」
小男孩挪到我身邊,蹲下跟我的孩子商量好後,便拿起地上的小鏟子一起玩。期間聊天得知,他上三年級,自己一個人過來玩,家的直線距離只有300米,但需要過兩次紅綠燈。
我驚訝他父母的放心,同時也誇他省心。聊到這裡,小男孩緩緩抬起頭,面帶微笑地說:「阿姨,我問你個問題吧,看你能猜對答案嗎?」
小男孩詭異地笑了一下,繼續說:「有一個孩子,他自己寫作業、學習好、不找麻煩、自己照顧自己、父母讓幹嘛就幹嘛……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用一個詞說出你的答案。」
懂事的孩子、省心的孩子、成熟的孩子……我連著猜了好幾個都錯了,後來小男孩公布答案:「是別人家的孩子!」
這話從一個孩子嘴裡說出來感覺好諷刺,他們已經對「省心」麻木了,不想成為那樣的人,只想拿它來說事。
類似媽媽打牌,孩子自己玩這樣的場合,不叫「省心」,真正的省心不是渾然天成的,而是大人一步一步培育出來的,跟家長對孩子的付出成正比。
大人做正經事不被打擾,不務正業時還是不被打擾,這樣的「省心」蘊藏著諸多隱患,待孩子長大後,離開父母的視線,他們模仿家長的行為,到那時,你還覺得省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