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6歲前用心,6歲後省心;6歲前省心,6歲後操心

2020-11-07 大熊貓愛吃肉肉

有一天,我的微博突然收到這樣一條留言:「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不懂得幼教,只是盲目地給予孩子愛與自由。現在孩子五歲半,當不被滿足時脾氣很大,難以自控,甚至對我拳打腳踢。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跟她對抗,冷處理,然後講道理,她能接受。但是,下次還是這樣,我痛苦到極點,我知道我錯了,但該如何做,如何改進?」

其實,遇到類似困惑的年輕父母還有很多。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由於對「愛與自由」的盲目推崇,甚至是走火入魔,導致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後,並不具備相應的自我控制能力。一旦孩子的要求或欲望不能得到及時滿足,他們輕則大哭大鬧,重則拳打腳踢。

而要回答這位家長的問題,真不是簡單幾句話或者一篇短文就可以立竿見影的。培養兒童自控力確實是一項系統工程,最好從孩子出生以後就開始。與其讓孩子很早就掌握很多知識和技能,不如趁早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健全人格。如今已有很多研究表明,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於學習成績,比情商更有助於社會交往。


自控力,就是孩子自我成長的「秘密武器」


從認知神經科學和發展心理學的最新研究來看,把自控力比作孩子自我成長的「秘密武器」,應當是名副其實的。但這一點卻沒有被很多家長深刻認識到,當然,更多人的困惑還在於,他們壓根就不知道如何著手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三四年前,也就是我的女兒伊伊三四歲左右,我就開始認真觀察她與經常一起玩的一些孩子的行為表現。其中的一些細節引發了我的極大關注和深入思考。

比如,每次帶伊伊到外面玩的時候,只要事先跟她說好幾點鐘回家或者過多久就回家,她基本上都能做到,不用大人苦口婆心地勸說。但幾乎每一次,我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邊是家長求爹爹告奶奶似地哀求孩子早點回家,另一邊卻是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顧自己玩」。

後來我又注意到另外一件事情。我們所居住的小區裡面有一條步行街,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到步行街玩。這條幾百米長的步行街兩邊,有一些小商家入駐,部分商店外面安裝了孩子們最喜歡的搖搖車。大多數時候,我們也會讓伊伊去坐搖搖車。不過,我們從小就給她養成了一個很好的習慣,那就是「一天只能坐一次」,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如此。

所以,當她坐了一次以後,就會自動下來,不會吵著再坐一次。然而,我也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幕,部分小朋友坐完一次以後總是會嚷嚷著再坐一次,於是大人欣然應允。當坐完第二次後,他們又開始耍賴,一定要再玩一次。大人拗不過孩子,只好遷就他們。更有甚者,還會一連坐上好幾次,才肯善罷甘休。

其實,類似這樣的「熊孩子」,可以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去超市購物,總會看到這樣一些孩子,買了這還要那,稍不如意就倒地耍潑;到餐廳吃飯,總會看到這樣一些孩子,自顧自地玩手中的玩具,身旁正守著幾個大人給他餵飯;到遊樂場玩,總會看到這樣一些孩子,動不動就對其他孩子橫眉冷對,甚至拳腳相加。

雖然那些所謂的「熊孩子」各有各的「熊樣」,但是,根源問題往往都一樣——缺乏基本的自控力。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就會「及時行樂」,稍不滿足就對家長軟硬兼施;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所以就會亂發脾氣,稍不如意就對別人手腳並用。


愛與管教相伴才是真愛,自由與規則並行才有真自由


「愛與自由」,是目前很多親子教育書籍和言論中,備受推崇的教育理念,也受到很多年輕父母的追捧。但我發現,很多家長對這些教育理論和理念的理解有很多偏差,甚至還不由自主地滑向天平的另一端,就是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為了確保自由,孩子可以隨心所欲。

其實,對於任何人來說,自由都是相對的,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規則基礎之上的,孩子也不例外。身處一個由數十億人組成的人類社會,我們從來都只有相對的自由,而沒有絕對的自由。

因為我們對「要給孩子自由,要尊重孩子」的誤解,所以導致了部分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溺愛:只要是孩子的要求,家長就會儘量滿足,而不考慮這個要求是不是合理;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即使是涉及到做人的根本,家長也是好言相勸不予批評或懲罰;如果孩子在學校受到批評,家長總是先挑學校和老師的毛病,而不是考慮自己孩子的問題。

到最後,甚至演變為,就是不願意讓孩子受到任何委屈,希望孩子能夠在最好的環境裡面得到成長:有無限的愛、有絕對的自由、每個人都對孩子萬分尊重等等。

遺憾的是,這樣的生活環境,到哪裡都是鏡中月、水中花。對於所有人來說,所處的社會大環境都是一樣的。這個複雜的社會環境,不會單獨為了某個孩子而發生任何變化,社會上也沒有一個人是只肯全心付出、不求任何回報的。

孩子的成長,當然離不開自由和寬鬆的環境,也離不開自我成長和自己做主的機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學會不斷對孩子放手,讓孩子自我成長。但是,放手並不是撒手,更不是放任自流。沒有任何約束的自由必將演變為寵溺,嬌生慣養的孩子基本上都沒有受到什麼約束。

美國教育家希利爾在《培育孩子》一書的序中有這樣一句話:「縱容孩子不僅顯得家長沒有能力,更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這些家長要麼不知道管教的重要性,要麼是懶於管教。」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那些曾經走過彎路的家長一定對此深有體會,正如那位給我微博留言的媽媽一樣。

順應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選擇,並不是徹底放棄管教和規則。愛與管教相伴,才是對孩子的真愛;有約束的自由,建立在規則基礎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六歲前用心,六歲後省心;六歲前省心,六歲後操心


人生之路很漫長,如果在一開始就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引,孩子們就可能走錯方向,越往前走,就會越危險。直到有一天,當我們發現他們走錯了方向,試圖扭轉局面、讓孩子重新來過時,我們才會發現這似乎比登天還難。

我一個朋友的小孩,已經上小學。她的家長非常推崇自由教育觀念,從小就很尊重孩子,從來不會大聲對孩子說話,更不要說批評孩子了。即使孩子不聽話或者犯了錯,一律輕言細語跟孩子講道理。家裡的大人都很有耐心,為了讓孩子好好吃飯,可以耐著性子跟孩子說上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的道理,到最後往往還不起任何作用。

同時,對於這個孩子來說,家裡沒有太多規則和約束,幾乎是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比如吃飯時可以隨便玩,上學可以任意遲到,上課可以隨意走動,跳舞可以隨時休息。也許,在孩子眼裡,從來就沒有規則和約束的概念。

但是,在她即將面臨「幼升小」的時候,家長開始意識到繼續這樣下去,孩子一定會適應不了小學的學習和老師的要求。當家裡的大人試著改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時,卻發現,即使偶爾採用打罵這種極端的方式,孩子的很多陋習都難以改變,很多問題也難以解決,很多方向更難以扭轉。


當然,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是需要把握好時機的,更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教育的機會,一旦錯過,我們就永遠無法彌補,即使可以補救,往往也難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我每次在面向學齡前孩子家長的講座結束之前,總會跟大家分享一句話:「六歲前用心,六歲後省心;六歲前省心,六歲後操心。」其實,這是我兩年多前在微博上分享給家長的一句話。

那個時候,伊伊差不多也快滿六歲。而這個總結,也正是源於我在三四年前開始留意觀察她和身邊一些孩子的深刻感悟。目前,伊伊已經進入小學二年級的階段,隨著她的逐漸成長,她在各個方面的表現也已充分印證了這句話。

其實,在六歲前,最需要家長用心的地方,就是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換句通俗易懂的話說,就是要讓孩子管好自己。一旦孩子具備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到了六歲以後,家長就會越來越省心。反之,家長只能越來越操心,並且很多方面都可能事倍功半。


給家長的忠告,科學育兒才是硬道理


專門從事兒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培訓工作這幾年來,我有一個很大的體會。現在跟家長談論育兒這個話題,有時候真的是很讓人為難。如果我們反對某個觀點或做法,家長就容易矯枉過正;如果我們倡導某些理念和方式,家長又容易走入極端。當我們試圖轉變家長觀念時,他們往往對方法比較感興趣;當我們提供具體案例和做法時,他們往往又覺得不適合自己的孩子。

導致這些現象,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長缺乏基本的兒童心理學常識,所以他們也就無法透過現象看本質,更不能活學活用。而孩子的自控力發展,就會涉及到很多理論和研究結果。因此,作為家長,我們還得適當了解一些認知神經科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基本知識。

當然,在如今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便捷時代,也有少數所謂的「教育專家」或者「心理專家」,為了博得更多人的關注甚至是頂禮膜拜,在不遺餘力地通過自己的平臺,用一些無比打動人心的口號或者非常吸引眼球的標題,誤導很多年輕家長。身處這樣一個價值觀多元的時代,關於教育孩子的各種觀點和理論層出不窮,如果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沒有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我們就很容易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因此,我想藉此機會奉勸大家,當你們看夠了那些貌似醍醐灌頂的「心靈雞湯」以後,真的需要靜下心來認真讀一讀那些基於理論研究成果和科學育兒知識而寫的文章或者圖書。也許大家會覺得很多心理學理論太深奧,讀起來很枯燥,似乎並不實用。

身處一個快節奏的信息化時代,很多人都喜歡採用短平快的閱讀方式,最好是拿來就能馬上使用、用了就能立馬見效。其實不管做任何事情,我們不僅要知其然,最好還要知其所以然,教育孩子更應如此。唯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融會貫通,而不是盲目照搬。只有這些理論才能告訴我們「為什麼」,也只有理解了這些「為什麼」,我們才能真正明白「究竟應該怎麼做」。因此,科學育兒才是硬道理。

相關焦點

  • 3歲前這樣養育孩子,3歲後省心100倍!父母:早點看到該多好
    三歲是孩子重要的一個分界線,三歲前的孩子一般來說都在父母的身邊長大,三歲後的孩子進入幼兒園,進入幼兒園後會養成很多好習慣,所以三歲前和三歲後所面臨的環境是存在極大的差異的,而孩子在面對新的環境的時候,成長也是非常迅速的。
  • 6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專注力會越來越好,上學後更省心
    如果能在孩子6歲前,也就是學齡前這個階段養成專注的好習慣,那麼上學以後,孩子能坐得住板凳,專注地聽老師講課,那麼以後的學習成績也能省心不少。所以在這裡我建議6歲前的孩子, 就算用「逼」也要讓他養成這3個好習慣。
  • 6歲前在三方面「使勁」管孩子,上學後家長更省心,日後成就更高
    教育孩子可以說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小時候我們真的是懵懵懂懂的長大了,父母也沒有怎麼管我們,就像把莊稼種到地中,除了偶爾人工除一下草,就看天吃飯了。但是現在可不行,現在的莊稼要用農村用化肥,現在的孩子也要注意從小管教長大才不變壞。以前孩子多,放養粗養,能成才就最好,不能成才也沒辦法,現在一家只生一兩個,父母會花更多的精力去養育孩子。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6歲前家長要「狠心管」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我曾看過一篇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博士寫的文章:《養育孩子:6歲前用心,6歲後省心;6歲前省心,6歲後操心!》這讓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師也特別看重6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她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那麼,孩子6歲前,為什麼要「狠心管」?
  • 6歲前這4個敏感期,父母若能抓住,孩子上學後學習更省心
    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捕捉兒童的敏感期》我有了孩子以後,最深的感受就是,3歲前擔心的是孩子吃不吃得飽、睡不睡得好。
  • 想要以後更省心,孩子6歲前要使勁管這3個方面
    以前孩子多,放養粗養,能成才就最好,不能成才也沒辦法,現在一家只生一兩個,父母會花更多的精力去養育孩子。蒙氏教育中提到6歲前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階段,也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聰明的家長會在三個方面「拼命」管好孩子,以後上學家長可以省心好多,而且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會更好。
  • 寶寶0-6歲是關鍵,若父母能做到這3點,孩子將來會很省心
    根據專家研究,孩子寶寶0-6歲是很重要的時期,換句話來說,寶寶6歲前父母怎樣培養,決定著孩子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尤其是在孩子0~6歲這段時間中,這段時間是孩子心理、性格、習慣培養的一個關鍵時期。換句話來說,6歲之前家長老是縱容、嬌慣、寵溺孩子,就會養成壞習慣,以後再想改過來可就難上加難了。
  • 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
    導讀: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6歲前禁止學英語?這10件事,6歲前都不該做
    (↑一看虎媽手裡就是英語單詞卡片)電視劇只是反映生活現狀,你應該能看得見,身邊不少2,3歲的寶寶都已經在學著英語,6歲前孩子學英語更是常態,可這是對的嗎?小編認為,6歲前的孩子學還是不學,一切以興趣為主要衡量標準。下面是被公認為6歲前最好不要做的10件事情,爸媽們都知道嗎?除了英文單詞句子,還有背誦唐詩宋詞、數學口訣等也是屬於強調記憶性的學習,過早學習有害無益,但如果像聽歌一樣聽聽那也倒無妨。為什麼會這樣?
  • 臺灣孩子6歲前禁止學英語?這10件事6歲前都不該做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以後的發展,越來越與國際接軌,所以,英語很重要!估計學個英語都算少的了,珠算書法,遊泳等等。  電視劇只是反映生活現狀,你應該能看得見,身邊不少2,3歲的寶寶都已經在學著英語,6歲前孩子學英語更是常態,可這是對的嗎?
  • 臺灣孩子6歲前禁止學英語?這10件事,6歲前都不該做!
    原因是過早強調記憶的背誦危害孩子的心智成長。從育兒的角度來說,一般倡議的是家庭的母語環境或孩子帶著興趣自發去聽看英文動畫片等接觸英語,而不是通過每天強迫孩子背誦英文單詞句子來學習英文。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孩子6歲前,玩耍應該是他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過早地給孩子學習,其實是一種悲哀」,這是國內一個知名學者的言論。
  • 想要帶孩子更省心,在三歲前,這三個方法要掌握
    每次打電話要求出來聚聚,他總會因為孩子的各種事而耽擱!每天都感覺朋友特別累,每天要給孩子餵N多次奶,白天不是白天,晚上不是晚上,孩子吃了又得操心孩子拉臭臭,每天忙得不可開交。等到孩子大一些,又要擔心孩子的教育問題,害怕自己的孩子因為錯過各種班而比別的孩子差!
  • 李玫瑾:6歲前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期!2個方法,養出孩子好品格
    養育孩子就像在不斷地進行打怪升級。 孩子培養到一定階段,就有自己的成長階段。 這時父母必須採取應對措施,應對孩子的成長。 孩子養育的好,父母今後就能少操心了。 孩子養育的不好,父母要擔心一輩子……在此期間,聽了「李玫瑾」教授的話。
  • 李玫瑾直言:想培養更優秀的孩子?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
    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就這個問題,和其他嘉賓一起,展開過激烈的討論,李玫瑾認為家長應該在孩子6歲前鬥勇,在孩子12歲之後鬥智。6歲前鬥勇關於這句話,她是這樣解釋的,孩子在3歲上下的時候,家長要學會說不行,為什麼要在3歲左右說呢?孩子越小越好教育,你說不行,他頂多在地上打滾、哭鬧,可孩子到了13、4,你再說不行,他可能就會離家出走,威脅你了。
  • 1 歲前自己帶孩子,6 歲對孩子說不,12 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導讀:1 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 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 歲前重視心理撫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1 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 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 歲前重視心理撫養!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6歲前,爸媽做到這三點,養育樂觀孩子不難
    故事1:美國佛羅裡達州有一位8歲的小男孩麥可,從小酷愛足球,小小年紀已經成為校隊主力,並且是個活潑可愛的孩子。2008年,因為被一種不知什麼名字的小蟲子叮咬感冒,隨後就醫吃了藥。沒多久,病情惡化,並且出現呼吸停止。送醫後麥可被診斷患上了慢性肉芽腫,不得不截除四肢。康復後返回學校的第一天,爸媽都非常擔心孩子不適應。
  • 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不用等小學,6歲前就可以看出區別
    孩子長時間看電視後就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完成一項任務,會出現發呆、多動、想像力快速下降的現象。毫無疑問,電視解放了父母雙手,就如同一位電子保姆,但是電視卻會多方面坑害孩子。在法國,讓三歲前的孩子看電視,是違法的行為。在美國,美國兒科學會最新建議:18-24個月前不要接觸屏幕(除非是視頻電話)18-24個月後,看電視(包括其他屏幕)的時間限制在每天一小時以內。
  • 李玫瑾:0-3歲養育期,3-6歲的教育期很重要,3招幫孩子更好成長
    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都不同,但是成長的規律是共通的。李玫瑾教授認為,0-3歲是孩子的養育期,3-6歲是孩子的教育期,孩子的性格等基本在6歲之前就已經定型了。013歲前的養育,3-6歲的教育,是孩子未來發展的基礎要讓孩子以後的發展更加順,家長從小就要重視對孩子的性格培養以及教育
  • 寶寶上幼兒園前,父母堅持培養這6種能力,入園後帶更省心
    現在不少家長在孩子3歲時,就把孩子送進幼兒園了,當然也有父母覺得3歲上幼兒園太早了,這件事到現在還存在爭議,在我看來不管家長是怎樣打算的,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需要讓寶寶掌握基本的生存能力,否則孩子就算到了幼兒園也會遭罪,甚至可能會被勸退。
  • 臺灣禁止6歲以下學英語,6歲前最好不要做的10件事
    你應該能看得見,身邊不少2,3歲的寶寶都已經在學著英語,6歲前孩子學英語更是常態,可這是對的嗎?臺灣,這個似乎孩子外語學得更溜的地方,令人意外的是,居然有一個這樣的規定: 臺灣為了兒童的身心健康,早已明文禁止6歲以下兒童上英語、珠心算和作文課程,否則提供課程的機構將被罰款!原因是過早強調記憶的背誦危害孩子的心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