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

2020-09-22 鑫鑫說育兒

導讀: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育兒也有一套方法。如果父母能掌握必需品,他們通常可以用一半的努力就可以達到兩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育孩子時,教育的效果是一個分水嶺: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話是神聖的,特別是以下話像金子一樣珍貴。在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所有話都在他們的眼中。這很垃圾,因為在12歲時,孩子進入了青春期,並由於荷爾蒙分泌的影響而變得更加叛逆。第二個是孩子的個性和三種觀點在這個時候基本形成了,他在處理事情上有自己的一套風格,所以他受不了父母的指點。
中國著名的育兒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美金教授也指出:「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ing和言語是金色的,十二歲後,父母的話都是垃圾。」因此,在孩子的接受期(6歲之前),過渡期(6-12歲)和敏感期(12歲之後)期間,應該做好父母的準備。最好在接受期間儘早進行教育,以實現目標。


這個孩子就像一個小樹苗。在他父母的照顧下,他最終將長大,但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或一團糾結的「歪瓜和開裂的棗子」。這完全取決於生長過程。修剪。由於沒有及時規避和及時修剪,一些樹枝不可避免地會無邊界地蔓延,結果會使它變得彎曲。彎曲的樹一旦想要就很難糾正。糾正它。
此外,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在6歲之前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也稱為溼水泥時期,此時孩子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的80%至90%是逐漸形成。而7?12歲是孩子的性格形成時期,也稱為凝固期,這時已經形成了孩子性格的85%至90%。因此,如果您想真正扮演角色紀律方面,父母必須儘早,越早越好。


在中國,父母教育孩子會出現一種「倒置的奇怪現象」。當孩子聽話並表現良好時,他喜歡無限地和無限地愛著。當孩子達到最叛逆的青春期時,他的眼睛無法忍受沙子,他開始拼命戰鬥。這種「顛倒的」訓練方法只能以失敗告終。
在這個時期,孩子們還沒有形成辨別是非的能力,對世界的了解也很少。因此,在他們眼中,父母是最堅定的存在,也是他們對父母的最依附,因此,此時即使父母批評教育,孩子們充其量也只會哭泣,但他們大多數仍然可以聽父母的講道,認為父母說的是對的,父母的話是聖旨。
當孩子非常信任父母時,父母應該對孩子進行挫敗感教育,讓孩子認識到父母的威嚴,這樣在心中就會有一個「恐懼」的人,這樣孩子就不會敢於此外,挫敗感教育實際上是在鍛鍊孩子的氣質,使孩子們不會盲目地沉浸在溫室中。


父母還要記住的一件事是:李美金教授在節目中說:「當你批評時,停下來。但是此時,讓他知道他很害怕。說了幾句話後,轉過頭離開。這個孩子很小,當時我不主張毆打他。」
孩子進入初中後,由於獨立意識的發展和自我意識的增強,其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即青年叛逆時期。他們迫切希望擺脫父母的監護,為了表達我的獨立性,我傾向於批評一切。這種變化常常給親子溝通帶來「衝突」。
同時,許多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把自己說的話藏在心底,不容易向父母坦白自己的真實感受,表現出「封閉」的心理特徵。在青年叛逆時期,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和「親密」的心理特徵,不注意交流方式,他們仍然會像在小學時一樣命令孩子。通過打擾兒童和強迫兒童獲得的教育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因此,在青春期,父母應對的最好方法就是學會閉嘴和學會停止。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容易進入叛逆期。青春期就像女人的更年期。有一個過程。因此,父母的最佳方式是陪伴。最佳做法是「有時可以治癒,經常提供幫助並始終保持舒適感。」

我是一個家庭教育老師,一個高級的產科教師,也是一個多平臺的育兒作者。跟隨我給你帶來實用的母性和育兒知識。如果你有任何困惑或疑問,請發私信,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些建議能讓你作為一個家長突然敞開心扉,不再孤獨地走上育兒之路。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何時最好管?李玫瑾: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以後是垃圾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以後是垃圾。」深表贊同,身邊很多孩子一到了青春期,各種叛逆起來,父母這時再管教起來已經很難了。所以,我一向贊同:管孩子要趁早。在孩子性格、情商養成的黃金年齡,父母負起責任,言傳身教,才是真的愛孩子,孩子未來也會受益一生。
  • 李玫瑾:管教孩子,6歲前是關鍵期,12歲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孩子的行為會被很多東西左右,家人、朋友、愛人,學習、工作、愛好等有很多。孩子越長大,主導孩子行為的支撐點就越多。但是孩子在小的時候,孩子對世界的認知還不夠,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在佔比是很重的,所以此時的孩子就像是橡皮泥一樣,更容易家長塑造。家長在這個階段對孩子說的話,孩子大部分都會吸收進去,成為影響孩子性格的一塊基石,所以說,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
  • 李玫瑾:管教孩子,6歲前是關鍵期,12歲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李玫瑾在參加其中一期《圓桌派》的時候,對於孩子的管教問題,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孩子越長大,主導孩子行為的支撐點就越多。但是孩子在小的時候,孩子對世界的認知還不夠,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在佔比是很重的,所以此時的孩子就像是橡皮泥一樣,更容易家長塑造。家長在這個階段對孩子說的話,孩子大部分都會吸收進去,成為影響孩子性格的一塊基石,所以說,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
  • 李玫瑾:六歲前父母的說的話是黃金,十二歲後父母的叨叨變成垃圾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教育好孩子是一件非常需要智慧的事情,很多父母們也在努力的學習著正確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也處於成長的過程,很多時候孩子們身上出現的問題,父母都是從來沒有解決過的,所以作為父母也經常會出現手足無措的情況。
  • 李玫瑾直言:想培養更優秀的孩子?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
    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就這個問題,和其他嘉賓一起,展開過激烈的討論,李玫瑾認為家長應該在孩子6歲前鬥勇,在孩子12歲之後鬥智。6歲前鬥勇關於這句話,她是這樣解釋的,孩子在3歲上下的時候,家長要學會說不行,為什麼要在3歲左右說呢?孩子越小越好教育,你說不行,他頂多在地上打滾、哭鬧,可孩子到了13、4,你再說不行,他可能就會離家出走,威脅你了。
  • 養出好孩子不難,李玫瑾:3歲養依戀,6歲立規矩,12歲明價值
    父母作為孩子成長路上遇到的第一位老師。想養出好孩子,關鍵看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階段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應該有所取捨側重,只要在12歲以前抓住這三點,孩子未來走不偏。3歲前,媽媽和孩子分離超過兩周,孩子被拋棄的創傷是不可逆的,孩子越小,受到的傷害越大。」
  • 想養出好孩子並不難,李玫瑾:3歲養依戀,6歲立規矩,12歲明價值
    對於這個問題,李玫瑾教授就曾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不同階段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應該有所取捨側重,只要在12歲以前抓住這三點,孩子未來走不偏。 可以說,3歲前抱抱孩子,多陪陪孩子是在今後對寶寶進行教育的基礎和前提。
  • 李玫瑾: 12歲前父母的撫養方式, 決定孩子的一生
    李玫瑾教授認為,一般而言,孩子出現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行為或心理問題,多在12歲前後至18歲前後。而這一年齡段的所有問題幾乎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心理發展有關鍵期,當你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可能你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期。
  • 如何養出一個好孩子?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歲之前,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12歲之前是如何教育的孩子,12歲之後孩子就會如何表現。李玫瑾教授就這樣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一、3歲立恩3歲前的孩子,最好的教養就與父母的關係。
  • 養好娃並不難,李玫瑾:3歲前立情,6歲前立威,12歲前立價值
    6歲前立威很多父母都把6歲之前學多少唐詩,認識多少字,會多少數學運算當作重點,其實完全是本末倒置了。李玫瑾教授說過: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之後,父母的話語都是垃圾。」,6歲之前該說的時候,對孩子不聞不問,覺得他還小,說也聽不懂,而到了12歲以後,進入青春期後,該閉嘴的時候,又嘮叨個沒完,開始焦慮,覺得孩子什麼都做不好。
  • 1 歲前自己帶孩子,6 歲對孩子說不,12 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導讀:1 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 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 歲前重視心理撫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1 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 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 歲前重視心理撫養!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直言:養好孩子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
    導讀:李玫瑾直言:養好孩子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李玫瑾直言:養好孩子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3歲看大7歲看老!孩子3-6歲教育很關鍵,家長起碼該抓住這4點
    助力3-12歲兒童「學習、情商、性格」三方面優化!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6歲以前是公認的孩子教育的關鍵時期。大多數寶寶在2歲後會依次經歷語言的「詞彙爆發期」和「語法爆發期」,3歲左右,他們會掌握基本掌握口語能力,理解能力飛速提高。家長若能在此時抓住機會進行全面、有針對性的教育,無疑會對他將來的成長帶去非常正面的影響。
  • 李玫瑾直擊教育痛點:6歲前和12歲後教育方式不同,家長常做反
    李玫瑾指出教育痛點: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很多家長都做反了孩子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嬰兒長到一個有自己意識的小大人,這是一個與家長鬥智鬥勇的成長過程。李玫瑾教授指出,6歲前和孩子鬥勇,12歲後和孩子鬥智,很多家長卻都做反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出現問題。
  • 李玫瑾:家有男孩,家長在孩子6歲前,要教會孩子「5項技能」
    0-6歲,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男孩子,大多生來就很調皮。,孩子一旦過了6歲,就會更難管教。針對這一問題,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也曾表示說:對於家有兒子的人來說,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要,在孩子6歲前,我們必須要教會孩子「5項技能」。
  • 怎樣養好一個孩子?李玫瑾老師曾說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早期教育的缺失,造成的親子隔閡那就是終身的,這將成為教育小孩的過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在孩子三歲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去帶孩子,養育教育孩子,對孩子有第一時間的關注,給予積極的回應。可是當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對父母的勸誡毫不在意的時候,事實就浮上水面了:管教孩子的關鍵從來就不是身份,孩子在情感上對父母的依戀,這樣的心理上的引力,才是他願意聽從父母教育的源頭。換句話說就是,依戀,才是教育的基礎。
  • 抓住3-6歲智力啟蒙黃金年齡段!你家孩子也能成為「詩詞小神童」
    ,所以3-6歲這個時間段正是給孩子智力啟蒙的黃金年齡段。曾參加《中國詩詞大會》、《挑戰不可能》的王恆屹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小恆屹的奶奶就是在誤打誤撞時幫助孩子開發了神經突觸,年僅5歲便開始參加綜藝節目比拼,在5歲錄節目時便識字3000+、背詩580餘首,奶奶在採訪時自曝育兒「潛規則」,被哈佛教授點讚!
  • 6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父母做好這5點,孩子今後少走彎路
    軒軒的表現徹底讓表姐臉上掛不住了,拉著到門外就是一頓批評,屋裡大家也是議論紛紛,孩子這麼大了一點規矩教養都沒有,今後也是個「混小子,啃老本」。我父親特別囑咐我,孩子3-6歲是立規矩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一定要養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懂規矩有教養,不然將來孩子越帶越累。
  • 如何養好一個孩子?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3到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時期,此時,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質和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 孩子6歲前父母做到這三點,你的孩子絕對有出息
    那麼,孩子6歲前,父母要怎麼做呢?其實,我們只要認真做到這到3點。德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了澳大利亞超過1400名6歲前兒童,發現他們的父母每周平均工作時間超過56小時,用來陪伴孩子的時間非常少。研究者指出,這些孩子將來比同齡人更有侵略性,冷漠和暴力傾向更嚴重。